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 E I N E AR TH S C I ENCE S

V o l.18 N o.1

F e b.,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1-0030-07

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田光进1,2,庄大方2,刘明亮2

(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利用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期遥感图像解译得到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分析了近10年来全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空间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的来源、去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生态退耕是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城镇扩张造成耕地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北京、浙江、四川、广西、上海;农村居民点扩张造成耕地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安徽、山东、广东、新疆、河南。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浙江、东北、西南、内蒙古、广东等地区,退耕还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宁夏地区。广东、湖北、江苏、山东由于农业结构调整,部分耕地被转变为库塘。新开垦耕地资源主要来源于草地、林地,毁林开荒主要发生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垦草地主要发生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地区。

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的减少及东北、西北地区耕地资源开垦,耕地开垦的结果是对西北及东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关 键 词: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空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化(L a nd U s e a nd L a nd C ove r C h a n g e,简称L UC C)越

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1,2]。土

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成为研究地球地表化学过程、

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土地

利用对全球C O

2

含量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仅

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由土地覆盖变化释放的C O

2

的量为同期化石燃料释放量的30%[3,4]。土地利用

变化也是大气中C H

4和N

2

O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

因。因此,人类活动导致地表覆盖的改变,从而加快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作用于全球变化。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 GB 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 H D P)的推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和热点[2,5,6]。人类活动从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农业化过程、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和政治化过程四个方面[7]。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开垦是保持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空间格局直接反映了城乡居民点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国土资源开发等宏观政策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因此,探讨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空间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遥感数据

利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L a nd s a t T M遥感图像提取信息,因为全国幅员辽阔,一年的遥感图像很难满足要求,90年代末期全国遥感图像利用陆地卫

 收稿日期:2002-06-04;修回日期:2002-08-0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土环境遥感时空信息分析与数字地球相关理论技术预研究”(编号:K Z C X1-Y-02)资助.

 作者简介:田光进(1970-),男,山东沂水人,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E-m a i l:t i anguang j i n@s i na. c om

星2000年数据359景,1999年数据149景。由于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全国尚有18景数据无法获得,利用中巴1号卫星(C BER S-1)的C C D数据予以补充。考虑到植被对遥感图像判读的影响,北方一般选取植被长势较好的季节;南方则选取植被长势较差的季节。同时,还要考虑天气对遥感图像的影响,一般选取天气状况良好、无云的日期;但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一景图像很难满足需要,往往需要多景图像相结合。

遥感数据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 G E 进行辐射纠正,采用5、4、3波段R G B假彩色波段合成,利用全国分县级行政区划,得到全国分县TM遥感影像。图像的处理最费时的是几何纠正,图像对图像的几何纠正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每个方向精度低于0.3个像元,只有在山区等特殊情况下低于0.5个像元。遥感图像在全国1∶10万及1∶5万地形图的辅助下对遥感图像进行人机交互判读解译,得到90年代末分县级土地利用矢量图。在判读过程中,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降雨、温度等辅助数据,其目视判读的最小图斑大小为6个像元。利用A R C/I N 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其合并为分省土地利用矢量图,数据被统一到标准的坐标系和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下。中央经线为105°E,双标准纬线为25°N和47°N,所采用的椭球体为K RA S OV S K Y椭球体。

在分析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80年代末期遥感图像尽可能与90年代末期处在同一季节。利用遥感图像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有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G r a m m-S c hm i dt变换、图像分类等。在本项目中,主要采用了分类比较法来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图斑,即利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90年代末期的遥感图像进行判读;然后利用2期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纠正进行比较判读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则保持原先的标志。如80年代中期为有林地,则标识为21;90年代末期土地类型没有改变则仍为21。如果改变为城镇用地,则标志为210510。这样可以利用A R C/I N FO提取各种现状即动态变化图。虽然分类比较法费时费力,但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遥感图像的判读涉及到地形、地貌、植被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单纯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很难对全国进行自动分类。先进行分类,然后人工判读,并对2景图像进行比较判读,有利于减少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植被情况差异引起的误差。

1.2 土地分类系统

根据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城乡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种一级类型[8,9]。将土地利用类型再进一步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平原旱地、丘陵旱地、山地旱地、平原水田、丘陵水田、山地水田;河渠、湖泊、水库坑塘、冰川永久积雪、海涂、滩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交建设用地;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它等29种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1.3 精度分析

在遥感图像解译时,需要进行野外训练。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比较,加强对遥感图像的感性认识。在对90年代末期数据抽查中,质量检查组以10%的抽样比例,在每个抽样县布设3~4条样线,对样线穿过的所有图斑进行了图斑定性和界线定位等方面的检查,符合本底数据库技术规范者视为合格。根据全国抽查结果,总体定性正确率98.72%。在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正确率中,从高到低依此是居民点与工矿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经过质量检查组检查,可将判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判读精度。

