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解读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和评论层出不穷。
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本文笔者却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
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
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
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
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的思想内容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
这种明确的创作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承。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
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死”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
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杰作。
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牡丹亭》的这个主题有其强烈的时代意义。
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
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礼教,无疑地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剧本的思想内容更显得深湛。
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
“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对青年人身心的束缚。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2019-10-22摘要:《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对青年男⼥梦中相会、因情⽽死、死⽽复⽣的故事中,汤显祖以⾔情之⽂表达着⾃⼰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彩和悲剧⾊彩,这些思想内涵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演绎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情”论讽世意识悲剧意识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的剧作家,他的“临川四梦”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杰出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堪称“四梦”之翘楚,汤显祖⾃⼰曾评价道:“⼀⽣“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情”理论,讽世意识和悲剧意识,其深层意蕴使剧作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化价值,展现出巨⼤的艺术魅⼒。
⼀.汤显祖的“⾄情”论与⼈⽂⾊彩汤显祖被称为“东⽅的莎⼠⽐亚”,他的世界观以“⾄情”为核⼼。
在汤显祖看来,世界是有情的世界,⼈⽣是有情的⼈⽣,“⼈⽣⽽有情”,“情”与⽣俱来并始终伴随着⽣命进程,世间之事并不是只⽤⼀个“理”字就可以全部解释清楚的。
《牡丹亭》的主⼈公杜丽娘⾝上就直接体现了这种“⾄情”观。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写道:天下⼥⼦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即病,病即弥连,⾄⼿画形容传于世⽽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
情不知所起,⼀往⽽深。
⽣者可以死,死者可以⽣。
⽣⽽不可与死,死⽽不可复⽣者,皆⾮情之⾄也。
杜丽娘这种“不知所起,⼀往⽽深”的“情”,并不是所受的封建伦理纲常教育所催⽣的,⽽是萌发于她的⾃然⽣命本⾝,是⼀种带有本能⾊彩的⽣命渴求。
在《惊梦》这场戏中,杜丽娘⼀如花园便⼼神沉醉,觉醒的整个过程是⼀曲对华妙青春和爱情的礼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美景奈何天,伤⼼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丝风⽚,烟波画船……锦屏⼈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与⼤⾃然的关照对话,诱发了⾃⼰内⼼深处如春暖花开⼀般⾃然的春情,这⾥作者对“情”的真挚赞美达到了⼀个新的⽔平:公开肯定⼥性⽣命欲望和价值追求,打破了⾃古以来⼈们头脑中⼥⼦绝对从属于男⼦的观念,⼥性和男性⼀样,作为⼀个独⽴的个体有做出⾃⼰情感选择和价值判断和权利和能⼒。
牡丹亭 赏析介绍

牡丹亭·惊梦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所居名玉茗堂。
一生政治失意,思想比较复杂,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又深受达观和尚和李贽思想的影响,儒、道、佛、侠兼而有之,这在他的戏曲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其传奇作品是著名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思想表现在文学方面,可归纳为六个字:尊情、抑理、尚奇。
汤显祖的“至情”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点: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汤显祖四梦中,最具盛名的是《牡丹亭》。
