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范文02 《罗拉快跑》艺考影评分析

合集下载

罗拉快跑 影评

罗拉快跑 影评

奔跑中——浅析《罗拉快跑》中元素火红的头发,快节奏的奔跑穿梭,干净利落的办事能力,一个类似游戏的赛次命运,三种态度三种选择和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导演将相同的事情完美的展现给观众,摄影机那经典的跟镜头的应用,生动而不乏沉稳,活泼而不失内敛。

这些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紧凑的影象气质,整部影片就像一场疯狂的游戏,充满了刺激和挑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生、探索时空、探索电影的新世界。

一. 影片中的视听手段《罗拉快跑》从开头俯视又运用推镜头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模仿主观镜头把镜头切到红色的电话上引出故事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这种快节奏的开场给本篇垫定一个紧张的氛围,动画的引入、电脑技术的合成,还有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时尚的气息。

以及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

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罗拉奔跑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和视觉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

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

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每次都立即的选择一个方式进入一种救曼尼的方式,果断,不拖戏,行动迅速,曼尼在电话亭中掏出抢时镜头采用俯视镜头也捎带有些讽刺性。

表现出曼尼的懦弱与无奈。

影片中跟镜头的使用不得不让我们佩服,采用几种跟镜头的方式正跟,后跟,侧跟。

侧跟的效果大多是强调罗拉奔跑时的速度、动感、紧迫感。

正跟往往是让观众能从正面更清楚地感受到罗拉焦急的内心情绪,能清楚地看到罗拉脸上的焦急的表情,并渲染人物在运动时的戏剧冲突。

比如罗拉迎面跑过来时,她与摄影机总是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似乎暗示了她离终点还很远,从而渲染了罗拉与时间赛跑的戏剧冲突。

后跟更强调罗拉奔跑时的纪实感,以及她将要遇到的事情的不确定性。

因为后跟时,摄影机的视点就像是观众的视点紧随罗拉其后,和罗拉一起感受着奔跑时的速度和她看到的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容易让观众和罗拉同时紧张起来。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赏析电影《罗拉快跑》

对电影《罗拉快跑》的赏析《罗拉快跑》是德国导演汤-蒂克的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它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 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 三个奔跑过程, 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结构、技术等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很多人初次看了这个电影之后都会感觉比较过瘾,有些人会发出“没想到电影可以这样拍”的感叹。

它既是一部形式电影,融合了动画、涂鸦、电子乐、MTV 等多种元素;也是一部技术电影,除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无论剪辑手法,还是拍摄风格,都流露着一股浓浓的实验意味。

这个电影情节也许并不能让人耐人询味地去深刻地思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性。

在德国柏林,混黑社会的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 自己丢10万马克。

二十分钟后, 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 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 罗拉在二十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

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 罗拉和曼尼抢超市, 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 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 罗拉在赌场赢到钱, 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故事圆满结束。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是简单易懂的,但是其中的艺术手法地运用确实神乎其技,让我们对导演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

影片还重视听觉感受, 伴随奔跑的是强烈的声音。

影片声音方案的核心是主观声音, 即影片主观的音乐贯穿, 影片客观环境真实的音响很少, 这充分地体现了导演对现代音乐的喜爱与迷恋。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演似乎不相信我们人类器官所听到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性, 更相信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主观真实,他用主观声音努力表现这种主观的更高层次的真实。

伴随罗拉的奔跑影片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 这种音乐既渲染了气氛, 同时又加快了节奏, 这种音乐是时下流行的新潮音乐, 新潮音乐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与刺激。

马概-罗拉快跑影评

马概-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影评任何一天任何一秒你做了一个决定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开头恐怖的钟声敲响,伴随着强有力的背景音乐的节拍和人影憧憧虚晃过的刹那,这种急速的节奏似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异样的世界,而这就是罗拉的世界。

剧情的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紧张刺激的环境中,其实以整部电影的氛围来看,它似乎是在向观者们传递着某种节奏,例如说心跳加快的声音,例如说紧握拳头敲打的声音。

