固体化学第一章
固体化学(第一章) 绪论

11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 Thin Solid Films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 Matter.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Materials 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7
70 年代又把新型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
技术誉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
80年代,为超越世界科技水平,我国政府 制订的“863”高新技术计划又把新材料作为
主要研究与发展领域之一。
18
大量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 材料科学,因而也就离不开固体化学。 例如: 半导体材料的设计推动了今天的半 导体工业、电子工业、计算机和信息产业;
本章基本要求:
1、熟悉固体化学的定义; 2、掌握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
3、熟悉固体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4
第一节 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
1、 什么是固体化学 在固体科学中,有许多相互交叉的领域,如
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材料科学、陶瓷学、矿物
学和冶金学等。 其中,固体化学是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 是固体科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什么是固体化学呢?
固 体 化 学
主讲教师:宋鹏
1
主要参考资料
1、固态化学—吕孟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2、固态化学导论---苏勉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固态化学及其应用---West A R 著,苏勉曾,谢高阳,
申泮文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固体化学

肖特基缺陷和弗伦克尔缺陷
由等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空位所构成的缺
陷称之为肖特基(Schottky)缺陷 晶体中同时产生的一对间隙原子/离子和空 位称之为弗伦克尔(Frenkel)缺陷
肖特基缺陷和弗伦克尔缺陷
Br-
Ag+
Cl-
K+
AgBr中的Frenkel缺陷
KCl中的Schottky缺陷
肖特基缺陷和弗伦克尔缺陷
缺陷的类化学平衡
固体中施主的存在可以增大受主在固体中
的掺入量,而受主的存在又可以促使施主 掺入固体。 实验:将混有Cu+的ZnS在H2S气氛中长时 间焙烧,并不能得到ZnS:Cu+发光体。 如果在HCl气氛下或掺入少量NaCl,则可 以得到绿色发光体。 ClS 受主缺陷的生成可以促使施主缺陷 原因: , CuZn 溶解到ZnS中。
电离反应:
Ag K E D (6.4eV ) Ag K e' , Ag K E A (5.6eV ) Ag K h
Eg 8.5eV
Ag
K
ED Ag K 6.4eV
,
EA 5.6eV
点缺陷的局域能级
中性杂质缺陷 Ag K即可表现为施主缺陷,给
出一个电子,又可表现为受主缺陷,电离 出一个空穴,这种缺陷叫做两性缺陷 (Amphoteric defects)。
子应进入与其电负性相近的离子的位臵上。 当化合物组成元素电负性相差不大,或杂质元素 的电负性介于它们的电负性之间时,则原子的大 小等几何因素决定取代过程能否进行的主要因素。 例:各种金属间化合物或者共价化合物中,原子 半径相近的(<15%)元素可以相互取代。Si在InSb 中占据Sb位;在GaAs中,Si即可占据Ga位,又可 占据As位;Ge在InSb中占据In位,在GaSb中则 占据Sb位;Sn在GaSb中占据Ga位,在InSb中占 据In位。
普通化学第一章总结

弯曲液面的液体的蒸气压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不仅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还与液体的压力有关。Ps=P外+ 。凹液面的蒸气压降低,凸液面的蒸气压减小。并且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汽压与平液面的饱和蒸汽压存在以下关系:
㏑ = 开尔文公式
M为液体的摩尔质量,
注意r的正负号。
与此类似的是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的现象 Tf=Kf*mb.