《牡丹亭》脱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返回临川之后,是汤显祖至情论的最直接的宣言。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题材之来源,据作者自叙云:“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微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牡丹亭·题词》)故事直接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原作见明末编刻的《燕居笔记》。
《牡丹亭》全本55出。
写南宋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
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赴临安应试,路过南安府邸后花园,拾得杜丽娘临终画像,并与其幽魂相会,遂开馆掘坟,使之再生。
杜宝拒不承认二人婚事,视女为妖孽,幸柳梦梅得中状元,上书自辩,终得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剧本主要从由生到死,唤死回生,翁婿冲突三个层面,以“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线索贯穿全剧。
《牡丹亭》中蕴含的哲学

《牡丹亭》中蕴含的哲学主要是探讨情感与理学的关系。
在作品中,汤显祖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巧妙地将情感与理学融合在一起。
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杜丽娘的经历,展现了情感的力量。
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感,跨越了生死,经历了许多波折。
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汤显祖以此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即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推动人行动的重要力量。
其次,《牡丹亭》也探讨了理学在人性中的地位。
理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分支,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作品中,杜宝等人物形象就代表了理学的力量。
他们坚守道德原则,以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情感。
但是,作品也展现了理学的局限性,即过于强调理性会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导致人性的扭曲。
最后,《牡丹亭》通过情感与理学的融合,构建了理想的人性模型。
这种模型既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也承认理性的价值。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杜丽娘和柳梦梅,他们在追求情感的同时,也坚守了道德的底线,实现了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综上所述,《牡丹亭》通过深入剖析情感与理学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提出了人性理想的构想,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哲学思想

步发 展 , 出现 了资本 主义 的萌芽 , 封建 社会 的经 济
本店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 20
山西 高等 学校社 会科 学学报
S CI CI C OUR O AL S EN ES J NAL O OL EG HA F C L ES OF S NXI
V O . 8 N o. 11 8
( u .2 0 ) A g 0 6
从《 牡丹 亭》 汤 显 祖 的哲 学 思 想 看
杨 小 燕
( 原理 S大学, 太 - . 山西 太原 002 ) 30 4
[ 摘
要 ]汤 显 祖 是 明代 著 名 的剧 作 家 , 整 个 中 国乃 至世 界 文 学 史 、 剧 史 上 占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他 的 戏 在 戏
窒 息 和摧残 。到 了晚 明 时期 , 工业 和 商业 经 济 进 手
一
传弟 子 罗汝芳 学 习 。辞 官 后又 曾与 王学左 派 后期代 表李 贽 在临川 相会 。从 禅 宗 出发 反 对程朱 理学 的佛 学大 师达 观 , 是他 的挚 友 。这 些 师 友 的哲学 思 想 也
给 了汤显 祖深 刻 的影 响 , 大程 度 上 构 成 了汤显 祖 很
在创 作 中表现 出来 的揭 露 腐 败 政 治 、 对 程朱 理 学 反 和追 求个性 解 放 的思想 基础 。 就 是在 这 样 的 时代 条 件 下 , 这些 思 想 家 的影 在 响下 , 产生 了汤显祖 的 “ 情 ” 思 想 。他 反对 程 朱 至 论 理学把“ ” “ ” 情 与 理 截然 对立起 来 , 对其 对 人性 的 反 抹 杀 和摧 残 。他 认 为 “ ” “ ” 重 要 , 为 根 情 比 理 更 更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1. 引言:1.1 概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而享誉百世,影响至今。
本文将围绕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汤显祖的生平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以及该作品对明代戏曲史和中国戏剧艺术史所做出的贡献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牡丹亭》的创作与内涵、《牡丹亭》的影响与评价以及结论部分。
通过逐步展开来全面探讨关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几个重要方面,并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和解读该作品在明代戏曲史以及后世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汤显祖的创作特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在明代戏曲和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借助对《牡丹亭》影响与评价的探讨,呈现该作品对后世文学艺术以及学术界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展现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与价值,以期读者能够全面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2. 汤显祖及其时代背景2.1 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厚,号竹坡,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汤显祖早年曾参与郎潜学习,并担任过一些官职。
