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1--汗法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八法及施护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八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原则。
这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这八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下
面我们将对这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体内的一些毒素、寒邪等排出体外,达到解表、解时的目的。
通过汗法可以暂时清除体内的寒湿,改善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在中医
治疗中,常用的汗法有温室汗法、药物汗法、针灸汗法等。
二、吐法
吐法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胃气,疏通气机,排出腑气滞阻的方法,达到清胃火、降逆
安胃、散邪和胃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吐法有药物吐法、针灸吐法等。
三、下法
下法是指通过通便、利小便等方式,使体内的寒邪、湿凉、热邪、火毒等排出体外,
达到解结、利水、清热、除湿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下法有药物下法、针灸下法等。
四、和法
和法是指通过调和气血、调整气机,达到协调内外、阴阳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和
法常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气机失调的病症。
以上八种治病方法和原则,构成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框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
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八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也
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名词《汗法》

汗法diaphoresis中医临床通过发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又称解表法。
属治疗八法之一。
汗法可使腠理开泄、气血流畅、营卫调和,以解除肌表的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汗法应用的原则。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如感冒,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表证等,欲透邪外达,均可用汗法治疗。
汗法除使用内服药物外,还可以使用热浴、熏蒸等外治法。
由于表证有寒热性质的不同,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又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邪气有兼夹,临床上须参以补益、理气、祛痰、化饮等法,从而演变出多种治疗方法。
滋阴(养血)发汗法滋阴法或养血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阴血不足证。
因阴血亏虚之体汗源不充,感受外邪后,不能作汗达邪外出,单独使用发汗法易伤其津液,使阴液更加不足,须用滋阴(或养血)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邪正兼顾,解表而不伤正。
常用药物如玉竹、地黄、麦冬与葱白、豆豉、麻黄、葛根等同用,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
助阳(益气)发汗法助阳法或益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阳气不足之证。
因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后,不能鼓邪外出,须用助阳(益气)药与发汗药配合使用,扶正以御邪气。
常用助阳益气药如附子、人参、黄芪与羌活、防风、麻黄、细辛等同用,代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
理气发汗法又称理气解表法。
理气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气滞之证。
因气分不舒,又感受外邪,须发汗兼理气。
常用理气药物如香附、陈皮、枳壳等与发汗解表药物同用,代表方如香苏散。
化饮发汗法又称化饮解表法。
化饮法与发汗法配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兼有痰饮之证。
由于患者素有痰饮内伏,一旦感受外邪,则外邪引动内饮,此时,单纯的发汗或仅治其饮,均不能撤其邪,必须发汗与化饮两法配合使用,才可使外邪得解、里饮蠲化。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病因所致
的病变,可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法包括“汗、吐、下、泻、温、凉、清、燥”八种方法,下面
我们就一一介绍。
汗法:汗法是一种通过体表散发热量并引导出汗液的方法。
它可
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废物和毒素,促进循环系统的新陈代谢,适用于食积、感冒、头痛、风湿性疾病等症状。
吐法:吐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胃中余食或寒邪等物质。
它可以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恶心呕吐、胃痛、呕血等。
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湿邪、热毒、瘀血等物质。
它适
用于治疗肝炎、胆石症、淋病等疾病。
泻法:泻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肠内障碍物,并通利肠道。
它适
用于治疗便秘、痔疮、胃痛等症状。
温法:温法是通过加热人体局部或整个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
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腰痛、风湿病等。
凉法:凉法是通过降温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热邪引起
