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6补法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转载】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什么叫虚不受补?原来是这样的!+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

【转载】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什么叫虚不受补?原来是这样的!+揭秘:“补法”到底该如何运用?浅释中医进补的原理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
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
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
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
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
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
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
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
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
中医八法及施护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用药及护理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
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
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
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
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
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1.相须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与相杀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
4.相恶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中医八法温:以温性食材祛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
常用:羊肉 ,桂圆,板栗补:补气(大枣),血(猪肝),阴(银耳),阳(韭菜)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
清:凉性食材(西瓜,椰子,苦瓜),清除偏热症状喉咙痛,口疮,烦躁,适合热性状态。
汗:将病邪通过发汗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状态,香菜,菊花,和:当邪气布满全身,五脏六腑,和解虚实,寒热状态,适合久病状态。
常用:甘草,大枣,半夏。
消:针对气滞血瘀等经络不通畅,化瘀散结,消食化气,适合气血不通。
常用:白萝卜,黑木耳,玫瑰。
吐:食物中毒,食之过多过急,病邪在上,则吐之,适合急救处理,方法:吐痰,呕吐,吐酒。
下:从大小便里把病邪排出去,病邪在下,则拉出。
清除体内废物,常用大黄、牵牛子、巴豆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用药“八法”和_护理

八、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护理
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候,故 《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 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证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 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 护之,忌生冷寒凉.
3、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
六、清法及护理
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 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 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 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 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 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 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 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 病趋好转之势.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 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 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中医“补法”大全(帮你详细讲解中医的补法)