然而,由于个人政治观点与当时朝廷不合,他被贬为官员。
尽管遭受了政治打击,但这段贬谪经历对他的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明代戏曲的特点明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明代戏曲以话本、传奇和杂剧为主要表演形式。
在此期间,皮影戏和手把花鼓等地方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并对后来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明代,《南洋商报》刊载了大量关于各种话本、杂剧和传奇剧本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评论和批评。
从多角度浅析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

从多⾓度浅析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摘要:明代剧坛呈现出⼀峰独秀,群⼭环绕的⽓象,⽽汤显祖则是明代成就最⾼,影响最⼤的剧作家。
其笔下的《牡丹亭》则更是明代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兴盛时期的经典之作,⽆论从语⾔特⾊、⼈物形象等⽅⾯来看,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就从语⾔、⼈物形象等⽅⾯对《牡丹亭》进⾏浅析。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语⾔、⼈物形象、情节结构⼀、对汤显祖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进⾏简析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号若⼠,晚年⾃号茧翁,⾃署清远道⼈,江西临川⼈。
出⽣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的家风①,这位踌躇满志的江西才⼦仕途颠簸,曾直接抨击了多位朝廷⼤员,得罪不少⼈,因⽽也遭受排斥。
长期屈沉下潦的汤显祖,上感于官场的腐败,下感于地⽅恶霸之有恃⽆恐,还因为爱⼥,⼤弟和娇⼉先后夭亡的强烈刺激,于百感交集之中,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②。
⼆、《牡丹亭》故事回顾据汤显祖⾃⼰说,《牡丹亭》⼀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州太守冯孝将⼉⼥事,予稍为更⽽演之”(《牡丹亭题词》)。
但其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还魂》话本③。
汤显祖以点⽯成⾦的圣⼿,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度,描摹出主要⼈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其内容描写了管家千⾦杜丽娘对梦中的书⽣柳梦梅倾⼼相爱,⽽后便伤情⽽死,化为了魂魄寻找了现实中的爱⼈,⼈⿁相恋,最后起死回⽣,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的故事。
三、《牡丹亭》语⾔特⾊及名句分析《牡丹亭》的问世不但是汤显祖个⼈的成就,也是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辉煌之笔。
从⽂字来看,汤显祖以个⼈深厚的⽂学功底,打造了典雅蕴涵的细腻⽂辞,以灵⽓与幽深兼得的词汇,烘托了这⼀场⽣死相随的爱情④,然⽽语⾔特⾊也颇令⼈称赞。
1、诗化的戏剧语⾔陈继德《牡丹亭题辞》:“独汤临川最为本⾊,以《花间》、《兰畹》之余彩,创为《牡丹亭》,刚翻空转换极矣。
”王骥德《曲律》亦云:“《牡丹亭》掇拾本⾊,参错丽语,镜往神来,巧凑妙合,⼜视元⼈别⼀蹊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 门有车马客) , ( ) 杜丽娘则是无媒约之言
(下转106页》
性附属品这一历史命运的艰难 , 同时也揭示 了她们从麻木到感慨再到愤惹与反抗的执 著与顽强。 和剧中人相比, 百年之间中国女 性的命运由于薪尽火传式的努力已经得到 很大的改观, 现实生活中的无数职业女性, 其实就是跨出家门的瑶琴, 正行走在剧中三 代女性命运的那条延长线上。 虽然她们已经 获得了祖辈们无法获得的工作权、 婚姻自主 权及其它生而为人所应当享有的诸多权力, 但道路依然漫长, 女性主体精神的张扬和这 一前提下与男性和谐共存的理想的最终实 现, 依然需要“ 瑶琴” 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城立 秋贿 关女性命运的阐释话语的现实意义正
蕊寸 平
老事 ;
艺文论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 }王 东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晓磊
[摘要】在 牡丹 》 爱 容表 《 亭 的 情内 征下, 现着汤 祖的 潜 识 怀。 娘是 体 显 政治 意 情 杜丽
汤显祖潜意识中的“ 阿尼玛”她叹无良 , 配的伤春感怀与汤显祖年华空掷的不遇感恨 相一致, 对封建贞 节观念的悖逆反杭也与汤显祖对儒家忠君思想的反叛消解相对应, 作品实际上是借艺术的圆梦方式慰藉着作者自己受挫郁结的儒家 仕途情怀。
汇 金汉冯云青李新宇.中国当 1 代文学发展史.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7 597. 〔 1余秋雨 秋雨散 文 浙 江 文艺 出版 2 社.1997碑 9 64 3 [ 1乔以钢 多彩的旋律— 中国女性文学主题 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70 【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 ] 4
参考文献
