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画
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与文人画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 》)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而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图真求理,工细秾丽

图真求理,工细秾丽摘要: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鼎盛时期。
其中北宋的院体花鸟画更加灿烂辉煌,其内容题材、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鼎盛时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至境界。
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传统五代画风,画法多宗“徐黄”二体。
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及倡导,花鸟画以院体为主流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严谨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
关键词:院体画;工细;丽;全景构图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花鸟画是中国画的画科之一,花鸟画之美伴随于中华民族文学之美,蕴含于那些或耐人寻味;或奔腾豪放;或富贵绮丽;或水墨素玄,也蕴含于每一片春叶,每一朵夏荷,每一群秋鸦,每一场冬雪之中。
一北宋画院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原因之一是由于画院画家适应宫廷需要而创作的具有“黄家富贵”之画风;另一方面是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亦走入寻常百姓家。
“院体画”又简称“院画”、“院体”,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或者指宫廷画家比较工致的绘画。
亦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仿南宋画院风格之作。
作品主要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注重造型能力,风格较为华丽细腻。
宋代画院在隋唐五代辉煌基础之上,其宫廷绘画达到鼎盛时期。
宋代宫廷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是在继承五代、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建立的。
所以,北宋初年的画院,一开始就具有雄厚的实力。
虽很早建立了皇家宫廷画院,但与五代无甚差异。
太平兴国年间以后,政局日趋稳定,于是开始网罗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使宫廷画院建设出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气象。
当时画院的机构名称,根据《宋朝会要》的记载: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置“翰林图画院”,在内中池东门里。
咸平元年(公元988年)移在右掖门外。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改院为局。
画院机构根据《宋史职官志》是隶属于内侍省下。
内侍省内设翰林院,在翰林院中设“图画局”,也就是“翰林图画院”。
中国院体画的发展

中国院体画的发展
中国院体画简称院体和院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们比较工整精致一路的绘画。
最早追溯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到了唐代设立待诏供奉等以阎立本、张萱、周昉标志着宫廷画的新水平。
五代西蜀南唐设制画院,花鸟画家黄荃父子,人物画家周文矩、顾闳中,山水画家董源等都是画院的杰出代表。
宋代设翰林图画院直接为宫廷管辖,经北宋、南宋历代帝王的经营,体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画院专门为宫廷、皇室贵族服务,集中了宋代最优秀的画家,郭熙、王希孟、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梁楷等均为画院画家,所画人物山水花鸟,风格富贵,精工细腻,一般被称为院画,赵诘的花鸟画标志着宋代院体画的最高水平。
明朝前期的宫廷绘画,取法南宋院画兼取北宋名家,也被称为院体,活动于不同时期的边景绍、孙隆、林良、吕纪创作的花鸟画代表着明朝院体画的主要成就。
而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山水画,造型明快,富于手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
明中期以后随着文人画正统地位的逐步确立院体画开始走向衰落。
清代宫廷绘画吸收了欧洲画家郎世宁、王志成等。
宋代院体画中的诗意与禅机

宋代院体画中的诗意与禅机作者:温颜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期⊙温颜[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职业中学,太原030300]摘要:宋代院体画作为院体画的顶峰时期,常与后世文人画相并立而谈,相对于文人画的自由,院体画更多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但实际上宋代院体画除了追求精致细腻之外,同样也追求诗意与禅机。
本文从宋代院体画入手,探究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院体画空灵禅机诗意院体画,狭义上是指中国古代皇室宫廷画家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则包括宫廷绘画在内和受到宫廷绘画影响的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类别以及倾向于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的这种画风。
中国的院体画从整体来看在宋朝最为鼎盛。
这一点,与宋朝统治者尚文抑武的立国方针有关,宋代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均异常发达,同时宋朝的统治者对于文学艺术均表现出极大的喜爱与热情,这也促成了宋代画院制度的完善,而完善的画院机制选拔了大量优秀的画家,使得今日提起宋画仍以精美而为人所称道。
宋代以文治国,文化高度发达,而文化的发达则滋养了艺术的繁盛而发展,宋代的院体绘画逐渐朝着诗意化发展。
一、院体制度的日益完善宋代沿袭前代设翰林图画院,同时又设立画学,画学是隶属于国子监系统的另一个绘画培训和创作机构,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
公元1104年建立,由宋徽宗赵佶主持建立,公元1110年并入翰林图画院。
宋代邓椿《画继》中提道:“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
”宋徽宗对于宫廷绘画机构人才的选拔,是以开科取士的严格方式进行的,其中以诗文取人也被借鉴使用,即是“以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
由此可见,对于画工的选拔,更注重考察其文学素养。
南宋俞成所著《萤雪丛说》记载:“夫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
亦犹科举之取士,取其文才角出者为优。
二者之试,虽下笔有所不同,而于得失之际,只较智与不智而已。
”从文献和各类杂记中可以找出的试题有“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须多””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等。
宋代院体花鸟画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比对

