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产生及参数;雷电冲击击穿

合集下载

雷电的产生及参数;雷电冲击击穿培训资料

雷电的产生及参数;雷电冲击击穿培训资料

1 ,击穿电压分散性也较大。
思考作业
6-3、2-10
5、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地面落雷密度γ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单位:次/平方公里•雷电日)
我国标准对Td=40的地区,取
输电线路年平均遭受雷击的次数
N10 h100T 单位:次/100公里•年
1000
运行经验表明:土壤电阻率 较周围土地小得多
的场地、山谷间的小河旁、迎风的山坡等,地面 落雷密度远大于平均值,称为易击区。变电站或 线路选址时应考虑避开这些地区。
定义: 在多次施加某一波形和峰值一定的冲击电压时, 间隙被击穿概率为50%时的击穿电压。
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了,这一电压即可 认为是50%冲击击穿电压。
特点: 与电场均匀度有关
(1)在均匀和稍不均匀场中,击穿电压分散 性小。冲击系数
U 50 1
U0
(2)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由于放电时延较长,其冲击系数
➢ 短气隙中(1cm以下),特别是电场均匀时,tf<<ts,放 电时延主要取决于ts。为减小ts: ❖ 可提高外施电场使气隙中出现有效电子的概率增加 ❖ 可采用人工光源照射,使阴极释放出更多的电子
➢ 较长气隙时,放电时延主要决定于tf,且电场越不均匀, tf越大。
冲击放电特点: 具有放电时延;Ub>U0
1、完成气隙击穿的三个必备条件:
➢ 足够大的电场强度或足够高的电压。 ➢ 在气隙中存在能引起电子崩并导致流注和主放电的有效 电子。 ➢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放电得以逐步发展并完成击穿。
完成击穿所需放电时间很短(微秒级):
➢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等持续作用的电压,满足上述三个条 件不成问题; ➢ 当所加电压为变化速度很快、作用时间很短的冲击电压时, 因有效作用时间短,放电时间就变成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对电的认识(四)--雷电知识

人类对电的认识(四)--雷电知识

人类对电的的认识(四)--雷电知识一.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水蒸气上升而形成的。

雷云的主要成分是水的各种状态(如水蒸气、水滴、冰和雪),原来都是中和状态,即不带电的,但在气流急速上升过程中,小水珠就会分裂和碰撞,而形成带电体,使带正电荷的水滴下降,带负电荷的水珠继续上升,等到一定数量的电荷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其电势就可能达到使其附近空气绝缘遭到击穿的程度。

雷云所带的电荷越多,它的电压也就越高,当它和另一块异性带电的雷云接近时,就会使两块雷云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发生剧烈的放电,使正负电荷互相中和,从而出现耀眼的闪电。

由于雷电流很大,放电时产生高温,使周围空气猛烈膨胀振动。

那轰隆隆的雷声也就随闪而至了。

二.雷云的形成闪电,俗称雷电,是自然大气中的超强(能量)、超长(距离)放电现象。

一般产自雷雨云(即雷暴、雷暴云或积雨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雨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积雨云是如何生成发展的,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有使潮湿水气强烈上升的气流;有使潮湿空气上升凝结成水珠或冰晶的气象条件。

(撒哈拉、塔克拉玛干温度高湿度小所以极少有积雨云。

沿海地区温度高湿度大积雨云就很常见了。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要远大于空气,地面温升高,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压强降低,向上运动,上面的空气团密度相对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团上升过程中伴随发生两种物理过程:一是膨胀、二是降温(两方面引起的:气体膨胀压力减小,温度降低(气态方程)。

高空气温低,由于热交换)。

于是上升热气团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雾滴形成了云。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典型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

由于云体在垂直方向上跨过了这么宽的温度范围,因而云中水汽凝结物的相态就很不一样。

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

我们把雷雨云按温度高低来分层,便可以看出:在温度高于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8℃的云层中,即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由于过冷却水滴自然冻结的概率大为增加,云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为显著,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在带有不同电荷雷云之间,或在雷云及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即为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恐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

一、雷电的成因及其特性参数⑴、雷云和雷电①雷云:能发生闪电的云为雷云。

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均与闪电有关,其中积雨云则最为重要。

②闪电: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

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即“闪电”。

闪电的形状:枝状、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⑵、雷电的成因①雷电:带有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上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异性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两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②闪电:带负电荷的雷云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被击穿的强度时,就发生了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即常说的闪电,或者说是雷击。

③雷云放电过程:雷云——雷电先导——迎雷先导——主放电阶段——余辉放电⑶、雷电的特性参数①雷电日(T):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的程度)。

②雷电流: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的脉冲波。

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

③雷电过电压:主要决定于雷电流陡度和雷电流通道的阻抗,它的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U=IR+L(式中:I—雷电流幅值kA;i—随时间变化的雷电流kA;R—接地电阻Ω;L—雷电流通道的电感H)。

