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9方剂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祛毒散9方

制法: 上为细末。
用法: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黑豆30 粒,同煎至1盏,热服,不拘时候。
2 来源: 《外科医镜》。 组成: 白芷5钱,麦冬1两(去心)。 功效: 毒蛇咬伤。 用法: 水煎服。滓敷伤处。
3 来源: 《普济方》卷二七八引《应验方》。
组成: 贝母半两,白芷半两,赤小豆40粒,苍耳 叶49叶。
制法: 上为散。
功效: 赤眼,及目睛肿痛,不得眠睡。
用法: 每服1钱,温酒调下;茶调亦可。
7 来源: 《杏苑》卷六。
组成: 白芷1两,五倍子1两,花椒5钱,黄丹5 钱,枯矾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 小儿头疮胎毒等疮。
用法: 干则香油调搽,湿则干掺。
8 来源: 《圣济总录》卷一○三。
组成: 射干1两,山栀子(去皮)1两,当归(去 苗,切)1两,防己1两,龙胆1两,黄芩 (去黑心)1两,芎1两,黄连(去须)1 两,石决明1两。
组成: 川升麻2两,漏芦2两,川芒消2两,黄芩1 两,栀子仁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பைடு நூலகம்功效: 丹黑色,痒痛肿起。
用法: 每用2匙头,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微 热以软帛旋蘸溻疮上。以消为度。
6 来源: 《普济方》卷七十一。
组成: 射干1两,山栀子1两,当归1两,防己1 两,龙胆1两,黄芩1两,芎1两,黄连1 两,石决明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 赤眼,及目睛肿痛,不得眠睡。
用法: 每服1钱匕,食后温酒调下;茶调亦得。
9 来源: 《古今医鉴》卷十四。
组成: 猪芩、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防 风、羌活、牛蒡干(炒)、黄连、柴胡、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锉。
功效: 痘疮作毒,发痛疽。
广中医-方剂学-9固涩剂

牡蛎散
4、现代运用: 现代运用: 病后、手术后及产后自汗、盗汗,属卫外不固, 病后、手术后及产后自汗、盗汗,属卫外不固, 阴液外泄者。 阴液外泄者。 5、类方比较: 类方比较: 牡蛎散——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 牡蛎散
九仙 散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
九仙散 【组成】 组成】
人参一两 五味子一两 乌梅一两
【病机】肾虚精关不固 病机】
【治法】补肾涩精 治法】
金锁固精丸 【方解】 方解】 君:沙苑蒺藜 ─ 补肾固精 臣:芡实、莲子 ─ 益肾固精 芡实、 佐:龙骨、牡蛎 ─ 固精止遗 龙骨、 莲须 ─ 收敛固精
*配伍要点 沙苑蒺藜+芡实、 沙苑蒺藜+芡实、莲子 [方论选录] 方论选录]
金锁固精丸
【运用】
金锁固精丸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丸 【组成】 组成】
沙苑子二两 龙 骨一两
芡实二两 牡蛎一两
莲须二两
【用法】 用法】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金锁固精丸 【主治】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 主治】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
肾虚
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舌淡, 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舌淡,脉沉 腰失所养: 腰失所养:腰酸 不能上养耳窍: 不能上养耳窍:耳鸣 精亏则气弱:四肢酸软, 精亏则气弱:四肢酸软,神疲乏力
使用注意
固涩剂
遗精、 1、凡有实邪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动 凡有实邪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 遗精、 伤食泻痢、或血热崩漏者,均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伤食泻痢、或血热崩漏者,均不宜使用本类方剂,以免 闭门留寇” “闭门留寇”。
2、凡外邪未尽者,也不宜过早应用本类方剂。 凡外邪未尽者,也不宜过早应用本类方剂。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凭借千百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医药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验证,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救济了无数患者。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中的十大古方,每一个古方都无数次地拯救了患者。
1. 大黄饮:大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通便作用。
大黄饮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对治疗便秘具有显著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对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3.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具有调经活血的功能。
4. 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热毒性感染、咽喉肿痛等症状,对患者起到了非常好的救治作用。
5. 四逆汤:四逆汤方剂主要由干姜、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驱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腹痛等寒凝症状。
6. 平胃散:平胃散是一味常用的胃痛方剂,由生姜、干姜、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止呕降逆的作用,对胃痛、胃寒等症状有显著缓解效果。
7.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解表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疏肝解郁、解表发散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8. 地黄炙甘草汤:地黄炙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由炙甘草、生地黄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功效,对虚劳久病、口干咽燥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9.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温里解寒方剂,由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痛经、手足冰冷等症状。
10.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味常用的肾虚方剂,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药材组成。
中医学:方剂

理气剂
越鞠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所致;
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证;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补阳还五汤 功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证;
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现代研究:急性胃肠炎,四时感冒;
五苓散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 主治:外感表邪,水湿停蓄证; 现代研究:利尿;
祛湿剂
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补益剂
