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治水名人简介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历史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治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古以来,江河泛滥、水患频发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这也促使了很多有志之士投身于治水事业。

其中,禹就是治水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治理了洪水,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

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历史价值,正是我们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是中国古代贤明的一位圣君。

他之所以被称为治水名臣,是因为他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成功地治理黄河洪水,创立封建王朝。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夏朝时期,黄河经常泛滥,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夏桀时期最为严重,这一时期被称为“桀乱”。

当时有位叫禹的农民,经常去处理鱼塘、灌溉河渠等,他时常感受到黄河泛滥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治理黄河洪水。

禹为此接手了治理工作,历经九年之久,成功地治理了黄河洪水,并建立了夏朝王朝。

禹治水的方法是采取了“分洪”、“挖掘”、“疏浚”等综合措施,通过将黄河水分散开来,减少了水位上涨的概率,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水灾的发生。

这一壮举,让他被历史赞誉为黄河治理的开创者。

二、大禹治水的历史价值大禹治水的壮举,不仅让人对他本人心生敬佩,更重要的是,他的治水经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故事。

1、治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

治水不仅是一个人力量的体现,更代表了治理灾害,保障民生的责任。

大禹的事迹告诉我们,水灾一旦发生,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要时常关注水利问题,积极开展治水工程建设,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水灾的发生。

2、创新是治水成功的关键。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创新的方法,如分洪、挖掘、疏浚等,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治水目的。

这表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是治理水利事业的关键。

3、团队协作是必要的。

治理水利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其中。

大禹治水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达到治水的目的。

禹与他的团队相互配合,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了治水的伟大使命。

大禹介绍词

大禹介绍词

大禹介绍词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被尊称为“大禹治水”。

他的治水事迹被后人奉为楷模,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大禹的治水经历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大禹,名曰文命,字曰夫诛,是尧舜时期的人物。

他的父亲名曰鲧,是尧时的著名水利专家。

在他父亲的启发和教导下,大禹从小就对水利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据传,当时的中国大地频繁发生洪水,许多地方淹没在水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大禹深感人民的苦难,决心为他们解决水患问题。

他首先带领人们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疏导河道,修筑堤坝,开挖渠道,扩建水库,使水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大禹的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然而,大禹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水利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深入各地实地考察,亲自指导施工,不辞辛劳地与工人们一同工作。

他清晰地了解到,治水不仅仅是修堤筑坝,更需要对各种气候、地理条件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他的领导下,水利工程逐渐覆盖了整个中原地区,大禹治水的声誉也逐渐传播开来。

大禹的治水之路并不平坦,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修建大堤的过程中,工人们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时常面临巨浪的冲击和滑坡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禹动员人们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他发明了疏浚工具,改进了堤坝的结构,提高了堤坝的抗洪能力。

这些努力最终使治水工程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大禹的治水事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激发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和研究。

他的治水经验被总结为“明堤防洪、通干渠、避险隅、调水源”,成为后世治水的重要指南。

他的治水智慧也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精神和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像大禹一样运用智慧和勇气来解决问题。

水利工程历史人物

水利工程历史人物

水利工程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历史上,有一些杰出的人物。

其中,北宋时期的数学家李冶,被称为水利工程的“祖师爷”。

他在《墙阴数学》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水利工程的数学理论,如算测水流速度、水位高度、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测量等等。

他是中国古代工程数学的创始人之一。

明朝时期的郑和,除了是著名的航海家外,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利工程师。

他建造了很多堤坝、水塘和灌溉设施,改善了南海岸的水文环境,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

明朝时期的万浩,是当时最杰出的水利工程师之一。

他设计修建的“兴利堰”,是中国古代最大、最深、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拥有30多个闸门。

兴利堰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地区水文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清朝时期的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师。

他开发了西南地区的水利资源,建造了灌溉渠道和水塘。

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修建了四川的“葫芦堰”,使川中地区的灌溉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些人物,都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才智,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禹有关的历史典故

大禹有关的历史典故

大禹有关的历史典故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以智慧和毅力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使人民免受洪水的侵袭。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典范和激励。

大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勇气。

他对于水的特殊感知能力使他能够预测洪水的到来,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灾难的发生。

在人们的期望下,大禹接受了治理洪水的重任。

大禹首先深入了解了洪水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通过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到洪水的规律和危害。

他提出了“以水为喻”的治水理念,即要顺应水的自然规律,通过调整河道、修建堤坝等方式来控制洪水。

这一理念成为了后来治水的基本原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治理洪水,大禹集结了一支庞大的队伍,组织了数次人力和物力的调配,动员了全国各地的人民来共同参与治水工作。

他亲自带领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奋力开辟河道,修筑堤坝,拓宽河床,确保了水流的畅通。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水利管理制度,确保了治水工作的有序进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禹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使人民免受洪灾之苦。

