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
的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体育的内容,如《礼记•乐记》即有“射、御、弈、泛、棋、诗、书、礼”八种体育项目的介绍。

到了20世纪,中国体育逐渐发展壮大。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开始
大力支持各种体育项目的发展,并建立了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机构,如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

在中国的体育发展历程中,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
等项目的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在国际大赛上不断取得佳绩。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荣获了51枚金牌、
21枚银牌和28枚铜牌,成为当时夺牌数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政府和社会各界
加大了对体育的支持和投入,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同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体
育已经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的体育与奥运运动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与奥运运动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与奥运运动发展史中国的体育与奥运运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的体育和奥运运动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

本文将从早期的体育发展、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的奥运佳绩以及体育改革等方面,探讨中国体育与奥运运动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体育发展中国的体育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那时,体育只是在一些军事学院和学堂中普及,用于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的体育才真正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体育团体开始成立,并推动了体育运动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

当时,中国代表团由一位游泳选手和一位田径选手组成。

虽然他们没有获得奖牌,但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的国际化进程的开始。

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中国的参赛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中国的奥运佳绩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逐渐突出。

在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获得了6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后,中国队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取金牌,并在一些项目上成为世界强队,如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等。

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获得了51枚金牌,成为该届奥运会奖牌榜首位。

体育改革与新挑战中国在体育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中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培养优秀运动员,并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体育在学校和社区中被更多地普及,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参与体育的热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中国的体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仍然不够高,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和竞技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因此,中国的体育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努力和持续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的体育与奥运运动发展史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从早期的发展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再到中国的奥运佳绩和体育改革等。

我国体育历史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历史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历史发展历程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份简要的关于我国体育历史发展历程的2000字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国体育历史发展历程我国体育历史可谓悠久源远,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以田径、武术、球类运动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百年来,我国体育事业也经历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括着辉煌与沧桑、改革与创新。

20世纪初,我国体育处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的时期,传统体育活动仍然是主体。

但在这一时期的庚子赔款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自身软弱的局面。

于是,以体育为主要手段的国体运动开始开展。

当时从日本引入的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逐渐兴起,而这些运动也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开展全国性的体育运动会。

这一时期,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尤为迅速。

1934年,我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融入国际体育界。

这段时期的体育事业受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整体发展并不稳定。

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建设,并通过推行全民健身政策,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1952年,我国在赫尔辛基举办了首届奥运会,仅仅一年后,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式启动。

在全民体育意识的转变下,当时的我国体育事业成绩丰硕。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开始打破国际体育赛场上的一些荣誉纪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国际赛场上获得了辉煌的成绩。

如何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展现我国良好的体育形象,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目标。

而作为一种全民性体育运动,群众体育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体育运动,以及现代健身运动也得到了普及,给国人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极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蒸蒸日上,81块、22块、37块、44块……这些奖牌数字耳熟能详,每一个奖牌的背后都是中国体育人不懈的努力。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也为中国体育发展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体育事业处于一片废墟之中,面临着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大事记和主要发展阶段入手,探讨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体育重建1949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战乱残局,体育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体育基础设施。

首先成立了体育总局,统筹全国体育事务的发展。

其次,投资大量资金修复和新建一批体育场馆、体育场所,为广大人民提供良好的锻炼和比赛场地。

此外,新中国还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休闲教育,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全民的体育文化素养。

二、办学体制改革与全民健身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全民的体育水平,改革了体育办学体制。

1950年,中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全国成立了一大批学校和俱乐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体育才能的平台。

此举不仅提高了全民的体质素质,也为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打下了基础。

三、国际体育交流与比赛荣誉新中国不仅在国内大力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比赛。

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队首次参加了奥运会,取得了第15名的好成绩。

此后,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屡创佳绩,取得了一系列荣誉。

中国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不断涌现,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四、体育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体育改革的方针是将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中国政府将体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体育设施建设,提升体育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同时,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体育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体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还引入了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滑板、街舞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体育活动的丰富
定期举办校内、校际间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和国内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交流能力。
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参与
鼓励学校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如校园健身挑战赛、亲子运动会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注重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与体育相关,体现了对身心健康的重视。
古代希腊的体育活动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重视体育训练,通过跑步、跳跃、游泳等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和意志。
古代学校的体育活动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教育以培养武艺高强的骑士为目标,体育课程包括骑马、剑术、射箭等,旨在培养骑士的战斗技能。
体育与德育、美育的结合
未来的学校体育将更加注重与德育、美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05
CHAPTER
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课程逐渐在各个教育阶段得到普及,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课程普及
学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运动条件和环境,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分析学校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可以发现学校体育的不足之处,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
丰富体育学科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发展史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校体育发展史有助于完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
研究方法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一、开天辟地的伟大历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1949年开始,中国体育经历了磨难与跌宕起伏的历程,不断探索着适应当时国情的发展模式。

1949年以前,中国体育的发展受到了战争和民族危机的严重阻碍。

但是,中国人民对体育的热爱从未停止,各地的民间体育活动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热情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塑国家形象的体育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体育外交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体育交流来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出访成为了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参与,使中国逐渐走出了国际孤立的困境,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团结的精神。