宋代院体花鸟画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比对作者:郝丽欣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宋代院体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富争议性的焦点,在创作意识和技巧上对后来的花鸟画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着眼于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写实性”,从取材方式、空间表达、图式语汇、题跋拓印四个方面与当代工笔花鸟画对比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提出宋代院体画的“写实性”在工笔画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当代工笔花鸟画写实精神的缺失,力求宋代院体画的写实元素对当代工笔画绘画语言发展的启示和重构。
关键词:宋代院体;当代工笔;花鸟画;写实;比较宋代院体画的创作受到宋词和理学的影响,在美学思想和审美韵味上逐渐发生了改变,在优渥的创作环境下,达到了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巅峰。
宋代初期的花鸟画华丽绚丽,透露着雍容华贵的韵味,到中后期,文人画和理学思想影响了花鸟画的画风,院体画呈现平淡的写实风格,并且在后来的工笔画创作中这种追求形似的写实性美学品质经久不衰,对后来的传统画创作影响深远。
当代工笔画创作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在材料和创作技法上发展了西方画的造型特征和视觉呈现,对写实主义的表达具有了新的内涵,在构成形式和传统造型方面也融会贯通,但现代工笔画在获得外来营养的同时也发生了本质的偏移,对院体画传统审美意境的继承力道疲软。
以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作为切入点,把宋代和当代工笔院体花鸟画进行比较,从根源上分析比较二者精神内涵的差距所在,让我们在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不断反思,感悟宋画的写实性精髓,对自身的实际创作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当代工笔花鸟画对宋代院体写实的延续(一)作品的“求真”之同宋代院体画与当代工笔画对于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觉再现的严谨、设色的精妙、形象展现的真实生动都是一致的,对于形似的追求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的情景交融,这是传统工笔画对写实性的共同追求。
宋代院体画中不论是全景构图还是截景折枝,不论是跋语还是题画诗,传达给观者的视觉享受都千差万别,这点在当代工笔画也能找到共通处。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

73艺术论丛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张向梅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摘要:院体画是与文人画相对立的画派。
可是有时候两者互为影响,也很难分清彼此的界限。
因此,宋代的有些院体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人画倾向;有的院体画家虽算不上是文人画家,但却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作品对后世的文人画家影响也很大。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说到院体画,不能不提到宋代绘画史上的奇迹——翰林图画院。
中国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上记载看,最初可追溯到西汉。
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
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
到了北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是个出色的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
而且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虽然从五代开始画院的画家与在野的文人的画家在风格上已出现差异,但当权者并未对在野文人画表示歧视。
如徐熙所画的“落墨花”,在南唐时后主李煜便“爱重其迹”;入宋后,宋太宗赵炅看到徐熙画的《石榴图》,也赞叹道:“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且将此图遍示画院的画家,“俾为标准”。
而“米氏云山”作为一种墨戏,则倍受宋朝皇帝的喜爱。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与不少画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一些画院画师的画也常得到他们的题诗赞赏,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俩则先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图画院的画学博士。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文人的修养意识对宋代的翰林图画院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认为在画中讲究诗的意境表现的就是文人画,那我们对传统文人画的认识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讲究诗的意境表现其实并不是传统文人画最重要的特征,上面提到的那些在以诗为题作画考试中夺魁的画院画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唐,尽管他们有过不少赋予诗意的佳作,但在后人尤其是元、明、清的几位文人画大家的眼光里,他们却并不属于文人画家。
浅谈院体画

《浅谈院体画》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姓名:桑莹莹班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学号:110520235班号:004姓名序号:89浅谈院体画摘要: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
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
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关键词:宋代、宫廷、山水、特点宫廷院体画虽是五代两宋时出现画院以后才产生的,但我们认为这一画体始祖应该是唐代的李思训,他被人称为北宗之祖,而北宗之画家大多属于宫廷画院之画人系脉。
由于宫廷院画体的画家大多是以“供奉”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题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多以刻画精致,设色艳丽见长。
从中国绘画气韵论的角度看,院体画重画意,注重绘画本身的意境--无我之境;从中国绘画本体论的角度看,院体画重再现和具象;从中国绘画“形神论”的角度看,院体画重以形传神;从美学角度看,院体画为富贵之美。
院体画的产生和发展:宫廷院体画产生于五代两宋时期,这一画体始祖应该是唐代的李思训,他被人称为北宗之祖,李思训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他的绘画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予的情怀。
到了五代时期,黄筌的画被称为“黄家富贵”。
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
由于皇帝的嗜好和当时写真存形审美观念的影响,院体画家将中国的山水、人物、花鸟画推向精致的写实高峰。
由于诗意的提倡和注入,使写实性绘画向个性表现的文人画演变搭起了桥梁,代表画家有郭熙、崔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
元代的高克恭继承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戏并参以董、巨画风自立门户。
宋代院体画的特点

