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前沿发展专题作业 (1)end
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作业类型。

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作业类型。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作业类型第一部分:阅读与理解。
中考前沿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蔚为壮观翠色欲流B. 瑰丽多姿鸿篇巨制C. 翩翩起舞震耳欲聋D. 奇花异草欣欣向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这座城市的绿化面积逐年扩大,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C. 由于他的失误,使得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D. 他的歌声优美动听,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时间的流逝,仿佛一把无形的剪刀,剪去了我们美好的青春岁月。
B.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C. 她的智慧如同星辰,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
D. 那条小河宛如一条丝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4.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个人真是无可救药,一点进步都没有。
B. 请问您贵姓?我是您的忠实读者。
C. 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差了,简直是一本垃圾。
D. 你这件衣服真漂亮,是在哪里买的?5. 下列词语中,与“举世闻名”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闻名遐迩B. 家喻户晓C. 知名度D. 知名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为人正直,从不拐弯抹角。
”(拐弯抹角:说话绕弯子,不直截了当。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成绩排在最前面。
)C. “他的书法堪称一绝。
”(堪称一绝:非常出色,无与伦比。
)D. “他的品行端正,深受大家尊敬。
”(品行端正:道德品质良好。
)7.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看书非常认真。
改后:他看书多么认真啊!B. 原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改后: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
C. 原句: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改后:虽然他学习努力,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D. 原句:他总是能按时完成任务。
改后:他总是按时能完成任务。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语文前沿专题作业一

学习完本专题后,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是如何理解的?答: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孔子关于“启”、“发”的论断,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起源。
愤和悱是一个人渴求知识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颜上的表现,学生已经思考了但还没想通,这时可以去启发他,思考了并有所领会但还不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这时可以去开导他。
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的启发。
学生不能从已知的一点推导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孔子就不会再重复去教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再讲,就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孔子要求学生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要有“闻一知二”、进而达到“闻一知十”的能力。
他极力褒扬那些把知识融会变通的学生,学生做到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不吝惜对他们的称赞。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一旦学生有所发现,孔子是非常高兴的。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性,反对机械灌输,主张启发式教育,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这也是孔子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见解、博学多闻的学生的重要原因。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致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时间消化、吸收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2.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好“因材施教”?答:我根据教与学两个方面尝试以下的思考:(一)教师“个性化的教”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最终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
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也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
六年级下册语文前沿解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前沿解读。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赘语(zhuì)熨帖(yù)淬火(cuì)B、浩瀚(hàn) 克隆(lóng)感慨(kǎi)C、玄虚(xuán)国粹(cuì) 鱼翅(chì)D、摩登(mó)神祗(qí)裨益(pì)(正确答案)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是判断句。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
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00 回,前60 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 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
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正确答案)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沮丧(sāng)B、桎梏(kù)C、虔诚(qián)(正确答案)D、冠冕(guàn)5、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跌宕dàng 佳肴yáo 供不应求gòngB、踱步duó契约qì锲而不舍qìC、赝品yàn 租赁lìn 果实累累léi(正确答案)D、帐簿bù裙褶zhé藏头露尾lòu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袅娜(niǎo)宁谧(mì)倩影(qiàn)花团锦簇(cù)(正确答案)B、踌蹰(chóu)蹒跚(pán)戮力(lù)游目骋怀(pìn)C、抽噎(yē)狙击(zǔ)徘徊(pái)放浪形骸(hái)D、吮吸(shǔn)尴尬(gà)蹂躏(lìn)绽开(dìng)8、“自惭形秽”中“秽”、“扣人心弦”中“弦”的读音分别是“shu씓xuán”。
语文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综述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改前沿动态综述语文教学应该转型,由“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
