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灵渠古代水利建筑的文化遗产

灵渠:古代水利建筑的文化遗产韩雨晴杜丽萍①[内容提要]灵渠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开凿的一项水利工程,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计算准确、建造精美、匠心独具,从开凿通航至今,集军事航运、水利灌溉功能于一身,同时带动了岭南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原与岭南的民族及文化融合,也在这两千多年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泽及天下。
同样,灵渠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兼有物质文化价值和非物质文化价值,这需要我们去正视灵渠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位并对其开展进一步地保护和开发,实现对其艺术价值和精神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灵渠水利工程文化交流文化遗产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陡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运用劳动和智慧建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自东向西而流,沟通湘江上游的海洋河与漓江支流始安水、联结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全长36.5公里,由Y堤(大小天平)、南渠、北渠和渠道上及两岸的建筑物组成。
灵渠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始通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项目。
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一、灵渠工程灵渠工程历史悠久、影响深厚,从选址到布局、设计到建造以及开凿到通航,都凝聚着人民智慧与民族精神,体现出科学性与合理性,独具匠心。
①韩雨睛(1993—),女,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杜丽(-)灵渠工程之开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为了尽快平定南方疆土,秦始皇又紧接着发兵岭南,然山路崎岖、运输不易,粮草补给困难,于是秦始皇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化解运粮困境。
自此十万军民历时四年建造灵渠,于公元前214年通航,这便是灵渠开凿的历史。
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有记载:“(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巩,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
《国宝档案——揭秘灵渠》、《探索 发现 灵渠》观后感

《国宝档案——揭秘灵渠》、《探索发现灵渠》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灵渠概述1.灵渠的地理位置2.灵渠的历史背景三、灵渠的文化价值1.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四、观后感的启示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五、总结正文:尊敬的读者,您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国宝档案——揭秘灵渠》和《探索发现灵渠》观后感的文章。
灵渠,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灵渠的背景和地理位置。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始建于秦始皇时期,全长37公里。
其初衷是为了运输粮食和物资,解决南北运输难题,巩固国家统一。
灵渠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在观看这两部纪录片后,我们对灵渠的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灵渠不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更是一座见证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灵渠的修建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同时,灵渠的文物价值也不可忽视,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水利、历史文化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观后感之余,我们应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以灵渠为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其次,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关爱历史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灵渠、传承灵渠。
最后,我们要借鉴灵渠的精神,将这种团结、创新、拼搏的精神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此,我们希望灵渠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后世子孙能够继续领略灵渠的魅力。
同时,也期待我国的水利事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再立新功。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摘要: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对灵渠的实地考察,得出灵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园林景观现状,总结出灵渠景观科学价值高、文化韵味足、生态环境好、景观节点多、景观形式美等特点,并指出灵渠景观具体存在问题,最后从可持续发展道路、植物群落、文化景观品味、统一规划等角度提出保护性开发灵渠景观的合理化建议,为实现灵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灵渠;景观;保护与开发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代水利景观,拥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等,完成了大小天平坝面的维修、铧嘴的修复、秦堤的防渗补漏、北渠风貌修复,以及部分渠道沿岸的排污清理工程等工作。
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实施,对灵渠水源保护、两岸建设活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灵渠保护变得有法可依。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灵渠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值得深思。
1灵渠概况与景观现状1.1灵渠概况灵渠,古称秦岭渠、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沟通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赞叹到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4km,南渠长33.15km,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3.25km。
由大天平、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铧嘴、南渠、北渠、秦堤等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1.2灵渠景观现状1.2.1生态景观。
灵渠修建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利用与选择。
数千年来,灵渠始终与周边农耕文明保持着和谐交融,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普遍价值。
灵渠沿岸绿化覆盖率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秦堤两岸绿树悠悠,植物种类丰富,兴安楠木、桂花、樟树、阴香、枫香、栾树、枫杨、朴树、柳树等长势良好,植物生长适应渠水、驳岸等生态环境,树形或苍劲古朴,或刚劲挺拔,或自然虬曲,或奇特有趣,给灵渠沿岸景观增添了秀色的同时,也维护着灵渠的生态平衡。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

灵渠的原理及设计思路灵渠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原理和设计思路令人惊叹。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灵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您呈现其原理和设计思路的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灵渠的基本原理。
灵渠是一条人工渠道,可以将运河中的水引入到附近干旱地区,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引入运河水源,与干旱地区的河流相连,实现灌溉。