二、雷电的种类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雷球、雷击电磁脉冲。

⑴、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⑵、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雷电参数及防雷措施

雷电参数及防雷措施

2.电流极对地面电位分布的影响
3.电极呈直线布置
测得接地电阻
半球形接地电极的接地电阻
要减小测量误差,应尽量增大电流极、电压极与 接地电极间的距离
无间隙
无续流
优点
耐重复动 作能力強 通流容量 大
易于制成 直流系统 用避雷器
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电气参数
1.标称放电电流
1kA 1.5k A 2.5k A
冲击波形为8/20µs的放 电电流峰值
20kA
10kA
5kA
2.残压 放电电流通过避雷器时在端子间的 最大电压值(kV 峰值)
残压
• 标称放电电流下的残压 • 陡波电流下的残压 • 操作冲击电流下的残压
1~5km的高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
q 4.1.2 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的三个段 先导放电
• 云、地间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击 穿场强时(约10-30kV/cm),空气 发生电离,产生一个向地面发展 的等离子通道
• 下行先导到达地面、或与地面上 的突出物上产生的迎面先导相遇, 产生雷云与大地的放电通道 • 主放电结束后,云中剩余电荷沿 主放电通道释放
优点 伏-秒特性平坦,不产生截波 防止截波: 与间隙串联一个电阻R
防止截波
电阻的作用:
阻尼振荡
阀片的伏安特性
单个平板型放电间隙的结构
标准放电间隙组
4、氧化锌避雷器
u ci
α
非线性系数
ZnO : α 0.01 ~ 0.04
Si C : α 0.2 ~ 0.5
适用于大批 量生产、造 价低、经济 性好
第四章 雷电参数及防雷设施

雷电及其危害 雷电参数 防雷保护装置

避雷器与电子设备防雷保护器件 接地装置

雷电的形成机理及特征

雷电的形成机理及特征

第一节雷电的形成机理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先从认识雷电谈起。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的记载十分丰富。

例如东周时《庄子》上记述:“阴阳分争故为电,阳阴交争故为雷,阴阳错行,天地大骇,于是有雷、有霆。

”这些学说与现代的雷电学说是如此相似,不过它比现代雷电学说要早2000 多年。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也十分丰富。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有盛弦之《荆州记》中记述:“湖阳县春秋蓼国,樊重之邑了,重母畏雷,为立石室,以避之,悉之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书中谈及的白石、文石,据分析应该属于绝缘性能较好的石块。

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称枨杆)等措施以避雷。

在古籍中关于雷击事故的记述就更多了,例如在《续晋阳春秋》上记述:“太元五年,霹雳含殿四柱,杀内侍二人。

”《晋安帝记》上记述:“义熙三年六月,震太庙鸱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中兴书征祥说》上记述:“元兴三年,永安王皇后至住巴防,将设威仪入宫,天大雷震,人马多死。

”《沈括?梦溪笔谈》上记述:“内侍李舜举家为暴所震,其堂之西屋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

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

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默。

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铝者,银悉容流在地,漆器不燃灼。

有一宝刀,极坚刚,就刀室中容为汁。

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烁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

《齐书?五行志》:“永元三年正月,豫章郡,天火烧三千余家。

”以上只是我国古籍关于雷电灾害中的点滴摘录,当然它与现代雷电理论和防雷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那么早的年代里就创造出那样完整的雷电理论,并且在技术上得到应用,这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历史的一页。

1.1 雷电的特征雷电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瞬间放电现象,同时伴随有雷声,具有高电流、高电压、变化快、放电时间短、辐射强等特征。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外部防雷措施 内部防雷措施
接 闪 器 (针、 网、 带、 线)
引 下 线
屏 蔽
接 地 装 置
共 用 接 地 系 统
屏 蔽 ( 隔 离 )
等 电 位 连 接
合 理 布 线
安 装 浪 涌 保 护 器 SPD
直击雷防护
避雷针——高大建筑、易燃易爆库; 避雷线——输变电线路; 避雷器——靠近变压器电气线路; 避雷网——由各种避雷设施构成的网。
顾山站屏蔽、等电位防护及接地
压变、温变接地
分离器接地
设备防雷-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通过接闪器(比如避雷针、避雷网),引 下线和接地装置,将直击雷绝大部分雷电流泄放到大地; 第二道防线通过屏蔽措施,阻止雷电波(流)通过金属 导体(线)侵入电子设备闪电的电磁场效应 (对线路系 统尤为突出);
向下先导
非主通道,枝状闪击
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产生
(1)形成雷云 (2)云中电荷分布不均匀