三、大国崛起的奥运征程中国体育的崛起与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辉煌表现密不可分。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不断提升,一次次刷新着历史。

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中国代表团连续多届奥运会都能排名前列,成为世界体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奥运征程不仅仅是金牌榜上的荣誉,更是中国人民对体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和坚定信念。

中国的体育发展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这种全民健身的风潮让中国体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等,以及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如龙舟赛、踢毽子等,都成为了中国体育的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和创新国际体育项目,开展各类赛事和培训活动,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五、人民的体育梦想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民的体育梦想。

无论是奥运会的金牌,还是足球场上的胜利,都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体育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人民对体育的梦想不仅仅是为了荣誉和成就,更是为了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中国体育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史诗。

中国体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体育发展史ppt课件

国家强体育强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步向前,中国体育也融入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和气质,加快了走向世界 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书写着体育强国梦的全新篇章。 1979年,体育界率先喊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各行各业引起巨大反响。两年 后的日本大阪,五年磨一剑的袁伟民和张蓉芳、郎平等女排姑娘以全胜战绩夺得世界杯冠军,开启了女排 五连冠伟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重回奥运大家庭的中国圆了百年奥运冠军 梦;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选手杨扬为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历史上首枚冬奥会金牌;2008年北京 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军团登顶金牌榜,那届赛事也成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杨扬回忆说:“我看到中国女排拿下五连冠,看到李宁夺六金,看到许海峰的第一枪。我那时很小,但是 我说长大以后要像他们一样走向世界。虽然那时候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路有多长。”
体育强国 功在千秋
如今,全民健康要从“医已病”向“医未病”转变的思路已经深入 人心,如何“医未病”?除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卫 生和饮食习惯等原则外,加强体育锻炼,强健国民体魄已成共识。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走上球场,让孩子学会一两 项体育技能,进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坚定抉择。 国运盛,体育兴;体育兴,国民强;国民强,国运盛。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逻辑,这一切正在发生。
国家强体育强
2015年7月,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将成为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 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是举办奥运,对中国来说意义却大不相同。当年,中国还没有举办如此大赛 的经验,北京更多是在学习、借鉴、摸索,最终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告诉世界,我们有能力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但这一次,中国要成为引领者,要树立办奥模式的新标杆。 三年前在吉隆坡最终打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让他们为北京投出一票的,正是 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 念。而在筹备过程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成了“头号粉丝”,在不同时间不 同场合点赞中国筹备冬奥会展现出来的可持续性、可行性.

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的五个阶段

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的五个阶段

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的五个阶段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的五个阶段一、开国初期的恢复与重建(1949-1954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而体育事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恢复并发展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方式,以保持民族传统和体育文化的独特性。

政府制定并推行一系列体育政策,包括普及体育教育、合理安排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大众体育运动等。

国家还提倡群众性体育运动,以全民健身为目标。

这一阶段,体育事业开始逐渐恢复,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二、探索与实践的时期(1955-1978年)从1955年到1978年,新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探索和实践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体育事业逐渐开始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

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加强体育教育的普及和体育设施的建设。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参与亚洲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为中国体育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国体育事业开始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三、中国体育改革与开放的阶段(1979-2008年)从1979年到2008年,是中国体育改革与开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中国体育也随之发展。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

中国还加强了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绩。

在这个阶段,中国体育开始崭露头角,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体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阶段(2009-2019年)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进入了一个体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体育产业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涵盖了体育赛事、体育器材、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

与此大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

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当人类的社会活动还只能勉强区分为求食(采集、渔猎)和攻防(对野兽和对其他人群的进攻和防卫),就发展了走、跑、跳、投、浮水等基本的技能。

甚至在四万年前,中国的人类就用上了“飞石索”,在二万八千年前弓弦箭的发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那时,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开始以教育(从手段和内容上)或雏形娱乐的面孔登上了人类历史的大舞台。

社会藉此开始有了萌芽状态的体育。

(2)在我国夏、商、周、春秋时代,历时一千六百年的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频繁的战争,刺激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和对军队身体训练的重视。

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教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对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孙武不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其中就有不少有关身体技能和训练的内容。

孔子除在他兴办的私学中进行六艺教育外,还主张学生进行郊游和游水。

他本身也爱好射箭、打猎、钓鱼和登山等体育活动,并注意卫生保健,因而身体强健。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体育。

由于汉代政策宽简,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政治巩固、经济文化发展的文景之治。

加之为了击退外来的侵扰,需要加强军备,使人民强身祛病。

这些社会需要,促使汉代体育在先秦体育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发展。

由于汉代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名目繁多。

其中有关体育的项目有角抵(包括角力、摔交)、舞蹈(蹋鞠舞等)以及秋千、舞龙、耍狮、高践等活动。

有的活动在后世发展成为竞技运动项目,有的至今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身体娱乐活动。

(4)两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混乱、分裂的局面。

在体育活动方面,汉代那些能促使人民强身祛病的活动项目,如赋鞠等逐渐被废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倒也促进了娱乐性体育和导引养生的发展。

