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景观园林设计说明范本

景观园林设计说明范本

景观园林设计说明范本一、设计目标本景观园林设计旨在打造一个美丽、舒适、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健身运动等需求,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科学种植、艺术装饰等手段,创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为居民提供愉悦的生活体验。

二、设计原则1.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感受,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和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2.生态原则: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和培育自然景观,使人们能够接触自然、享受自然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3.可持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设计使园林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经久耐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4.安全原则:保证园林设施的安全性,设立安全措施,预防恶性事件发生,减少意外伤害。

5.可访问性原则:设计兼顾各类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方便他们的出行和活动。

三、设计内容1.空间布局:根据场地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并确定主题和风格。

设置主要景点和活动区域,并设计艺术装饰来增添美感。

2.植物选择: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景观效果,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并进行科学的植物布局和组合。

注重本地植物的保护和使用,提高景观的适应性和生态性。

3.设施设备:根据需要和功能,设计合适的公园设施和活动设备,如亭子、长椅、健身器材等,同时考虑设施的艺术性和安全性。

4.照明设计:设计合理的照明系统,保证夜间的视觉效果和安全性,利用照明为景观增添艺术魅力,同时注重节能减排。

5.水景设计:合理利用水资源,设计喷泉、湖泊、小溪等水景,营造水与景观的和谐画面,增加水分子释放的负氧离子,提升空气品质。

6.音乐喷泉设计:利用音乐与水的相结合,形成流动的音乐喷泉,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水的喷射形成奇特的水舞,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

7.儿童游乐设施:根据儿童的需求和安全,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梯、蹦床等,提供安全、有趣的游乐环境。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区域调研和规划,了解河道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文化背景。

通过对区域特征和需求的分析,确定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其次,进行河道景观的规划布局,包括景点选择、路径规划和景观元素的设置等。

最后,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和施工。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布局,打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

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河流生态系统,保持河道的自然特色。

2.非建筑景观元素: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非建筑景观元素来增添美感和观赏价值。

例如,设置喷泉、音乐喷泉、雕塑、雕刻等艺术品,让河道成为一个艺术品展示的平台。

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游乐设施等来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3.沿河道路径的设计: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河道两侧的行人和自行车道。

路径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宽度,同时要考虑到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路径两侧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的氛围,并设置亭子、凉亭等设施供游客休息。

4.河道边的设施: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设置一些设施供游客使用,如亭子、凉亭、休息桌椅等。

这些设施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舒适、美观、实用。

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5.夜间景观设计: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夜晚的景观效果。

可以利用灯光来照亮河道,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彩灯、水景灯等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河道的观赏性。

总之,河道景观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空间。

在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非建筑景观元素、沿河路径的设计、河道边的设施和夜间景观设计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观赏和休闲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

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

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是环境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旨在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环境。

一、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的背景与定义景观设计是一种整合自然和人造环境元素的艺术和科学。

它不仅关注人类的需求和舒适,还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

生态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自然资源、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行为和政策。

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意味着在创造美丽景观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1. 尊重自然:景观设计应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

设计师应该研究并运用自然系统中的原理和过程,以保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适应性: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域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和材料,以减少对外部资源的需求。

3. 生态恢复: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来改善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例如,修复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促进自然生态的复原。

4. 水资源管理:景观设计应该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统,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应鼓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创建适宜的栖息地和提供丰富的植被可以吸引和维持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群。

三、景观设计实践中的生态保护措施1. 绿化与植被选择: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选择应优先考虑当地物种,并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合理设置绿化带和绿色屋顶,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 水景与水体处理: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并提供栖息地给水生生物。

合理规划水体与植物的配搭,可以有效净化和处理水质。

3. 增加生态连接:景观设计应注重创造和保护生态通道和连接,以促进物种的迁徙和基因的流动。

例如,建立绿化廊道和生态走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通行路线。

绿化景观设计说明

绿化景观设计说明

绿化景观设计说明1.设计目标:-1.1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1.2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3提供活动休闲空间,满足市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1.4强调生态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2.植物选择:-2.1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确保其生长健康;-2.2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以增加景观层次感和丰富度;-2.3选择结构美观的植物,如花草树木的色彩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排布等,以增加景观的艺术性;-2.4优先选择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如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等;-2.5考虑植物的季节性变化,选择具有四季观赏价值的植物,以确保景观的美感持久。

3.绿化布局:-3.1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绿化区域的划分和功能;-3.2将绿化分为主要绿化带、次要绿化带和交叉绿化带,以满足不同需求;-3.3在主要绿化带中,设置适当的休闲设施,如长椅、休息亭、儿童游乐设施等,以提供市民舒适的休憩空间;-3.4考虑交通流线,合理安排道路、人行道和绿化带之间的关系,方便市民出行;-3.5设置水景和景观小品,如喷泉、人工湖、雕塑等,提升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4.绿化养护:-4.1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定期修剪草坪、修整植物、除草、施肥等,保证植物健康生长;-4.2定期检查和清理水体,保持水质清澈、无藻状况;-4.3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采用环保的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4定期更新植物,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适时更换老化植物,保持景观的活力。