2 中国耕地资源减少的去向及空间分布特征

近10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减少3.24×106hm2。在耕地资源去向中,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占耕地面积减少的46.29%,生态退耕占耕地面积减少的38.28%,耕地转变为水体占耕地面积减少的11.29%,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撂荒等占耕地面积减少的4.14%。因此,建设用地成为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生态退耕,沙漠化、盐碱化等造成的耕地面积损失不容忽视。在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22.25%,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0.02%,独立工矿建设占用耕地4.02%;在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中,退耕还草占19.89%,还林占18.40%。在耕地资源的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抛荒中耕地变成沼泽地占1.74%,耕地变成盐碱地占1.7%,变成沙地占0.43%,变成裸土地占0.26%,变成裸砾地占0.01%。

2.1 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建设占用耕地

城乡居民点主要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这

1

3

第1期 田光进等: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些地区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根据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城镇扩展占用的主要是耕地,占城镇扩展面积的80.2%;城镇扩展占用林地、草地、其它未利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扩展为城镇用地占19.8%。利用城乡居民点及工矿交通建设用地矢量图与全国省级行政图迭加可得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分布情况(图1)。近10年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资源比重最高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北京、浙江,这些地区建设用地造成耕地资源流失分别占全国的15.07%、14.23%、8.3%、7.68%、7.06%、6.84%、5.17%和4.11%,这些地区除安徽与河南外,都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块,城镇的迅速扩展占用大量耕地,尤其是北京市耕地资源减少速度很快。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扩展较快,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安徽农村居民点扩展速度较快,耕地大量减少。其次是沿海地区与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如上海占全国的2.63%,四川占3.69%;新疆居民点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的3.03%,但主要以农村居民点扩展为主。东北地区城乡居民点扩展相对较慢,辽宁占全国的2.02%,吉林占0.98%,黑龙江占1.04%;天津比重也较小,占0.5%。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青海建设用地扩展较慢,分别占0.41%、0.39%和0.21%。

从城镇占用耕地来看,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这些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多,占全国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这些地区占全国的22.85%。贵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所占比重较小,这些地区占全国的1.74%。如果将第一和第二种类型相加,其城镇占用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4.48%。除河南、四川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城镇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外;其它地区都位于沿海地区,城镇扩展速度较快。

从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面积来看,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安徽、山东、广东、新疆、河南;其次是北京、陕西、浙江、四川、甘肃、辽宁、上海。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但占用耕地面积超过城镇用地,这是在城市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点周围的耕地。多数地区城镇占用耕地面积高于农村居民点面积,但在西部及城镇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更大,如甘肃、安徽、新疆、内蒙古、陕西、青海等,因此,在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扩展较快。甘肃农村居民点扩展远大于城镇用地扩展造成的耕地资源减少。

图1 近10年来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重(%)

F i g.1 T he p r ov i n c i alp erce n t age o f c onv ers i o n o f c u lti va t e d l and i n t o bu il d i ng l and i n C hi n a i n1990 s

2.2 退耕还林、还草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中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来加快对土壤侵蚀的治理。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27×106hm2,其中还林占47.91%,还草占52.09%。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浙江、吉林、辽宁、云

2

3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南、黑龙江、内蒙古、广东、四川、福建、湖南、江西、新疆、北京等,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87.16%,其它地区占12.84%。因此,退耕还林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沿海、东北、西南及新疆地区。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生态环境建设较为重视,退耕还林比重较高。西南地区坡耕地较多,土壤侵蚀严重,退耕还林力度较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坡耕地较多,退耕还林、还草近几年才受到重视,但退耕还林由于降雨量不足等原因,成活率较小,如山西占0.88%,陕西占1.86%,比重相对较少。

退耕还草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占全国总面积的65.24%;其次是宁夏占11.49%,云南占6%,黑龙江占4.67%,吉林占3.38%;辽宁占1.88%,陕西占1.53%,青海占1.13%,四川占1.09%,重庆占0.77%。这些地区共占97.18%,其它地区占2.82%。因此,退耕还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草原及宁夏地区。但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除了人为退耕还草外,也可能是弃耕造成的,因为开垦的耕地生态环境较差,广种薄收,产量低时不得不弃耕。

2.3 耕地转变为水体

耕地转变为水体主要包括河渠、湖泊、库塘等,这一方是指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促使大量耕地资源被退为湖泊;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地资源被开发库塘。耕地转变为水体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占全国21.66%,湖北占16.53%,江苏占9.24%,山东占6.87%。因此,耕地转变为水体主要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渔业经济效益远高于粮食种植,因此,大量耕地资源被用来开垦鱼塘。

