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优秀10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优秀10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优秀10篇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篇一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

符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和今后学习其他与计算有关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预设: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七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正负抵消的思想,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解释,让学生感知法则的由来,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

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方法是“引导分类归纳”。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初一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含答案

初一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含答案

【典型例题】例1 将一批数据输入电脑,甲独做需要50分钟完成,乙独做需要30分钟完成,现在甲独做30分钟,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问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多少?解析:首先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甲工作(30+x)分钟的工作量+乙工作x分钟的工作量=1,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由题意得:【方法突破】工程问题是典型的a=bc型数量关系,可以知二求一,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总量往往在题目条件中并不会直接给出,我们可以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二、比赛计分问题【典型例题】例1某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英语考试,试题由50道选择题组成,评分标准规定:每道题的答案选对得3分,不选得0分,选错倒扣1分。

已知某人有5道题未作,得了103分,则这个人选错了多少道题。

解:设这个人选对了x道题目,则选错了(45-x)道题,于是3x-(45-x)=1034x=148解得 x=37则 45-x=8答:这个人选错了8道题.例2某校高一年级有12个班.在学校组织的高一年级篮球比赛中,规定每两个班之间只进行一场比赛,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班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班要想在全部比赛中得18分,那么这个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因为共有12个班,且规定每两个班之间只进行一场比赛,所以这个班应该比赛11场,设胜了x场,那么负了(11-x)场,根据得分为18分可列方程求解.【解析】设胜了x场,那么负了(11-x)场.2x+1•(11-x)=18x=711-7=4那么这个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7和4.【方法突破】比赛积分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比赛的积分规则,规则不同,积分方式不同,常见的数量关系有:每队的胜场数+负场数+平场数=这个队比赛场次;得分总数+失分总数=总积分;失分常用负数表示,有些时候平场不计分,另外如果设场数或者题数为x,那么x最后的取值必须为正整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学习代数的基础。

本文将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示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通常写成ax+b=0的形式,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找出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通过逆运算逐步化简方程,最终求出未知数的值。

逆运算包括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将方程化简为x=某个数的形式,这就是方程的解。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1.加减法逆运算法对于形如ax+b=0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加减法逆运算来解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若方程为ax+b=0,先把b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得到ax=-b;(2)再通过乘法逆运算把a化简成1,得到x=-b/a。

2.乘除法逆运算法对于形如ax=b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通过乘除法逆运算来解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若方程为ax=b,先通过乘法逆运算把a化简为1,得到x=b/a。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可以解决绝大多数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示例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演示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方程2x+3=7。

解:首先,我们通过加减法逆运算把常数项3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得到2x=7-3=4。

然后再通过乘除法逆运算把系数2化简成1,得到x=4/2=2。

所以方程2x+3=7的解为x=2。

例2:解方程3x=12。

解:首先,我们通过乘除法逆运算把系数3化简成1,得到x=12/3=4。

所以方程3x=12的解为x=4。

通过上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比较简单,关键是熟练掌握逆运算和化简的方法,并且要注意在化简过程中避免出错。

总之,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代数学习的基础。

通过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篇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一教材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

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探索规律、形成解法例题讲解、熟练运算巩固练习、内化升华回顾反思、进行小结达标测试、反馈情况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0.解下列方程: (1)2x-3 1=x+4 2;
解:去分母,得 4(2x-1)=3(x+2).去括号,得 8x-4=3x+6. 移项,得 8x-3x=4+6.合并同类项,得 5x=10.系数化为 1,得 x=2.
(2)2x-2 1=x+4 2-1;
解:去分母,得 2(2x-1)=x+2-4.去括号,得 4x-2=x+2-4.移项,得 4x-x=2+2-4. 合并同类项,得 3x=0.系数化为 1,得 x=0.
17.先阅读,后解题: |-3|=3 表示-3 的绝对值为 3,|+3|=3 表示+3 的绝对值 为 3,如果|x|=3,那么 x=3 或 x=-3.若解方程|x+1|=3, 可将绝对值符号内的 x+1 看成一个整体,则可得 x+1=3 或 x+1=-3,分别解方程可得 x=2 或 x=-4. 利用上面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2.当 x=___-__2___时,代数式 6+x2与x-2 8的值互为相反数.
【点拨】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6+x2+x-2 8=0,去分母, 得 12+x+x-8=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4, 两边都除以 2,得 x=-2,即当 x=-2 时, 代数式 6+x2与x-2 8的值互为相反数.
去括号,得 2|2x-3y| +4-5|2x-3y|+5=5-2|2x-3y|,
移项,得 2|2x-3y|-5|2x-3y|+ 2|2x-3y|=5-4-5,
合并同类项,得-|2x-3y|=-4, 两边都除以-1,得 |2x-3y|=4, 所以 2x-3y=4 或 2x-3y=-4, 当 2x-3y=4 时,6x-9y+3=3(2x-3y)+3=3×4+3=15; 当 2x-3y=-4 时, 6x-9y+3=3(2x-3y)+3=3×(-4)+3=-9. 所以代数式 6x-9y+3 的值为 15 或-9.

