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师说课堂实录2 苏教版

师说课堂实录2 苏教版

《师说》教学实录浙江省温岭中学田继松师:这节课先请同学用自己美丽的眼睛看一段很不美丽的视频。

(播放视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生:(看)(视频内容介绍:一个大约有名学生的班级正在上地理课,课堂上睡觉的,说话的,打闹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知何故,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左耳戴着耳环男生走上讲台,一手摘掉正在讲课的老师的白色帽子。

全班狂笑,但老师对此并不理会,继续“地理”。

不久,“耳环男”把一个矿泉水瓶扔给了一位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男生,此男随即把扔来之物扔向老师。

“耳环男”手指老师,打开京腔:“那就傻!弄死他。

”全班再次狂笑。

“你骂我?你上不上课?咱们一再讲,你们不要影响别人。

”老师有点无奈。

“耳环男”:“你讲课吧。

”老师有点生气:“你这样,我怎么讲课?”。

半分钟后“耳环男”突然发飙:“老师,老师,问您一问题”。

见老师没有理会,“耳环男”很生气,冲向讲台,手伸向老师的头部,并做出打人的姿势。

有一位学生说:“别闹了,别闹了。

”“耳环男”在同学的喝彩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露出一种胜利者的微笑。

)师:经央视记者的调查,刚才同学看到的事情是真实的,发生在今年月份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全能班”的课堂上。

同学们看完视频想说点什么吗?生:(沉默)师: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我已经出离了愤怒,心中只有无尽的悲哀,悲哀现在有些学生无耻到连畜生都不如的程度。

生:尊重老师和长辈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全社会都得呼吁:“救救我们的孩子。

”生:都是应试惹的祸。

如果不加快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这种情况会层出不穷,性质会更加恶劣,国人会感到更加悲哀。

师: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群情激愤,向有辱国格的不良学生开炮,说明我们的同学都是有良知有正义感。

鲁迅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战斗。

”控制情绪、平息怒火、理性反思,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这段视频引发你哪些思考?生:“子不教父之过”,应该追究家长的责任,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只只养不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学校。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在XXX的《师说》课堂里,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师说”这个词的正确解释——论从师。

他强调了文章中“师”字的多义性,需要学生们注意区分。

学生们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对作者XXX的了解,包括他是唐代人、河南河阳人,是散文大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等。

老师还背诵了课文,并解释了其中的一些短语和词汇。

最后,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很好,这是另外一组对比,“百工之人相师”与“士大夫族群聚而笑相师”的对比。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XXX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生: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学风,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

师:非常好,XXX在文章中批判了当时学风的堕落和浅薄,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传承的。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复一下。

生:“XXX、XXX、XXX、XXX”。

师:对,这里的“师”是指老师。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论点和论据归纳成一个板书吗?学生组合成下面的样子)圣人无常师XXX、XXX、XXX、XXX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

(一生译)师:这段主要是一个总结,作者重申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也批评了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请问这个段落的用词和语气有什么特点?生:用词正式,语气严肃。

师:对,这个段落用词正式、语气严肃,是对前面几段的总结和强调。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也能够在研究上重视师生关系,勇于从师,不断进步。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课标版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课标版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积累“师”、“道”、“惑”等文言实词和“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唐朝中期,社会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视学习,鄙视老师。

柳宗元就曾在文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当时如果有谁认真向师学习,就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乃至于一位大文豪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这种腐朽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一出,官场哗然。

整个士大夫阶层都把他看成是异类,狂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生:韩愈)对。

他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是什么呢?(生:《师说》)对。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学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就已学过韩愈的作品。

请简要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生:他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课件展示: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苏海韩潮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朝的韩愈和宋朝的苏轼,他们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后人称之为“苏海韩潮”。

另外,同学们注意题目中的“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重在说理,属于议论文。

[精品]《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精品]《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红笺一叶《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谭健文工作实录:广州市第五中学程炤亚点评: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孙丽红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

