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
《师说》原文及注解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译文及注释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双语】韩愈《师说》2译

师说 On the Teacher
韩愈 Han Yü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In ancient times scholars always had teachers. It takes a teacher to transmit wisdom, impart knowledge and resolve doubts. Since man is not born with knowledge, who can be without doubt? But doubt will never be resolved without a teacher. He who was born before me learned the teachings before me, and I take him as my teacher. But if he who was born after me received his teachings before me, I also take him as my teacher. I take the teachings as my teacher. Why should I care whether a man was born before or after me? Irrespective therefor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igh-born and the lowly, and between age and youth, where the teachings are, there is my teacher.
师说(韩愈)(2)原文

师说(韩愈)(2)原文[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
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 u逗):也叫句逗。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
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 ):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
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31]郯(t n)子:春秋时郯国(今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文言虚词18个详解详析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2.我见相如,必辱之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代词,代狼 代词,代他 代这件事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6.王之蔽甚矣 7.国之孺子之游者 8.宋何罪之有?
词类
用法
表前后两件事在时间或顺序 上的紧接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 背常理 帮助判断
解释
就,于是, 这才 却,竟, 反而 相当“是” 甚至
例句
② ⑥ ⑨ ③ ⑦ ④ ⑩ ⑧ ① 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 之,不得吾心。
副 词 代 词
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
你,你的 这样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比得上 ③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连,如果 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至于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 ⑦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代,你的 ⑧视之,形若土狗。(《促织》) 动,好像 ⑨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
(《赤壁之战》)况且
词类
用法
表递进(说理时)
解释
例句
连 词 副 词
表并列
并且,而且; (2)(4)(9) 况且,再说 (12) 又, 又…又…, 一边…一边…, (6)(10) 一方面…一方面
尚且,还
表让步 表示将要形成的事实 表暂时的状态
(3)(5) (8)(11) (1)(7)
《师说》逐句翻译精品课件全解

欲:动词,想要。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 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 师请教学问道理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 2 :作“于”用,比的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状语后置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相差。
耻:意动,“以……为耻”。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 为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乃:副词,表转折。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世人所 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 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译文:巫医,乐师,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 不耻”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如“不耻下问”。 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师说》说课稿(第二课时)

《师说》说课稿(第二课时)一、说教材韩愈的《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文章。
本专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尊重知识、获得教养。
《师说》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严谨,气势夺人,不仅扭转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而且对后世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反复品味文本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首先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文言文,具备了继续学习文言文的条件。
同时,对韩愈的文章也并不陌生,如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的《马说》。
其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有限,阅读时会遇到许多的语言障碍,对文言词语或句子常常会望文生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据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思想,联系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难点: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取的教法是: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②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学法: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师说》文言知识详解及阅读写作2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之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代人或指事物;指代自己
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复,
(2)作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 可知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 “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辍耕之垄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的”(包括复
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译为“那(些)”“这(些)” “其中的”“那中间
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文章字词积累
一词多义: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指圣人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2.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意思。 4.登泰山而小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学于余 其皆出于此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古人从师之道。名词。
道
A B C D E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从华容道步走 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④吾从而师之 ⑤吾师道也
A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B 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 C 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 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 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作者从那三方面进行了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论据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结论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对其子对其身 爱其子择师而教 百工士大夫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智反不能及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 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 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 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 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 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 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韩 文公 祠
作者简介之二
韩愈在思想上推崇儒道,排斥佛老。在文学上反对六 朝以来的骈丽文风,提倡散体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 之务去”、“文从字顺”等主张。 韩愈的文章雄辩阔论,结构严谨,曲折奔放,笔力遒 劲,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散文大师,被列为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首(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 1.文起八代之衰:指韩 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 晋、宋、齐、梁、陈、隋。 2.道济天下之溺:用儒道来救济天下人沉溺佛老思想。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 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二段 对比论证阐叙“士大夫之族”“耻学于 师”
第三段 例证引证进一步阐叙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 交代写作缘由。
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意动用法: 以‥‥‥为耻辱, 觉得‥‥‥是可耻的。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 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 名、形 (动)+宾=以(宾)为十名、形(动) 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A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C 作动词,“到”、“往” ①择师而教之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古之学者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⑧蚓无爪牙之利 ⑨吾欲之南海
(唐)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之一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少小孤贫,由 嫂抚养。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上表劝 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 至吏部郎。五十七岁病死于长安。谥号 “文”,世称韩文公。
写作背景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 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 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 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 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 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 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
“说”这种文体。
疏通课文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大概。 表示推测语气。
重难句解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小学:指代前文的“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大遗:指代前文的“惑之不解,或否焉”
翻译:(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 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 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习, 我没看出那种人(家长)是明智的
求学的人。非“教授、 学者”之“学者”。
......的原因。
表凭借或目的。“用来…… 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A、老师。名词。 B、以......为师。意动用法。
C、学习。名词活用为动词。
D、效法。动词。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固定的。形容词。
状语后置。比弟子贤能。
1 2 3 A B C D E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 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