2.4 耕地的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撂荒

在耕地资源转变为未利用地中,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未利用地二级分类中包括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其它耕地转变为未利用地。

沼泽化。由耕地转变为沼泽地面积为57257 hm2,其中黑龙江占67.85%,吉林占10.96%,内蒙古占8%,新疆占4.89%,河北占4.33%,辽宁占2.88%,这些地区合计98.9%;湖北、山西、青海、宁夏、湖南占1.1%。因此,耕地的沼泽化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及新疆等地区。

盐碱化。由耕地转变为盐碱地的面积为55978 hm2,其中内蒙古占56.76%,新疆占32.37%;其次是吉林占5.01%,黑龙江占2.08%,宁夏占1.49%,青海占1.43%。因此,中国耕地受到盐碱化的威胁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及东北地区。

沙漠化。由耕地转变为沙地的面积为14312 hm2,其中陕西占25.24%,河北占22.81%,新疆占21.52%,内蒙古占20.99%,宁夏占3.43%,河南占2.96%,青海占2.24%,吉林占0.77%,甘肃占0.05%。因此,我国耕地资源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主要集中在西北及内蒙古草原等地区。这些地区风沙较多,气候干旱,沙漠化已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及严重的风蚀。

撂荒。由耕地转变为裸土地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为8848h m2,主要位于新疆,占86.87%;宁夏占5.86%,内蒙古占2.61%,其它地区较少。因此,撂荒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

2.5 耕地资源减少的空间特征

根据耕地资源的去向,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建设用地主导型,生态退耕主导型,建设用地与生态退耕主导型,建设用地、水体主导型,建设用地、荒漠化、生态退耕主导型及建设用地、生态退耕、转变为水体主导型(图2)。根据各种耕地资源去向地的比重,上海、河北、安徽、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广西为建设用地主导型,这些地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资源比重大于72%;在这些地区中,上海、北京、山东、广西、河南以城镇占地为主,河北、安徽、甘肃、河北以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为主。宁夏、内蒙古、云南、吉林、辽宁以生态退耕为主,这些地区地处西部及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使大量耕地资源被转变为草地、林地。这些地区生态退耕占耕地资源面积流失的63%以上。山西、重庆、西藏、贵州、四川、陕西、福建、青海、黑龙江、浙江为建设用地与生态退耕主导型,其中青海、黑龙江、浙江生态退耕比重大于建设用地比重,其它地区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广东、天津、湖北为建设用地、转变为水体主导型,但广东建设用地较高、转变为水体较少,天津、湖北转变为水体较高、建设用地比重较低。新疆为建设用地、荒漠化、生态退耕为主,荒漠化面积比重较大,因此弃耕严重。海南、湖南、江西为建设用地、生态退耕、转变为水体主导型,这些地区3者比重较高。

3 中国新开垦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近10年来,中国开垦耕地面积6.2×106hm2。主要来源于草地,占耕地开垦来源的55.69%;其次是林地,占28.67%;未利用地占10.82%;水体、滩地占4.64%。

3.1 林地开垦为耕地

在林地开垦为耕地的地区分布中主要集中在东

3

3

第1期 田光进等: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图3),黑龙江占48.02%,内蒙古占14.51%,辽宁占12.35%,吉林占5.15%,合计占80.03%;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河南、福建等占12.7%;其它地区包括湖北、新疆、江西、湖南、河北、安徽、山西、浙江、海南、广东、陕西、重庆、甘肃、宁夏、青海、北京、江苏等占7.27%。因此,林地开发成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这是中国耕地的主要增加地区。

图2 近10年来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耕地减少去向的比重

F i g.2 T he p r ov i n c i alp erce n t age o f c onv ers i o n o f c u lti va t e d l and i n C h i na i n rece nt 10y e ar s

图3 近10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林地、草地与荒地开垦为耕地比重(%)

F i g.3 P r ov i n c i al c onv ers i on p erce n t age o f f o res t,g r a ss l and a nd b a r e l and i n t o c u lti va t e d l and i n C h i na i n rece nt 10y e a r s

3.2 草地开垦为耕地

在开垦草地的地区分布中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图3),分别占全国开垦草地面积的36.79%、20.61%和15.25%,合计占72.65%;吉林、宁夏、甘肃、辽宁、陕西、河南等占22.85%;其它地区占4.51%。耕地资源的开垦以占用林地、草地为主,耕地来源的差异反映了各个区域林地、草地分布的差异。在东北、南方地区,耕地开垦以林地为主,华北、西北地区以草地为主。海南、浙江、湖南、江西、湖北、广西、四川、重庆、辽宁、福建、贵州、云南、黑龙江、安徽等以林地开垦为主;北京市耕地开垦面积较小,林地开垦占52.24%,草地占47.76%;河南、河北、山西、吉林、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江苏、新疆、宁夏、山东、天津以开垦草地为主,林地开垦面积比重较小。