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 功用:养血调经; 主治:冲任虚损,血虚血滞证;
补益剂
六味地黄汤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肾气丸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固涩剂
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现代研究:提升免疫力
四神丸 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证;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祛风剂:疏散外分
川芎茶调散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散寒头痛;
独活寄生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祛风剂: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现代研究:降血压,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安神剂
酸枣仁汤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现代研究:镇静、催眠和抗焦虑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2. 增减药量
➢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
主治亦不相同。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3. 剂型变化
➢ 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
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 分类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 调和肝脾剂——肝气郁结,肝脾失调 调和脾胃剂——肠胃气和失调
中医学(第9版)
五、和解剂
主治 辨证要点
病机
小柴胡汤、逍遥散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少阳证
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 脉弦细而虚 薄白,脉弦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经要药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实土以御木乘
人参、大枣 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使: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
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
和中调药
中医学(第9版)
六、消导剂
➢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
中医学(第9版)
三、祛湿剂
➢ 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
剂,称祛湿剂。
➢ 分类及适应证
芳香化湿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苦温燥湿剂——湿困脾胃之证 淡渗利湿剂——水湿停留水肿等证 清热化湿剂——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 温阳化湿剂——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古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疗效卓越的方药。
在这些方药中,有一些被誉为古中医十大名方,它们以其独特的治病效果和广泛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名方及其作用。
1. 陈皮汤陈皮汤是一种以陈皮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消食、行气化痰等作用。
它适用于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尤其对食积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显著疗效。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一个方剂,主要以麻黄为主要药材,具有发汗、解表、解表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等症状。
3. 石膏汤石膏汤是由石膏、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剂,主要以当归、生姜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产后瘀血等症状。
5. 逍遥散逍遥散是古代名医吴茱萸所创的方剂,以木香、干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胸痛、腰痛等症状。
6. 理中丸理中丸是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的方剂,主要以人参、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肺、调理胃气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7. 平胃散平胃散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主要以山楂、薄荷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祛满宽中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满等症状。
8.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9.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主要以知母、石膏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口渴、尿赤等症状。
10.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立的方剂,以牛黄、雄黄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一、组成羌活一钱半(5克)、防风一钱半(克)、苍术一钱半(5克)、细辛五分(1克)、川芎一钱(3克)、白芷一钱(3克)、生地黄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甘草一钱(3克)。
二、用法上药㕮咀,水煎服。
三、歌括1.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2.大羌活汤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术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四、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五、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渴。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皮毛闭塞,阳气不得外达,所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以肢体痠楚疼痛。
口苦微渴,是里有蕴热。
但苔白,脉浮,是邪犹在表。
治当解表为主,兼顾里热。
方中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所以用作君药。
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是为臣药。
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痛身疼,皆是佐药。
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亦为佐药,既治兼证之热,又制辛温之燥。
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九药配伍,共成发汗去湿,兼清里热之剂本方系张元素所制,见于(《此事难知》)卷上,称为“易老解利(伤寒)法”。
