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二首

合集下载

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九龄: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张九龄《感遇其二》古诗

张九龄《感遇其二》古诗

张九龄《感遇其二》古诗张九龄《感遇其二》古诗导语:《感遇其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写的抒情唐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二》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与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评析】:读这首诗,想到屈原之《桔颂》。

作者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与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作者对朝政昏暗与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相关阅读】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作者。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作者、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诗感遇四首

张九龄诗感遇四首

张九龄诗感遇张九龄诗感遇四首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

下面是张九龄诗感遇四首,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感遇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之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之三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感遇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拓展阅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翻开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考古期刊,这些五十多年前印出的纸张已经发黄,上了年头的纸张就是不一样,发散出来淡淡的甜甜的香气。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

一时反应不上来他是谁,只觉得很熟,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他,唐代杰出的诗人,开元尚书丞相。

唐诗不仅开辟了一个诗歌的王朝,更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很多好诗为人所传诵。

《唐诗三百首》成为许多人诵读诗作的首选。

在这个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中,第一首便是《感遇》,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感遇四首张九龄翻译

感遇四首张九龄翻译

感遇四首张九龄原文及翻译感遇是著名大作家张九龄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张九龄感遇四首原文及翻译如下:感遇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开篇诗人就以孤鸿自喻,然而历经大风大浪的孤鸿,却连护城河都不敢看,由此表现由护城河所代表的宫廷是多么的阴险诡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海上的风暴虽然狂暴,却是来得正大光明,护城河上的冷箭却让人防不胜防,由此表达出诗人对宫廷斗争的厌恶与恐惧。

“双翠鸟”是一种非常高贵的鸟,“三珠树”乃是神话传说中高贵的树,以此比喻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窃据高位。

“侧见”一词极为传神,有种说法认为“侧见”是表现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气焰嚣张,使诗人不敢正顾,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蔑视,蔑视李林甫、牛仙客之流以中伤诽谤窃据高位,却不为国为民谋福利。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一方面是对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规劝,窃据高位把持朝政,就不怕下面的弹弓的子弹吗?另一方面似乎有一种隐喻,自己不就是被这种冷箭所伤吗?不就是因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中伤才成为远循海上的“孤鸿”,以致“池潢不敢顾”!紧接着诗人指明了被中伤的原因“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其实归根到底不是遭“神”恶,而是像李林甫、牛仙客这样的小人的憎恨与私欲。

因此我觉得前八句实际上都是在写政治斗争,诗人一心为国为民结果却是“不敢顾”、“遭人指”、“逼神恶”,以一只“孤鸿”如何能与这些抗争呢?在这强大的政治斗争面前更凸显了诗人的“孤”,在这种无奈之下,似乎只有“游冥冥”了。

”弋者何所慕”,猎人又从哪里可以寻找到我的踪迹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抛弃俗世繁务,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远离政治斗争,追求隐逸的恬淡生活。

全诗在一种苍茫的意境中结束。

感遇之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及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及赏析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作品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中心: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张九龄感遇二首加注音

张九龄感遇二首加注音

张九龄感遇加注音张九龄感遇二首加注音《感遇·二首》是唐朝张九龄所写的一组抒情唐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感遇二首》张九龄注音版,一起来看看吧。

《ɡǎnyù·qíyī》《感遇·其一》zuòzhě:zhānɡjiǔlínɡ作者:张九龄lányèchūnwēiruí,ɡuìhuāqiūjiǎojié。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xīnxīncǐshēngyì,zìěrwéijiāji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shuízhīlínqīzhě,wénfēnɡzuòxiānɡyu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cǎomùyǒuběnxīn,héqiúměirénzhé?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ɡǎnyù·qíèr》《感遇·其二》zuòzhě:zhānɡjiǔlínɡ作者:张九龄jiānɡnányǒudānjú,jīnɡdōnɡyóulǜlín。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qǐyīdìqìnuǎn,zìyǒusuìhánxīn。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kěyǐjiànjiākè,nàihézǔchóngshēn。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yùnmìnɡwéisuǒyù,xúnhuánbùkěxún。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túyánshùtáolǐ,cǐmùqǐwúyīn。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前言- 介绍张九龄及《感遇十二首》的背景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 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 比兴手法- 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四、总结- 回顾《感遇十二首》的内容及意义- 强调张九龄的诗歌成就及影响正文:一、前言张九龄,字子寿,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典雅、质朴、寓意深刻著称,被誉为“诗家之冠”。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及社会现象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诗的全文及译文。

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1.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天里的兰花叶子茂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洁芬芳。

它们各自欣欣向荣,自自然然地成为美好的季节象征。

谁知道那些栖息在林中的鸟儿,闻风起舞,相互欣赏。

草木有它本来的心性,何需美人来折取?2.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翡翠鸟,它们在美丽的三珠树上筑巢栖息。

那矫健的珍木顶端,是否会让它们担忧金丸之患?3.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今日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4.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好的服饰让人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的地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5.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如今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如春兰秋桂、翡翠鸟、孤鸿等,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

他的诗歌既表现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又寄托了对国家社会的担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总结《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创作的一组寓意深刻的诗歌,通过比兴手法及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全文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全文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全文《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全文《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供参考!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其五】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15。

可以荐嘉客16,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17,此木岂无阴。

【其八】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19。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20。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长太息23。