3.3 荒地开垦为耕地

由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图3),3个省区开垦荒地面积占全国的83.68%;其次为宁夏、甘肃、新疆、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占全国总数的15.45%;其它地区占0.87%。

4 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空间特征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实行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战略具有一定成效。由图4可以看出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按

4

3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照其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分为急剧减少、减少较快、略有减少、略有增加、增加较快和急剧增加等6类。

(1)耕地资源急剧减少,包括北京、上海,耕地面积分别减少16.04%、8.43%。

(2)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包括浙江、广东、江苏、天津、河北、山东、海南,耕地面积分别减少6.01%、3.9%、3.38%、2.99%、1.78%、1.2%、1.05%。

(3)耕地资源略有减少,减少比重小于1%,包括四川、湖北、安徽、福建、重庆、湖南、江西、贵州、云南、西藏,分别减少0.68%、0.89%、0.86%、0.71%、0.68%、0.59%、0.45%、0.27%、0.16%、0.13%。

(4)耕地资源略有增加,增加比重小于1%,包括山西、河南、陕西、广西、贵州,分别增加0.07%、0.1%、0.22%、0.31%、0.63%。

(5)耕地资源增加较快,包括甘肃、辽宁、青海、新疆、吉林,耕地面积分别增加1.2%、3.35%、3.36%、4.52%、5.98%。

(6)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宁夏,耕地面积分别增加8.44%、12.85%、13.78%。

耕地面积减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北京、上

图4 近10年来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耕地资源增长率(%)

F i g.4 T he p r ov i n c i alp erce n t age o f u r ban e nc r oa c hm e nt of c u lti va t e d l and i n C h i na i n rece n t10y e a r s

海、浙江、广东、江苏耕地面积都大量减少;天津、河北、山东、海南耕地面积也减少。因此,东部沿海地区除辽宁耕地面积增长外,其它地区耕地面积都减少。耕地面积增加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及西北边疆地区,包括辽宁、青海、新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宁夏耕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开垦转向东北及西北地区,占用大量草地及林地资源,从而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压力;并且西北水资源不足,东北地区新开垦耕地资源热量不足,粮食单产较低。在中国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镇化、工业化、生态退耕等措施的实施都将造成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垦管理,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点。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G e i s t H J,L am b i n E F.W hat D r i ve s T r o p i c al D e f o r e s t a ti o n?

[R].L U C C R epo r t S e r i es N o.4,2001.

[2] T u r ner I I B L,S ko l e D,S ande rs o n S,e t al.L and U s e and L a n d

C o ver C hange S c i ence/R e s e a r ch p l an[R].I G B P R e p o r t N o.35

a nd H D P R e po r t N o.7. S t oc h kho l m,1995.

[3] S t u i ve r M.A t m o s phe r i c ca r bon d i ox i de and c a r bon r e s e r v o i r change [J].S c i enc e,1978,199(4326):253-258.

[4] H o ugh t o n R A,H obb l e J E,M w ll ill o J M,e t al.C ha n g es i n t he

c a r bon co n t ent o f t e rr e s t r i al b i o t a an

d s o il s b

e t w e en1860a nd

1980:A net r e l ea s e of C O2t o t he a t m o s p he r e[J].E c o l og i ca l

M onog r aphy,1983,53(3):235-262.

[5] L i X i ub i n.A r ev i ew o f t he i n t e r n a t i onal r e s e a r ches o n l and u s e/ l and c ove r change[J].A c t a G eog r aph i ca S i n i ca,1996,51(6):

553-558.[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

553-558.]

[6] G e Q u a n s heng,Z hao M i ngcha,Z heng J i ngy un.L and u s e change o f C h i na d u r i ng t he20 t h c en t u r y[J].A c t a G eog r aph i c a S i n i ca,2000,55(6):698-706.[葛全胜,赵明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98-706.][7] S hi P ei j un,C hen J i n,P a n Y a o z hong.L a nd u s e cha n g e m e chan i s m

i n S hen z hen c it y[J].A c t a G eo g r a ph i ca S i n i ca,2000,55(2):

151-160.[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

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8] L i u J i yuan.M ac r o-s ca l e S u r vey and D yna m i c S t udy o f N a t u r al R e-s o u r ces and E nv i r o n m e n t of C h i na b y R e m o t e S e n s i ng[M].B ei-

j i ng:C h i ne s e S c i en tif i c T echno l og i ca l P r e s s,1996.[刘纪远.中国

5

3

第1期 田光进等: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6.]