三、 对不同人生价值观念的 理解和宽容 在通过展示家族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 冲突, 表现现代意识方面 , 除了对转型时期 女性命运的关注, 作者还通过不同人物的理 想与命运的刻画表现出对不同人生价值观 念的理解和宽容。 徐凌翔是马洪翰的商业伙伴 , 两个人 亲如手足。 但在丰德票号何去何从这一问题 上却“ 兄弟二人不相容”对徐凌翔的撤资, 。 不同的观念会有不同的结论。 用中国的传统 观念去衡量, 徐凌翔知恩而不图报 , 有落井 下石之嫌;但用现代商业观念去衡量却无可
在这里。
在剧 中, 这一主题意蕴虽然是从属性 的, 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不仅对于张扬 女性主体精神, 传播现代女性观具有积极意 义, 而且对塑造马洪翰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重 性和展示传统文化的多个侧面起到了重要
作用。
徐凌翔的儿子许昌仁, 并把未来的女婿送到 国外学习金融, 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 臂。 昌仁在国外接受了现代金融思想 , 但许 立志要通过建立国家银行报效祖国, 这样他 就不得不成为丰德票号的掘墓人。 至于马洪 翰唯一的儿子江涛, 本来应该是丰德票号的 新一代继承人, 但他从小就对票号业不感兴 趣而对作一个“ 戏子” 情有独钟, 因此被气急 败坏的父亲赶出了家门。 在第五场中, 多年 浪迹天涯, 已成为名角的江涛隐姓埋名归家 省亲, 父子相见不相认, 借戏文剖白亲情。 面 对四面楚歌的父亲的请求, 江涛依然强调了 自己 不做富豪做戏子的人生选择。 如果用传 统观念去衡量, 无论是许昌仁还是亲生儿子 江涛, 都是忘恩负义、 不忠不孝之人;但如果 用现代观念去关照, 他们的选择虽然有些无 情但却都是为了保住自己做人的底线。 早在
用的以男女、 夫妇喻君臣关系的模式(夫为妻
纲约类于君为臣纲, 忠君不二大概于女子守
贞)来肯定被规范的一极, 而另一方面, 他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喷饭绝倒, 夸其必传” 寄姜守冲公子扔 杜 帐 ,
丽娘亦是“ 如花美眷”丰姿倾倒众人的“ , 惊 天女俊才” ;他是“ 伤心拍遍无人会”慨叹怀 , 才不遇年华虚度白发早生 .杜丽娘也是慨叹
厚非。 马洪翰有一儿一女 , 他将女) L指给了
理的做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趣与抱 ” ] 5
负, 每个人也都有把握自己命运航向的权利 与自由, 这正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核心观 念。 反过来说也许会更明白一些:即便他们都 按照马洪翰的意愿行事, 那也与大局无补, 无非是濒临倒闭的丰德票号多了几个殉葬 者而已。 所以, 马洪翰的“ 众叛亲离” 虽然令 人同情, 但说到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所导致的“ 人的解放” 的必然。 编剧渗透在剧情中的对不同人生价值 观念的理解和宽容, 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
1关键词】爱 政治 潜 识 阿 玛 情 意 尼
向来解读《 牡丹亭》 多以“ 字论 者, 情” 之— 以内容而论, 大致可分两种:形而上者 论其唯情、 至情以及情与理的冲突等等 , 形 而下者论其私情、 爱情及其与古今中外爱情 艺术表现的比较等等;从主旨来看, 大概一致 以为:杜丽娘代表着反抗封建礼教, 追求自由 爱情的女性意识觉醒, 反映着那一时代里女 性以情抗理的个性解放要求。 应该说, 这种 传统的解读方式本身是不错的, 但却未能更 深刻地挖掘到, 作为汤显祖退出官场后的第 一部戏,牡丹亭拍 爱情表征下面实则是汤 《 勺 显祖的政治潜意识。 弗洛伊德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 而梦 是潜意识的叙述语言。 荣格认为所有男子心 中都有一个女性原型“ 阿尼玛”因为意识层 , 面上男性特征的必须表现, 男性的女性特征 便潜藏于无意识之中。 那么, 如果换一个角 度来对杜丽娘进行深刻地解读, 我们便完全 可以看见她作为汤显祖潜意识中“ 阿尼玛” 女性原型的意味。 首先, 杜丽娘不能早得良配、 青春虚度 的伤春感怀, 实际上表现的就是汤显祖怀才 不遇、 年华虚掷的政治感伤。 如诗骚传统中 常假借以女子自 诩一般, 汤显祖在杜丽娘的 身上, 无疑投射着自身的影子。 他是一个才 华横溢并以此自负的人, 如其自述是:“ 生之 制义, 并是此时所作。 每一篇出, 先公必为之
191 年, 9 鲁迅先生就曾酬 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卜 文中说:“ 没有法, 便只能先从觉醒 的人开手 , 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 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 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
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 人只有在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情时,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己的生命能量;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 的最大生命能量, 社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 展与完善。 这虽然是一种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理想状态, 但却是基于人性的、 值得人们不 J 追求的趋向性目标。天地生人, 懈 “ 有一人应 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 日之 勤” 立秋随 过剧情所表现的, ( o 正是这种在 中国传统观念积极因素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现代观念。 这样的观念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 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立秋 胜 题意蕴的多重性还表现在对 山西的民俗、 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展示。 同时, 作为话剧, 它在结构、 语言、 表演艺术 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所以, 评论家们说它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成功作品, 是实事求是的灼见, 而不是虚与委蛇的溢美之辞。
社.1989.199.