这样,农田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来滋润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灵渠时,工程师们必须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灵渠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
引水源头通常选择自然河流,以确保足够的水量和稳定的供水。
接纳点则需要考虑灌溉需求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情况。
其次,为了确保水能平稳地流入干旱地区,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并采用合适的水利工程技术。
例如,他们可以设计水闸、溢洪堰等结构,以调节水流速度和分配水源。
此外,为了防止灌溉用水过多造成水源枯竭,他们还会设计节水措施,如排水系统和灌溉计划,以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另外,设计师们还需要考虑灵渠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创建灵渠只是第一步,对其长期运行的保养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确保渠道的畅通,防止积水和淤泥阻塞。
此外,及时修复渠道损坏和维护水闸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灵渠原理和设计思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古代工程的成功在于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水利技术和人们的需求。
灵渠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灵渠的原理和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水源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灵渠实现了对干旱地区的灌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设计师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引水源头和接纳点,采用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维护和管理渠道的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灵渠的长期运行和效益。
整个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技术和人们需求的综合考虑。
个人观点:对我而言,灵渠是一项令人钦佩的工程壮举。
它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灵渠为干旱地区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探讨——以灵渠为例

1712017年5月下半月刊前言历史文化旅游是近年来“黄金产业”,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而历史文化旅游是其中最常见的方式了。
吴承忠提出有关历史文化旅游的具有气息等特点。
兴安灵渠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水利工程之一,可挖掘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对当地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优势。
灵渠从创建到综合利用阶段,经历了由军用到民用再到运输、灌溉和观光作用的重大转变。
本文通过相关网站资料查询,找出制约灵渠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推动灵渠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措施。
一、灵渠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居民素质有待提高《兴安咨询网》记者询问灵渠及水街居民,当地居民回答道:“对灵渠的水质还应重点关注,当地居民生活活动严重影响水质,如随便洗拖把,丢垃圾”等这些都是当地居民的心声。
虽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灵渠保护工作特别重视,投入资金达5000万元,加大了对灵渠的保护与利用,但由于历史、自然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灵渠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灵渠历史文化产品开发及整合力度不够深入,特色主题不够鲜明灵渠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深入,目前只开发了灵渠水利工程、四贤祠、秦皇宫、秦文化广场、水街等主要古建筑物,各主要古建筑物也是零零散散,没有形成统一旅游区。
在2012年蒋育亮指出:“灵渠往历史文化旅游方向开发潜力大,但现在景点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完全开发,且旅游资源组合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需加强整合力度……”。
由此可得出,灵渠历史文化旅游并未形成完整的品牌产品体系,更谈何相应的旅游精品路线了。
(三)兴安县灵渠客源市场狭窄,特别是远距离游客所占比例小据桂林兴安灵渠网2012年接待游客总数所述为11.27万人次,其中大多数为县居民及周边游客组成。
不得不说在桂林景区及周边著名景观的“围攻”之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灵渠景区客源市场的截流与分割。
广西桂林世遗灵渠保护与创新推广的研究

广西桂林世遗灵渠保护与创新推广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08-18T09:13:30.15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期作者:赵丽萍卢艺梁美琪韦美霞曾小倩[导读] 2018年桂林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文化遗产名录赵丽萍卢艺梁美琪韦美霞曾小倩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 2018年桂林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文化遗产名录,但许多人对灵渠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感性的认识,灵渠的推广与保护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项目立足我国政治背景,顺应时代发展方针。
通过结合收集到的信息针对大众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以及广西特有的壮乡文化,为灵渠的发展提供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建议,科学地帮助灵渠发展旅游业、宣传灵渠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同时推动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灵渠;保护宣传;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经济效益 1.我国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 1.1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法律实施的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985年11月22日,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
1987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及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2004年,我国申请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在严格遵守公约的同时,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贡献着中国的智慧和保护方案。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22日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虽然,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毁损、灭失,各种人为原因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文化遗产毁损现象非常严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任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灵渠景观的概述灵渠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西南部,是中国四大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流域最广的人工运河。
灵渠全长36.5公里,南北走向,由蓝田山灌溉水引自南北科沟注入灵渠,最终汇入黄河。
灵渠荟萃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艺术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水利百科全书”。
灵渠景观由灵渠本体、灵渠文化景观、灵渠人文景观三部分组成。
灵渠本体包括水利设施、景观构筑物和自然景观。
灵渠文化景观指与灵渠相关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等。
灵渠人文景观则集中表现了对灵渠的历史人文背景、相关传说故事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体现。
