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昌盛的秦汉文化(2)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印度
西汉末年
佛
寺院
转世投胎,忍受苦难 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
中国
东汉时期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 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 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道教: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 不老的欲望。 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 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起源: 我国
道 教 的 兴 起
兴起时间: 东汉时期 创始人之一: 张陵 主张: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创始人——张陵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老 子
神 化
太上老君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
(城隍:古代神话中守城池的神)
无处不在的土地庙
比一比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对象 宗教场所 教 义
佛教
各国名人的评价:
① 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②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太神奇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请问:这些评论与什么事件有关?
检阅的将军
跪射的士兵ຫໍສະໝຸດ 立射的士兵将军和军事俑
将 军 俑
军 士 俑
下级军士俑和御马俑
下 级 军 士 俑
御 马 俑
驾驭战车的军官
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
宗 教
史 学
艺 术 秦兵马俑
秦 西 汉 佛教的传入
东 汉 道教的兴起 司马迁写 《史记》
你知道下列成语或俗语跟哪个宗 教有关?
宗教 佛教 道教 序号
① ②
教材解析:七学年级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和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此外,《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汉时期传记文学的发展。
鲁迅因此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宗教传播的原因:宗教教义的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持。
①关于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结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②关于道教的兴起,在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讲清下列几个问题:第一,道教是我国古代民族宗教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桃符
土地庙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教别 发源地 时间 信仰对象 宗教场所
教义
佛教 印度 西汉末年 佛
寺院
转世投中国 东汉时期 神仙
道观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请同学们想一想封建统治阶级为什么总是积极提 倡和扶持佛教和道教
2005年,海南高考生烧香拜 佛忙。
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4、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
深远影响。
动脑筋
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建筑雕塑、音乐 美术、天文医药等方面找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吗?
释 迦 牟 尼 金 像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九华山地藏菩萨
6、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C.从商朝到唐朝时期
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
9.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D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10.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是( C)
A.万里长城 B.京杭大运河 C.秦陵兵马俑 D.北京 故宫
教义是什么?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2.道教兴起于什么时期?创始人是谁?教主是谁?基本教
义是什么?
3.《论衡》的作者是谁?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其作者是谁?记载的是
什么时期的史实? 5、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什么?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 教义是什么?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3.《论衡》的作者是谁? 王充
王充在《论衡》里指出:
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存在
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其作者是谁? 记载的是什么时期的史实?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目录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王充和《论衡》 司马迁和《史记》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退出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 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被后人 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 圣人”。
下一页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下一页
课堂练习
3.道教的思想来源于( D ) A.老子的《道德经》和神仙方术 B.儒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C.道德思想统一结合 D.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 4.为神化皇帝而宣扬天人之间息息相关的儒 家代表人物是(A ) A.董仲舒 B.王充 C.孔子 D.荀子 返回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4.6
峨眉金顶
下一页
峨眉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
下一页
普陀山观音造像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下一页
九华山地藏菩萨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下一页
五台山文殊菩萨
下一页
道教圣地——青城山
下一页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下一页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神化
老子 太上老君
下一页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
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开辟了许许多多“福地洞天”。 诸如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崂山等等。
活动安排:
1、搜集当地道教名山和道教活动的历史资料。根 据你的视角整理相关资料。 2、小组讨论,编写历史专刊介绍家乡的道教名山 (如果家乡没有道教名山可以任选一处全国著名的道 教名山)。
返回
课堂练习
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B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B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著《史记》的 ?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 发?
《史记》
思维拓展:
鲁迅称赞《史记 》是“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应如何多 角度认识《史记 》是“史家之绝 唱”之说呢?