的疾病,如热病、痈肿、口干等。
清法:清法是通过增加心率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
疗热病、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燥法:燥法是通过减少体内湿度,降低体内水分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病等症状。
以上八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具体治疗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先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经验丰富的医生常常会遵循“八法”来治疗疾病。
这八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八法。
1. 汗法汗法是通过人体排出汗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汗腾则病退,汗出则邪出。
通过加强汗腺的分泌,使身体的水分蒸发出来,达到祛病的效果。
适用于感冒、头痛、发热、风湿等病症。
2. 吐法吐法是通过控制呕吐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中毒、胃肠炎、急性胃炎、失眠等疾病。
吐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神经和穴位来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3. 泻法泻法是通过排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口臭、腹泻、便秘、痔等疾病。
泻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肠道的蠕动来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的症状。
4. 化淤法化淤法是通过祛除体内淤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疤痕、肝硬化、痔核、痛经等疾病。
化淤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让淤积的血液得以畅通无阻。
5. 理气法理气法是通过调整肝脾胃肺等器官的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内科疾病和妇科病症。
理气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体内的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
6.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充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亚健康、体虚乏力、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
补法的原理是通过补充体内所缺少的营养物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8. 导引法导引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生活作息不正常、习惯不良、体弱多病等疾病。
导引法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身体的内部环境,让机体得到更好的保养和修复。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辛温解表法:使用辛凉药物,主治风寒表证、凉燥等-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温热表证、温燥等-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
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用药的方法------中医八法介绍
第一章汗法
1.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者是发汗法。
2.主治:感冒、外邪侵入肌肤表面,称为表证。
发汗法用来治疗表证,使肌肤表面的邪气在病人的出汗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流出而溢出体外。
3.表里的相对概念:
(1)体表的部位属于表,内脏的部位属于里。
(2)经络的部位属于表,脏腑的部位属于里。
(3)腑的部位属于表,脏的部位属于里。
(4)外感的病证属于表,脏腑的病证属于里。
凡是病情比较轻浅的属于表证,病情比较深重的通常属于里证。
4、表证的特点:
(1)引起原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的肌表引起。
(2)病情比较急促,病程比较短,症候相对比较轻缓。
(3)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状。
)
5、感冒服用的药物:
(1)解表剂(辛温解表剂、辛热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2)只用桂枝汤发汗,不调理脏腑气血起不到应有的疗效。
(3)a西药治感冒容易产生副作用,损伤肝肾;b病情不是特别严
重不要使用西药治感冒;c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同体质有关;d治疗感冒要对症下药。
6、感冒的类型:
(1)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2)体质偏寒-------腹泻、全身肢体酸痛。
(3)气血虚弱体质-------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无力。
(4)体质偏实-----------频繁吐痰、呕吐恶心。
症状:指人体生病后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
如:发热、头痛、咽痛.......舌胎薄白、脉浮等等。
症候: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疾病类型,称病症,不同的病症具有的症状特征,称症候。
7、古方治疗现代人感冒的作用
(1)由于现代人体质复杂(不少人先用西药治不好后才用中药)单纯的古方(桂枝汤、麻黄汤等)仅仅40%左右的现代人有效。
(2)治疗感冒要找准病症、症状。
(3)参考处方:(小儿用方)
症状:小儿5-6岁,在前3-4年中经常感冒,每年换季时经常感冒好几次每次都要打吊针7天以上才好。
治法:从小儿背后的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汤剂。
