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

合集下载

《师说》原文及注解

《师说》原文及注解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译文及注释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韩愈)(2)原文

师说(韩愈)(2)原文

师说(韩愈)(2)原文[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

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 u逗):也叫句逗。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

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 ):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

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31]郯(t n)子:春秋时郯国(今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译文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完整版)《师说》练习题及答案(2)

(完整版)《师说》练习题及答案(2)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ɡǔ)) 洿.池(kuā)阿谀.奉承(yú)师襄.(xiāng)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wèi)之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 郯.子(tán)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师之..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贻.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6。

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

师说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师说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惑:疑感B.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D.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爱其子,择师面教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D. 师不必贤于弟子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学者必有师B. 吾从而师之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师说》阅读训练二篇(含答案及解析)

《师说》阅读训练二篇(含答案及解析)

《师说》阅读训练二篇(含答案及解析) 《师说》阅读训练二篇(含答案及解析)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惑:疑感B.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爱其子,择师面教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D.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过秦论》《师说》注音_2

《过秦论》《师说》注音_2
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 , 崤函为宫; 一夫作 难( nàn )而七庙隳(huī) , 身死人 手 , 为天下笑者 , 何也? 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
•整理ppt
师说
•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 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 终不 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 无贱 ,无长(zhǎng) 无少 ,道之所 存 , 师之所存也。
• 于是六国之士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 、周最 、陈轸 (zhěn )、召( shào )滑、楼缓、翟 (zhái) 景 、苏厉 、乐毅之徒通其意 , 吴起 、孙膑 、带佗(tuó) 、倪( ní) 良 、王廖 、 田忌 、廉颇 、赵奢(shē) 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 , 百万之 众 , 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 九 国之师 ,逡( qūn )巡而不敢进。
•整理ppt
•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 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 故圣益圣 ,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 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 则耻 师焉 ,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dòu )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整理ppt
• 句读(dòu )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 焉 ,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 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 曰师曰弟子云者 , 则群 聚而笑之 。 问之 , 则曰:“彼与彼年 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 官 盛则近谀( yú) 。 ”呜呼! 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君子 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 欤( yú) !

第11课《师说》第2课时 课件

第11课《师说》第2课时 课件

三、词 类 活 用
7、位卑则足羞
以……为羞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9、小学而大遗 10、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四、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 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 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 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最后作者从孔子 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 后学者。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为师的职责: 传道 受业 解惑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古 之 学 者 必
道 从师的必要:之 不
传 久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教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技艺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曰师而笑
师 道 之 不 复 可 知
不 拘 于 时





择师的标准:
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 于:比 术业:学问和技艺 专攻:专门的研究
译 因此学生不 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比学 生贤能。懂的道 理有早有迟,学 问和技艺各有各 的专门研究,如 此罢了。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 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 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 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二)
2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重点: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讲授
正面提出“人非生而……也”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中心论点
“无贵无贱……存也”从师学习的原则师反面阐述古人——今人
正反对比爱其子……——于其身……
说巫医……——士大夫……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李蟠
1、背诵全文
2、做课后练习三及同步
3、复习
第一、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一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洁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

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

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l)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
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其可怪也钦”,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

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
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

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二、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
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讨论)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1.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2.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四;补充练习。

2.背诵课文。

补充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2句读.()之不知
3.无长.()无少4.或师焉,或不.()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2.小学
..不如
..师之4.弟子不必
..而大遗3.吾从而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