张氏鉴于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桂枝汤治伤“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
”风有汗表虚,禁律严谨,不得误投,但究其实质,虽有黄芩、生地之寒,终是辛温燥烈芳香化浊为主,所以对外感风寒挟湿者最宜。
如无口苦而渴,但有舌苔白腻而厚,可减黄芩、生地,加枳壳,厚朴之类,增强行气化湿之效。
原书方后亦云:“已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
……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此即是口传心授)。
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若缓汗温服而不同汤投之也。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太乙膏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太乙膏太乙膏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9种“太乙膏”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药奁启秘》。
组成:麻油1斤,桐油1斤,血余1两。
制法:先将麻油入锅煎数沸,再入桐油、血余烊化,下净飞黄丹12两以柳木棍不住手搅之,文火收膏,须老嫩得中,置冷水内,以减其热度,储置瓷器备用。
功效:一切痈疽,不论已溃未溃。
用法:用时隔水炖烊摊贴。
来源:《普济方》卷三○二引《圣惠》。
组成:白芷5钱,乳香5钱,没药5钱,苍术5钱,白胶香5钱,石膏(醋炒)5钱,黄丹5钱。
制法:上为末。
用真清油4两,桐油真者亦可,以黄蜡1两,先煎油,柳枝搅;次入白芷等4昧,煎少顷;却入胶香、石膏、黄丹,得同煎试欲成珠;却入蜡同煎片时,用生布滤过,瓦器收藏,用油单摊之。
功效:金疮箭镞,痈疽疖毒。
用法:损伤敷疮口,自然肉不痛。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组成:肉桂1钱5分,白芷5钱,当归5钱,玄参5钱,赤芍5钱,生地5钱,大黄5钱,土木鳖5钱,乳香(末)2钱,没药(末)2钱,阿魏1钱,轻粉1钱5分,血余1团,黄丹6两5钱。
制法:以上各药,用真麻油1斤浸入,春5、夏3、秋7、冬10日,倾入锅内,文武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滓,将锅展净,入油,下血余再熬,以柳枝挑看,候血余熬枯浮起,方算熬熟。
每净油1斤,将炒过黄丹6两5钱,徐徐投入,不住手搅,候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迭迭旋起,其膏已成,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端下锅来,方下阿魏撒膏面上,候化尽,次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倾入水内,以柳木搅成一块。
功效:一切痈疽肿毒。
来源:《会约》卷十九。
组成:当归2两,生地2两,白芍2两,玄参2两,大黄2两,甘草4两。
制法:用麻油2斤,入砂锅煎药至枯黑,去滓,加黄丹3两再煎,至滴水成珠为度。
功效:一切疮毒。
用法:一切疮疡并宜贴之。
先用隔蒜艾灸,更服活命饮,以收全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9方剂【三、和解剂】凡具有疏泄调和作用,以舒畅气机、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根据本类方剂的不同作用,常用方剂可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凡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 12 g 黄芩 9 g 人参 9 g 半夏 9 g 炙甘草3 g 生姜 9 g 大枣 4 枚【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1、少阳证。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邪犯少阳胆经,胆胃不和所致的少阳证主方。
少阳位居半表半里,邪正交争,故寒热往来;少阳经布散胸胁,邪犯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气机郁滞,不能调畅情志,故心烦;木郁土壅,运化失职,则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喜呕;咽干、口苦、目眩等均为少阳郁热所致。
方中柴胡为少阳经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黄芩苦寒,清少阳相火为臣;柴芩相配,一散一清,共除少阳之邪。
人参补气健脾,甘草调和益中,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三者共为佐药。
生姜、大枣益气和胃,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共为使药。
如此配伍则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jí)然汗出而解”(《伤寒论》)【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寒热往来,胁胀口苦,脉弦。
【使用注意】表证未入里时不宜使用。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 g 甘草 3 g 生姜 3 g 薄荷 3 g【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脾虚证。
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月经不调,经前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缓。
【方解】本方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所致。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胀痛,乳房作胀;肝胆表里经相传,少阳枢机不利,故寒热往来;木郁土虚,脾运失常,故纳差,便溏;清阳不升,故头痛目眩;化源不足,疏泄失常,冲任二脉受损,则月经不调。
此补泻均不适宜,唯调和一法。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展清阳为君药;当归、白芍补血和营,养血柔肝,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补中,以资化源,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和中,薄荷味辛入肝助柴胡解郁,又能利咽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调和肝脾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可疏肝气以解肝郁,补肝体以养肝用,又可实脾土以御木乘,助运化以生营血,如此则体用兼顾,肝脾共治,诸症自愈。
【临床运用】本方既是调和肝脾的要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运用本方的依据是胁痛,倦怠,纳差,脉弦缓。
1、兼见月经不调有热症者,加丹皮、栀子以凉血清热,疏肝健脾,名丹栀逍遥散。
胁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止痛。
血虚甚者,加熟地滋阴补血,名黑逍遥散。
2、慢性肝炎、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症,若兼见上症均可用本方。
3、可作汤剂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阳热盛者不宜使用。
【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舒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脾虚此方良。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组成】白术 9 g 白芍 6 g 陈皮 6 g 防风 6 g【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肝旺脾虚之痛泻证。
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其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脾虚运化失常时,乘土妄克,清阳不升,反下行,故腹痛即泻,泻后气机暂疏故痛减。
治疗当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