雷电的部分统计特性
( 1 )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 内,少数发生在雷云与大地 之间 (2)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
雷电的形状
云闪 地闪
雷电参数简介-雷暴日
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年平均雷暴日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25的区域 中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5~40的区域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40~90的区域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90以上的区域
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
,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 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
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1、雷电放电的机理:冻结起电、水滴分裂起电
水滴分裂起电理论:大水滴分裂成水珠和细微的水沫,出 现电荷分离现象,大水珠带正电,小水沫带负电,细微水
沫被上升气流带往高空,形 成大片带负电的雷云。
雷云中的 电荷分布
实测表明:5~10km高度主要是正电荷云层,1~5km高 度主要是负电荷云层。
对雷电冲击电压来说,电压变化 速度极快,在电压达到静态击穿 电压后的放电时延内,电压变化 较大,击穿电压高于静态击穿电 压;且击穿电压随时间而变。
1、伏秒特性及 伏秒特性曲线
冲击击穿特性最好用电压和时间两个参量来表示,这种在 “电压-时间”坐标平面上形成的曲线,通常称为伏秒特性 曲线,它表示对某一冲击电压波形,该气隙的冲击击穿电压 与击穿时间的关系。
单元一 雷过电压及防雷设备认知
情境一 雷过电压的产生和雷电参数 雷电冲击下气体的击穿
雷电是自然中最宏伟壮观的现象也是最 普遍的现象之一,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 工作条件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雷电的研究和防护意义重大。
早在18世纪初,富兰克林等物理学家已 经揭示了闪电就是电的本质,随着物理 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雷电这一自然 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的伏秒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是以上、下包络线为界 的带状区域。
3、伏秒特性与电场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延伸,一切气隙 的伏秒特性都趋于平坦,但 特性曲线变平的时间却与气 隙的电场形式有较大关系:
电场越均匀,“V-S”越平。
➢ 极不均匀电场:平均击穿场 强低,放电时延长,曲线上翘;
➢ 均匀、稍不均匀电场:无弱场强区,平均击穿场强高, 放电时延短, 曲线平坦。
雷云中电荷分布一般不均匀,有多个电荷密积区。随着电荷 积累,雷云电位升高,对地电位差可达数兆至数十兆伏。当 不同电荷雷云间或雷云与大地凸出物接近到一定程度,其间 电场强度达到该空间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间或对地 的火花放电,即通常所说的雷击。一般把对地面凸出物直接 的雷击叫直击雷。
2、放电过程:
4、伏秒特性的应用
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要求 ①曲线尽量相似 ②力求平坦 ➢ 因此在避雷器等保护装置中,放电间隙宜采用均匀电场,
确保在各种电压下保护装置伏秒特性低于被保护设备。
(四)雷电冲击50%击穿电压
伏秒特性虽能全面反映间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但求取繁琐。
在工程实际中常采用50%冲击击穿电压(U50%)来表征 气隙的基本冲击击穿特性。
ts-从电压达到U0瞬时起到气隙中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为 止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
tf-出现有效电子后,引起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发展到 流注和主放电,最后完成气隙击穿需要的时间,称为放电 形成时延。
➢ 短气隙中(1cm以下),特别是电场均匀时,tf<<ts,放 电时延主要取决于ts。为减小ts: ❖ 可提高外施电场使气隙中出现有效电子的概率增加 ❖ 可采用人工光源照射,使阴极释放出更多的电子
❖ 先导阶段:方向向下、电流小、速度慢 (150km/s);
❖ 主放电阶段:方向向上、大电流(几百KA)、高 陡度(C的10%~50%)、短时间(50~100µs);
❖ 余光放电:电流不大、持续长(0.03~0.15s)。
3、特点:
高幅值、高陡度、短时间,大多数雷击是负极性。
二、雷电参数
1、雷电流的幅值
➢ 较长气隙时,放电时延主要决定于tf,且电场越不均匀, tf越大。
冲击放电特点: 具有放电时延;Ub>U0
(三)伏秒特性
当击穿过程中加在间隙上的电压随时间变化时,击穿电压 指间隙上的最高电压。
对持续电压来说,电压变化比放电发展的速度慢得多,电 压达到静态击穿电压后,可认为电压基本不变,所以击穿 电压就等于静态击穿电压。
雷云接近地面时,地面感应出异性电荷。由于雷云中电荷分 布不均匀,地面高低不平,其间电场强度分布很不均匀。当 强度达到25~30kV/cm时,发生由雷云向大地发展的跳跃 式“先导放电”,先导通道接近大地时,发生大地向雷云发 展的极明亮的“主放电”,再向上发展到云端即结束;云中 残余电荷经主放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称为“余光放电”。