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老师应对了这个挑战。

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谭健文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

相信程老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

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

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堂实录点评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师:上一节我们学〈师说〉学哪里了?生:两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就来抽查背诵前两节!生:啊?你没布置背诵的作业啊!师:我现在不是布置了吗?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准备。

生:(开始强记。

有不少人塞住自己耳朵,教室里书声琅琅)师:(三分钟后)古之学者必有师,1, 2——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少数人第二段后半局部不熟,开始边偷看边背诵)师(与生一起背):不错,前面的已经很熟悉了。

从“爱其子”这里开始,还需要强化一下。

再来一次,爱其子,1, 2——生:爱其子……师:好,我们背了这么长时间,知道这两节写的是什么吧?你来说一一生:教师的作用。

正确的选择教师。

抨击当今社会不从师的陋习。

师:当今一一社会?生:当时。

师:好,你把握得比拟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节。

文字不多,我想请哪位给我翻译一遍。

王力,你来王: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郑子、衰子、师襄、老聃。

孔子学习郑子、在子、师襄、老聃。

师:这里的“师”什么意思?生(齐):“以……为师”。

王:孔子拜郑子、苣子、师襄、老聃为师。

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郑子这些徒弟,不是人,不,是人,重来,知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所以学生不必不如老师,错,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

闻道有先彳爰,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接受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能有各自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师:王同学纠正得非常及时,好。

我想几个词语的意思一一常(固定的)、师(以……为师)、不必(不一定)、而已(罢了)。

师:这段在说什么?生:师生关系。

师: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吧?生:有。

师:你们能超过我?生:当然。

生,韩愈说得好,多年以后,如果我也是语文老师,我会超过你水平的可能,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而从事别的职业,那是“术业有专攻”,也不好比拟高下了。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一、会话训练师:今天是我们市一中大喜的日子!生:恩?师:因为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第N轮青年教师评优课暨对外公开课活动。

生:哦——师:我们班级将有美丽动人丰姿绰约的钱老师来上一节化学公开课。

生:啊?哈哈——师:我之所以强调“丰姿绰约”,是因为在以前的随笔上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在开学第一次随笔上称我们美丽的钱老师为“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生:(乱)谁啊?扁他!师:他就在教室座位的第一排。

(问一生)是你吧?生:不是。

师:(另问一生)是你吧?生:我怎么敢呢?我最尊敬老师了!师:那我就不再追究了,反正与我的名誉无关。

我想请大家说说“公开课”的事情,我们谈论的题目就是“大话公开课”,有什么黑幕、猛料尽管可以揭出来抖出来。

生:现在的公开课很假的。

老师一般都会安排好那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哪个问题要故意答错——师:啊?有这回事么?你不要血口喷人啊,有具体的事实材料吗?生:你问周**就知道,他就被安排故意答错的。

师:周**,真的有这回事么?周:是的。

老师为了强调那知识点,所以事前安排我故意说出错误答案,按照她的思路,她再安排另一人说出正确答案,就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师:我想知道,那题目你是能做出正确答案的,一面是老师的吩咐,一面是自己对真理的追求,你言不由衷,究竟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说假话,参与到演戏的设计中?周:没有办法啊。

生:他是**科代表。

自然要做牺牲品了。

师(瞥一眼语文科代表):记住,科代表要做牺牲品!生:我们上次的物理公开课,老师的电脑是假死机,但是老师却不懂装懂,说什么病毒作怪。

这也是作假。

师:大家说,这算是黑幕么?生:当然,任何一处细小的环节都应该实事求是来看待,否则就是假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师:还有人想说吗?生: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一次化学课,老师倒没什么,那坐在我边上听课老师老是催促我们做实验,。

实际上老师并没安排到那个实验,他是在干扰我们。

师:看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还在干扰着我们的课堂。

《师说》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公开课课堂实录一、导入师: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十号定为“教师节”,这是国家层面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同学们每节课前都要道一声“老师好”,这是个人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古人祭祀时以“天、地、君、亲、师”为对象,也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那么,韩愈生活的唐朝,对待老师的态度跟今天大家对待老师的态度一样吗?生:应该差不多吧。