《易错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含解析)

《易错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含解析)

一、解答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为参加学校运动会,七年级一班和七年级二班准备购买运动服. 下面是某服装厂给出的运动服价格表:已知两班共有学生67人(每班学生人数都不超过60人),如果两班单独购买服装,每人只买一套,那么一共应付3650元. 问七年级一班和七年级二班各有学生多少人?解析:七年级一班有37人,七年级二班有30人;或者七年级一班有30人,七年级二班有37人.【分析】首先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得出有一个班的人数大于35人,接着设大于35人的班有学生x 人,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67604020>40203650∴所以一定有一个班的人数大于35人.设大于35人的班有学生x人,则另一班有学生(67-x)人,依题意得+-=x x5060(67)3650-=x6730答:七年级一班有37人,七年级二班有30人;或者七年级一班有30人,七年级二班有37人.【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2.世界读书日,某书店举办“书香”图书展,已知《汉语成语大词典》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两本书的标价总和为150元,《汉语成语大词典》按标价的50%出售,《中华上下五千年》按标价的60%出售,小明花80元买了这两本书,求这两本书的标价各多少元.解析:《汉语成语大词典》的标价为100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标价为50元.【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设《汉语成语大词典》的标价为x元,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标价为(150﹣x)元,然后根据两本书的售价总和为80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x的值,得出答案.试题设《汉语成语大词典》的标价为x元,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标价为(150﹣x)元,根据题意得:50%x+60%(150﹣x)=80,解得:x=100,150﹣100=50(元).答:《汉语成语大词典》的标价为100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标价为50元.3.解下列方程:(1)15(x+15)=1231-(x-7).(2)2110121364x x x-++-=-1.解析:(1)x=-516;(2)x=16.【分析】(1)直接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即可;(2)直接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即可.【详解】解:(1)15(x+15)=1231-(x-7).去分母,得6(x+15)=15-10(x-7).去括号,得6x+90=15-10x+70.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16x=-5.系数化为1,得x=-5 16.(2)2110121 364x x x-++-=-1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2.去括号,得8x-4-20x-2=6x+3-12.移项,得8x-20x-6x=3-12+4+2.合并同类项,得-18x=-3.系数化为1,得x=1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解题关键.4.解下列方程:(1)2(x-1)=6;(2)4-x=3(2-x);(3)5(x+1)=3(3x+1)解析:(1)x=4;(2)x=1;(3)x=1 2【分析】(1)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2)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3)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详解】(1)去括号,得2x-2=6.移项,得2x=8.系数化为1,得x=4.(2)去括号,得4-x=6-3x.移项,得-x+3x=6-4.合并同类项,得2x=2.系数化为1,得x=1.(3)去括号,得5x+5=9x+3.移项,得5x-9x=3-5.合并同类项,得-4x=-2.系数化为1,得x=1 2 .【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步骤为: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求出解.5.解下列方程(1)-9x-4x+8x=-3-7;(2)3x+10x=25+0.5x.解析:(1)x=2;(2)x=2【分析】(1)方程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2)方程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详解】解:(1)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为1,得,x=2(2)移项,得3x+10x-0.5x=25合并同类项,得12.5x=25系数化为1,得,x=2【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6.