他的治水成就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一代传奇。

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使人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和智慧,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传承至今,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对人民的关怀和担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人类智慧和毅力的结晶,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以大禹为榜样,努力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铭记大禹,传承他的精神,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治水的名人

治水的名人

治水的名人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

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

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

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

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5. 王景(约公元20-90年)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

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

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

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6.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

当代禹公事迹

当代禹公事迹

当代禹公事迹一、禹公生平及家族背景概述禹公,姓姬名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水利工程师和治水英雄。

他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是夏禹的后代,享有高贵的家族背景和卓越的家训。

二、禹公掌舵夏朝治水之路禹公的治水事迹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

夏朝时期,中国大地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人民生活贫困,无法安居乐业。

禹公辞去了夏禹的封地,投身治水之路,带领人民建设水利工程,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让人民安享太平。

三、禹公智慧管理水利工程禹公在治水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管理能力。

他深入调查研究各地水文地理,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的调查规划与设计,并亲自拉开了解决洪水问题的序幕,以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浩大的水利工程。

四、禹公崇尚科学与技术创新禹公深知治水必须倚仗科学与技术的力量,他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引导人民积极与自然共处,研究开发高效的水利工具与方法,不断提高治水的效率和成果。

五、禹公善行仁义,关爱百姓禹公以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召着全国各族人民。

他深知政治的本质是为民的利益服务,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人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积极解决百姓困扰。

六、禹公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后继有人禹公知道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积极弘扬祖先的优秀传统与家训,教育后代子孙要以家族荣誉为重,以勤劳、诚信、公正的品质服务于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七、禹公治水精神的现实意义禹公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禹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学习他的勇气与坚持,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目录所列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禹公的事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禹公治水的英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着我们,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他代表着勇敢、智慧、仁爱与奉献。

有关于黄河的英雄事迹

有关于黄河的英雄事迹

有关于黄河的英雄事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传承着无数英雄事迹的江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关于黄河的英雄事迹。

1. 伏羲氏治水:传说中的第一位帝王伏羲氏,曾经发明了八卦,并且运用八卦的原理治水。

他在黄河流域修建了防洪堤,保障了周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被后人称为“治水圣人”。

2. 大禹治水:商朝时期的大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

他曾经组织大规模的民工进行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开凿渠道,筑堤防洪,使黄河逐步恢复了正常,让人民免于水患之苦。

3. 舜盘桓洪水:舜是夏朝第二位帝王,也是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

他曾经在洪水泛滥时,亲自率领人民进行抗洪,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水,最终成功遏制了洪水。

4. 岳飞抗金: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战争的重要战场,南宋名将岳飞曾经在此地抗击金兵,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他率领的“忠义军”曾经在黄河边上的千里堤上抗击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上这些英雄事迹,只是黄河流域众多英雄们壮举的一部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位为治理黄河、抗击洪灾、保卫家园而奋斗的英雄,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 1 -。

历史治水名人宋礼

历史治水名人宋礼

他的治理方案和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
x
应用于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
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工程技术方面, 更在于他为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许多人为 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4
总结
总结
1
2
3
4
宋礼作为历史治水 名人,他的事迹和 精神至今仍然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 创新性的治理方案, 还为当时的农业生 产、交通运输和人 民生活带来了很大
的便利
他的贡献不仅仅在 于他的工程技术方 面,更在于他为人 民做出的牺牲和奉

他的事迹和精神至 今仍然激励着许多 人为了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而奋斗
5
宋礼的遗产
宋礼的遗产
宋礼的遗产不仅仅在于他的水 利工程方案和为人民做出的贡 献,更在于他的精神和思想
01
他注重实践和调查,主张在实 践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水利工程专家宋礼
水利工程专家宋礼
宋礼在担任工部尚书期间, 积极参与了治理黄河、淮河 等河流的工作。他深知水患 对百姓的危害,因此提出了 许多创新性的治理方案。他 的方案不仅有效地治理了洪 水,还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 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治理黄河方面,宋礼提出 了"以堤防河,以河分流"的 方案。他主张在黄河两岸修 建堤坝,防止洪水泛滥,同 时在河流上游修建水闸和堰 坝,将水流分散到各个支流, 以减轻主河道的水量。这种 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河流的泄 洪能力,还能够减少河流对
历史治水名人宋礼
-
水利工程专家宋礼 1 宋礼的影响 3 宋礼的遗产 5
目录
2 宋礼的贡献 4 总结 6 宋礼的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治水名人简介1.大禹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

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

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

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2.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曾任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雩娄灌区,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

《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评价:“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

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

”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科学治水、勇于创新,毛泽东曾称其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

3.西门豹西门豹(生卒年不详),姓西门、名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

西门豹任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令期间,见此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决定引漳水溉田、发展农业。