生:老师这么问,肯定不一样。

生:不知道哟。

师:既然不清楚,咱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吧。

先说说本文的标题。

二、解题师:从意思上讲,“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从文体上看,“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文章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说”要随便些。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类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韩愈这篇解说关于“从师”道理的文章,是为谁而写的呢?三、文本解读(顺序:第四段——第二段——第一段——第三段)文本解说的顺序有些不同,是考虑到认知顺序)1.分析第四段生:为李蟠。

师:你从哪里知晓的?生:第四段。

师:好的,那咱们先去看看第四段吧。

在这一段里,韩愈交代了写文章给李蟠的原因吗?生:交代了。

有三个原因:一是因其好古文;二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三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很好,大家找得挺齐全。

老师来补充点背景知识。

李蟠好古文,韩愈为什么要赞扬?这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

唐初继承了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

韩愈对这种文风很不认同,他和柳宗元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师说》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实录导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师说》。

(板书:师说韩愈)一、温故知新师:老师准备了4道情境默写题,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我读情境,你们回答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的不错,基本能准确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哦,这既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更是教师们的讲解之功,让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其实提示了《师说》这篇文章的——生:思路。

师:很好。

(板书:师)(明确:用情境默写题的方式,学生重温课文,熟悉课文思路,为精读文本做准备。

)二、精读文本师:同学们,在刚刚的默写句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个实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生:师和道。

师:对的,你们知道吗?老师统计了一下,“师”在文中出现了25次,“道”在文中出现了11次,这篇文章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写了“师道”。

你认同吗?生:认同。

师:这篇文章论述了师道,围绕师道,提到了哪些人?请把有名字的人和虽然没有名字但是也代表了一类人的那些人圈出来。

(学生通读全文,按要求圈出人物)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人可以并列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们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

师:大家的判断非常准确。

那么你能把这些人进行分类吗?你会怎么分?生1:我会按照人的多少分类。

古之学者、圣人、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是人多的一类;剩下的人少的是第二类。

生2:我会按照教师和非教师进行分类。

圣人、童子之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教师一类,其他的是非教师一类。

生3:我会按圣人和普通人来分类。

圣人、孔子、老聃我们称之为圣人,其他的人是普通人。

生4:我会按照人所处的时代来分类,当然古今是从韩愈的时代来说,韩愈之前的时代是古,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今,那么古之学者、圣人、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古,吾、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李蟠是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师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红笺一叶《师说》课堂实录及点评(该课为全市教研活动公开课,是探讨文言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谭健文工作实录:广州市第五中学程炤亚点评: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孙丽红传统篇目研讨课的教学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像《师说》这样历久弥新的必选必教的老牌加王牌传统篇目。

要上得让反复听过教过的听者觉得有东西、有意思、还有那么点启发,同时让这再一次的尝试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这种挑战是需要教学智慧的。

在选择空间极小的情况下,程老师应对了这个挑战。

从五中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到谭健文老师带领市中心组老师亲临磨课,最后在市教研活动中终于获得了认可。

相信程老师在此过程中收获良多,相信听课的各位也有所感悟。

以下我们首先对这节研讨课做一个回顾,以交流看法。

欠缺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课堂实录点评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

请大家思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抨击师道不传的流俗呢?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表明父亲帮儿子选择老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

还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则群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们的观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句愚言。

师:你觉得这些言行体现了愚。

大家再看看这三段还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谴责?生1:第一段后半部直接就写了一个愚字,谴责的是今之众人耻师的愚行。

生2:第二段最后一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暗指对方为愚人。

第三段最后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实一个愚字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白第一段的后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说愚。

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

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

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

师:上文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这个家长已经择师了,这不是恰恰体现了他的明智吗?为何你还认为他愚?生:从第一段我们已经知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传道,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这是个愚师,他只解决了学习的表层,而没有传道。