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3x=2x-6;(2)2+x=2x+1;(3)35x-8=-25x+1.解析:(1)x=-6;(2)x=1;(3)x=9【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都减2x,可得答案;(2)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都减x,化简后方程的两边都减1,可得答案.(3)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都加25x,化简后方程的两边都加8,可得答案.【详解】(1)两边减2x,得3x-2x=2x-6-2x.所以x=-6.(2)两边减x,得2+x-x=2x+1-x.化简,得2=x+1.两边减1,得2-1=x+1-1所以x=1.(3)两边加25 x,得35x-8+25x=-25x+1+25x.化简,得x-8=1.两边加8,得x-8+8=1+8.所以x=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7.如图,甲船逆水,静水速度为28海里/时;乙船顺水,静水速度为12海里/时,两船相距60海里.已知水流速度为3海里/时,两船同时相向而行.(1)两船同时航行1小时,求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2)再(1)的情况下,两船再继续航行1小时,求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3)求两船从开始航行到两船相距12海里,需要多长时间?解析:(1) 20海里;(2) 20海里;(3) 1.2小时或1.8小时.【分析】(1)根据1h后甲、乙间的距离=两船相距-(甲船行驶的路程+乙船行驶的路程)即可得;(2)根据2h后甲、乙间的距离=甲船行驶的路程-乙船行驶的路程即可得;(3)可分相遇前与相遇后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解答.【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甲船的行驶速度为28-3=25海里/时,乙船的行驶速度为12+3=15海里/时(1)1h后甲、乙间的距离=60-25×1-15×1=20海里;(2)2h 后甲、乙间的距离=25×2-15×2=20海里;(3)相遇前,设两船从开始航行到两船相距12海里,需要t 小时则12=60-(25+15)t ,求得t=1.2小时相遇后,设两船从开始航行到两船相距12海里,需要t 1小时则12+60=(25+15)t 1,求得t 1=1.8小时故两船从开始航行到两船相距12海里,1.2小时或1.8小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列代数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掌握船顺流航行时的速度与逆流航行的速度公式是解题的关键.8.《孙子算经》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记载的“荡杯问题”很有趣.《孙子算经》记载“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家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译文:“2人同吃一碗饭,3人同吃一碗羹,4人同吃一碗肉,共用65个碗,问有多少客人?” 解析:x =60【分析】设有x 个客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出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设有x 个客人,则65234x x x ++= 解得:x =60;∴有60个客人.【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9.市百货商场元月一日搞促销活动,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优惠;超过200元,而不足500元按总价优惠10%;超过500元的其中500元按9折优惠,超过部分按8折优惠.某人两次购物分别用了134元和466元.问:(1)此人两次购物其物品如果不打折,两次购物价值_____元和_____元.(2)在此活动中,通过打折他节省了多少钱?(3)若此人将两次购物的钱合起来购相同的商品与两次分别购买是更节省还是亏损?说明你的理由.解析:(1)134元,520元;(2)54元;(3)见解析【分析】(1)先判断两次是否优惠,若优惠,在哪一档优惠;(2)用商品标价减去实际付款可求节省的钱数;(3)先计算两次物品合起来一次购买实际付款,在与134+466比较即可.【详解】解:(1)∵200×90%=180元>134元,∴134元的商品未优惠;∵500×0.9=450元<466元,∴466元的商品的标价超过了500元.设其标价x元,则500×0.9+(x-500)×0.8=466,解得x=520,所以物品不打折时的分别值134元,520元;故答案为:134元,520元;(2)134+520-134-466=54,所以省了54元;(3)两次物品合起来一次购买更节省.两次合起来一次购买支付500×0.9+(654-500)×0.8=573.2元,573.2<134+466=600,所以两次物品合起来一次购买更节省.【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实际生活中的折扣问题,关键是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析清楚付款打折的两种情况.10.小丽用的练习本可以从甲乙两家商店购买,已知两家商店的标价都是每本 2 元,甲商店的优惠条件是:购买十本以上,从第 11 本开始按标价的 70%出售;乙商店的优惠条件是:从第一本起按标价的80%出售。