[9] 

L i u J i yuan , B uheao s i er . S t u dy o n s pa ti a l - t em po r a l f ea t u r e of m od- e r n l and- u s e c h a n g e i n C h i n a — U s i n g r e m o t e s e n s i ng t ec h n i qu e s

[J ]. Q ua t e r n a r y R e s ea r c h ,2000 ,20(3):229-237.[刘纪远,布和

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

卫星遥感数据[J ].第四纪研究,2000 ,20(3):229-237 .]

T H E S P A T I A L - T E M P ORA L DYN A M I C C H A N G E O F CU LT I V A TE D L A N D I N C H I N A I N 1990 S

T I A N G uang-J i n

1,2

Z H UAN G D a- f a n g 2, L I U M i n g - l i a n g 2

(1.

I n s tit u t e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g A pp li c a ti o n , C h i n e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 , B e i j i ng 100101 , C h i na ;2. I n s ti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e s a nd N a t u r al R es o u rce s R e s e a rc h , C h i n e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 , B e i j i ng 100101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s t udy l a nd- u s e a nd l a nd- c ove r c h a n g e i n C h i na i n 1990 s , t wo p e r i o ds o f L a nd s a t T M i m ge r y i n t he e a r l y a nd l a t e o f 1990 s a r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e d t o ge t t he v ec t o r d a t a s e t s . F a r m l a nd i s hum a n- i ndu ce d l a nd t y pe a nd t he c o r e o f a l l t y p e s o f l a nd. T he t e m p o r a l - s p a ti a l c h a r ac t e r i s ti c s o f f a r m l a nd i s s t ud i e d b y t he d a t a s e t s. I n r ece nt t e n y ea r s ,3.24 h m

2

c r o p l a n

d d ec r ea s

e d a nd 46.29% w a s c o n ve r t e d i n t o u r b a n , r u r a l a nd i ndu s t r i a l l a nd ;

38.28% w a s c o n ve r t e d i n t o f o r e s t a nd g r a ss l a n d ;11.29% w a s c o n ve r t e d i n t o w a t e r ;4.14% w a s c o n ve r t e d i n t o m a r a s s , s a nd a nd a b o und e n e d. U r b a n e n c r oac hm e nt o n c r o p l a nd w a s c o n ce n t r a t e d i n J i a n g s u , S h a nd o ng , H e n a n , H e b e i , G u a n g d o ng , B e i j i ng , Z he j i a ng , S i c hu a n , G u a n gx i a nd S h a n g h a i . R u r a l e n c r oac hm e nt o n c r o p l a nd w a s c o n ce n t r a t e d i n J i a n g s u , H e b e i , A nhui , S h a nd o ng , G u a n g d o ng , X i n j i a ng , H e n a n , B e i j i ng , S h aa n x i , Z he j i a ng , S i - c hu a n , G a n s u , L i ao n i ng a nd S h a n g h a i . 1.27 ×10 6hm 2 c r o p l a nd w a s c o n ve r t e d i n t o f o r e s t a nd g r a ss l a nd a nd 47.91% w a s f o r e s t ,52.09% w a s g r a ss l a nd. R e f o r e s t a ti o n c o n ce nt r a t e d i n Z he j i a ng ,J i li n , L i ao n i ng , Y unn a n , H e il o ng j i a ng , I nn e r M o n go li a , G u a n g d o ng , S i c hu a n , F u j i a n , H un a n ,J i a n gx i , X i n j i a ng a nd B e i j i ng. R eg r a ss l a nd c o n ce n t r a t e d i n I nn e r M o n go li a , N i n gx i a , Y unn a n , H e il o ng j i a ng ,J i li n a nd L i ao n i ng. A t t he s a m e ti m e 6.2×10 6hm 2 l a nd w a s n e o- c u lti va t e d a nd 55.69% w a s f r o m g r a ss l a nd ,28.67% f r o m f o r e s t ,10.82% f r o m u nu s e d l a nd ,4.64% w a s f r o m w a t e r . T he n e o- c u lti va t e d l a nd f r o m f o r e s t c o n ce n t r a t e d m a i n l y i n H e il o ng j i a ng , I nn e r M o n go li a , L i ao n i ng a nd J i li n. T he n e o- c u lti va t e d l a nd f r o m g r a ss l a nd c o n ce n t r a t e d i n I nn e r M o n go li a , H e il o ng j i a ng a nd X i n- j i a ng. I n e a s t e r n c oa s t a l a r e a , t he c r o p l a nd d ec r ea s e d r a p i d l y. B e i j i ng d ec r e a s e d b y 16.04% a nd S h a n g h a i 8.43%, Z he j i a ng , G u a n g d o ng ,J i a n g s u , T i a n j i n , H e b e i , S h a nd o ng a nd H a i n a n d ec r ea s e d r a p i d l y w h il e H u b e i , A nhui , F u j i a n , C h o n g q i ng , H un a n ,J i a n gx i , G u i z h o u , Y unn a n , T i b e t d ec r ea s e d r a r e l y. I n m i dd l e a nd w e s t e r n a r -e a , t he c r o p l a nd i n c r ea s e d. N i n gx i a i n c r ea s e d b y 13.78%, H e il o ng j i a ng i n c r ea s e d b y 12.85% a nd I nn e r M o n go li a i n c r ea s e d b y 8.44% .J i li n , X i n j i a ng , Q i n g h a i , L i ao n i ng , G a n s u i n c r ea s e d. S h a n x i , H e n a n , S h aa n x i , G u a n gx i , S i c hu a n , G u i z h o u i n c r ea s e d r a r e l y. T he h i g h- p r o du c t i v e c r o p l a nd i s l oca t e d i n c oa s t a l a r e a a nd t he p r o du c ti v it y o f t he c r o p l a nd i n b o r d e r a r e a i s l o w e r , s o t he g r a i n p r o du c ti o n i s t h r ea t e n e d.