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出来的。
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行。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学科目的的重要实践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语文教师与学生,他们要互动中实现语文学科的目的。
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个性、行为都得到健康发展。
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绝不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
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使学生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人而异,着眼于教育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科学的而不是教条的,创新的而不是陈腐的,灵活的而不是僵死的,讲求实效的而不是花拳绣腿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让学生想学,乐学,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
学生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绝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展示,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多下工夫,科学有序的安排教学步骤,适时地调控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兴趣持续不断,始终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承认:教师精彩的讲解,深入的分析,只能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时,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
语文学科发展前沿专题六作业

1.你如何理解《堂吉诃德》的“狂欢化”?答:一、何为“狂欢化”狂欢节本身,并不是文学现象,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
这个形式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
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
这一语言分别表现了统一但复杂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
狂欢节转为文学的语言,就是所谓的狂欢化。
我们正是从这一转化的角度,来突出并研究狂欢体的某些因素和特点。
范畴一:狂欢化式的生活。
狂欢节——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
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
人们不是消极地看狂欢,严格地说也不是在演戏,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生活,只要这规律还起作用。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是“颠倒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范畴二:非狂欢生活中的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节期间都被取消了。
首先取消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和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所造成的一切现象。
人们相互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式的一种特殊的范畴,即人们之间自由狎昵的接触(familiar contact)。
这是狂欢式处世态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在狂欢广场上,那些在生活里为各种牢不可破的等级屏障分割开来的人们,可以自由狎昵地交往。
范畴三:怪诞性(eccentrycity)(插科打诨)在非狂欢节的生活里,人的行为、姿势、话语,都是完全被各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职、年龄、财产状况)所决定的。
因此,一旦它们摆脱这种权威而自由,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非狂欢式生活里的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这从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逻辑来看,就成为怪诞的,不合情理的。
怪诞性(插科打诨)是狂欢处世态度的一个独特范畴,它与狎昵交往相联系,使人的潜在方面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暴露出来。
范畴四:俯就(carivalistic mesalliances)狎昵化态度应用于一切方面,无论是对待价值、思想、现象和事物。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作业一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作业一
经过9月17日课堂上的激烈讨论,又结合李剑萍、魏薇主编的《教育学导论》上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得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对广义的教育产生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是,教育必须有教育者、媒介和受教育者。
在这里,受教育者必须是人,如果是动物叫做驯化。
媒介有多种,可以是声音、文字、图像等等一切可以为人所用的抽象的和具体的工具。
教育者也应该是人,因为工具必须由人指挥和操控。
所以,教育是人通过各种媒介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而把它缩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成了狭义的学校教育。
这个活动是有目的的,无论这个目的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学校里老师的德育是教育,有组织的偷盗团伙进行的教育也是教育。
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成了一个中性词。
综上所述,教育是人通过各种媒介对人得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活动。
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什么是教育的问题。
有人认为让座和红绿灯信号都可以成为教育,我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让座是一种道德行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就像洗脸刷牙也是一种行为,可能一部分人确实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比如儿童。
但这并不是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性并不明显。
而红绿灯信号只是一种媒介,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把这样的行为和现象也看成教育,那就有把教育泛化的嫌疑了。
学校教育是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对人的有目的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教育。
教育的外延很广,但是我发现它的边界并不明显,有些可以称之为教育也可以不把它称之为教育的,这些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判断了。
语文学科发展前沿专题 期末作业

在对话理论的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使对话成为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
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同样带来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里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