宋代院体画的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宋代院体画呀!这宋代院体画那可真是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你瞧那线条,哎呀妈呀,精细得就跟那发丝儿似的,根根分明,勾勒出的人物、花鸟、山水,那叫一个栩栩如生!这就好比一个大厨做菜,每一刀都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不少一毫。
再看看那色彩,哇塞,鲜艳又和谐,浓淡相宜。
就好像春天里那五彩斑斓的花朵,各自绽放却又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哇!画家们对色彩的把握简直绝了,让人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
宋代院体画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细节。
画个鸟吧,那羽毛都能一根根数得清楚;画朵花吧,那花瓣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这像不像我们做事,得细致入微,不能马虎呀?这要是不仔细,能画出这么精妙的画来吗?
还有啊,宋代院体画的构图也是相当讲究。
该疏的疏,该密的密,有张有弛,就跟那音乐的节奏似的。
你说神奇不神奇?
咱再打个比方,宋代院体画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
线条是舞台的框架,色彩是华丽的服装,细节是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构图就是整个剧情的编排。
这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才能呈现出这么完美的艺术作品。
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特点,宋代院体画还能有那么大的魅力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欣赏赞叹吗?反正我觉得不行!这宋代院体画啊,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高峰,让后人只能仰望,难以超越。
咱可得好好欣赏,好好品味,别辜负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宝贵财富呀!这就是我对宋代院体画特点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2009级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毛雪伟学号:312009********* 编号:W--51
院体画的特点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
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并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可惜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院体画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朴厚而又写实。
院体画,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严谨,风格朴厚而又写实时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
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同性。
院体有不同的风格,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
沿用下来,明代由宫廷画家所创造的主体画风,也被称之为明代“院体”。
由于皇帝和贵族的倡导,画院崇尚写实,风格富丽工致。
被称为“院
体”的宋代宫廷绘画以其丰富的艺术创作构成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宫中除了大量的职业画家之外,另外在那些身份和官职的文人学士中,还存在着一支业余的创作队伍。
他们在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中都有突出的特点和成就。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
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
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
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院体”之称,顾名思义,是指由画院画家所形成的风格体式,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
沿用下来,明代由宫廷画家所创造的主体画风,也被称之为明代“院体”。
“院体”并不是画派的称谓,但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
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
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严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
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
可以说,“院体”风格的形成条件非常类似
于画派,因此,“院体”之称实含有画派之意。
院体画师在明初的严刑峻法下,思想上收到的限制使他们无所适从,造成墨守成规,不敢有丝毫创意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这是和传统的绘画精神背道而驰的,因此,明初的绘画,走的是思想局限的院体画派道路。
知道明代的化、弘治时期,院体画才达到了高峰。
当年郎世宁接受耶稣会的派遣从欧洲到中国传教,当时康熙皇帝对基督教持审慎态度,对传教士们的科学和艺术工作则表示欣赏和尊重。
康熙赞许西洋画的写实技能但不喜欢油画,要求他学习中国画的意蕴。
由于郎世宁禀赋非凡,凭借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具有的浓厚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确立了他在宫廷画师中的地位。
因此,他神奇的画笔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康乾时代最为璀璨的中西合璧的宫廷绘画,是清朝绘画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这些正是郎世宁的传世之作。
院体画写实严谨的现代精神,被康有为等人大加赞赏。
而且,从今天看来,院体画也为平民带来以审美的喜悦。
宋代院体画有了诗意的注入,立即有了灵魂,使画面体现生命力,活灵活现,让观众百看不厌。
为了充分表达诗的意境,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构图的目的性是把情节展现清楚,就像一个人讲话一样要表达什么内容,不但要讲清楚,而且要有品味,有文化内涵。
以诗意的内容着眼“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一幅画只有一个意境,那就是要有个中心点,表现的主题要明确,所以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
画面注重取舍,与立意无关的一律不要,并保留空白,留以想象。
看到宋代院体画,会感到清爽、干净,不纳闷,有韵味,这就是它耐看的特点。
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
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
物体的仔细观察。
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
,院体山水画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构图,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
“笔格遒劲”,“着色严禁”所形成的“体格高雅,彩绘清润”之审美特征,在以李唐,刘松年,赵伯骕等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记》记载其《万松宫阙图》云:“画群松与壑内,两边斗立方块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宫阙而出,下段石坡结尾斧劈皴,上段风顶盖用侧笔直皴,画法清润,结构重妙。
院体画家大多注重写生,写生就要师造化,师造化则必须深入地观察自然,观察自然要由外及内,即从外面观察,从内在孕育。
他们不仅对,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仅有深切的体验,而且能够在所画对象的形态上取其意。
院体山水画中水墨苍劲一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和夏圭,形成了画院山水的另一艺术特征——“精妙之笔,清刚之气”。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用笔。
用墨如用笔,山,石,木皆见骨,骨中见韵,可见造型用笔都非常地讲究。
文人山水画区别于院体山水画的又一艺术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简”。
郭若虚说:“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表达了对形象简约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