1.6 液体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液体与气体的分界面上存在时液体表面积缩小的紧缩力,称为表面张力。
定义:
表面张力与液体本身的性质有关,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还与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有关。例如降低温度,表面张力会升高。
弯曲液面上的表面张力
P= , 为液体的表面张力,r为液体的弯曲半径。并且,凹液面的曲率半径为正值;凸液面的曲率半径为负值。在毛细吸管中 ( 为接触角, 是毛细管的半径。
1.4水的相图
对OA段,OA表示水的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上的任意的一点都代表了液态的水与水蒸气两相平衡的状态;液态水合水蒸气的两相平衡状态都可以用曲线上的点来表示。注意:当温度高于Tc时,图像截止了,是因为此时水在超临界状态下,为流体。根据曲线OA 知,饱和蒸汽压越高(即液体受到的压力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可以根据㏑Ps=— +B讨论,Ps与T成正比的关系。
固体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的合成,固体的组成和结构,固相中的化学反应,固体中的缺陷,固体表面化学,固体的性质与新材料等。
固体化学主要是研究固体物质(包括材料)的合成、反应、组成和性能及相关现象、规律和原因的科学。
固体化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它与固体物理及其他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因此很难给出明确的,全面的研究范围。
它着重于研究固态物质(包括单晶、多晶、玻璃、陶瓷、薄膜、超微粒子等)的合成、反应、组成、结构和各种宏观和微观性质。
2、假如你是从事无机材料方面的研究者,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哪些国内外期刊上投稿,试列举出其中的20种期刊。
《中国稀土学报》《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人工晶体学学报》《硅酸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艺》《SCI》《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材料工程》《材料导报》《纳米科技》《Chemistry of Materials》《Crystal Growth & Design》《Inorganic Chemistry》《ACS Nano》《NANO letter》《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Rare Earth Bulletin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半导体学报》《玻璃与搪瓷》《无机硅化合物》《材料研究学报》;(10)《crystal growth and disign》;(11)《internatianal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12)《inorganic materials 》;(13)《crystal research and techonolgy》;(14);《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15)《inorganic chemistry》;(16)《advanced founctional materials》;(17)《chemistry of materials》;(18)《japanese new materials》;(19)《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advanced materials》。
固体化学-化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例2 全体非零实数R对于数乘法作成一个群. R的结合法是数 乘法, R中的所有元素对于数乘法满足封闭性和结合律, 1为R 的恒等元, 而非零实数a的逆元a-1为1/a.
例3 全体整数Z对于数加法作成一个群, 称为整数加群. Z中的
和分子点群 4. 分子的对称性与分子的极性和手性
§1.1 群论基础
1 群: 如果在元素集合G上定义一个结合法, 称为乘法, G中的 任意两个元素a和b的乘积记为ab, 且满足以下4个条件, 则称 G为一个群. ① 封闭性条件: 若a和b为G中的任意两个元素, 元素a和b的乘 积c = ab亦是G中的一个元素, 即 c G . ② 结合律条件: 对于G中的任意三个元素a、b和c, 恒有(ab)c = a(bc). ③ 恒等元条件: G有恒等元, 记为e. 对于G中的任意一个元素 a, 恒有ea = ae = a. ④ 逆元条件: G中的任意一个元素a均有一个对应元素b, 称为 a的逆元, 可使ba = ab = e.
2 定理1: 设G为一有限群, 其元素为
a1 (e), a2, a3, …… , an
…… (1)
如果ak是群G中的一个任意元素, 则G的每一个元素在序列
eak, a2ak, a3ak, …… , anak …… (2)
中出现一次, 且只出现一次;
同理, G的每一个元素在序列
ake, aka2, aka3, ……. , akan …… (3) 中出现一次, 且只出现一次.
同理可证 (c1b1a1 )(abc) e ∴ c1b1a1 是群元素abc的逆元.