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
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调整与贡献。
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带来新的改观。
对话式语文教学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前喻社会的来临进行的转型,也是因为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
而传统的语文教育追求知识本位,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綜合感受等特征削弱乃至丧失,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此时,对话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尽管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为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注重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空间。
它更新着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促进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师生之间不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单重关系。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对话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任务,又是对话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当对话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时,它要求教学参与的各方,在对话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于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有了自己真正的发言权、参与权,在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见解、思想、智慧不断相遇、碰撞、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前沿发展专题作业
学号:134416 姓名:陈凤连
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有哪些?(必做)
1、违背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削弱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就应以“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主,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他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这些规律,削弱、歪曲了诵读教学。
比如早读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讲析。
2、阅读教学的目标短期化
一个单元一个目标,一篇课文一个目标,甚至于一节课一个目标。
前后缺少有机衔接,同一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出现也找不到相承接的关系。
看似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不同年级的目标构成了一个目标网络,其实毫无系统。
3、阅读教学方案的确定不是着眼于课文整体,只是寻词摘段
于漪老师曾十分尖锐地批评道:“这些年来,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在相当程度上形同虚设,只是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言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
”
在英美等国的阅读教学中,通过重视经典作品的片段和段落的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创作个性思想和精神的理解,是一种普遍认可的教学方法。
在阅读方法上,中西方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对于主体的关怀程度上。
德国提出应当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
英国提出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需要,学生应当努力成为一个自觉的读者。
美国则提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
相比较之下,我国的阅读教学则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
积累上。
本人在考试环境下感知的几点忧虑
一、强加性
何为强加?因为要高考,客观,现实。
高考,所以学生必须在十来分钟读懂文言文,即使晦涩;高考,所以学生必须快速阅读,并做出判断,因为时间有限。
高考,所以学生必须得从得分的角度来书写阅读感悟......
学生的心里是各自有一个哈姆雷特之形象的。
但是,想着要多拿几分,这个形象放在题目便变味了。
学生难道读不懂林妹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我是相信我的学生的。
用一节课,或者两节,三节,跟我的学生去欣赏林妹妹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的环境里。
学生是懂得感悟祥林嫂“我真傻”之意味的,也是可以感受到窦娥“六月飞雪,血溅白练”之冤屈的。
但是,高考的局限,做题的强制,学生更多的有味道的阅读被扼杀了。
二、局限性
一是课堂时间的有限;二是课外阅读的有限。
40分钟的课堂实在短暂。
给你40分钟,你又能阅读多少,还要品出味道。
40分钟,才刚读出主人公,还没读出自己,下课了。
下一节,物理?政治?学生的阅读兴味,支离破碎。
好好的味道,没了,连浅尝辄止都无法做到,让“我”如何阅读?
关于课外。
在考试压力的环境下,就我们学校而言,学生一个星期七天,六天半在校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无关乎专门阅读。
我是相信有爱读书的学生的,他们桌面的马尔克斯、路遥、张爱玲便是证明。
我是坚持每次月考,段考或大考,给成绩突出以及进步的学生赠送书籍的,余华的《活着》便已深入他们之心,有一个学生课下曾饱含深情地跟我表达“太好看了”!用一种深情!多么难得。
我们都想坐下来探讨此“太好看”于何处。
然而,她要上课,我也要上课,我们可以一起阅读的时间,太少了!下次探讨?味道变了。
还有一点局限,不关乎教学。
但是,学生的快餐阅读是否可以参与到课堂呢?是值得思考的。
总说学生消遣的快餐阅读是不好的,就一个“不好”,便被定义了。
可我们应该思考,此“不好”在哪里,你凭什么如此定义?依据!毕竟,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存在即合理”。
我们可以引导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的,但是,我们也要有依据告诉他,他手里的阅读又有何不好。
郭敬明《小时代》系列褒贬不一,学生是热捧的,为何不可以给予课堂时间与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去重新定义,重新评判呢?学生是在追逐的呀!
有人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总不会理解为如学生时代的早晚读开声读吧。
你是知道的,“你最近在看什么书”。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牵强在阅读中强调“诵读”是不符合常人逻辑的。
我是主张要看用心看,要读用心读,既看又读,看学生喜好。
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觉得此“读书”是一样的吗?苏中山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他的“读书”又该如何理解?考试的时候,学生是“阅读”?是“诵读”?
不管如何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放在这个我们熟知的教育环境中,或者说,放在“我”所任教的这所学校的具体环境中。
毕竟,我们是在一线教学,不是深居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