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3.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
教学难点:1. 对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入理解。
2.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1. 秦汉时期a. 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
b. 介绍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重大改革。
c. 讲述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a. 讲解三国鼎立、两晋更替的历史背景。
b.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民族融合。
c. 讲述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
3. 隋唐时期a. 讲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b. 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c. 讲述唐朝的对外交往和民族政策。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下的历史小论文。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史下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
2.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示自己的思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

48
约 100
1000余
1500余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层级与名称的改变 1.隋文帝取消郡 2.隋炀帝改州为郡
西晋 北周与陈
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
19 263
300余
172 617
1232 1562
约 1500
190
1255
隋代改地方行政三级制 为二级制,唐代又出现 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
道
唐太宗时 10
州(郡) 县
3 、
以 才 授 官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隋书·刑法志》: 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流徒之 罪皆減從輕。 刑法简要,疏而不失。
死刑 流刑 徒刑 杖刑 笞刑 绞、斩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族文化因素的凑集,而是在前代北族入主强劲 的中央集权趋势拉动下,社会的统治人群发生
巨大变化,从而整合各种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并 赋予其绚丽多彩的新特点。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二、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一)政治制度的整理与更革 (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 法”
从隋代到初唐,不是制度剧变或者大
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制度因素 观念因素 文化因素 (二)鼎盛局面的出现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589
於是陳國皆平。得州三十、郡一百、縣四百。 ——《资治通鉴· 隋纪一》
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
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
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
唐代均田制变化。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发展科举制。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内容: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2.隋的政治3.隋朝灭亡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1.唐的建立与统一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崛起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2、藩镇割据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制度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2.地方郡县二级制3.《开皇律》4.府兵制(二)唐代制度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5.兵役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社会经济(一)土地制度1.隋代均田制2.唐前期均田制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赋役制度1.隋代租调力役制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3.唐后期的两税法4.唐代工商税(三)户籍制度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农业与水利2.手工业与行会3.商业与城市4.柜坊与飞钱5.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讨论:1.评价唐太宗与武则天2.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六、隋唐民族关系(一)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二)吐蕃及其他西北民族(三)南诏(学生自学)(四)东北诸族七、隋唐中外关系(一)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二)与朝鲜、日本的友好往来(三)中印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卷》上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4、《新唐书》、《旧唐书》中华书局 1 976年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中篇三联书店1956年6、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杜1987年《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唐长孺等编《汪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复习思考题:1.隋朝的历史地位2.简评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4.简论唐代中央、地方官制特点5.隋唐均田制与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化6.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7、隋唐周边民族及民族关系概况8.唐朝与日本、印度经济文化交流概况第七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907--1279)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史分期简介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三、封建社会的分期及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五代十国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四、封建社会的主要成就1.文化方面2.科技方面3.艺术方面五、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史的开端六、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原始社会。
本讲义将重点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封建社会在文化、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探讨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史分期简介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为主。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父系氏族公社制度为主,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城邦国家和奴隶制度。
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封建君主制为主,历经多个朝代,直至清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的分期及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应运而生。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统一。
这一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等。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
这一时期虽然政治不稳定,但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科举制度、大运河、唐诗等。
5.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国家分裂,战乱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
学分:4
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
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
上课地点:理教313
课程说明:
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
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
考核方式:
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
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
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
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
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
教材: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通史部分: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参考书-断代部分
隋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参考书-专题部分: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