各国名人的评价:
① 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这是世界的 奇迹,民族的骄傲。
②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太神奇了,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 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 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 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 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 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 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第一幕:佛教与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外来宗教 --- 佛教的传入
红色箭头为佛教传 入中国的路线
佛教是世界古代三 大宗教之一。它起 源于古印度,西汉 末年传入我国中原 地区。东汉明帝开 始兴建佛寺。佛教 的传播,对我国文 化的发展有深远的 影响。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峨眉金顶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和观音造像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九华山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文殊菩萨
现场答疑:
鉴别真伪: 一部电视剧出现了“刘 邦夫人即后来的吕后为躲避战乱,逃往尼 姑庵”的情节,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追根溯源: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
泛地传播 ?
拓展延伸: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你
本课小结: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简表
宗 教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PT课件

目录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王充和《论衡》 司马迁和《史记》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探究活动 课堂练习
退出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 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被后人 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 圣人”。
下一页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开辟了许许多多“福地洞天”。 诸如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崂山等等。
活动安排:
1、搜集当地道教名山和道教活动的历史资料。根 据你的视角整理相关资料。
2、小组讨论,编写历史专刊介绍家乡的道教名山 (如果家乡没有道教名山可以任选一处全国著名的道 教名山)。
返回
课堂练习
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பைடு நூலகம் )
峨眉金顶
下一页
峨眉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
下一页
普陀山观音造像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下一页
九华山地藏菩萨
下一页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下一页
五台山文殊菩萨
下一页
道教圣地——青城山
下一页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下一页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神化
老子
太上老君
下一页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B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下一页
课堂练习
3.道教的思想来源于( D )
A.老子的《道德经》和神仙方术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
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
四.后教:
1.佛、道教的共同点及其传播的共同原因?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本课主要内容。
五.堂堂清:
基础题: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佛教、道教的共同点及传播的共同原因?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备课内容
自我补充
一.情境导入,揭示目标:
1.情境导入,板书课题:让学生介绍知道的佛教、道教的有关知识,由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多媒体出示)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宗教的成就:
教派
起源地
主要教义
传播时间
传播原因
影响
佛教
道教
(二)史学和哲学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4.《史记》叙述了()
昌盛的秦汉文化

将军俑 跪射兵俑 立射兵俑
御官俑
秦兵马俑已发掘四个佣坑,代表了 古代军队编列的左军、右军、中军 和指挥部。其中一个中军佣坑未建 成,里面什么也没有。结合秦末形 势,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 天下大乱,秦朝已无力 继续建造未完成的地下 军阵。
秦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地下军阵,象 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强大 国力。秦所灭的六国都在秦国的东方,兵 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王嬴政灭六国统 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 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 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反叛。
古印度:不是今天的印度,而是指南亚次大陆。 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 不丹,锡金等国。
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秦汉 之际佛教尚未传入中原地区, 不会有佛教的庙宇存在。
返回
白马寺被誉为“中 国第一古刹”,位于 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 里处 ,是佛教传入中 国后由朝廷兴建的第 一座寺院,距今已有 1900多年的历史。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佛教的传入
问题1: 同学们知道世界三大 宗教是什么? 问题2: 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 时候传入我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佛教的传入
1.传入的时间和路线
佛 教 传 入 路 线 图
西汉 末年 古印 从 度 经 丝绸 之路 中原 到 地区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 路传入中原地区,东汉初年开始逐渐兴盛。
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像法轮功这样邪教一定要 坚决抵制。
迁读 年 汉 子 以他是谁 人 长 万轻 后卷 时 他 , 。 司 呢? 著书 去 生 生 我 马 书, 各 于 活 国 迁 立行 地 史 在 古 : 如果你还没猜出的 说万 寻 官 汉 代 姓 话,那你至少知道 的里 访 世 武 伟 司 他说的这句话: 厚路 了 家 帝 大 马 人固有一 实, 许 , 时 的 , 基奠 多 爱 期 史 名 死,或重于 础定 名 好 。 学 迁 .了 胜 文 家 , 泰山,或轻 司古史 , 于鸿毛。 西 字 马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四大名山
”
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 用来 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 的众多人物。
,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
1.背景 2.地点 3.特点 4.评价或意义
秦陵兵马俑被誉为 录。
驾驭战车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