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噪音的措施
噪音管理控制措施

噪音管理控制措施①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尽量采用振动小、低噪声的工艺及设备,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
②采用吸声、隔声、隔振、阻尼等声学处理方法,消除或减少噪声的传播。
如在风机上设置消声器,在产生噪声的设备上设隔声罩,振动设备与周围设备之间设隔振垫等。
③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由于受技术条件等原因限制,某些作业场所的噪声级不能达到国家卫生控制标准,因此作业工人应正确佩戴听力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合理安排轮班制度,杜绝超时、超强度工作。
④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期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措施及工人佩戴防护用品情况,工作时间不得超时。
加强对高噪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声污染。
⑤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应采取降低噪声措施;施工现场,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 12523~12524)制定降噪措施,并可由施工企业自行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监测和记录;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⑥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⑦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
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降低噪音保证措施方案

降低噪音保证措施方案
以下是 9 条关于降低噪音保证措施方案:
1. 使用隔音材料呀!你想想看,家里的墙壁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贴上隔音板,不就像给房间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嘛,把那些吵闹的声音都挡在外面啦!例子:在装修的时候,给墙面加上隔音材料。
2. 安装双层窗户哇!这就好比给家多了一层保护罩,外面的噪音像小怪兽一样,被双层窗户这个大英雄给拦住啦!例子:把家里的窗户换成双层的。
3. 选好的隔音门呢!门就像是家的守门员,质量好的隔音门能把噪音狠狠地拒之门外呀!例子:购买专业的隔音门安装上。
4. 给家里的电器也来点“降噪魔法”嘛!像那些吵闹的冰箱、空调等,做好减震和降噪处理,不就安静多了嘛!例子:给冰箱底部加上减震垫。
5. 室内多布置些吸音的装饰呀!那不就像给噪音准备了一个个温柔的陷阱,让它们有来无回嘛!例子:房间里多放些吸音的地毯。
6. 种些绿植也不错哟!植物们就好像是小小的噪音吸收器,让家里更加宁静祥和嘞!例子:在阳台上多种几盆绿植。
7. 规定一个安静时间好不好!就像给家里立了个安静的规矩,大家都遵守,那得多安静呀!例子:晚上规定个几点后不许大声喧哗。
8. 对邻居友善提醒一下呗!大家互相照顾,一起保持环境安静,多棒啊!例子:和隔壁邻居说一声稍微轻点哦。
9. 自己也养成轻声细语的习惯呀!我们自己也当那个制造安静的小天使,多赞哦!例子:在家里时刻提醒自己说话小声点。
结论:这些措施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大大降低噪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宁静舒适呀!。
噪音污染的治理方法

噪音污染的治理方法噪音污染是指超过人类正常听觉范围内的声音,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噪音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法律、政策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噪音污染的治理方法:1. 噪音源控制: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和机械进行改进和优化,减少噪音的产生。
对于交通噪音,可以采用降低车辆速度、提供高效的道路交通管理和规划、修建隔音墙等措施来减少噪音。
2. 隔音措施:加装隔音材料,建筑物内部进行隔音设计,减少噪音的传播和扩散。
例如,在建筑物中使用隔音窗户、隔音门、隔音墙等。
同样,对于机械设备也可以采取隔音罩、隔音蓬等措施进行隔音。
3. 噪音屏障:在噪音源和接收噪音的人之间建立屏障,阻断噪音的传播。
例如,在高速公路旁边建造隔音墙或绿化带,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 时间限制或限制使用规定: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或政策,限制某些噪音源的使用时间或设定噪音限制值。
例如,城市中的建筑工地可以在夜间限制噪音产生,或将机械设备噪音限制在一定的分贝范围内。
5.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噪音污染的认识和理解,倡导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噪音的产生。
特别是对于学校、医院、工厂等噪音敏感区域的周边环境,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噪音意识。
6. 建立噪音监测系统:建立噪音监测网络,监测和评估噪音污染的程度和趋势,并及时发布噪音污染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政府和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噪音污染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7. 加强执法和监管:加大对噪音污染的执法力度,加强对违反噪音排放标准和规定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对噪音污染治理的监管,确保各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控制措施。
8. 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噪音敏感区域和噪音源。
将噪音敏感的区域(如住宅区、学校、医院等)与噪音源(如工厂、交通道路等)进行合理分离,减少噪音对敏感区域的影响。
噪音控制措施