K e y w o r ds : C h i na ; C u lti va t e d l a nd ; D y n a m i c c h a n g e ; S p a ti a l c h a r ac t e r i s ti c s .

6

3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_蒋艳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1年11月 第42卷第11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1-1283-06收稿日期:2011-06-1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9033,40951025);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环集0903) 作者简介:蒋艳(1974-),女,江苏人,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研究。E-mail :jiangyan@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515882.html,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蒋艳,彭期冬,骆辉煌,马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选取淮河流域的82个水质监测站,对各站点的1986—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全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对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主要受到入河排污量、上游来水量、闸坝调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蚌埠站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年变化规律表明,1995年是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1995年前水体污染物浓度不断恶化,1995年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好转。DO 浓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到水温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COD Mn 浓度同时受到闸坝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汛期浓度低于非汛期。从全流域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看,有机污染物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淮北支流上,说 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流域进入相对丰水期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污染联防工作,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2000年后,随着流域内入河污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间序列;Mann-Kendall ;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3.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4%,耕地却占到全国的15.2%,人口占全国的16.2%,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60%,超过了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发生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地区之一。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为了解决淮河的洪水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截止2000年流域修建了约1.1万座蓄水水库和拦河节制闸蓄水工程,从而引起了天然径流过程的大幅度改变,同时未经过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1-3]。淮河流域天然水化学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大且受人类活动和水污染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4-5]。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将逐渐变为氨氮型污染[6-7]。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众多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对河道径流实行高度调节控制,再加上气候原因与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大多数支流雨季行洪,旱季有水无流甚至河道断流的局面,这样的河道水文特征,对水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极为不利,从两个方面加重了河流水质污染:一方面,淮河水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道流量,污染峰值总出现在流量较小的枯季,当淮河流域天然来水量减少时,河道水质可能会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闸坝的限制,造成污染物的蓄积,在泄洪时造成污染的集中排放,致使污染排放量在局部时间内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且这种破坏对水体来说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淮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基础是认— —1283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 1.中国耕地的现状 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英语演讲 《中国近十年变化》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day ,we are becoming richer than we were in the last decade. Ten years ago, I w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tried his best to enter university . I live in a remote and poor town, where many people have a hard life and the children are forced to drop out of school to earn money for family. Most of men looked for jobs in a developed city far from hometown and they went back home only once a year in order to save more money; 10 years ago in china many workers could not get their wages from the bosses and they always had endless tasks. People'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uld not get effective maintenance. Ten years later, these situa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to a large degree,I become one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more thoughts. Our town is built to b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people can enjoy reasonable rest and more social welfare. However, are we happier than a decade ago ? Seemingly not. Our material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mental pressure is greater. The competition ha s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more people live in fear in the full day. With the rapidly growing life consumption, especially high house price and high tui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the whole time for hard work just to buy a house or send their children to a better school; instead of enjoying life, such as to keep accompany with their families ,to go for a travel or to see a new movie .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 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 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 30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净减少683万亩“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 1838-1949 全国范围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liujy@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515882.html,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 (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摘要: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关键词: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潜能;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60-09 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多采用定性[2~4]、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由于城市间OD(Origin-Desti-nation)交通距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而采用理论模型[11~13]计算相对简单,因此,随着理论[14~18]和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模型不断更新[19~24]。第二,数据类型多样化。研究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因为属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研究中多采用由城市属性数据诸如GDP 、人口、投资、城市空间或时间距离等组成的静态数据[25~31]。但属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学者多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等方面收集数据[32,33],运用流数据进行研究[27,34~37]。但由于研究多为客货流总量数据[38]或铁路区段OD 数据(单元偏大、空间属性比较笼统),很少涉及城市间OD 数据,即使涉及也多采用替代指标[39]或推算的间接数据[40]。第三,计量模型多样化。计量模型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或改进的引力模型[22,41]、城市化曲线[42]、重力模型[20]、可达性模型[21]、地缘经济 关系分析模型[43]、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模型[26]和城市流强度模型[44~49]是常用的计量方法。此外,相关系数、综合客货量模型[50]、投入-产出模型等也在相关研究中采用[51]。第四,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相关研究多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城市体系某个时间断面上的 空间联系特征[40,52,53] ,并将空间联系细分为经济、 旅游、劳动力流动、行政、社会联系[26,50,54,55]乃至创新联系[56]等,其中以经济联系研究为主[57~60]。第五,主要研究邻近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间的相互作用[26,43,45,46,48],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 于长三角[61,62]、珠三角[26,43]和环渤海城市群[48,63]。 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数据类型由大量使用静态属性数据,转向动态的流数据。第二,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刻画。定量模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模型及其改进模型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计量、数理模型不断引进。第三,不同尺度的城镇体系内部城市间相互作用是传统研究热点,经济联系活跃的邻近城市、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域同样是研究的热点区域。第四,城市间作用机理辨析、经济空间划分、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当然,相关研究也存 第34卷第9期2014年09月 V ol.34No.9Sep.,2014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基于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变化等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宏观政策、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结合1997-201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表明,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是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三高”农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一圈两翼;主成分分析;重庆市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也处于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与重点突破阶段,如何协调好建设、发展和吃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只见于局部地区和小流域[1-5],关于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文献[6-9]。 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10-15],从多个角度更加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1997-2010年这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正确处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1.1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迅速变化。①耕地面积1997-2010年逐年减少,每年平均减少7 031.46 hm2。耕地的占用主要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和人口增多、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产业、旅游业等政策的结果及重庆市直辖后城市化建设,由1997-2010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来看,每年建设用地均占用较大面积的耕地。②1997-2010年园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园地年均增加7 855.03 hm2,林地年均增加58 165.25 hm2。主要由于退耕还林、还园的政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地的经济效益远p 1.2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表征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