2、雷电流的波前时间、陡度及波长
雷电流的波前时间T1处于1~4μs的范围内,平均 为2.6μs。波长T2处于20~100μs的范围内,多数 为40μs左右。 我国防雷设计采用2.6/40μs的波形;在绝缘的冲击 高压试验中,标准雷电冲击电压的波形定为 1.2/50μs。
雷电流波前的平均陡度为
3、雷电流的计算波形
➢直流电压、工频交流等持续作用的电压,满足上述三个条 件不成问题; ➢ 当所加电压为变化速度很快、作用时间很短的冲击电压时, 因有效作用时间短,放电时间就变成一个重要因素。
2、放电时间的组成:
总放电时间 tb=t0+ts+tf t1=ts+tf 称为放电时延
t0-气隙在持续电压下的击穿 电压为U0,为所加电压从0上 升到U0的时间;
它可全面反映间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
2、伏秒特性曲线的测定
➢ 保持冲击电压波形不变,逐级 升高电压使气隙发生击穿,记录 击穿电压波形,读取击穿电压值 U与击穿时间t。 ➢ 当电压不很高时击穿一般发生 在波尾;当电压较高时,击穿百 分比将达100%,放电时延大大 缩短,击穿一般发生在波前。 ➢ 当击穿发生在波前时,U与t均 取击穿时的值;当击穿发生在波 尾时,U取波峰值,t取击穿时间 值。
的场地、山谷间的小河旁、迎风的山坡等,地面 落雷密度远大于平均值,称为易击区。变电站或 线路选址时应考虑避开这些地区。
6、雷电通道的波阻抗
雷电通道长度数千米,半径仅为数厘米,类似于一 条分布参数线路,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 波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波沿着波阻抗为Z0 的雷道投射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1 ,击穿电压分散性也较大。
思考作业
6-3、2-10
定义: 在多次施加某一波形和峰值一定的冲击电压时, 间隙被击穿概率为50%时的击穿电压。
实际中,施加10次电压中有4-6次击穿了,这一电压即可 认为是50%冲击击穿电压。
特点: 与电场均匀度有关
(1)在均匀和稍不均匀场中,击穿电压分散 性小。冲击系数
U 50 1
U0
(2)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由于放电时延较长,其冲击系数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
7、雷电的极性
负极性雷击均占75~90%,对设备绝缘危害较大, 防雷计算中一般均按负极性考虑。
三、雷电冲击电压下气体的击穿
(一)冲击波形及特点
冲击波: ①雷电冲击 ②操作冲击
标准雷电波:
IEC和国标规定: T1=1.2μs±30% T2=50μs±20% 一般写为±1.20/50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
特点:高幅值、高陡度、短时间 T1——视在波前时间 T2——视在半峰值时间
(二)冲击放电特点
1、完成气隙击穿的三个必备条件:
➢ 足够大的电场强度或足够高的电压。 ➢ 在气隙中存在能引起电子崩并导致流注和主放电的有效 电子。 ➢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放电得以逐步发展并完成击穿。
完成击穿所需放电时间很短(微秒级):
➢ 由于不同年份的雷电日数变化很大,所以均采用 多年平均值——年平均雷暴日
➢ 雷暴日与该地区所在纬度、当地气象条件、地形 地貌有关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雷电活动强烈,平均达100~133日; 北回归线以南在80日以上(但台湾只有30日);长江以 北大部在20~40日;西北多数在20日以下,但西藏高达 50~80日。京、沪、宁、汉、成都、呼约为40日;沈、 津、济、郑大约为30日;穗、昆、南宁为70~80日。
在防雷计算中,按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计算波形
i I 0 (et et ) i I (1 cost) 2
4、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为评价某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度,常用该地区多年统 计所得到的平均出现雷暴日或雷暴小时来估计。
➢ 在一天内或一小时内只要听到一次雷声就作为一 个雷电日Td或一个雷电小时Th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 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 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从电力工程的角度来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两个方 面是:
➢ 雷电放电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 它是造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之一。幻灯片24
➢ 产生巨大电流,使被击物体炸毁、燃烧、使导体
5、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地面落雷密度γ指每个雷电日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单位:次/平方公里•雷电日)
我国标准对Td=40的地区,取
输电线路年平均遭受雷击的次数
N 10h 100T 单位:次/100公里•年
1000
运行经验表明:土壤电阻率 较周围土地小得多
通常定义雷电流为雷击于低阻接地电阻(≤30Ω) 的物体时流过雷击点的电流。
我国标准推荐,一般地区,雷电流幅值超过I的概
率可按下式计算
lg P I 88
除陕南以为的西北地区、内蒙古等雷电活动较弱, 雷电流幅值较小,P可表示为: lg P I
44
我国一般地区,按经验公式可得到,雷电流幅值超 过20kA的概率约为59%,超过50kA的概率约为27 %,超过88kA的概率为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