噪音控制措施
1. 建筑设计和布局:在建筑物设计和布局时考虑噪音控制,例如将噪音产生源与敏感区域相隔离。
2. 隔音材料的使用:选择适当的隔音材料来减少噪音的传播,如使用隔音玻璃、隔音墙板等。
3. 声音吸收装置的安装:在需要的地方安装声音吸收装置,如吸音板、吸音棉等,以减少噪音的反射和传播。
4. 噪音源降噪措施:对于特定的噪音源,可以采取降噪措施,如安装减震装置、隔音罩等。
5. 控制噪音源的运行时间和频率:对于噪音源,可以通过控制其运行时间和频率来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6. 声音屏障的建设:在噪音源和敏感区域之间建设声音屏障,如围墙、屏风等,以阻止噪音的传播。
7. 建筑物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设备和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噪音的产生。
8. 定期进行噪音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噪音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9. 增加绿化和景观设计:通过增加植被、水体等景观,可以有效吸收和隔离噪音,改善环境的舒适度。
10.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噪音问题的认识和重视,促使人们自觉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音防治措施

噪音防治措施
噪音防治措施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噪音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行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噪音防治措施:
1.隔音:通过在建筑物或房间中使用隔音材料,如隔音墙、隔音窗户、隔音门等,可以减少来自外部或相邻空间的噪音进入室内,从而降低噪音水平。
2.噪音屏障: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周围设置噪音屏障,如围墙、屏风或隔音墙,以阻挡噪音的传播路径,减少噪音的传播。
3.振动控制:对于由机械设备或运输工具引起的噪音,可以采取减少振动传导的措施,如使用减振器、隔振垫等来降低振动和噪音的传递。
4.合理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噪音源的位置与人口密集区、学校、医院等噪音敏感区域的距离,合理布局和规划,减少噪音对人们的影响。
5.噪音控制设备:对于特定的噪音源,如工厂机器、空调设备等,可以采用噪音控制设备,如消声器、隔音罩等,来降低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6.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噪音问题的认识和意识,鼓励人们采取个人行动,如佩戴耳塞或耳罩,避免制造噪音污染等。
7.法律法规:建立和执行相关的噪音控制法律法规,设定合理的噪音标准和限制,对违反规定的噪音源进行处罚和监管,以确保噪音污染得到控制。
这些噪音防治措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组合和实施,以达到减少噪音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干扰和损害的目的。
控制噪音传播的措施

控制噪音传播的措施
1. 符合噪声排放标准和限制要求的设备和机械的使用。
2. 定期维护和检查噪声产生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噪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 在建筑和装修过程中使用隔音材料和隔音技术,减少室内及室外噪声传播。
4. 控制工作人员的噪声暴露时间,通过轮班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来降低噪声暴露时间。
5. 为噪声敏感区域提供屏障或隔离措施,如声屏障、隔音窗等。
6. 在噪声源附近设置噪声缓冲区或隔音帷幕,以减少噪声传播距离。
7. 安装和维护良好的通风系统,减少由于关闭窗户而导致的噪声传播。
8. 建立噪声传播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评估噪声传播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9. 加强对员工的噪声危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噪声控制的意识和技能。
10. 避免在噪声敏感区域附近进行噪声源集中排放活动,如工地、娱乐场所等。
11. 使用防噪声设备,如耳罩、耳塞等,对于噪声敏感区域的工作人员进行保护。
12. 优化噪声源的设计和布置,减少噪声产生和传播的可能性。
13. 运用噪声消除技术,如降噪器、减振器等,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水平。
14. 加强对噪声污染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噪声控制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
15. 积极开展噪声治理宣传,提高公众对噪声控制的重视和支持度。
控制噪声传播的措施

