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发展研究
量子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量子通信的发展与现状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其中量子通信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随着人们对安全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加密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证明存在漏洞和弱点,而量子通信则成为了可靠的保密通信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物理原理进行信息传输和控制的一种通信方式。
其基本原理基于量子态的特性,即不同于经典的01值,量子态包含的是一个可连续测量的范围,通过利用这种连续测量的范围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解密。
量子通信主要分为量子密钥分发(QKD)和量子Teleportation 两种方式。
量子密钥分发主要是通过基于随机化的公开信道建立起一个共享的密钥,确保通信过程的安全和机密性。
而量子Teleportation则是指将一个量子态通过物理纠缠的方式“传送”到另一个地点,实现量子信息的转移。
二、量子通信的发展历程量子通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物理学家Bennett和Brassard对于量子密钥分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量子通信在1992年实现了第一次初步实验,标志着该领域进入了实用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不断完善量子通信技术,目前量子电路、量子存储、量子计算等相关技术均已逐步成熟。
三、量子通信的技术现状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大科研机构和公司都在积极开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现阶段量子通信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长距离通信难题:目前基于光纤进行的量子通信受到光纤传输信号的衰减和损失等问题的限制,需要寻找新的传输介质。
2. 技术成本高:目前的采购、制造、安装和维护等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普及程度。
3. 产品化的压力:在实际的生产和销售中,量子通信技术还需要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完善,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量子通信的前景展望尽管当前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仍存在一定难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量子通信技术的逐步完善,其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综述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综述引言:量子通信技术作为一项前沿而又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正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迅猛。
本文将对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全面介绍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1. 量子通信技术的起源量子通信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基于量子特性的密码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1992年,Charles H. Bennett和Gilles Brassard首次提出了量子密码学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BB84协议,为量子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1 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钥分发(QKD)是量子通信技术的核心之一,它利用量子力学的测量不可区分性原理实现了信息的绝对安全传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QKD在实验室中获得了成功,并逐渐向商业化发展。
2.2 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是另一项重要的量子通信技术,它利用了量子纠缠和纠缠态的特殊性质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输。
1993年,Bennett等人首次提出了量子隐形传态的概念,并在实验中验证了其可行性。
随后,科学家们不断改进、优化技术,使得量子隐形传态的距离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2.3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石之一,它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量子关联关系,无论它们之间有多远,它们的量子状态都是密切相关的。
量子纠缠可以实现量子态的远程传输、量子计算的分布式处理等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价值。
2.4 量子中继量子中继技术是实现量子通信长距离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将量子信息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扩大了量子通信的覆盖范围。
科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来实现了量子中继,为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3.1 量子通信技术在实验室中的突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引入新型量子信道,实现了更稳定、高效的量子通信;他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证明量子通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输及保密性越来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但是在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后,传统加密技术因为其易于被破解的特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量子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量子加密技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利用量子态的一些特殊属性来实现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在量子通讯中,每个传输信息的数据都对应着量子态,传输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可以用单位比特来表示。
在量子态中,不观测一个量子态就会保持原有的量子态,被观测了之后就被测量所破坏。
这种特殊的特性使得量子态不能被克隆,也就是说,只有在接收方对这个量子态进行测量,才能够得到原来的信息,才能够进行信息的传输。
相较于传统的加密技术,量子加密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抗攻击能力强,不存在明文被暴力破解的问题,因此称之为“不可破解”,同时能够检测到窃听行为。
所以它真正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
二、量子加密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量子通讯已经成为了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国内外的许多实验室正在致力于量子通讯的研究与开发。
我国也一直在量子通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威等人在专业杂志《NATURE》上发表了量子密钥分发全过程的实验文章,被国内外广泛关注。
此外,我国科技部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在卫星间开展量子通讯,提出了“天地一体”量子通讯的发展战略。
同时,国外也在积极推动量子通讯的发展,如欧盟的量子连接计划(Quintessence),与美国的DARPA项目等。
这些项目都在为量子通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三、量子加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量子加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是技术实现的难度。
由于量子加密技术的实现需要高精度的光学元器件、高速调控电路、高精度的定位等,因此需要运用很多高科技手段。