参考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3克、牡丹皮3克、黄芩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麻黄10克、桂枝5克、北沙参15克、白芍10克、麦门冬15克、甘草5克、茯苓15克。
清热药与发汗药必须同时并用,不可偏重于清热或发汗。
8、哪些人容易感冒:
(1)贪凉、爱吹风、衣服穿得少的人。
(2)小孩和老人。
(3)治疗感冒应特别注意生活上的细节。
(4)治疗感冒要找准原因,风寒感冒可使用针灸、拨罐或是红外线照射,效果最佳。
9、治疗经常容易感冒体质的病人常用方剂:
(1)选择药性温和的发汗药:
防风、葛根、少量的麻黄、桂枝、配合丹参、柴胡、桔梗、甘草,再加上人参、当归、北沙参、麦门冬、白芍等滋阴药。
适用气血虚弱容易感冒的患者的参考处方:
防风10克、葛根10克、麻黄3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人参10克、当归5克、北沙参15克、麦门冬15克、白芍10克、甘草5克。
(2)长期感冒吃药不见好转的患者的用药:
A、长期感冒多方医治不见好转,是患者体质过于虚弱造成的。
B、患者痰中带血,表示肺脏中阴液亏损太多。
C、长期感冒的病人皮肤表面的邪气会继续侵犯到体内,不只是在表面;不仅有表证,体内必然有里症(咳嗽、吐痰等)。
D、药物负作用造成肝肾亏损或气血虚弱。
(3)治疗常用药:
A、发汗药:麻黄、桂枝。
化痰药:半夏、白芥子。
补气药:人参、北沙参、麦门冬、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等药物。
B、首先针对咳嗽、吐痰、咳血的症状治疗,应该使用大量的滋阴、滋肺阴的药物使支气管不出血;其二,待出血症状好转后,加强发汗药,使肌表和体内的邪气随汗液排除体外。
其三,加强补气、补血的药物提高身体抵抗力。
C、短期感冒(1-3天)用药:发汗药配合滋阴药可治愈。
D、长期感冒、习惯性感冒的患者用药(1个月左右)
(1)先针对最为严重的症状进行治疗。
如:高烧(先退热
)咳痰吐血(先治咳痰咳血)等。
(2)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后,再进一步改善治疗。
(3)最后调理患者体质。
注意:上述顺序,千万不要弄错。
参考处方:
桂枝10克、麻黄8克、半夏10克、连翘5克、北沙参20克、麦门冬20克、制首乌15克、白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5克、人参10克、甘草5克、枇杷叶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10、夏天由室内冷气(空调、电扇)与室外高温交替引起的感冒常用药方:
(1)由冷热交换引起发汗(出汗)不能正常进行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冲脖子和背,大约十几分钟一直到全身流汗为止最好。
冲之前应补充500--1000毫升水份。
已可使用温泉或有温水设施的游泳池
桑拿、干蒸热气等。
特别注意:体质虚弱的患者不能使用上法。
(2)常用药物:
发汗药: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苏叶等。
滋阴药:白芍、北沙参、麦门冬、何首乌等
补气药: 人参、当归、白术、茯苓等。
引经药:丹参、柴胡、桔梗(入肺经)。
参考处方:
人参10克、当归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0克、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连翘5克、黄岑5克、板蓝根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11、怎样预防感冒:
(1)有感冒症状时,应该多喝水,用热水冲背直到身体出汗。
(2)稍微严重的:选择干蒸、湿蒸、或温泉来浸泡,时间5--7分钟加喝水一次,使汗液排除。
(3)体质特别虚弱者,配合上述进行药物治疗。
12、发汗法可适应的症状:
(1)治疗表证.
(2)治疗里证(痈疮、黄疸、面疔走黄、风水、痹证、妇科带下、哮喘、老年性尿频)。
13、使用发汗法药物配伍上应注意的事项:
(1)一线发汗药:麻黄、桂枝。
二线发汗药:羌活、白芷。
三线发汗药:薄荷、紫苏叶。
(2)使用发汗法治疗里证时,发汗药只能当佐药和使药使用(使用三、四线发汗药)。
(3)使用麻黄时,必须配合2倍的滋阴药来平衡。
如果病人产生内热,还要配合2倍的清热药,如(牡丹皮、栀子等)。
此时应该把滋阴药增加到4倍。
(4)发汗药是汗发,滋阴药是补发,清热药是清发,三者配伍的比例是:汗发1 :清发2:补发5。
参考处方如下:
麻黄10克、桂枝5克、连翘5克、黄芩5克、牡丹皮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生鳖甲30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发汗:麻黄10克、桂枝5克(共15克);
清热:连翘5克、黄芩5克、牡丹皮5克(共15克)
滋阴:北沙参20克、白芍10克、生鳖甲30克(共60克)
引经: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
以上用药仅供参考,临床用药药具体分析。
14、使用发汗法药应注意的事项:
(1)应该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的老少,病情的深浅,灵活应用配伍,达到最佳效果。
(2)不能贪图疗效而服用太大的剂量,适可而止,发汗过多,会损伤体内的阳气和津液导致正气虚弱。
(3)高热患者、烈日、高温下作业突然昏倒者,不能使用发汗法,只能使用清凉透解邪热的方法。
否则会使病情更加严重恶化。
(4)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使用发汗法时,必须同时配伍补益气血的药物。
以免因为发汗过度而损伤体内的正气。
15、发汗法常用方剂说明:
(1)风寒表证:
桂枝汤:桂枝10克、芍药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适应症:太阳中风症,(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太阳伤寒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
(2)风热表证:
银翘散: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荆芥5克、桔梗6克、淡豆鼓5克、竹叶4克、甘草5克、芦根20克。
适应症: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无汗或少汗、痰粘黄、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3)风湿表证:
羌活胜湿丸:羌活9克、独活9克、防风6克、蒿本6克、川芎3克、蔓荆子6克、甘草3克。
适应症:风湿表证,症见恶风、发热、汗出而热不减、胸闷讷呆、小便不利、头痛身重、或全身尽痛、苔白、脉象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