中国近四十年的变化

中国近四十年的变化(整理版) 2011-11-14 17:46:45 楼主只看楼主阅读36597 回复100 原本想写近三十年的变化,想想还是写四十年的变化更好些,第一个十年因为太小印象极少,但是留下的东西也是极其深刻的。 我出生于1971年的中国河北的北方农村,1972年家里买的缝纫机,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是有那么深的印象,当时的我住在离家十里远的姥姥家,几个舅舅把缝纫机送到我家里,用小推车推去的,老舅见路边沟里的小坑里边有鱼,就捉了来,到了家之后扔到灶火坑里边给我烧着吃。我们买了不久,村里很多人家买了上海的飞人,蜜蜂之类名牌缝纫机,我家是天津出的孔雀牌,缝纫机到现在还在使用,将近四十年了,也没有出现胶合板开裂现象,质量好到没法说。 在我的印象里边从来没有挨过饿,不管人们如何说,但是吃得不是很好却是真的,不过吃个鱼和鸟不是什么难事,那个时候不知道鸟怎么那么多,鱼虾也是那么多。那个时候经常下雨,下雨之后也车轮碾压的小沟里边都有很多鱼。 当时吃什么饭呢?高粱米,大米,白面,贴玉米饼子,吃白薯,记得我小时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吃粥和荤油(大油,猪油),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是好象每天都比前面一天好一点,也许是记忆的缘故吧,菜是吃家里菜园子和生产队菜园子的。 原先是种红薯的,白薯是后改的,大家都知道红薯的瓤是稀的,而后来种的白薯是干瓤的,吃的时候直噎嗓子,但是白薯又香又甜,产量还高,是新品种。不过要烤着吃还是红薯好一些。这可能就是原来的技术改良吧。 每个生产队都有实验田,大队也有实验田,试验田,试验田就是试种新品种和打种子的。地里边到处是沟渠,宽的能够达到一两丈宽,沟的两边种着树,有槐树,也有柳树,春天我们去地里玩的时候有时还折些柳条然后把皮拧下来做哨子,大人见了便连喊带叫,在我们身后使劲跺脚,假意追赶,我们便妈呀妈呀的叫着一路狂飚,直到上气不接下气,看不到人。村子边上的地里种着麻,它的皮可以搓麻绳,子可以炒着吃,香极了,只是吃多了会造成大便困难,我们在长麻饽饽的时候就到地里去摘,这个时候还青着呢,从屁股后边一咬,然后把麻子轻轻揉到手掌心里,再往嘴里一放,因为是青的,所以有一股甜甜的味道。 还有一种红色杆子的麻,在一片绿色的麻里边就显得非常好看了,我们就掰了它的小枝子,回家让大人编蝈蝈笼子,或者折宝塔。 因为那时沟渠纵横,旱不愁,涝也不愁,旱能浇水,涝能排。正如那个时候的一个谜语中所说的旱涝保丰收。 现在好多村子还保留着当年兴修水利挖的大坑,很多沟渠,但是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了,有的即使还保留着也不再起什么作用。比如原来很多地方打的机井,后来分生产队之后被人为填死了,只是为了多那么巴掌大的地来种上几颗庄稼。原来的坑里边都是活水,清亮着呢,大坑里边有的地方还种有经济作物,比如菱角,等下来的时候,不卖钱的就分给社员,卖钱也要给社员尝尝鲜,煮菱角的香味至今难于忘怀,感觉比现在卖的加了很多作料的都要好吃。当然那个时候的坑里边鱼还是很多的。也说不上有主没主,到了秋天,天气凉下来的时候,大人们开始淘坑,鱼虽然是野生的,不过没人稀罕,现在想来野生的鱼已经很少能够在餐桌之上见到了。 夏天我们便光着脚到处跑,大人有时在后边拎着鞋子追着喊,不管凉鞋还是布鞋没有人愿意穿,我就曾经被玻璃在脚心划过一个很大的口子,不过那个时候也不在意那些。那天我给姥姥抬着猪食去喂猪,我在前边走,姥姥在后边,当时也是刚刚下过雨,我脚重重的踩在一片碎玻璃上。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_贺三维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2-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6-08-1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62、41571384)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01162,4157138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三维(1987-),女,湖北荆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sanwei.87@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515882.htm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王伟武,副教授。E-mail:weiwu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515882.html, 贺三维,王伟武,曾晨,等.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J].地理科学,2016,36(11):1622-1628.[He Sanwei,Wang Weiwu,Zeng Chen 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orecast in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1):1622-1628.]doi:10.13249/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515882.html,ki.sgs.2016.11.003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 贺三维1,2,王伟武3,曾晨4,刘明辉1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 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4.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摘要: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 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中心位于河南省境内,并呈现出西北移动的趋势,出现沿海-大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尺度效应,其分布重心、形状和方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变化;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重心越偏向西南方向,其空间分布形状越接近于正圆,主轴方位越偏东。③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a 中国经济重心会继续向北移动,略微偏向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引擎。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多尺度;标准差椭圆;灰色预测模型中国分类号中国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6)11-1622-07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研究方面,新古典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性增长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忽视经济 活动的空间性[1,2]。