灵渠景观面临的保护问题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无可估量。
但与此同时,灵渠景观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1.蚕食型开发随着周边地区的不断发展,灵渠周边的城市化建设和规划逐渐成为一种蚕食型开发。
大量的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经济、农村旅游等对灵渠景观所造成的不规范、乱兴建等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威胁到灵渠景观的完整与历史价值。
2.人为破坏灵渠是一项关于水利工艺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奇迹,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学术价值都亟待得到保护。
但是,在实际生活和旅游活动中,一些无知的游客、恶意的破坏者不断进行篡改、拓宽、建筑等行破坏,给灵渠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递进和发展,一些传统的建筑、景点等不适应现代发展之需,也是灵渠景观面临的一个保护问题。
这时,如何保持灵渠景观的原始性和古典性之魅力,同时又要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之需要相平衡,是灵渠景观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灵渠景观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各种各样的恶劣环境和复杂情况也在不断出现,为了深入推进灵渠保护与开发,提高人们对灵渠重要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并提高整个区域发展所需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应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对古灵渠修复与保护研究的投入古灵渠修缮是灵渠保护的重要方向,政府应加大对古灵渠的修葺力度,同时要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调研和分析从而让灵渠景观的保护更加完整。
兴安县灵渠保护利用发言稿

兴安县灵渠保护利用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兴安县灵渠保护利用的发言。
灵渠位于我国陕西省兴安县,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灵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智慧和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然而,由于地质、水文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灵渠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灵渠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下去。
首先,我想谈谈灵渠保护的意义。
灵渠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对于研究和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利工程具有重要价值。
灵渠的建设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证明。
保护灵渠不仅仅是对一个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更是对我国古代农业智慧和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灵渠的保护利用,将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想谈谈灵渠保护利用的困难和挑战。
在灵渠保护利用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灵渠所在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着土壤侵蚀、滑坡、塌陷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灵渠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农业开发和人口增长,周边灵渠地区存在土地沉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对灵渠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最后是意识和资金的缺乏。
灵渠保护利用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对于灵渠保护的认识还相对薄弱,对于资金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依然有信心和能力保护和利用好灵渠。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
只有深入研究灵渠的地质、水文等特点,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灵渠。
其次,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灵渠保护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对灵渠的实地考察,得出灵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园林景观现状,总结出灵渠景观科学价值高、文化韵味足、生态环境好、景观节点多、景观形式美等特点,并指出灵渠景观具体存在问题,最后从可持续发展道路、植物群落、文化景观品味、统一规划等角度提出保护性开发灵渠景观的合理化建议,为实现灵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灵渠;景观;保护与开发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代水利景观,拥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等,完成了大小天平坝面的维修、铧嘴的修复、秦堤的防渗补漏、北渠风貌修复,以及部分渠道沿岸的排污清理工程等工作。
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实施,对灵渠水源保护、两岸建设活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灵渠保护变得有法可依。
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灵渠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值得深思。
1灵渠概况与景观现状1.1灵渠概况灵渠,古称秦岭渠、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沟通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赞叹到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4km,南渠长33.15km,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3.25km。
由大天平、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铧嘴、南渠、北渠、秦堤等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1.2灵渠景观现状1.2.1生态景观。
灵渠修建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利用与选择。
数千年来,灵渠始终与周边农耕文明保持着和谐交融,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普遍价值。
灵渠沿岸绿化覆盖率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秦堤两岸绿树悠悠,植物种类丰富,兴安楠木、桂花、樟树、阴香、枫香、栾树、枫杨、朴树、柳树等长势良好,植物生长适应渠水、驳岸等生态环境,树形或苍劲古朴,或刚劲挺拔,或自然虬曲,或奇特有趣,给灵渠沿岸景观增添了秀色的同时,也维护着灵渠的生态平衡。
如今南渠旁植树造林,修建30km长的休闲绿道,成为广西第一条绿道,形成独特而有价值的生态景观。
北渠则穿梭于千亩田畴之间,展示着优美的田园生态景观。
1.2.2人文景观。
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其见证了岭南地区20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历史文化厚重。
灵渠景区有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继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雕石刻,以古桥文化、民俗文化、岭南市井文化和古雕塑文化而闻名。
1.2.3园林景观。
灵渠沿岸景观的改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各类亭、台、廊、榭、桥以及小品雕塑,配合灯光和音乐,同时设置足够的休闲设施,使得灵渠沿岸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故事情节,清清河水倒映着古树、古桥、古民居,形成独特的灵渠景观。
灵渠沿岸景观节点丰富,如大小天平、陡门、美龄桥、古树吞碑,景观节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从树荫浓密的秦堤,到视野开阔的秦广场,再到豁然开朗的大小天平,景观空间多样,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
植物景观的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种类丰富,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增添景区色彩,讲究植物景观层次多样,与水体、建筑相协调,形成优美的沿岸滨水景观。
