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一、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
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乙肝密切接触史。
病原学诊断:乙肝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呈阳性,是确诊乙肝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分型诊断:根据HBV基因型别和亚型别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二、病例报告报告范围:所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和确诊患者应作为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症状和体征,就诊及诊断时间,HBV血清学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既往感染和接种史等。
报告程序:遵循我国传染病报告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或专报系统进行报告。
三、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密切接触者数等。
通报频次: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需要,可实时或定期进行疫情通报。
通报方式:可通过卫生部门或疾控机构官网、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通报。
四、检测策略常规筛查:针对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如既往感染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常规筛查。
扩大检测:在特定场合如献血员、婴幼儿、入学或就业体检等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监测与评估:对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五、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人群感染率。
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非必要的乙肝病毒暴露。
传播途径控制: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管理,防止输血及注射传播乙肝病毒。
消毒隔离:实施消毒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六、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休息、对症治疗等。
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监测与评估监测内容:对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
监测时限: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监测应持续至治愈或病情稳定后至少一年以上。
临床业务培训考试、三基考试、院感培训考试《乙肝诊断、报告指南》及乙肝监测考试题目

《乙肝诊断、报告指南》及乙肝监测考试题目一、单选题:1. 诊断乙肝最重要的依据是( A )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临床表现2. 乙肝大三阳是指( A )A. HBsAg、HBeAg、抗-HBc 阳性B. HBsAg、抗-HBe、抗-HBc 阳性C. 抗-HBs、HBeAg、抗-HBc 阳性D. 抗-HBs、抗-HBe、抗-HBc 阳性3. 下列哪项对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有较大意义( C )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4. 乙肝小三阳患者,若乙肝病毒 DNA 定量升高,提示(C)A. 病情稳定B. 病毒变异C. 传染性强D. 免疫耐受5. 反映乙肝患者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指标是(A)A. 谷丙转氨酶B. 谷草转氨酶C. 胆红素D. 凝血酶原时间6. 诊断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依据(A)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有无症状7. 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常检测(A)A. HBsAgB. HBeAgC. 抗-HBcD. 乙肝病毒 DNA8. 乙肝患者出现黄疸,首先考虑(A)A. 肝细胞性黄疸B. 溶血性黄疸C. 梗阻性黄疸D. 药物性黄疸9. 对乙肝有免疫力的指标是(B)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10. 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标志是(B)A. HBsAg 阳性B. 抗-HBs 阳性C. HBeAg 阳性D. 抗-HBe 阳性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指标可用于乙肝的诊断(ABCD)A. 乙肝五项指标B. 肝功能C. 乙肝病毒 DNAD. 临床表现E. 腹部超声解析:乙肝五项指标能明确乙肝感染状态;肝功能可反映肝脏受损情况;乙肝病毒 DNA 可了解病毒复制程度;临床表现对诊断也有辅助作用,综合这些都可用于乙肝诊断。
2. 乙肝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有(ABCD )A. 乏力B. 纳差C. 黄疸D. 肝区疼痛E. 发热解析:乏力、纳差、黄疸、肝区疼痛等都是乙肝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发热不一定是乙肝的典型表现。
急性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

急性乙肝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急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肝病,以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为主要的病毒传染途径。
急性乙肝具有较强的恶变性,可以引发肝硬化、肝腹水等恶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有效的诊断是乙肝治疗的重要前提。
一、急性乙肝的诊断依据: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作为急性乙肝诊断依据。
急性乙肝症状特点: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二、急性乙肝的诊断检查:1.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
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2.甲胎蛋白(afp)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很超过200纳克。
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
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3.乙肝的诊断之b超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4.肝功系列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
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5.胃镜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肝硬化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肝硬化已发生。
6.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7.血糖、尿糖、尿常规等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
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
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
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
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
约有5%~10%的病人脾大。
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
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
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
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
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
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
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
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
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乙肝诊断报告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

1
• ◆诊断依据:
乙肝的诊断
•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015年版)
2
乙肝的诊断
•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
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 ◆诊断分类
•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
分会 2015年)
14
丙肝的诊断
•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
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
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
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
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疽。部分患者
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7
乙肝的诊断
• ◆临床诊断
• (四)携带者
•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
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ALT和AST在正常
的肝损伤。
9
慢性乙肝的诊断
• 乙肝感染史超过6个月 • 乙肝标志物阳性 • 肝功能异常(ALT、AST)
慢性乙型肝炎
10
乙肝的报告
• ◆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报卡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报卡
乙肝上报制度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乙肝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截至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乙肝成为我国重点预防疾病,那么乙肝诊断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请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乙肝诊断依据是什么?
专家介绍乙肝的诊断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常规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等。
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2.甲胎蛋白(AFP)
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很超过200纳克。
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
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3.乙肝的诊断之B超
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4.肝功系列
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等。
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5.胃镜
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肝硬化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
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肝硬化已发生。
6.乙肝病毒学指标
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7.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8.肝纤维化指标检查
抽血检查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等等,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9.肝穿刺检查
当其他手段和检测方法不能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存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
上述就是专家为大家解答的乙肝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希望朋友们在日常生活注意乙肝的发病原因,这样才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肝病并不可怕,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远离疾病。
原文链接:/yg/2012/1224/9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