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经 济地理学的提出,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空间因素的作用,强调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特征[3~5]。目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成为区域差异研究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重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主要归纳为四大特点:①区域差异理论由关注收敛与分异、内生与外生问题,开始注重空间区位和空间布局对经济发展 的作用[6,7] ;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关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更注重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和规律[8,9]; ③研究尺度趋于多元化,由区域、省级、地级市等宏观中观尺度转向于县级等微观尺度[10];④测度方法和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包括Moran ’s I 指数、局部Moran ’s I 指数、Geary ’s C 指数、热点分析、空间马 尔科夫链、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11~13]。然而,目前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区域发展及差异等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空间尺度效应,基于多尺度对比和县级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尚不多[14~16]。②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地理空间方法(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分析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集聚或扩散特征[17,18] 。它 侧重于空间数据的自相关问题,但忽略了空间数据的整体性、图像性以及空间格局之间的变异性[19]。因此,本研究将从省级、地级市、县级3个空间尺度上,采用空间格局统计方法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格局预测,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 为了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第36卷第11期2016年11月 V ol.36No.11Nov.,2016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年级: 2009级 学号:20094644 姓名:曹丰华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老师:刘颖

2013 年6月

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年级2009级姓名曹丰华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 2009级环境三班学生姓名曹丰华学号20094644 发题日期: 2012年11月30日完成日期:月日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水质现状评价是依照水质现状监测资料进行的,目的是对水体的水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水体现状评价能够反映出水体污染程度及要紧污染类不。因此水质现状评价是进行水质治理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水质模拟以及水污染操纵规划的要紧依据之一。本课题旨在依照某流域的近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爱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刻变化规律及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针对该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外文翻译 2)文献资料收集、阅读 3)依照某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评价流域水质现状 4)进行水质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5)分析流域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6)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阻碍因素 7)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添加收藏 会议名称: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摘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 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 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 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 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 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 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 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 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 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 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 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 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 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 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 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 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 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 的趋势的. 关键词: 冻土分布,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冻土气象观测,冻结时间 会议年代: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