从罗拉夸张化的尖叫声将玻璃瓶震碎的背后,就是一场时间的角逐和与爱情挂钩的生命的启程。

动画从螺旋梯旋转的视角切换到罗拉奔跑的画面,匆忙的晕眩感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此时她焦虑的心情和那份求助的热切。

令我感到疑惑却又有趣的是,在短短二十分钟内罗拉奔跑所遇到的人他们的后半生都从一张张照片中得以呈现,而这些镜头又是为什么向观众展现的呢?换言之他们的后续都与罗拉的奔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呢?又在这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内,其实却拥有着三种不同的结局。

世事难料,世间万物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着未知数,正如结局三的故事走向,我们都是生活在赌场里的赌徒,任何决定都是一场赌注。

重复式的镜头更能够让我们对剧情掌握的透彻,可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三条支线其实都暗藏玄机。

当命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充斥着我们大脑的时候,罗拉如何在第一支线学会开枪在第二支线上就已经学会开枪挟持她的爸爸了;在第一支线、第二支线的冲突下引导第三支线梅耶叔叔似乎幸运得没撞上黑帮的车子而又车祸最终生还。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一小步关键点所改变的。

有些看起来危机四伏险象迭生的画面又渗透着另一丝生机,整个电影“快”是主导核心,罗拉那一头火焰的红色还有奔跑中不顾形象的刻画更是能够抓住观者的视野。

每当她穿越过街道,急速飞奔超越车辆,穿过修女丛转弯疾驰时不难深刻的体会到她对爱情的重视,为爱情奔跑的决心。

而电影里随着倒带镜头几乎不断重复的背景音乐中我们也品出了一番跌宕。

电影告诉我们也许不应该从固定的模式去思考,这就又回到了片头的那句话:“我们不可能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就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

影视艺术罗拉快跑影评

影视艺术罗拉快跑影评

解读《罗拉快跑》----人生的不确定性陈恩燃 2010931191 10级会计三班摘要:影片《罗拉快跑》是德国一部崭新的电影,它是一部探索性电影,是一部视听感极强的电影。

影片主题是写爱情,罗拉为了营救爱人不顾一切拼命奔跑,三个奔跑过程,三种不同结果。

本文从"跑"谈起,以美学视角对影片进行浅析。

影片结构新颖,开篇精彩,色彩鲜明,强调主观真实。

导演处处体现对电影美学的思考,给观众留下极强的审美感受,让观影者看后不断地思考与回味。

《罗拉快跑》 Lola Rennt年代:1998年类型:反类型导演:汤姆·提克威主演:莫里斯·希来贝、弗兰卡·波滕特《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场电影游戏,更确切的说,是导演游戏了电影。

信仰这回事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从前有人信春哥,有人信曾哥,如今居然还有人信李嘉欣,因为跟“加薪”谐音,为此还不乏诸多立像烧香者。

电影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信仰,信它会带来快乐,信它能开拓眼界。

但人生终究不是数学公式,它可以变化,变化到眼花缭乱甚至毫无极致。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他就认为人的一生不是必然的, 事情发展的结果很大情况下取决于偶然事件,其实人生还有多种可能性。

《罗拉快跑》是一部很出众的德国片子,不管是拍摄手法、细节处理、叙事方法,还是整个故事的内容。

20岁的罗拉只有20分钟的时间,她要去筹钱,十万马克,应该是很大一笔钱吧。

她的男友说,如果,十二点之前,她未赶到,他就不得不去抢超市。

爱情至上的罗拉为了男友开始奔跑。

罗拉奔跑了三次,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抢到钱。

曼尼却被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在叙述整个故事中,许多特别的手法运用其中。

第一,影片运用了许多快速剪辑的手法。

罗拉在大街上奔跑,穿过走廊,转过街角,横过马路,在银行里大步流星,在赌场里尖声吼叫。

影视鉴赏论文(罗拉快跑)

影视鉴赏论文(罗拉快跑)

《罗拉快跑(Run Lola)》影评--从未放弃的奔跑理学院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朱江涛201041823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的国度,电影《罗拉快跑》就是一部被称为德国的"吕克贝松"的汤姆·泰克维尔导演的哲学艺术电影。