量子密码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量子密码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交换和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泄露、窃听和篡改等问题的不断加重。
保密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领域中,量子密码技术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针对量子密码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一、量子密码技术的基本原理量子密码技术是一种以量子物理学为基础的密码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量子态的不可重复性和特殊性质,实现一种能够有效防御各种攻击的保密通信方法。
基于这样的思路,在量子密码技术的研究中,量子态、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等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量子密码技术中,信息的安全性是通过使用不同的量子态来实现的。
例如,常用的单光子态可以通过利用光子阱红外激光器或者光纤耦合器等设备来实现。
而这样的设备在偏振、时间和频率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以被用于保护信息的传输。
在量子密码技术中,量子态的不可复制和不可伪造性质是保证信息安全性的核心。
二、量子密码技术的应用研究在保密通信领域中,量子密码技术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
其主要表现如下:(一)一次性密码本一次性密码本是量子密码技术的基本应用之一。
传统密码方法中,一旦密码本被泄露,密码的安全性就会降到最低。
而在量子密码技术中,一次性密码本则通过使用纠缠态,实现了密码本一次性使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密码的安全性。
(二)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钥分发是量子密码技术的另一个核心应用。
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量子纠缠产生随机并密的密钥,然后利用这个密钥来加密和解密信息。
相比较于传统密码方法,量子密钥分发的技术更加安全、高效且难以被攻击。
(三)量子加密协议量子加密协议则是量子密码技术的一种组合性应用。
由于量子态具有自带的隐蔽性质,因此在量子加密协议的过程中,可以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
例如,通过使用BB84协议和E91协议等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实现了量子态在加密通信过程中的高效应用。
量子通信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量子通信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密通信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传统的加密技术,如公钥密码和对称密码技术等,虽然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技术仍面临着安全性无法完全保障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量子通信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量子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出发,探讨量子通信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量子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量子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特性实现通信。
在量子物理中,任何状态的测量都会改变它的状态,这就是经典物理学无法理解的非局域性效应。
量子纠缠是量子物理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量子纠缠的状态下,两个量子之间的状态是相互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彼此。
这种效应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和模拟的,因此天然地适合用来实现保密通信。
量子通信技术在传输信号时,使用量子态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测量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接收。
在传输的过程中,使用纠缠态来保证保密性,使得任何窃听、篡改等的行为都会被立即检测到。
由于窃听量子态的行为会改变其状态,因此可以通过纠缠态的比对来发现有没有人窃听过量子态。
此外,量子态的传输也具有不可复制性,攻击者无法复制出相同的量子态进行窃听。
第二章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现过程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现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钥检测和数据加密传输。
1. 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阶段主要是通过量子态的传递,实现密钥的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使用激光器发出一组量子态,然后通过光纤将量子态传输到接收方。
2. 量子密钥检测量子密钥检测阶段主要是对密钥进行检测和筛选,确保量子码本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在这个过程中,发送方会发送一些随机的比特串给接收方,接收方会根据这些比特串的值来选择需要测量的比特串,并检验这些比特串是否正确。
当两个人的比特串是一致的时候,说明密钥分发过程是安全的。
3. 数据加密传输密钥分发和检测完成之后,就可以使用密钥来进行数据的加密。
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与发展趋势

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与发展趋势量子通信技术是基于量子力学的一种高度安全的通信方式,它不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还能够提高通信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科技,并且探究它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一、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1. 通信领域在通信领域,量子保密通信是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的首要方向之一。
在当前的传统加密方式中,信息的传输流向是以经典电信网络为基础的。
这种传输方式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数据被窃取或篡改的风险很大。
而量子保密通信利用的是量子特性,即量子态不可克隆和量子纠缠等,使得信息无法被攻击者窃取,实现了通信的绝对保密和完美安全。
2. 数据传输领域在数据传输领域,量子通信技术可以用于保护工业数据传输等方面的信息安全。
在工业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信号干扰和窃听等问题而出现信息泄露现象。
而量子通信技术的独特特性使得它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通信方式被应用于工业数据传输领域。
3. 数字电视领域在数字电视领域,量子通信技术可以用于视频编码和解码,从而保证视频的清晰度和质量。
此外,量子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视频的全息传输,大大扩展视频传输的范围和内容。
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 量子网络的建设量子网络是一种能够实现高速量子通信的网络,包括了量子数据传输、量子计算、量子控制等多个方面。
未来,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入,量子网络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 光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光量子计算机是指利用光子的量子态作为计算处理的基本单元的计算机。
与目前的传统计算机相比,光量子计算机能够在计算速度和运算能力上实现指数级的提升,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数据处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科研机构在进行光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工作。
3. 量子卫星技术的发展量子卫星是指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态传输技术,建立起来的量子通信卫星。
量子卫星低轨道时,能够建立地面站到卫星之间的安全量子通信,对地面通信和空间信息采集等领域都将提供很大便利。