中医“补法”大全(帮你详细讲解中医的补法)“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补法是中医治疗“虚证”的一项基本方法。
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
◎古代有关“补法”的一些记述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内经》中,明确地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者益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大法。
在《内经》中还有一张补法的复方,方名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方内除乌贼骨、芦茹(即茜草根)外,还有雀卵,并用鲍鱼汁送服,功能补肝肾,益精血,通血脉,和肠胃,用以治疗“血枯”经闭的病症。
由此可知,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相当早的。
嗣后《难经》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即用间接的补法以治疗虚证。
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多种补药的记述,如人参、山药、菟丝子、杜仲等。
到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补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
现仅举一些药方为例,如:益气助阳药方有附子汤、理中丸等;养阴助阳药方有金匮肾气丸、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养阴益血药方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养阴清热药方有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急救回阳药方有四逆汤、白通汤等;温中助阳药方有小建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药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张仲景的著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补法方面,对阴、阳、气、血、津、液等的补益,指出了药方组织的规范。
他传下来的很多处方,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并且确有良好疗效。
唐代王冰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
后人称他的理论是“发《内经》所未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法6-补法补法什么是补法: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
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
(怕冷、畏寒)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
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养。
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
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
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
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
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
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
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
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脏来进行补益。
10、阴虚的治疗:阴液亏虚主要是肺、肝、肾、心四脏,很少出现脾阴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四脏来进补。
11、阳虚的治疗:阳虚症状大多跟肾、脾、心三脏有关,(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三脏来进行补阳。
12、补肝的药物:肝脏发生病变时,通常属于肝阴虚和肝血虚的病变,很少有其它病变。
补肝阴的药物如白芍、天麻等。
补肝血的药物如当归、阿胶等。
补心的药物可以分为补心阳、补心气、补心血的药物;补脾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脾气、补脾阳的药物;补肺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肺气、补肺阳的药物;补肾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肾阳、补肾阴、补肾气的药物。
掌握上述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13、补阳药与祛寒药的区别:祛寒药又称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丁香、小茴香等;补阳药如: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等。
区别:补阳药具有补益阳气党参效果,主要治疗虚证;而祛寒药则只能袪除体内的寒气,主要治疗寒证。
治疗时应分清阳虚明显还是体内寒气明显,对症用药,方显奇效。
14、虚不受补应如何应对:部分病人由于虚证时间过长(3月以上),有的也有时几年时间由于虚证时间过长,造成了其它脏腑的损伤。
如血虚、最初只是肝脏和心脏,但长期不愈必然影响到脾、肾、肺三脏,形成其它疾病,不能只靠补益药物来治疗。
这类患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虚热的症状,治疗时应同时祛除虚热,先以清热药为主,待虚热消退后,再以补益药物为主。
虚不受补的确定:凡是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的虚证,都会引起其它脏腑的损伤,形成虚热、痰饮、瘀血、便秘,治疗时应该首先清除上述各证在进补,或是以治疗上述各证的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为辅来进行治疗。
虚不受补的治疗:首先治疗虚热、痰饮、瘀血、便秘等,以功邪为主,补益为辅,邪气清除后,以补益为主,千万不能颠倒。
15、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1)服用补益药物后,应注意忌食辛辣、油炸、冰冷的食物,不能喝烈酒。
不能过度熬夜或是纵欲过度;否则,将出现新的病证。
16、因工作压力、疲劳过度、生活压力引起的虚证的治疗:上述虚证大多数属于肝血虚或肝阴虚,以肝阴虚的症状明显。
容易出现疲劳、烦燥、肝火上升、口干、口苦的症状。
可用天麻、北沙参、麦门冬等滋阴药那治疗。
病情特别严重者,出现发怒、烦躁不安、口干特别严重,睡眠不好等,表明已经出现了肝火,必须在原来药物的基础上加上清热泻火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
一方面补充肝脏中的阴液,另一方面清除体内虚热。
诊断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口干、口苦、胸口烦躁、胸闷的现象。
病案举例:患者男30岁,由于长期服用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造成皮夫明显枯槁,毫无润泽,阴液十分亏虚。
原辩证时只是脾胃功能不好,肾阳虚一症,未注意到该患者有明显的肾阳虚证,由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造成阳气偏盛,阴液更加亏虚,因此形成皮肤干瘪枯槁,过度的补脾反而造成脾胃功能的消耗。
治疗原则:补脾同时,必须兼顾补肾阳及阴液,补脾、补肾、补阴药物应有一定比例。
注意:当病人症状好转后,应改变药物剂量。
病人体内的阴液补充上来之后,不宜长期服用补益药物。
参考处方: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麻黄3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
滋阴: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共55克;补血:当归10克。
健脾: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5克共35克。
宣肺:麻黄3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温里:附子5克、干姜5克共10克。
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任何一种药物,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功能与适用症,了解药物带来的负作用。
对于病症复杂的患者,所服用的药物都不能超过10天。
每一方剂都在服用10天后,应改变处方,将补益的脏腑作调整,才能全面改善脏腑气血功能而又不引攴、其它副作用。
病案举例:1、患者男80多岁,由于患有肺气肿,经西医治疗后,肺气已经全愈,出现了双腿肿胀的水肿病。
西医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无法治好。
治疗原则:先以六成的补益药,同时配伍四成的利湿药,补益肝、肺、肾同时用健脾利湿药来袪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并配合针灸进行治疗。
一周后,待患者水肿消了7-8成后,加大补益药物为八成,减少利湿药物为两成,2-3周后全愈。
参考处方:(加强利湿)巴戟天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麻黄5克、制首乌15克、麦门冬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健脾利湿药: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参考处方:(加强补益气血)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人参10克、麻黄5克、怀牛膝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补益气血:人参10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
2、患者男45岁,皮肤发黄(非常黄)头发基本上花白,同时有腰酸背痛,全身酸痛、颈痛的症状。
主诉经常喝酒应酬,几年前导致胃出血,经治疗后体力衰退很多,并引起其它并发症。
诊断:由上述症状,确定为虚证,属于血虚证。
由于患者全身酸痛,说明肌肤表面有风寒邪气停滞,或是体内有气滞血瘀引起。
治则:补血加袪除风湿的药物,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的药物。
由于头发花白,主要是肾气受损伤。
因此,在上述药物中应同时配伍补肾的药物。
组方主要以补为主,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祛邪药物,待全身酸痛消失后,集中补血、补益进行治疗。
参考处方: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白芍10克、威灵仙15克、麻黄3克、怀牛膝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茯苓15克。
活血补血: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怀牛膝15克共55克。
祛风湿:威灵仙15克、麻黄3克共18克。
滋阴:白芍10克。
理气: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健脾:茯苓15克。
补法常用方剂说明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某些患者同时具有虚实夹杂证,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采取功补兼施的治疗方法。
(一)阴液亏虚证:(由于阴液亏虚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一贯煎)北沙参12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6克。
加减:肝阴虚证:两目干涩、口苦烦闷、胁肋灼痛应加入白芍10克、天麻10克。
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应加入五味子5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脾阴虚证:涎少唇红、食少腹胀、大便干结应加入玉竹10克、百合15克。
肺阴虚证: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干咳少痰应加入北沙参10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肾阴虚证:咽喉疼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应加入制首乌15克、女贞子10克。
(二)阳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且偏重于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作用功能减弱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嗜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剂:附桂八味丸:附子3克、肉桂3克、干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萸肉6克、泽泻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
加减应用:心阳虚证:呼吸不畅、心胸闷痛、心悸、唇舌青紫(配伍药物附子5克、桂枝5克、炙甘草10克。
脾阳虚证: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溏。
(配伍药物益智仁10克、草果10克。
)肾阳虚证:五更泄泻、腰膝酸冷、阳痿遗精或性冷淡感。
(配伍药物附子5克、肉桂10克。
)(三)血虚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要症状:面色痿黄、口唇淡白、头目眩晕、手足麻木、心悸、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百、脉细无力。
代表方剂:四物汤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
阴虚证和血虚证的区别:阴虚证除具有血虚证特点(头晕、目眩、心悸、脉细等)外,通常会导致身体出现热象,如口干、咽干、颧红、潮热、脉细数等,而血虚证则很少出现热象,主要以面色、口唇、眼脸、肤色、舌淡白为主要特征。
(四)气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偏重于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作用等功能减弱所引起的证候。
阳气亏虚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9克、甘草9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
加减应用:肝气虚证:与心气虚、肺气虚证类似,(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