“人类……地球上最神秘难解的动物……”片头中行人杂沓匆促,没有谁特别理会谁,甚至没有谁目光交会谁,直到这个陌生人穿越过层叠的人影,直视进入镜头,开口说话。

摄影机在人群中或慢或快的推动,时而驻足,驻足在影片中所要涉及的人物面前,加之配以节奏急促的、干燥的、乏味的、苍白的绷紧音乐,使同学们目不转睛地将眼神停留在了屏幕上。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如是的影视编排,超现实剧情,模仿电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投一次钱币,可以操纵叁次电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爱恨情仇、惊险挣扎。

罗拉三次奔跑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时间的稍稍错位让剧情大不相同。

我们可能会因影片结局时的皆大欢喜感到欣慰,但是谁又能肯定自己操控那几秒钟的迟与缓。

但是罗拉选择奔跑,从未放弃。

接下来,我们从电影本身对其做一番赏析。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冲击。

影片的音乐角度来说,类似MV风格。

我们亦或将它看作是一部传递了某种意图和形式美感的MV。

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 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

在色彩、音乐、镜头、电影蒙太奇等诸多因素之下,无不传达出急促、紧张、焦急的气氛与环境,烘托主人公罗拉为实现救助男友的迫切心理,不得不说运用的恰到好处。

影片同时也对充满暴力、投机主义、不道德性关系、欺骗、贫困等问题的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予以辛辣痛斥。

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影片分析学号:20114865951 班级:11设计A1 姓名:刘武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一直没看,这次终于有机会在课堂上看了一遍。

感觉这部电影拍摄的很有味道,如是想从电影的各个方面分析一下,谈谈自己所想所感。

开头:影片的开头,在动感的音乐声和“滴答”声捉弄个,一个动画形象的罗拉跑进了时空隧道之中,在这个时空隧道中,罗拉不断的打碎牙齿,导演用这一动作来象征时间的残酷、无情以及罗拉敢于和时间争斗的勇气和力量。

音乐中的钟表声和钟表道具,都刻画出这部影片与时间的密切联系。

色调:在影片开头的色调上,本段落的色调分彩色与黑白两部分。

在该片中,色调的作用很明显,导演用彩色影调表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黑色部分则表示回忆,表现的是罗拉在和曼尼回忆整个丢车的过程,以及曼尼重述丢钱的过程。

彩色影像与黑白影像的交替出现,主要是为了叙述清楚,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区分开回忆与现实。

主题:从主题角度来看,影片的表层主题是写爱情,即罗拉为了营救爱人曼尼不顾一切地奔跑,这样的罗拉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是人类纯真美好爱情的象征。

影片的深层主题则是写世界的不可知、命运的不确定性,早一秒晚一秒往往会使故事走向不同的结局,而人类正是这场棋局中的一粒小小的棋子,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哪里,不知道未来会有怎么的结局。

故事从罗拉接到曼尼打来的电话展开联想,同样一个主题导演用了三种不同结果的假设来体现现实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生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复杂的关系。

结构:影片中三段不同结果的段落发展的时间恰和主题故事中曼尼给罗拉规定的时间相同,都是二十分钟。

罗拉每次奔跑故事的情节都有变化,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有相同的变化。

罗拉、曼尼、推婴儿车的妇女、梅耶叔叔、父亲、警卫、银行女职员、偷自行车的男孩、流浪汉,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有变化,不变的只有罗拉的母亲。

导演企图通过这个不变来对比后来的变化。

这三段不同的故事看起来没有关系,实际上都有联系。

如在第一段中罗拉不会开枪的保险栓,是曼尼教会她怎样开保险栓,第二段里当罗拉拿枪威胁父亲的时候她已经会使用枪了,这体现了与第一段的联系。

电影-罗拉快跑-影评

电影-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影评一个女人如何拼命尽力的抢救她的爱人——一部令人屏息、兴奋的影片,爱欲生死将完全改观……你只有二十分钟筹出10万马克,并需狂奔穿梭于城市中拯救你的爱人。