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与保密性研究

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与保密性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的革新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量子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因其独特的性质和巨大的潜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量子通信不仅在信道容量上有着独特的表现,更在保密性方面展现出了超越传统通信方式的优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量子通信。
简单来说,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
与传统通信基于电磁波的传输不同,量子通信利用了量子态的特性,如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等。
那么,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是怎样的呢?在传统通信中,信道容量受到香农定理的限制。
而量子通信的信道容量则有着不同的特点。
量子通信中的量子比特可以处于多个叠加态,这使得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例如,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于 0 和 1 的叠加态,这相当于同时传输了 0 和 1 两个信息。
这种多态性为提高信道容量提供了可能。
然而,要实现量子通信的高信道容量并非易事。
首先,量子态的制备和操控需要高度精确的技术和设备。
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充分发挥量子态的多态性优势。
其次,量子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也会对信道容量产生影响。
量子态的脆弱性使得它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而发生退相干,从而降低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谈谈量子通信的保密性。
这是量子通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量子通信的保密性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如测不准原理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测不准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系统的两个非对易物理量。
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试图窃听量子通信中的信息,必然会对量子态造成干扰,从而被通信双方察觉。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则表明,无法精确复制一个未知的量子态。
这就杜绝了窃听者通过复制量子态来获取信息的可能性。
正是由于这些原理的保障,使得量子通信在理论上具有无条件的安全性。
与传统通信中通过加密算法来保障保密性不同,量子通信的保密性是由物理规律所决定的,不依赖于计算能力的假设。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

学将为信息社会的演进提供强劲动力。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量子叠加态的特性,通
过量子态的受控演化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随着量子 比特数量增加,量子计算算力可呈指数级规模拓展,理 论上具有经典计算无法比拟的超强并行处理能力。以 IBM 的超级计算机 Blue Gene 为例,它需要花费上百万 年 才 完 成 的 数 据 处 理 ,而 量 子 计 算 机 只 需 要 几 秒 钟 。 如果将量子计算比喻成矛,将有望“吾矛之利,于物无 不陷也”。量子计算在带来强大算力的同时,也将引发 全新信息安全挑战。现有公钥体系的安全性是基于单 向计算复杂度的数学难题,即便增加算法复杂度和密 钥长度,也难于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经典加密通信面临 严重威胁。当前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经济时代,信息安
the introduction of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technology,the latest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and standard-
ization is reviewed,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ypical network organization is proposed.In order to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0 前言
上世纪中叶,人类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开始认识和 利用微观物理规律,推动产生了激光器、半导体和原 子能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进入 21 世 纪,量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第 2 次“量子革命” 正在到来。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等 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其重点发展 方向包括量子通信、量子测量和量子计算 3 个领域,分 别以面向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超强的计算能力、 精密探测突破了信息科学的经典极限。量子信息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18, 8(10), 1628-1641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journal/csahttps:///10.12677/csa.2018.810179Development Analysis on Global QuantumSec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Feifan Chen1, Xinyu Hu1, Yinghao Zhao1, Yongzhan Hu2, Zhengzheng Yan1, Hongxin Li1,31PLA Strategic Support Forc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2Zhengzhou Audit Center, Zhengzhou Henan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ptology, BeijingReceived: Oct. 7th, 2018; accepted: Oct. 22nd, 2018; published: Oct. 30th, 2018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quantu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QSC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QSCN in major quantum R & D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China around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details. It re-searches and compares the pivotal technolog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QSC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QSCN are summarized and forecasted.KeywordsQuantum Cryptography, Quantum Private Communication,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Quantum Key Distribution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发展研究陈非凡1,胡鑫煜1,赵英浩1,胡勇战2,闫争争1,李宏欣1,31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洛阳2郑州审计中心,河南郑州3密码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收稿日期:2018年10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摘要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量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发展陈非凡等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战略意义越来越重要。