《固体化学》 Solid Chemistry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 (H2O)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酒精灯 I2(NaCl)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液+液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 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常用冰水 NO2(N2O4)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原物所含杂质除杂质试剂主要操作方法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用固体转化气体2 CO2 H2S CuSO4溶液洗气3 CO CO2 NaOH溶液洗气4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5 CO2 HCI 饱和的NaHCO3 洗气6 H2S HCI 饱和的NaHS 洗气7 SO2 HCI 饱和的NaHSO3 洗气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洗气9 CO2 SO2 饱和的NaHCO3 洗气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过滤11 MnO2 C -------- 加热灼烧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过滤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CO2 过滤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过滤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过滤16 SiO2 ZnO HCI溶液过滤,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18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19 NaCI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转化法20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过滤22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23 CuO Fe (磁铁) 吸附24 Fe(OH)3胶体 FeCI3 蒸馏水渗析25 CuS FeS 稀盐酸过滤26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27 NaCI晶体 NH4CL -------- 加热分解28 KNO3晶体 NaCI 蒸馏水重结晶.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检验方法①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②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③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④ 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① 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气体检验方法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硫化氢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氧化碳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9) Fe3+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4、事故处理方法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B=nB/V nB=CB×V V=nB/C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 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内容说明】本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化学实验安全。
2021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1.1物质分类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物质分类【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万计的物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分类呢?2.新课讲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板书]1.物质的分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投影]空气、乙醇、铜、铁、碘酒、氧气、水、小苏打、盐酸溶液。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第一种分类结果混合物:空气、碘酒、盐酸溶液纯净物:乙醇、铜、铁、氧气、水、小苏打第二种分类结果固体:铜、铁、小苏打液体:乙醇、碘酒、水、盐酸溶液气体:空气、氧气[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设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呢?[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师]以上的分类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为树状分类法。
[设疑]化合物一定是酸、碱、盐或氧化物吗?[强调]最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并不完全,例如,氨气不属于酸、碱、盐或者氧化物。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单质,其中有一些单质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例如:金刚石、C60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
在化学上,我们将这样的单质命名为同素异形体。
[板书]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设疑]还能举出哪些些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生]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
固体化学(第一章) 绪论

搅拌都不能使白色的4--甲基苯胺表面变蓝,即使
在饱和的CoCl2水溶液中也是如此。
44
这表明虽然使用同样的起始反应物、同样 的摩尔比,由于反应微环境的不同,从而使固、 液反应有明显的差别,有的甚至如同上例,换 一种状态进行,反应根本不发生,或者固、液
反应的产物不同。
45
室温或低温下固--固反应的四步机理: 1、固相间的扩散; 2、反应物进行固相反应; 3、反应物开始形成晶核;
固体化学发展的若干前沿领域
固体化学在推进新材料发展的同时,其本身
也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富有成果性的研究。如
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C60 等。
32
固体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固体无机化合物和新材料的新合成方法; 二、温室和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三、超微粒子与纳米相功能材料;