伟 鲁迅 鲁迅全集.人民 〕 文学出版社2005 135 作者简介:刘涵华, 河南安阳人。 女, 1982年毕业 于河南大学中文系, 学士。 曾在北师大就读中 文、 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河南安阳师院文学
院副教授, 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上接109页)
上的反叛思想。 等到了晚年, 他已经是不加 掩饰地揭露官场黑暗与皇帝昏庸 , 他的后 “ 二梦”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现实的讽刺鞭挞, 才被后人称作明 代的“ 官场现形记” 。 尽管 牡丹亭》 《 最后仍然是大团圆的结 局, 但这看似喜剧的结局却实际上愈给同 情 之人以悲剧之感, 所谓伤心处是真伤心, 断 人肠, 那喜剧处却只是梦幻泡影而已, 种种 美梦幻影越发衬出现实的悲剧出来。 杜丽娘 在剧 中唯一能够反抗现实、 成全愿望的法
“ 不得早成佳配, 诚为虚度青春” ;他将仕途 挫折归怨于“ 人生有命如花落 , 不问朱锢与
的笼络, 又曾云“ 不如掩门自贞” 来以女子闭 门守贞自喻。 一方面他借古典艺术传统中常
篱落” 的命运( 别荆州张孝廉扔 杜丽娘也感 ( , 慨“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 岂料命如一叶乎” ;
他在落第之后感慨“ 初言宦有善, 再叹士无
子, 实际上唯有以死相争。 所以汤显祖才有 着无尽的感慨与疑问:“ 词家四种, 里巷儿童 之技, 人知其乐, 不知其悲”“ , 伤心拍遍无人 会”“ ,余行半天下, 所知游往往而是。 然尽负 的情怀也许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显在的艺
术表现 了。
才气自喜, 故多不达。 盖有未宦徒立数言而 沮残者。 其志量计数, 忧人之忧, 岂复下中人 哉? 或曰:天短之, 然又与其所长, 何也? ” (卷斌 感事不遇赋} )所以 $ ) 我们才可以 说, 杜丽娘的伤春悲剧又如何不是在隐喻着汤 显祖怀才不遇的政治悲剧呢? 政治潜意识
作者简介
王 东,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副教 女, 授, 东北师 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晓磊,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男。
《 牡丹亭》 中却又极力抒写神女自荐式的女 而自 自荐枕席而求得梦中姻缘— 这一 性性意识解放来努力打破封建礼教的规范 嫁, 切, 其实就是汤显祖潜意识之中“ 士无媒” 的 和压抑, 这种貌似矛盾的表现 , 实际上深刻 政治之梦。 地象征着他政治态度的矛盾与转变。 其次, 杜丽娘以情抗理的行为, 表现了 如果再从汤显祖思想及创作的历程来 汤显祖反叛以往的忠君思想, 并借艺术的圆 看 , 创作处于“ 四梦” 中间具有过渡意义的 梦方式慰藉着自己受挫郁结的儒家仕途情 《 牡丹亭加 期, 寸 也是作者思想发展及转变的 怀。 王国维剖 红楼梦评论》 中借叔本华的观 重要过渡阶段。 汤显祖 自幼被视为神童 , 极 点曾云:人生、 苦痛、 欲望是三位一体的, 而 被看好进仕 , 而其自身也一直接受儒家系统 这一欲望“ 力比多” 虽遭遏制, 但其势如水, 理论熏染, 甚至一直以颂诗明志。 十七岁时 为不致洪水冲堤, 便必谋一种解决之道:或是 作《 明河咏》 为世宗嘉靖皇帝颂寿, 嘉靖死, 让所欲在虚拟满足中化解, 如以“ 美术” (艺 侧 丙寅哭大行皇帝) 二十三岁时穆宗隆庆 ; ) 术)的形式泻之等;或是消解欲望的产生, 否 皇帝死月 壬申岁哭大行皇帝》 喇 ;神宗立后, 定欲望本身的意义, 如以佛教的信悟获得无 j械 二月十九日 恭闻大昏礼成、 长秋道始, 普 苦的常乐等。 汤显祖的所欲原为“ 入世” 的情 天之下莫不欢欣舞扑歌谣》包括在“ 。 四梦” 结, 他的这一情结甚至贯穿了“ 临川四 的 第一音 紫箫记》 梦” ( 6 中对“ 元和皇帝” 英明神武 始终, 所不同的是其中隐含了 他功名态度上 的美化意象, 都表现出汤显祖不乏愚忠的初 从认同、 追求到幻灭、 解构的过程。 在第一梦 期思想以及自身在政治上的理想。 不过到后 中, 作者还坚决地认同并追求着这一情结, 来, 汤显祖在现实的官场仕途中不断遭遇挫 女 吠紫箫记》 李益中对功名的追求一般。 但在 折, 虽还无奈地唱着“ 善则归君, 过则归相” 后二梦中, 他实际上是在对这一情结进行了 的调子, 但屡遭贬滴, 数次挫折, 便使的他在 消解和否定 , 功名走到高处又跌落下, 世间 不得不日益看清官场仕途黑暗艰难的同时, 仕途功名终是虚无空幻一场梦而已。牡丹 愚忠的情感世界也日益破裂。 《 筹备写作《 牡 亭》 处于“ 四梦” 两极转换过渡之中间, 有着 丹亭》 汤显祖尚在遂昌任上, 时, 纵有不满亦 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 汤显祖曾以“ 吾不敢 不能直接表达, 故采取转喻的方式 , 用女子 从处女子失身也” 为缘由拒绝当红执政宰相 以情抗理的 式来表达他在忠君守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