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及翻译初中部分
高考必背古诗文及翻译初中部分(完整)

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时常地复习)之,不亦说(“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为师矣。
”(《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为政》④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⑤子曰:“由(仲由,字子路),诲女(“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为政》)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
”(《子罕》)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高考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初中部分50篇)

PS:本篇为高考要求必背的初中部分古诗文【】中为比较重点的句子古文部分1.《论语》(19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1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1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4。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1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16。
子曰:“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17。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18。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19。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初中必背古诗文61篇+高中必背古诗文72篇

初中篇部编版七年级(上)01《观沧海》(必背)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必背)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03《次北固山下》(必背)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04《天净沙·秋思》(必背)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5《论语·十二则》(全文必背)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部编版七年级(下)06《木兰辞》(全文必背)北朝民歌(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07《陋室铭》(全文必背)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08《爱莲说》(全文必背)宋·周敦颐(节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09《登幽州台歌》(必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10《望岳》(必背)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高考必背初中古诗文字词,全文意译解析

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初中古诗词34首1、关雎《诗经》关关..(拟声词)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在船的左右两边)流.(捞取)之。
窈窕淑女,寤.(醒时)寐.(睡时)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弹琴鼓瑟)友.(亲近)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挑选)之。
窈窕淑女,钟鼓..(敲击钟鼓)乐.(使……快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芦苇)苍苍..(那人),在水一方....(在那水的..(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那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之,道阻.(艰险)且长。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宛.(好像)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白露未晞.(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险)且跻.(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众多),白露未已..(还没有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弯曲)。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高)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里。
幸.(庆幸)甚至.(极点)哉,歌以咏志。
4、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人居住的地方),而无车..(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在人境马喧。
问君何能尔.(这样)?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傍晚)佳,飞鸟相与..(相伴)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辨识)已忘言。
6、使至塞上(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王维单车..(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用来指自己..(一辆车)欲问边,属国使者的身份)过居延..(烽..(飘飞的蓬草)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重点词语注释、初中古诗文意译!

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一、高中必背14篇高中古诗词9篇1、《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
送子.(你)涉.(渡过)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
将.(请、愿)子无.(不要)怒,秋以为期。
乘.(登上)彼.(那)垝.(毁坏、倒塌)垣.(墙),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
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指嫁妆)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通“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脱身)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往、到)尔,三岁....(食物贫乏)。
淇水汤汤..(多年)食贫(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车帷.裳.(车两旁的布幔)。
女也不爽.(过错),士贰.(不专一,有二心)其行.(行为)。
士也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感情不专一)其德.(品德、德行)。
三岁为妇,靡.(没有、无)室劳矣;夙兴..(晚睡),靡有朝.(一日)矣。
言...(早起)夜寐(助词,无实义)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凶恶)矣。
兄弟不知,咥.(笑)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身)自悼.(伤心)矣。
及.(同)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低湿的地方)则有泮.(通“畔”,边岸)。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代指少年时代)之宴.(快乐),言笑晏晏..(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违反,指违背誓言)。
反是...(形容欢乐的样子)。
信誓旦旦(这)不思.(念),亦已.(了结、终止)焉哉!2、《离骚》屈原长太息..(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爱慕、崇尚)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废弃)。
高考必背古诗文及翻译初中部分(完整)

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新版高考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新版高考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高考作为中国学生的重要考试,其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新版高考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考试中常见的内容。
# 古诗词1. 《诗经·关雎》 - 这首是《诗经》中的名篇,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离骚》(节选) - 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3. 《将进酒》 - 李白的这首诗歌颂了人生短暂,要尽情享受生活。
4. 《登高》 - 杜甫的这首诗通过登高远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5.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的这首词,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的这首词,以明月为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7. 《静夜思》 - 李白的这首诗,以夜晚的寂静和月光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8. 《滕王阁序》 - 王勃的这篇骈文,以滕王阁为背景,展现了作者的文采和抱负。
# 文言文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的这篇散文,通过描述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的这篇散文,以醉翁亭为背景,展现了作者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3. 《出师表》 - 诸葛亮的这篇表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
4. 《桃花源记》 - 陶渊明的这篇散文,通过描述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5. 《赤壁之战》 - 罗贯中的这篇历史记载,详细叙述了赤壁之战的经过,是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6. 《师说》 - 韩愈的这篇散文,阐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意义。
7. 《马说》 - 韩愈的这篇散文,通过对马的论述,比喻了人才的重要性。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备考时,应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掌握其语言表达技巧,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运用。
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注解

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注解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它们的注解: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这是李白在夜晚思念家乡时所作的诗。
诗中通过明月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这首诗是杜甫赞美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与思念。
4. 《滕王阁序》-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注解:《滕王阁序》是王勃为滕王阁所作的序文,文中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地理位置。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注解:《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岳阳楼所作的记文,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6. 《出师表》-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注解:《出师表》是诸葛亮上表给刘禅的奏章,文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和先帝的忠诚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7.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注解:《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描写醉翁亭周围景色的散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8. 《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解:《爱莲说》是周敦颐赞美莲花的散文,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时常地复习)之,不亦说(“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为师矣。
”(《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为政》④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⑤子曰:“由(仲由,字子路),诲女(“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为政》)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
”(《子罕》)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2、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公曰:“衣食所安(养),弗(不)敢专(个人专有)也,必以分人。
”对(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弗敢加(虚报)也,必以信(实情)。
”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也。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战则请从(跟随)。
”公与之乘(共坐一辆战车),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进军)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压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追赶,追击)齐师。
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对曰:“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作,振作),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推测,估计)也,惧有伏(埋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古代诗歌五首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高)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里。
幸(庆幸)甚至(极点)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水面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够),绿杨阴里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叫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四、西江月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五、《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此处省略了“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仅)通人(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广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如外人。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全)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详细地)言(说出)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延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就)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标志)之。
及(到)郡下(郡城,指武陵郡城),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以前)所志(做的标记),遂(终于)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
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
后遂无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