师:你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这个愚师是自己找上门要给人家家长的孩子当老师的?大家关注择这个动词,是谁择谁?生:家长给孩子择师。

师:所以过错方主要应该算到家长一方。

当然,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在唐代,这种章句之师、句读之师很盛行,而传道的老师很少。

这个家长自己不从师,而且给孩子也择错了老师,不仅愚己,还愚子,较今之众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还有同学要发言吗?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对曰师曰弟子云者都群聚而笑之,而且他们的理由居然是求师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其实我们向别人学习,只要对方有道就可以以之为师,但他们却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不对的。

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的话题词语是……?生:位、官。

师:我们讨论的是尊师重道,为何士大夫的言谈移了话题?生:说明在士大夫心里,择师的标准不在于对方能否传道,而在于对方的官职和地位。

师:说得很好,一语中的!谁来补充一下士大夫从师的相关背景知识。

生:在魏朝,自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的这些贵族子弟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品德高低,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就有官可做,他们生来就是统治者。

所以这些贵族子弟的门第观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旧。

师:关键是门第观念在作祟。

士大夫不从师的关键是不从师还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领悟到了什么?生:愚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字,说明愚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智愚尚不可怕,关键是心愚,问题就严重了。

士大夫们还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我认为士大夫这样说,简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完全没有心智去理解何谓师道,严重贬低了自己的智商。

师:你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但观点还没有分析清楚,能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吗?生:他和他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翻译得很准确,但句子还不够通顺,能否用一组关联词衔接这两个分句?生:他和他(因为)年龄相似,(所以)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你为什么选择因果关联词?生:他们觉得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是因果论断。

师:这样吧,我们来扮演一下角色。

你是一个士大夫,我和你年龄相当,但我的道远胜于你,现在你要对我说这句话,你认为要采用怎样的口吻?生:轻浮、自大。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以我为言谈对象。

(生诵读,同学们鼓掌。

)师:有没有同学想和他PK一下?林婉君举手了,你不服气是吧,那你来试试。

(生绘声绘色地诵读,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看来这位同学把自大的口吻读得更加精彩。

士大夫不从师,仅仅只是愚己愚子吗?还有怎样的影响力?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学风不正。

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

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

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生:逐层深入。

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

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

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

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

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

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

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

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生4: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

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

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师:你扣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

(生笑。

)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

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

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

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

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

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

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

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再推荐一位同学把他所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

(三位学生上讲台板书。

)师:我还想听听下面同学的见解。

生:是故无圣无愚,无小无大,无卑无盛,小能学而大不遗,师道可复,则道可传矣。

(生鼓掌。

)师:扣住了一个道字,而且照应了三层对比,写得真棒!生:是故无圣无众,无长无少,无官无民,不耻相师,而学道者皆贤也。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

生1:是故无愚无圣,无小无大,无羞无蔑,不耻而师,则道可传也。

生2:是故无圣无众,无师无童,无卑无盛,师之不从,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

(生热烈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你们很欣赏这一句,理由是什么?生1:要点突出,排比句式显得很工整。

生2:是故无圣无愚,无长无少,无卑无盛,从师而学,道所传也。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句?生:第二句。

师:看来思维以全面取胜,既要注意内涵,又要注意文辞。

老师也写了一句,和大家所写的差不多: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无贱,以道为师,师道传矣。

同学们注意,我们都能想到的总结句,韩愈为何不写呢?或者说参照句和仿写句同时出现在愚之论的首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重复了。

参照句是道理论证,后者是结合现实对前句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恰恰体现了段落关联紧密。

师:韩愈若直接说轻道必愚,不写这三段对比论证,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生1:很乏味。

生2:没有说服力。

生3:很苍白。

师:行文讲究感染力。

观点体现深度,对比论证体现广度与力度。

当然,这篇文章的感染力还不仅仅在于对比论证,还有更妙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