通过调查,西门豹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编造河伯娶亲的故事危害百姓。

因此,工程修建前西门豹决心首先破除迷信、惩凶除恶、动员群众,随后查勘地形、科学规划,组织开凿十二渠,引漳河水淤灌改良农田、增加粮食产量,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这就是著名的“引漳十二渠”。

《史记·河渠书》记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西门豹治水秉持科学精神,充分考虑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规律并加以引导利用,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冰(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

李冰任蜀守期间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为四川地区的水利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理念,通过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治水哲学,都江堰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

王景(约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

自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黄河泛流数十年。

公元69年,明帝同意了王景提出的方案,发兵卒数十万,由王景主持治河。

王景系统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并将汴渠和黄河分离。

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

后任庐江太守期间,王景还修复芍陂、发展农业,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

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实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备而可行的治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荐,陕西兴平人,东汉时期著名水利专家。

马臻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期间,详考农田水利,科学谋划,于公元140年主持兴建了鉴湖工程,由西起浦阳江,东至曹娥江长达127里的湖堤拦蓄南侧会稽山麓发源的众多河溪之水,形成周围约310里的鉴湖水库,又辅以斗门、闸、涵、堰等工程设施,使鉴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鉴湖的修建是绍兴平原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越中杂识》一书曾如此评价道:“(绍兴)向为潮汐往来之区,马太守筑坝筑塘之后,始成乐土”。

但因创湖之始,多淹豪宅,为豪强所诬,马臻被刑。

马臻在浙东平原上首次兴建了具有全局意义的水利工程。

鉴湖建成,全面改造了山会平原,效益巨大,流泽后世。

7.姜师度姜师度(约公元653—723年),河北魏县人,历任丹陵尉、龙岗令、易州、沧州、同州等地刺史,水利成就显著。

《旧唐书》载:“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

公元705年,姜师度在蓟州沿海开平虏渠运粮;公元707年,在贝州经城县开张甲河排水,随后又在沧州清池县引浮水开渠分别注入毛氏河和漳河;公元714年,在华州华阴县开敷水渠排水;公元716年,在郑县修建利俗、罗文两灌渠并筑堤防洪;公元719年,在朝邑、河西二县修渠引洛水和黄河水灌通灵陂,灌田二千顷。

姜师度每到一地都注重兴修水利,为官一地、治水一方,有力推动了当时水利事业发展。

8.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1077年,黄河决澶州曹村,洪水包围徐州城,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墙、修建黄河木岸工程。

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苏轼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

苏轼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学治水,为当时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郭守敬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尤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

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尤其以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人著称。

公元1264年,郭守敬赴宁夏,修复了黄河灌区唐徕、汉延及其他十条干渠、68条支渠,溉田9万余顷,使宁夏平原成为“塞外江南”。

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

为实现京杭运河贯通,他进行系统勘测、科学规划,先后主持建成会通河、通惠河,南自宁波、北至大都的元明清大运河至此基本成形。

郭守敬尊重科学、因法而治,勇于担当奉献,注重实地勘察,在原有水利基础上不断创新,一生在水利事业上成就斐然。

10.潘季驯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湖州市人,明代著名水利学家,历任工部尚书、总理河道都御史等职。

潘季驯在嘉靖、万历年间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余年。

总理河道期间,他一改明代前期“下游分流杀势,多开支河”治河方略,重点针对黄河多沙特点,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理论,并相应规划了一套包括缕堤、遥堤、格堤等在内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以期达到“以水治水”“以水治沙”,综合解决黄、淮、运问题,这也成为清代奉行的治河方略,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显著功效。

潘季驯还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水利著作。

潘季驯以治水为己任,大胆创新、系统谋划,总结了前人对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对后世治黄具有重要历史影响。

11.林则徐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晚号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治水人物。

林则徐近40年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

公元1820年,林则徐出任杭嘉湖兵备道,上任之初便认识到海塘工程乃保障滨海地区生产生活之关键,着手加固海塘,还特别要求“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公元1837年,在湖广总督任上,着重维修长江中游荆江段和汉水下游堤防。

公元1841年,林则徐被谪戍伊犁,又领导水利屯田,在惠远城水利建设中负责最艰巨的渠首工程建设,在托克逊大力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废攸关国家命运和人民生计,每到一地、治水一方。

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为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2.李仪祉李仪祉(公元1882-1938年),名协,字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和水利教育家,历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陕西水利局长、华北委员会委员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李仪祉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之发达,对我国当时水利的颓废十分感慨,立志振兴水利事业、服务国家发展。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学成回国之初,李仪祉先任河海工专教授,专注培养水利人才。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李仪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先后提出建设关中八惠工程计划。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泾惠渠建成,当年灌溉农田50万亩,郑国渠焕发新生,八惠其他工程此后也陆续实施。

李仪祉长期致力于黄河治理研究,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水利科技发展也做出突出贡献。

李仪祉先生是中国水利从传统走向现代过渡阶段的关键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