控制噪声传播的措施
1. 隔音材料的使用:在室内区域选择适合的隔音材料,包括吸声板、吸音帘等,以减少噪声的传播。
2. 加装隔音窗户:使用双层玻璃窗户或安装隔音窗帘,能有效阻挡噪声的进入。
3. 封堵噪声源:对于产生噪声的设备或机器,采用隔音罩、隔音盖等措施来封堵噪声源,避免噪声传播。
4. 密封门窗:修缮门窗,确保门窗的封闭性良好,以减少家庭或建筑噪声的外传。
5. 使用隔音地板:选择适合的隔音地板材料,例如橡胶地板或隔音垫,可以减少脚步和摆放物品引起的噪音。
6. 调整设备的位置:将产生噪声的设备远离敏感区域,例如将空调室外机安装在远离卧室窗户的地方,减少噪音的传播。
7. 加装噪音屏障:在需要保持低噪音环境的场所,例如学校或医院周边,可以加装噪音屏障来阻挡外部噪音。
8. 控制音量和时间:在公共场所或娱乐场所,设立限制音量和时间的规定,以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9. 定期维护和检查:定期对设备、机器和管道进行维护和检查,减少因设备老化或故障造成的噪音。
10. 教育公众: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噪声环境污染的认识,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控制噪声,以创造更加安静的社区和居住环境。
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一、防止噪音污染的措施
1、降低设备噪音
针对机械噪音要采取技术措施,减少机械噪音,确保机器噪声不超过
规定标准。
可以采取密封措施,将所有传动设备封住,减少发出噪音;同时,增加设备安装在抗震地垫上,以减少噪音传播,加固设备减少振动;
而且,应当调整机器转子的转速,减少转子的振动,进而减少噪音污染。
2、消除建筑噪音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建筑结构及隔绝系统的厚度来保证噪音
的传播,减少建筑噪声;如果没有合适的隔绝系统,可以在墙上安装毯子
或隔音板以阻挡噪音。
此外,应按规定要求明确除噪音外的其他建筑装饰,并将它们一起安装在墙上以减少噪音传播。
3、控制交通噪音
可以从禁止机动车早晚高峰期行使等方面加强交通噪音的控制;政府
还可以采取技术措施,比如安装静音桩、建造防振路堤、在公路上安装吸
声材料等,以减少交通噪音的传播。
4、控制情景噪音
要加强娱乐场所周边环境的管理,禁止使用大型噪音设备,并给出有
关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限制,以免噪音污染扩大到其它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噪音的措施
对噪声污染的防治,一方面依靠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立法管理和政府的行政措施。
特别是环境噪声源的管理,对防治噪声污染至关重要。
在我国,有关标准规定,住宅区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
世界上一些城市颁布了对交通运输所产生噪声的限制。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
①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75~90 分贝。
②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45~60 分贝。
③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35~50 分贝。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
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①控制噪声源。
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阻断噪声传播。
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
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
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音,应有一定的区别。
正常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赫兹-20000赫兹,频率低于500赫兹的声音为低频声音。
医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低频噪声对人体不仅造成功能性损害,还可能引起器质性损害以及精神损害。
低频噪声可以直达人的耳骨,使人的交感神经紧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
人如果长期受到低频噪声袭扰,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综合判断能力下降。
国外研究还发现,低频噪声可以穿透人体腹壁和子宫壁,影响胎儿器官发育,甚至造成胎儿畸形。
专家说,“同样是70分贝的声音,100赫兹和1000赫兹频率,人体耳朵感应的声响就不一样。
人体内器官固有频率基本上在低频和超低频范围内,很容易与低频声音产生共振,所以人会烦恼、感觉不适。
此外,低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分子振动小,摩擦比较慢,能量消耗少,所以传播比较远,通透力很强,能够轻易穿越墙壁、玻璃窗等障碍物。
除了电梯、变压器、中央空调、低音喇叭等低频噪声源外,汽车尤其是大型客货车、公交车在启动和加速过程中发动机制造的低频噪声,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
现代
科技已经生产出了不少效果很好的隔音材料,可以有效缓解高频交通噪声,但是,由于低频噪声穿透力强的特性,“关门、关窗”往往起不到作用。
比如,公交车停站后再启动时,其产生的噪声频谱中,低频63赫兹左右的声波半波长2米-4米,与临街住宅建筑室内的尺寸非常接近,当强劲的低频噪声穿透玻璃进入临街住宅房间后,往往产生共振现象,对人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