如统治者提倡的奔棋、歌舞、百戏等。

(5)封建社会的中期,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当权时的“开元盛世”共百余年,全国统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隋唐体育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隋唐体育活动的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上起宫廷王纪,下至文官武将和平民百姓。

再者,隋唐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改进,如唐代就出现了充气的足球和球门,用油料浇筑球场。

(6)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宋、元、明、清时代,体育又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发展。

例如,北宋时由于沿袭了武举制,又加上王安石变法,提倡富国强兵,对体育的发展起了刺激作用;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体育图书资料的出版,对体育养生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和著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初为了抵御沙俄入侵,执行了讲武绥远、御敌防疆的政策。

在康、乾盛世,经济上采取了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考试制度上沿袭了武举制,甚至文科考试也先考骑射,不合格者不准参加笔试。

练兵制度也比较完整,因而不仅军队精良,民间也涌现出了许多武艺高强的名人壮士。

因而在此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但是,在乾隆之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加上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禁民习武”,致使民族体质日衰,“国力弱,武风不振”,被外人辱为“东亚病夫”,体育也由此一濒不振。

一、中国当代女子体育的发展阶段(一)开创阶段(1949-1957年)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

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1950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新体育》杂志亲笔提写刊名。

1954年,党中央转批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并批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极大地鼓舞了体育工作者的斗志,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带动女子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很快便使解放前的所有项目的最高记录得到了刷新。

此时,女子体育竞技运动也有了新的突破:田径运动员郑凤荣,打破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被称为“报春的燕子”。

标志着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波浪式发展阶段(1958-1976年)1958年到1976年,是我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

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

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

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

在我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

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

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上,邱钟惠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潘多与队友同登珠穆朗玛峰,激励了全国人民;继而,女运动员在第27届、28届世乒赛和1965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的超凡表现更令人惊喜(三)跃迁阶段(1977-2003年)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

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

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

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女运动员在继女排获得世界冠军之后,相继在第23、24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4年以后,女子多数项目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我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6-1983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男运动员优势明显高于女子。

这一阶段,我国运动员共打破108项世界纪录。

其中男运动员为73项,女运动员为35项,女运动员占32.4%;共获得83个世界冠军,其中男运动员53人,女运动员为30人,女运动员占36.1%。

第二阶段是1984年以后。

女子项目的优势逐渐赶上和超过男子,近二、三年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男、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情况来看,1985、1987年两年男子占有一定的优势(主要项目为举重和航模等非奥运项目),而1987年以后,女运动员创世界纪录的数量明显多于男子。

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比活动,是促进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一次大检阅。

从1985年以后评比活动的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荣登光荣榜数量也有一定差异:除1987年男子比例大于女子外,其他几年均少于女子,可见女子运动员的表现更为突出。

不仅如此,在国际综合赛事设奖较多的田径与游泳的十佳评选中,女子运动员也占绝大多数席位,展现出了我国女子田径和女子游泳项目良好的发展水平。

二、促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因素的分析通过对中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状况的了解,可以看到中国女子体育崛起的一条清晰的轨迹。

中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管西方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比较早,但和我国所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只是强调对男性的批判,是一种独立的女性革命运动,没有注重对社会现实非合理因素的革命,忘却了对它的经济基础的改造;而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一种社会革命运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中国女性进一步解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理想的经济基础。

中国女子与男子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也是彻底的、真实可见的。

这些因素使得在制定女子体育发展战略上得到了与男子同等的待遇,这使得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在起步初期便具有扎实的政治基础。

这是中国女子体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促进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妇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

其针对对象是体育运动中男女不平等现象和女性研究被忽视的问题。

这些寻求妇女利益最终平等都是从女子争取参与奥运会开始的。

从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东欧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女子在奥运会上的地位显著提高。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20岁的东道主田径女选手克塔·巴西利奥点燃了奥运圣火,标志着奥运会中女子与男子有着同等的地位。

1960年,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苏联的女代表首次要求国际奥委会接纳女性。

体育的平等竞赛的原则给寻求男女平等做出典范,这是世界上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

随着世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70年代末,女子体育运动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无论从参赛项目、人数、成绩,还是对女子运动的认识都有所突破。

从23届洛杉矶奥运会起,女子项目大量增加,成为有史以来女子项目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作为世界女子体育的一部分,与之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腾飞。

(三)不可忽视的身体优势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全国性体质调查资料看,中国女性具有某些身体优势。

从身体发育水平、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分析结果看,与美洲青少年相比,中国女青少年在体格发育上较男青少年体现出明显的相对优势;从项目特点看,女子体育发展在中国女子竞技优势项目五个项群(即技能类同场对抗、技能类隔网对抗、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体能类速度力量项群、技能类耐力项群)中,中国女子运动员在各项生理指标中明显高于同项国外女运动员(均比男运动员差别显著)这种显著的优势,为竞技体育的“阴盛”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子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男子来说,具有明显的跃迁现象,女子竞技运动水平相对来说也高于男子。

中国女子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会更加欣欣向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