【其十一】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①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
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

【注释】
①九龄《感遇》十二首,本诗第一。

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贬荆州长史期间。

感遇,因所遭
遇而感慨。

初唐陈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实上承阮籍《咏怀》七十二首。

多用比兴,抒
写不平。

②兰:兰草,又名春兰,属兰科。

一说为泽兰,属菊科。

按:泽兰秋花。

因此当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花叶繁盛下垂状。

③桂华:“华”通“花”。

秋桂色黄白,故称皎洁。

④自尔:自然而然地。

尔,词尾。

⑤林栖者:即隐士。

⑥坐:因。

⑦美人:喻君王或权要,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即指楚怀王。

【语译】
春兰叶叶纷披,秋桂分外皎洁。

那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自然蔚成了美好的时节。


有谁知道林下栖息的隐士,最钦佩兰桂的风节——与它们相对相悦。

草木自有自然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来攀折?(隐士自有他们的操守,又何求他人来荐举?)
【赏析】
本诗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象喻隐居君子的亮节高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是全诗关锁,那种出于内质秀美的自生自荣,不为物染的生命力,是诗中物与人的共通点,因而,诗的脉络由此二句而自物及人,并自然引出全诗的结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至此,不求攀折的“本心”是指物还是指人,已浑然不可分辨了。

《楚辞》以芳草美
人喻志,本诗承继了这一传统,而由博返约,变瑰丽为清丽。

明胡应麟评九龄
《感遇》与前此初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说,子昂是“古雅益以气骨”,九龄是“清淡益
以风神”,很精到。

不妨以子昂《感遇》之二与本诗稍作比较。

诗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诗中的“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芊蔚是丰茸貌;蕤是花下
垂貌。


细细品味,可感到子昂亦用比兴,而诗旨至结束便已显豁。

“幽独空林色”与他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同一意思,在激楚的音节中表现了横绝一
世的气概。

而九龄本诗,则虽有哀怨却表现得不迫不促,淡淡说来而有不尽枨触的余音。

魏晋之交阮籍有《咏怀》七十二首,子昂、九龄这两组诗是其遗脉,而分别代表了胡应麟
所说的唐人五古的两种走向。

相比而言“古雅益以气骨”的子昂复多变少,而九龄则新变更多,表现了唐人五古的主体走向,这大概也是蘅塘退士以九龄《感遇》为
《三百首》五古首章的用意所在吧。

九龄诗的这种变化,固因个人气质,但也与时代相关。

从子昂到九龄,正是唐代政治史上寒士与士族抗争最烈的时代,子昂在前期,故心声发露悲壮;九龄在末期,是盛唐在宰相位的最后一位寒士,开元二十四年九龄罢相后,便是士族一统天下,因此他的心声,便不复初唐及盛唐初寒士的慷慨激昂,而变得散淡凄楚了。

就此而言,九龄《感遇》可称是时代之音。

其二①
江南有丹橘②,经冬犹绿林③。

岂伊地气暖④,自有岁寒心⑤。

可以荐嘉客⑥,奈何阻重深⑦。

运命唯所遇⑧,循环不可寻⑨。

徒言树桃李⑩,此木岂无阴⑪。

【注释】
①《感遇》十二首之七。

②江南:长江之南,唐代的江南概念比今天为广,分江南东、西两道,除江浙地区外还包
括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地区。

诗作于贬荆州长史时,在今湖北。

丹橘:红橘。

③犹:还是。

④岂伊:难道那儿。

⑤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语本此。

⑥可以:可以用来。

与今语“可以” 微有不同。

荐:进献。

嘉客:佳宾,暗指君王。

据《尚书•禹贡》,江南橘本是贡品。

古诗《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本句由此
化出。

⑦阻重深:阻隔重重深深,暗指君王身边的权要佞幸者。

⑧运命:即命运。

唯:只能。

⑨循环:指命运的否泰交替。

全句
指命运如圆环,无法分别扪摸得其终始,而不可探究。

⑩徒言:徒然。

树:种植。

《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
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反用其意。

⑪此木:指橘树。

阴:树荫。

【语译】
江南的红橘树啊,经历了严冬,还是绿叶满林。

难道仅仅因为那儿地气偏暖?不,是红橘自有御霜抗寒的本性。

这珍贵的果子,本可以献给上宾,可奈何山重水险,阻隔深深。

万物都只能听凭命运;天道循环,这道理又何处去探寻?人们都喜爱那艳丽的桃李;这红橘,难道就没有浓浓的绿荫?
【赏析】
屈原有《橘颂》,歌唱丹橘“独立不迁”的品格以自抒志向。

九龄贬地正是屈子行吟的故楚之地,故法前贤,咏橘以见志,便是情理中事了。

前四句正面咏橘,与上诗一样,突出其本性之美,“岁寒心”是诗旨所在。

三句“岂伊地气暖”反问,四句“自有岁寒心”便成警句。

五、六两句居中,宕开一步,言丹橘虽美却进献无门,是古诗“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发挥,由正咏进入侧写,慨叹怀才不遇,佞小蔽贤。

由美质与阻深的对比中自然引出结束四句,叹命途多舛,天意难问,却妙在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以桃李阳艳,反衬丹橘寂寞,冷然一问,正见出盛唐失职寒士的心态——悲愤之中的强项本色。

——以上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赵昌平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