初一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与试题

初一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与试题

初一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技巧与试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及步骤:(1)审题:要明确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及其相互关系,并用x 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等号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

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2.应用题的类型和每个类型所用到的基本数量关系:(1)等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变形前的体积(容积)=变形后的体积(容积)。

(2)调配类应用题的特点是:调配前的数量关系,调配后又有一种新的数量关系。

(3)利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本金×利率=利息,本金+利息=本息。

(4)商品利润率问题:商品的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5)工程类应用题中的工作量并不是具体数量,因而常常把工作总量看作整体1,其中,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6)行程类应用题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甲、乙相向而行,则: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追及问题:甲、乙同向不同地,则:追者走的路程=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的距离。

环形跑道题:①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快的必须多跑一圈才能追上慢的。

②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两人相遇时的总路程为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

飞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①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②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航行问题,基本等量关系:①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②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7)比例类应用题:若甲、乙的比为2:3,可设甲为2x,乙为3x。

(8)数字类应用题基本关系:若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三位数为:。

1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处植树的有27人,在乙处植树的有18人.如果要使在甲处植树的人数是乙处植树人数的2倍,需要从乙队调多少人到甲队?2变题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处植树的有23人,在乙处植树的有17人.现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植树的人数是乙处植树人数的2倍多2人,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分析设应调往甲处x人,题目中涉及的有关数量及其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3某中学组织同学们春游,如果每辆车座45人,有15人没座位,如果每辆车座60人,那么空出一辆车,其余车刚好座满,问有几辆车,有多少同学?4某车间一共有59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可以加工甲种零件15个,或乙种零件12个,或丙种零件8个,问如何安排每天的生产,才能使每天的产品配套?(3个甲种零件,2个乙种零件,1个丙种零件为一套)5 一张方桌由一张桌面和四根桌腿做成,已知一立方米木料可做桌面50个或桌腿300根,现在5立方米木料,恰好能做桌子多少张?6某班有5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女生的及格率为80%,男生的及格率为75%,全班的及格率为78%,问这个班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7一份试卷共有25道题,每道题都给出了4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错选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那么他做对了多少道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课时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课时3

注意:1. 移项必须是由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
是在等号的同一边交换位置.
2. 方程中的各项均包括它们前面的符号,如x-2=1中,
方程左边的项有x,-2,移项时所移动的项一定要变号.
3.移项时,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移项与加法交换律的区别
移项是在等式中,把某些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3) 已知整式-3x+2 与2x-1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解:(2) 列方程,得 -3y=y+1.移项,得 -3y-y=1.
合并同类项,得 -4y=1.
系数化为1,得
1
y=4
.
3.利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 x的3倍与2的和等于x的2倍与1的差,求x的值;
(2) y与-3的积等于y与1的和,求y的值;
2.解下列方程:
1
−6
2
3
= .
4
1
3
移项,得 −
2
4
(1) 6x-7=4x-5;
(2)
解:(1) 移项,
(2)
得6x-4x=-5+7.
1
合并同类项,得-
4
合并同类项,
得2x=2.
系数化为1,得 x=1.
= 6.
=6.
系数化为1,得 x= -24.
3.利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 x的3倍与2的和等于x的2倍与1的差,求xx+2x=32-7.
(2)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 ,得
5x=25.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x=5.
3
x- x=1+3.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解方程的过程,掌握解方程方法,理解并掌握通过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体验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快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体验求知的成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解方程时如何去括号,符号的变化,乘法分配律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得还好,移项,合并同类项掌握得较扎实,就是分
析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的能力有点不足,而且是学习本课的主要障碍。

教法设想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
措施修改
意见
活动一:知识链接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
2、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为化1,要注意什么?
3、练习:解方程9-3x=-5x+5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移项→ 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①移项要变号。

②合并同类项时,只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作为所得项的系数,字母部分不变。

③系数化为1,要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

1、移项时不变号,丢项。

2、合并同类项时强调字母及指数不变。

3、系数化为1时分子分母颠倒。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活动二:合作学习【问题】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kW•h(千瓦•时),全年用电15万k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是多少?
分析:若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 kW•h,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2000)kW•h;上半年共用电6x kW•h,下半年共用电6(x-2000)kW•h
因为全年共用电15万kW•h,
所以,可列方程:
6x+ 6(x-2000)=150000
1、如何简化这个方程?
2、怎样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
3、怎样检验最后的答案是否是方程的解?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给出该方程的解法。

要解出这个方程,就要把方程化为x=a的形式,而在这里,我们若想把含有未知项和不含未知项的式子分别放在等号的两边,就必须先去括号。

解: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 -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 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答: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kW•h。

【举一反三】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么解?要去括号,就要根据去括号法则,及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若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

小组互评,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三:体验成功例: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 得x=5
【巩固训练】解下列方程
①4x + 3(2x – 3)=12-(x +4)
②2(10-0. 5x)= -(1.5x+2)
③3x-2[3(x - 1) -2(x+2)]=3(18-x)
教师巡视,直到学生完成解答过程。

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选取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发现去括号中的易错点。

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然后让一个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加以检查纠正。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板演并讲解自己的做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小组点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1、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

2、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

1 、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2、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去括号”的认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 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4x-5与3x-6的值互为相反数?
2、当y取何值时,代数式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分组研讨,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板演,并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想法。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一般步骤。

强调书写格式,及时表扬鼓励。

活动五:归纳反思提问: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总结:
1、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2、要注意括号外面的数要乘以括号里的所有的项;并且要注意符号。

通过小结,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系统化;并且强调学生的易错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注重引导,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

活动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