这个女孩凭着她的热情打破环绕周围的固定规则及世界存在的既有标准。

如果说爱的力量可以移山,那么她真的可以。

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弗兰卡•波滕特饰)和曼尼(莫里兹•克雷多饰)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有一天曼尼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就只有二十分钟,钱到底在哪里,如何救命?罗拉开始快跑!罗拉快跑……为自己而跑,为曼尼而跑,为爱情而跑……《罗拉快跑》中的三段开场,都是从红色电话的特写开始,她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你老说爱是万能的,爱能在20分钟内变出十万元吗?”听完,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男友。

电话一挂完她立刻行动,跑过母亲身旁,技巧性的转场,画面一拉变成动画片,罗拉快跑下楼梯,经过喋喋不休的邻居,以及他那只凶狠的狗旁边。

镜头拉回现实世界,罗拉跑出门外伫立在柏林的大街上,开始了她的这段快跑旅程。

前两段的结局都非常的戏剧性,但导演独到的编导功力让第三段的结局出现一个大逆转的局面。

整个电影其实就发生在这生死攸关的20分钟内,这20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拉是否能找到父亲,父亲是否会帮她,她又是否能及时赶到曼尼处?如果电影仅仅给观众这样一些悬念,并最终一一给出答案,也不失为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片,但导演用意显然不在于此。

影片高妙之处在于,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讲述故事的做法显然是大胆的,导演以观众的视角去导演整个电影,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局。

《2024年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电影符号》范文

《2024年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电影符号》范文

《德国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电影符号》篇一一、引言德国电影《罗拉快跑》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作品,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视觉效果和电影符号的运用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部电影中的电影符号,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二、电影符号概述《罗拉快跑》中的电影符号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形象、场景设置、物品道具、色彩运用等。

这些符号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视觉冲击力,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三、人物形象符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电影主题和情感的重要符号。

罗拉作为电影的主角,她的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特点。

她身着黑色紧身衣,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力量感,同时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执着和勇气。

此外,其他角色如曼尼、父亲等也通过其形象符号传达了各自的性格和命运。

四、场景设置符号电影的场景设置也是传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

影片中多个场景的设置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快速切换的街头巷尾、忙碌的街头人群、明亮的银行等,都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压力。

同时,场景的光线和色彩也富有表现力,进一步突显了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五、物品道具符号电影中的物品道具也承载了丰富的意义。

如罗拉手中的背包,既是一种个人象征,也是她在快速生活中穿梭的实用工具;曼尼的钱包则是赌注的象征,关乎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情节走向。

这些物品道具不仅为影片增加了丰富的内容,也增强了故事的情节张力和可观性。

六、色彩运用符号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色彩不仅可以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主题。

《罗拉快跑》中的色彩丰富多变,尤其是鲜明的红与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这种色彩运用使得电影更具现代感和力量感,也使得情节更为紧凑、刺激。

七、结语《罗拉快跑》中的电影符号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它们通过视觉元素将情感和主题巧妙地传递给观众。

这些符号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故事更为生动、引人入胜。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并运用好这些电影符号,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评范文1
视听冲击的全新感受
——影片《罗拉快跑》影视语言分析
《罗拉快跑》是一部德国电影,影片中罗拉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演绎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在视听上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片头一开始引用了艾略特的一段话:“我们不可能放弃进行探索/探索的终极将是开始时的出发点/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

紧接着是一个“诡异”的钟摆左右摆动着。

然后镜头由俯视角度慢慢上移出现一个指针快速走动的钟表,镜头慢慢拉近到钟表上的一个鬼怪式的装饰物,紧接着它大口一张,镜头黑场。

随后出现了移动的人群,拍得很虚幻,随之节奏感很强的电子音乐进入,镜头不时定格在一个个茫然的脸上(后来在片中出现的人物)。

一段旁白之后,一个警察闪现出来,说道:“球是圆的,游戏只有90分钟。

其他一切均属理论。

”说完,拿起了一个足球,足球被他一脚重重的踢飞。

镜头拉远,人群迅速变换成字母,出现电影的名字:LOLERENNT。

这里球飞的音效和快速变幻的人群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从影片的镜头语言来看,《罗拉快跑》带给我们一种快速的充满想象性的节奏。