料、金属间化合物、玻璃陶瓷和高温结构材料等。
37
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由于可 以批量合成化合物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组合化学起始于20世纪 80年代,原来主要用
于药物材料的筛选上(例如作为抗癌药物的无机
配合物)。
38
现在,利用组合化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 寻找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化合物材料,从而
2
6、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进展---倪嘉赞,洪广言(科学出
版社,1998)
7、材料化学导论--- 邓启刚, 席慧智,刘爱东(哈尔滨工
业大学出版社,1999)
8、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徐如人, 庞文琴(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9、无机固体化学---洪广言(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第一章 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按照物质中原子排列的有序程度分: 晶态固体和非晶态固体 晶态固体具有长程有序的点阵结构,其中的组成原子或基元是 处于按一定格式空间排列的状态。 非晶态固体则象液体那样,只在几个原子间距的量级的短程范围内 有原子有序的状态,它们中间的原子的排列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 (4) 按照固体中原子之间结合力的本质(化学键)的类型分: 离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
目 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固体中的化学键 第3章 晶体缺陷化学 第4章 缺陷的类化学平衡
第5章 固相反应
第6章 固熔体 第7章 固体中的扩散 第8章 相平衡和晶体的制备 第9章 固体化学中的实验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1-1 固体化学的任务 固体化学是研究固体物质(包括材料)的制备、组成、 结构和性质的科学。
⑴材料的使用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使用材料经历了三大里程碑: 石器时代:以石头制造工具。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3 百万年至约1万年),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中石器时代(公元前约1 万年至7~8千年);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8千年至6千年)。这期间, 我们的祖先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在寻找石器的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发明 了火,制造了第1种人造材料——陶,并在烧陶过程中发展了冶铜术,开 创了冶金技术。 铜器时代:人类大量制造和使用第2种人造材料——“红铜”和“青 铜”。 “红铜”时代约在公元前4~5前年,即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 “青铜”时代约在我国商周时代和私有制建立的前夜。 铁器时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第3种人造材料——铸铁,嗣后是钢铁 工业的迅猛发展,成为18世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 发展到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作为发明之母 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研制更是异常活跃,出现了称之为聚合物时代、半 导体时代、先进陶瓷时代和复合材料时代等种种提法。在当前新技术革 命涉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浪潮冲击下,人类进入了一个材料革命的新时代。
固体化学发展历史是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密切相关的。
材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因此,材 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纵观人们利用材 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的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都把人类支 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材料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 产技术的革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 变化,把人类物质文明推向前进。
固体化学: 着重研究实际固体物质的化学反应、合成方法、
晶体生长、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研究固体中缺陷及其对
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等;探索固体物质作为材料
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材料工程学:解决如何将固体物质制成可以使用的结构材 料和器件,使之具有指定的形态(如纤维、薄膜、陶瓷体、 集成块等)和规定各种结构和性能,如具有特定的热、力、 光、电、声、磁、化(学)和生(物)功能。
方向性:指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的重叠在空间一 定方向上具有最高密度,这个方向就是共价键方向。
共价键方向是四面体对称的,即共价键是从正四面体中心原子出 发指向它的四个顶角原子,共价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这种正四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气革命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把电
力革命的曙光带给了人类,一系列电气材料相继诞生与广泛应用,产生 了巨大的生产力变革;
第三次技术革命——电子革命 20世纪中叶,新导电、导磁材料和 半导体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使大规模集成块问世,带来了计算机的广泛 应用,以及原子能的利用,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原子晶体(共价键晶体)
定义:
组成晶体的原子通过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饱和性)而形成的一类晶体称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的结构
共价键:依靠共有自旋相反配对的价电子所形成的原子间的结合力
共价键的性质:饱和性和方向性
饱和性:指每个原子与周围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数目有一定
的限制。
Si、Ge等Ⅳ族元素有4个未配对的价电子,每个原子只能与周围4 个原子共价键合,使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成为8个电子的闭合壳层,因 此共价晶体的配位数(即晶体中一个原子最近邻的原子数)只能是4。