2灵渠景观的分析2.1灵渠景观特色概括2.1.1科学价值高。
灵渠本身因其高超的工程技术,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的修建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渠修建方面的卓越智慧;灵渠是山区越岭运河的首创,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优秀实践案例;渠线的设计和规划中弯道代闸原理具有原创性实践;灵渠的陡门设计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被誉为世界船匣之父。
2.1.2文化韵味足。
灵渠的修建于秦朝,历史悠久,文化韵味足,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纽带,兼具有生态文化、水利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秦文化、地方田园文化、陡军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灵渠还出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明朝解缙的《兴安渠》、清代袁枚的《兴安》以及贾平凹的《灵渠》等。
2.1.3生态环境好。
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田园景观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富有生态美感。
2.1.4景观形式美。
灵渠具有生态、美学、游憩等多种功能,具有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灵渠景观是在景观形式上具有美学特质。
人字形的三七水坝不仅在水利设计上具有的科学性,在视觉形式上也打破了直坝线条的僵硬,具有变化的形式美;北渠s型的河道则不仅满足了行船排洪的需求,从景观的角度上考虑,蜿蜒盘旋的水道与周边自然、农田景观完美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型范例。
2.2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灵渠,配合灵渠申遗工作,兴安县做了很多工作。
例如灵渠秦堤、北渠等开展大规模维护工程、灵渠沿岸村庄的改造以及一系列保护灵渠的规划方案以及法规的出台,灵渠的保护开发工作正在展开,但通过现场的仔细考察,还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2.2.1建筑景观小品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格调提不上。
灵渠内局部区域出现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景观,如南陡村内农家乐店面装饰毫无特色,与南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
某些功能性建筑未得到良好的改造,景区的厕所过于简陋,外观差强人意,影响景区的整体面貌。
部分景观小品与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突兀。
如为了保护古迹而建造的亭子,与古迹的风格不融合,其形状和色彩等也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百龙路石碑显得突兀,缺乏整体融合感;部分翻新河堤,用现代石块和水泥砌成,没有自然驳岸的斑驳陆离,人工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破坏景观的整体性协调性。
总之,借申遗之机会,灵渠景区内增添了较多的景观元素,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粗糙的施工,未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至未能很好地提升整个灵渠景区的景观质量与格调。
2.2.2植物景观有待提高,部分区域缺乏植物群落概念。
灵渠生态基础好、植被覆盖率高,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的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植物群落观念弱,景观仍待提高。
秦文化广场主要以草坪铺装为主,周边植物配置稍显凌乱,缺乏层次。
在铧嘴上游部分,两岸滨水景观稍显杂乱,影响灵渠景观美。
龙王庙观景塔是灵渠景区的一个制高点,可看到灵渠乃至整个兴安县城的全景,其所在的山体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以松树为主,但也存在大面积杂草,需增加彩色树种,丰富植物季相景观,提升植物景观的档次。
2.2.3景观管理存在不足,影响灵渠景观与生态。
三分规划、七分养,管理对景观的影响不容轻视。
灵渠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景观管理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景区内部出现乱倾倒垃圾现象,存在卫生死角;绿化存在管理不善,滋生杂草的现象,南陡村处于景区核心区域,其前面绿化也出现杂乱现象,影响景区形象。
景区制高点观景楼台建筑还出现大量乱写乱画留名现象,影响景观美感度,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渠城郊结合地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有污水直排情况,渠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灵渠的景观。
水街沿岸居民洗衣服的肥皂水也直接排到渠中,使渠水容易富营养化,影响灵渠的水质。
2.2.4旅游配套设施缺少统筹规划,整体观念欠缺。
灵渠内旅游配套设施作为景观元素中的一种,未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设施之间在整体上缺乏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
虽然借助申遗之机,相应配套设施所改善,但仅仅是增加相应设施数量,而缺少整体规划,稍显杂乱,整体上不协调,景观档次提不上。
3建议与思考3.1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灵渠的开发与保护,需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讲究生态效益,讲究共生原理,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效率的意义,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
灵渠景观的开发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协调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实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兼顾。
同时引入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保证灵渠沿岸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在灵渠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修路、兴建码头和市政工程等活动时,应当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方案;景区内的餐饮、娱乐、宾馆等经营服务性企业,需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要求经科学评估。
3.2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灵渠景区景观植物的营造,首先注重对原有乡土树种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再生植物群落营造则须讲究科学有方。
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以群落为单位,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注意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群落稳定的复合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如水街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注重体现所处的地域的风格,以乡土植物为主,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为辅,选择桂花、垂柳、山茶、碧桃、栾树、杜鹃、黄竹等,营造一个遮荫、纳凉、休闲的良好环境。
3.3挖掘灵渠文化,提升文化景观品味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而文化景观是结果。
灵渠沿线的文化景观代表了灵渠的胎息与地格,它既是灵渠沿线人类文明的符号,也是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对象。
灵渠文化景观品味的提升要特别注意山水文化、秦汉建筑文化、岭南市井民俗文化、地方田园文化及岭南书院文化挖掘,水街的景观建设开发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在今后的景观建设中,大到建筑群小到景观雕塑、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都应尊重原有文化,凸显其独特性。
3.4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生态系统中,构成的多样性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灵渠景观的开发有利于增加系统的异质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灵渠沿岸景观的保护可通过适当合理的开发,以经济发展促进景区保护,然后景区保护又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3.5以整体性为指导,统一协调灵渠发展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