影片的影像有三分之二是罗拉奔跑的镜头,因此给我们呈现出一种高速率的镜头运动方式。

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拖沓的镜头(除去几段慢镜头的特写),从而使我们的眼球开始疲于奔命般地跟随着镜头的变迁和调动。

镜头不再专注于被它所纪录的每一个事物:那些街上奔走和间或与罗拉发生关联的人们仿佛是镜头纪录中逃脱的幸存者,只是与情节发生了一点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匆匆地与故事告别,一切都是那么地迅速和不确定。

笔者在看片子时就会特别想知道在每一次故事重来后,那些与罗拉擦肩而过的人又将会又怎样的命运,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们今后的生活是不是有着因果联系,这反而是吸引笔者一直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演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它的色调——主要场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种明亮和“暖”的色调所覆盖。

罗拉那一头赤红色的耀眼的头发在乳黄色的天空和大地间不停地跃动,形成了一种强劲的视觉冲击,观众视觉上的兴奋程度容易随着这种明亮的视觉冲击而变得敏感起来。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尽管影像的节奏让我们的视觉兴
奋得望尘莫及,但即便在一个相当短的瞬间内,它给我的感觉仍然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虽短暂却完整的影像结构。

例如在路上每一个与罗拉擦肩而过的人,对他们后半生的交代尽管都是照片的高速快速剪接,但却干净、简约,不会使人们的视觉分散到其他的地方,从而确保了每一个镜头的高度凝练。

此片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上“闪动”手法的运用。

这种“闪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镜头切换,它的意义在于制造一种“虚拟”的场景意识——因为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镜头转换方式,实际上都是对前后情节逻辑关联的一种解说策略。

它不断地提醒观众在用眼球贪婪捕捉每一个场景的同时不要轻易地认同或相信它们。

这不过是一个个虚拟的假设和叙事的游戏。

观众在“闪动”的刺激与迷惑中最终被影像和特殊的“蒙太奇”方式所任意地驱使,变得兴奋而没有判断力。

从影片的音乐角度来说,有人认为《罗拉快跑》拍得有一种MV风格——这主要是关于它的音乐。

不能否认《罗拉快跑》的音乐很有金属的味道,象征着罗拉奔跑时的急促喘息和心跳声。

《罗拉快跑》用的几乎全是摇滚,有节奏的鼓点和金属乐器的电子音乐。

他们的作用与其说是来烘托“跑”这一贯穿动作的紧张气氛,倒不如说是追求一种从整体而言的,对叙事本身的破坏和干扰——因为本来很零碎的、追求片断效果的场景已经透露了影片本身对叙事的不信任和虚拟性观念,而这样的声音布景则使这样的一种观念变得更加完美和可靠——它可以使一部分观众不再将它当作一部叙事的电影,而将它看作是一部传递了某种意图和形式美感的MV,因为虚拟的场景、零碎化的影像语言和相关的声音注解正是构成一部MV作品的主要元素——而这些在《罗拉快跑》中甚至已经齐备。

但有一处的音乐跳出了这个风格那就是在第一个故事结尾,罗拉和男友在抢劫超市成功后拿着钱袋跑出时,摇滚风格的音乐戛然而止而出现了slowiazz风格的音乐,悠扬、懒散、甜美的声音和画面里两人快速奔跑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我印象极其深刻,我非常喜欢导演对这段戏的画面和声音的设计。

《罗拉快跑》的叙事形式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影片不仅颠覆了经典影片中的“宏大叙事”,而且把通常意义上的叙事结构也简约到了最简单的程度——即一个叙事的骨架,完全单向的、线形的叙事方式,一切有可能出现旁逸的情节都被以“照片”的形式压缩,让人感觉极具新意,同时也觉得这似乎是对已有叙事模式的一种调侃和嘲弄。

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上,这部视听冲击力极强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总20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