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契机,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数学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教与学严重分离,数学教学公式化,为“应试教育”服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数学课变的枯燥、乏味,成了满堂灌、满堂练、学与用严重脱钩的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是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在教学

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我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我接着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我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我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我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特别想知道比例尺的知识,因而都积极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可用故事巩固新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点’。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仙桃准备分给小猴子们,于是对一个猴子头领说:“我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嫌桃子少不愿意。猴王眼珠一转说:“我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吧。”猴子头领还不太满意说:“大王开恩,再多给些吧。”猴王说:“那好吧,我给你600个桃子,你平均分给300个小猴子吧。”猴子头领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猴王和猴子头领为什么都笑了?谁的笑才是最聪明的呢?”。

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倾听一段录音,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丰富知识的外延和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那些是圆柱体,再想一想,家里面还有那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许多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了。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如: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释疑的校外辅导员(在银行工作的)。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

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到怎样求利息上来,学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既高高兴兴又扎扎实实。

三、转变角色,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空间。

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学习方式对待数学学习,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关于质数和合数想知道哪些问题,由于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便活跃起来了。通过想、议等明白了质数和合数的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较好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发现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平移时,学生对简单图形的平移很难通过想象去理解,对图形各个关键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相等也不太懂。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简单图形水平、垂直平移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生动。如果学生看不清楚,还可放慢速度重复演示。这样学生通过感官就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并加深了记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四、激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概念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应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式,教学生有价值的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学具,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在动中发现,手脑并用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兴奋状态。由此可见,活动教学能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而这氛围的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如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一直是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从12个小正方形中任意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要求每组至少排出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并在小组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可设计套圈比赛。先让学生在操场上用绳子画圆,并把瓶子放在圆心上,全班同学站在圆上进行套圈比赛。课堂上以整个游戏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开始,从学生已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