本文对近十年来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全球主要量子研发国家和地区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研究对比了典型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采用的关键技术,总结和展望了未来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量子密码,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通信网络,量子密钥分发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确保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量子密码学作为密码技术领域的新星,在近二十多年里发展迅速,是公认的未来最可能成为主流密码技术的代表之一。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则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通讯的新型安全通信技术,其运用了大量的量子密码学相关知识原理。
量子通信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理论上的无条件安全性。
因此,量子通信技术以其无比的优越性,在国家安全、金融经济等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针对不断发展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西方国家和组织的政府、军方及主要大型公司均制定了相应的量子保密通信发展计划、同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研究,在实现百公里级点对点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国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大量研究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本世纪初,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实地网络相继出现,以美国研发的一系列量子通信网络最为突出,首先是美国DARPA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随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量子网络、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量子网络和美国伯特利(Battelle)量子网络相继诞生,其中伯特利量子网络作为商业公司研发的量子网络代表,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应用前景。
欧盟在量子通信网络方面的研究紧随其后,从2004年开始,欧盟组织及各成员国先后建立了欧洲SECOQC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瑞士日内瓦量子网络、西班牙马德里量子通信网络等。
日本方面,规划多年的东京量子通信网络(Tokyo Network)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标志着日本也步入了量子通信领域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方面,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量子密码的实用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本文将从区域角度,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性介绍,对比典型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特点,有利于研究人员掌握关键技术、找到差距、提供建议,加强人们对量子保密前沿技术的掌控的同时,培育面对世界领先科技时的广阔视野和全球思维,这对于量子保密通信发展建设的宏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美国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发展2.1. 美国DARPA量子通信网络DARPA即“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该局研发的DARPA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是世界上第一个实地建设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DARPA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于2002年开始架构设计,2003年10月23日在BBN技术公司的实验室陈非凡等正式开始全面运作。
2004年6月,该网络在连接BBN、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剑桥街地下光纤中进行了连续运行,此次连续运行的DARPA网络是一个六节点量子网络,如图1所示。
2004年12月,该网络成为了国际上首个可应用于互联网的量子密码网络系统[1]。
此次运行的网络同样包含了六个节点,其中四个节点在BBN公司内部,另外两个节点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和QinetiQ公司提供。
2006年,DARPA 成功建设8节点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2007年,这个网络成功建设到10个节点。
DARPA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支持多种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其中包括光纤信道的相位调制量子密钥分发、光纤信道的纠缠光源量子密钥分发和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该网络包含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有四种,其中两种是BNN技术公司团队研制的利用弱相干光源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和基于纠缠光源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另外两种是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利用了衰减激光脉冲原理的量子分配系统和QinetiQ公司的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系统。
2.2.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量子通信网络2006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演示了一个“三用户有源量子网络”,包括一个发射端(Alice)和两个接收端(Bob1, Bob2),发射端与接收端使用有源光开关相连接,每个接收端与发射端相距约1公里并通过光纤联通,其筛选之后的密钥速率超过1 Mb/s。
如图2所示,该通信网络在Alice发射端有两个用来改变通信波长的光开关。
经典通信使用1550 nm 波段,量子通信使用850 nm波段。
在发射端(Alice)和一号接收端(Bob1)之间可以使用850 nm单模光纤的量子信道(HI780)或标准电信光纤的经典信道(SMF28),它们的长度均为1公里。
在发射端(Alice)和二号接收端(Bob2)之间,经典信道和量子信道均为标准电信光纤(SMF28),长度也均为1公里。
在量子信道末端,有一小段具有空间滤波器功能的HI780纤维,用来消除混杂在1550 nm纤维中的850 nm高模式成分。
整个网络系统采用编程可控的偏振控制器补偿偏振在光纤中的传输变化,其中一号接收端(Bob1)采用液晶型偏振控制器,二号接收端(Bob2)采用压电型偏振控制器。
Figure 1. DARPA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network structure图1. DARPA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结构陈非凡等Figure 2. NIST Three-node 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tructure图2. NIST三节点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结构2.3.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量子通信网络2000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成果使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里进行的量子密钥分发的传输距离达到了1.6公里[2];2006年,该实验室进一步实现了其提出的诱骗态方案,完成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基本达到城际量子保密通信在距离上的要求。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量子网络是一个以独立网络为核心的量子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