送至 材料制备 品质鉴定
送至
送至 性能测试 应用
为工艺控制提供数据 为品质鉴定提供数据
提供性能的要求
从材料的推出过程可以看到,新材料的研制和商品化
涉及到许多科学门类,其中最基础的学科有3个:
固体物理学:研究构成材料的固体的原子、离子及电子
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一般共性规律,提出各种模型和理论,
以阐明固体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功能及其示例
热学性能——热容、热传导、热稳定; 光学性能——与光的作用、吸光、发光和透光性; 电学性能——导电、介电和压电性等; 磁学性能——永磁、硬磁、软磁等; 化学性能——反应性、催化等; 生物功能——人造器官、骨骼和牙齿等。 举例: ①弹性材料——应用力学性能——用于非结构目的——属于功能材料; ②结构陶瓷——应用力学性能——用于结构目的 ——属于结构材料; ③普通玻璃——应用光学性能——用于结构目的 ——属于结构材料; ④耐 火 砖——应用热学性能——用于结构目的 ——属于结构材料。
⑵材料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为天然材料 在原始社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人类使用的材料 只能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材料 烧炼材料是烧结材料和冶炼材料的总称。人类用 天然的矿土烧结砖瓦和陶瓷,制出了玻璃和水泥,这些都属于烧结材料; 从各种天然的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则属于冶炼材料; 第三代材料为合成材料 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化工合成产品,其中合 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已广泛地适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从1907年第 一个小型酚醛树脂厂建立,到1927年第一个热塑性聚氯乙烯塑料的生产实 现商品化,1930年建立了聚合物概念后,聚合物工业迅猛发展起来,这一 领域的进展经历了新型塑料和合成纤维的深入研究(1950-1970年)、工程 塑料、聚合物合金、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工业化(1970-1980年)、分子设计、 高性能、高功能聚合物的合成(1990年)等几个发展进程;
有序的高级结构是一个新的合成化学问题。或是在合成结构单元的时候如 何时期能够自组装成为所需的高级结构;或是在获得功能分子之后,再组 装为材料。
材料化学中基本化学问题
在化学家参与新材料研制和推出之前,新材料的研制基 本上采用各种尝试法——把各种组分依照无理论指导的配比 加成,再根据性能要求来取舍。我们知道,每种材料的特定 结构决定它的特定功能和用途。它们的原始基础在于构成它 们的分子结构,而实际功能则还取决于由分子构成的宏观物 质的状态和结构。化学在研究开发新材料中一个作用就是用 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功能分子以及由功能分子构筑的材料的 结构和功能关系,使人们能够设计新型材料。另外合成化学 提供的各种化学合成反应和方法使人们可以获得具有所设计 结构的材料。在20世纪后期有两个动向:一是具有特定功能 的先进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高级材料对于特殊物理性 质和材料的高级结构的依赖性增加。
离子晶体
定义:
离子晶体是阴离子和阳离子通过离子键(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
离子晶体特点: (1)晶格结点上交替排列着正、负离子,依离子键结合。
(2)离子晶体中的正负离子按一定配位数在空间排列,因此晶体 中不存在单个分子
(3)低温下绝缘,某些晶体有离子导电现象,熔体导电 (4)离子晶体一般有较高的熔、沸点。离子的电荷越高,半径越 小,静电引力越强,晶体的熔点、沸点也越高。 (5)一般硬度较大,但延展性差,因而容易破碎。
第四代为可设计的材料
该技术发展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近代
出现了根据实际需要去设计特殊性能的材料,金属陶瓷、铝塑薄膜等复 合材料属于这一类。 第五代为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近三四十年来研制的一类新型功能 材料,它们随时间、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性能或形状,好像具有智能。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就属于这一类。 ⑶材料与新技术革命 新材料的每次使用都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革命。18世 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变革和技术革命都以新材料使用为龙头: 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 始于18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使得以 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 义工厂制度。这场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是钢铁材料,而伴随的新技术则 是蒸汽机的发明;
固体物理:
强调各类物质的共同规律性 研究固体中性质的连续变化 探索固体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固体化学:
则注意固体物质随组成变化的特性 关心的是由于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突变 着重于对固体性质的定性认识
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化学基本问题: 分子结构—分子聚集体高级结构—材料结构—理化性能—功能 之间的关系 掌握这些关系便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加命中率。还需要建 立测定高级结构的方法,研究理化性能和功能与高级结构的关系。 合成功能分子与构筑高级结构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如何构筑
第四次技术革命 有人说目前正处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前夜。这次 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 亦有人把材料、能源和信息科学看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材 料科学技术称为三大科学技术支柱之首。
.材料科学与材料化学
材料,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绝大多数属于固体状态,因而材料 科学也就是固体科学。它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成性和性能及其 转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材料的推出过程如下:
复合材料
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结合
无机固体化学是以研究无机和金属材料为任务的,包括固体单质(硅、碳等)、 二元或多元化合物、金属和合金等。
“杂化材料” :从80年代开始,日本理部化学研究所山田 瑛、雀部博之等人,应用化学中“杂化”(hydrid)概念而提 出。指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有机、无机、金属材料在原子、分 子水平上杂化,从而产生具有新型原子、分子集合结构的物质。 这种材料具有许多新性能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