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辛散祛湿,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且有燥湿止泻之功,故人称“防风辛燥发扬,最泄湿土而达木郁”,其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止痛,使脾健肝柔,气机调和而痛泻自止。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缓,脉弦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脾虚肝实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虚寒泻不宜使用。
【歌诀】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 12 g 黄芩 9 g 干姜 9 g 人参 9 g 黄连 3 g 大枣 4 枚甘草 9 g【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因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不利所致。
寒热互结,气机升降不利而成心下(胃脘)痞满,但满而不痛;脾胃失和,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又助半夏以降逆,黄芩、黄连苦寒清降、以泻热开痞,共为臣药;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不足,寒热互结之痞满证的要方,以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苔腻微黄为辨证依据。
【使用注意】食积和痰浊内结之痞满者忌用。
【歌诀】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人参枣草全,心下痞满或呕吐,法在调阳而和阴。
【四、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口渴,喜冷饮。
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而言。
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
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
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退虚热五类方剂。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只有在外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阳明腑实的情况下才可应用。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胃滋阴之品。
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佐”药,但其用量宜轻、宜少。
【(一)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适应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
方剂以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等组成。
因热易伤津,故常配益气生津之品。
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 30 g 知母 9 g 炙甘草 3 g 粳米(先煎) 9 g【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
症见壮热头痛,面赤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寒邪化热入里传入阳明经,或外感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所致。
邪热充斥,故壮热头痛,面赤恶热;迫津外泄而大汗出;津液大伤则口渴,饮水自救;舌脉均为热盛之象。
方中重用,甘、辛、大寒之石膏品,清热泻火,透解阳明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泻火,养阴除烦作用更强。
粳米益胃养阴,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胃为佐药。
炙甘草温胃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清热泻火作用显著,是清热之中寓有生津之效,护胃之功,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
临床使用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辨证依据。
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应用。
1、白虎汤证但汗多而气津两伤,脉大无力者,本方加人参益气生津,方名白虎加人参汤。
2、白虎汤证兼有温疟症状,以无寒但热、骨节烦疼为特点,或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等症,本方加桂枝以通络散邪,方名白虎加桂枝汤。
3、湿温病热重于湿而见胸痞、苔白腻之证,以及风湿热痹见身热、关节肿痛等,本方加苍术以祛湿健脾,方名白虎加苍术汤。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阳明气分热盛,伤及津液者。
【使用注意】凡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者等均禁用本方。
【歌诀】白虎膏知甘草梗,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二)清热凉血剂】清热凉血剂适应于热入营分、血分证,以清热凉血药组成。
若气分证未罢,需配伍清气分药,如金银花、连翘、竹叶等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 1 g(水牛角 100 g)玄参 9 g 生地 15 g 麦冬 9 g 竹叶 3 g 丹参 6 g 黄连 5 g 银花 9 g 连翘 6 g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烦躁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所致。
邪热入里,耗伤营阴,故身热夜甚;热扰心神则谵语,烦躁不眠;迫血妄行则斑疹隐现;舌、脉均为热盛伤阴之征。
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咸寒解毒,清营凉血化斑,为君药;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共为佐药;丹参凉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又能引药入营分,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营热转出气分的特点。
【临床运用】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
临证应以身热夜甚,舌绛而干,脉细数,或斑疹隐隐为辨证依据。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使用注意】寒证或夹有湿邪“苔白滑者”,不可使用。
【歌诀】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犀角(冲服)3 ~0.5 g(水牛角100 g 代替,先煎)生地黄 24 g 芍药 12 g 牡丹皮 9 g【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斑疹显露,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
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扰乱心神,致狂躁神昏;二则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离经止血溢于肌肤或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热毒耗伤津液,津亏血少则舌绛,脉细数。
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用咸寒入心之犀角或水牛角为君,凉血清心解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既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又能滋养阴血;用苦心寒之赤芍、丹皮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