5.社区参与:-5.1鼓励居民参与绿化景观设计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居民对绿化的归属感和参与感;-5.2开展绿化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化保护意识;-5.3组织居民参与绿化养护活动,增加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以上是绿化景观设计的详细说明。

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布局设计和养护措施,我们可以创造出美丽、舒适且环保的城市绿化景观。

绿化景观设计说明范例

绿化景观设计说明范例

绿化景观设计方案说明一、工程概况及设计目标(一)工程概况小区位于江南城区腹地,公园南侧,中心学校与陈五路C段相连接,西临陈支十一路,其东面和南面均与城区道路接壤,是一处顺地势起伏自西北向东南大小不等,成条块状组合的楼盘,小区绿化面积16000多平方米,其建筑格局及建筑形式业已确定,园区现代新型时尚靓丽的建筑风貌和建筑布置形式,拟定格为统建还房安置的现代新型住宅聚落,景观设计以塑造园区新时代气息,新景观形象,新功能特色,新环境特点,着力打造“时代、宜居”住宅精品,开创江南安置住宅园区绿化景观建设的先河,建设一处房产置业环境景观的样板和典范,以此铸就园林环境与建筑风貌相结合,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标杆,谱写一曲环境景观与建筑形式协调和谐顺民心和民意的民生工程新篇章。

(二)设计目标结合居住区相对独立,外环境较为开阔的特点,景观设计以营造生态功能良好的环境空间,功能完善的景观空间,成为具备现代文化信息流的居住园区,适应现代社会创业发展的理想人居家园。

集休闲娱乐、健身康体、悠闲宁静等功能于一体,达到景观与城区景域环境协调统一,园区景观生态环境与建筑特色统一。

以此构建现代新型的居住社区与城市和谐相融的宜居园林院落,为实施统筹城乡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发展战略开好新局,设计以“”为主题。

二、总体设计及分区组景(一)总体设计鉴于园林建筑形式及布局业已定型,景观设计采取以园林植物构建环境空间,结合街区景观风貌与园区空间特点做好园区与街区景观的协调统一,着力建设一处完整的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竭力做好园区公共活动空间及其空间组合,构筑一道特色鲜明的景观绿轴;做好园区组团之间相互呼应,组团内自成体系,以期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园林景观效果。

组团内充分运用现代园林景观元素,建造集休闲娱乐、观赏游乐及独特庭园景色等多种功能空间,设计既协调园区环境与大尺度空间的环境氛围,又恰到好处地划定了园区景区与景点,从而克服了单调、呆板、粗糙的建筑空间环境,改变了过于刚性冷漠的环境氛围,使园区环境境域与区内建筑之间有一个符号上的呼应,整体景观与单元景观的协调融合,从而彰显了园区个性,充分满足了小区环境的自然性、休闲性、实用性及家园性,使园区自公共空间进入半公共空间到入院住宅的私密空间有一个渐进变化的自然过度,顺理成章的渐入佳境,以飨和谐温馨的心灵感受。

景观设计说明范文

景观设计说明范文

景观设计说明范文景观设计说明。

一、设计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绿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中,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次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景观。

二、设计原则。

1. 生态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的植被和地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安全原则,考虑到市民的安全和便利,设计合理的行人通道和交通设施,确保景区内的游客能够安全游玩。

3. 美观原则,注重景观的美感和艺术性,通过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布局,打造出宜人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4. 亲水原则,利用水资源打造出水景,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活力,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设计内容。

1. 植物景观,在景区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让市民在繁忙的都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2. 水景设计,利用现有的水体资源,打造出人工湖泊和小溪流,增加景区的亲水性,为市民提供嬉水的场所。

3. 休闲设施,在景区内设置休息亭、长椅和凉亭,为游客提供休息和遮阳的场所,同时也增加景区的观赏性。

4. 公共艺术,在景区内布置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品,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的参观体验。

5. 灯光设计,在夜晚,通过灯光的照明,打造出浪漫的夜景,增加景区的夜间游览价值。

四、设计效果。

1. 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景观设计,使城市的绿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 丰富市民休闲方式,景区内的休闲设施和植物景观丰富了市民的休闲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3. 增加游客吸引力,优美的景观设计和丰富的游览设施,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总结。

通过本次景观设计,我们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以及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建筑景观设计是将建筑与景观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美观、舒适的建筑环境。

而生态环境设计则着重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绿地、植被、水体等元素,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调节气温等。

同时,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等,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

2. 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1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可能性。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 自然与人工结合原则在设计中需要将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景观。

2.4 生态服务功能优先原则在设计中需要优先考虑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

通过合理规划植被、水体等元素,提供空气净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3. 建筑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案例3.1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是一种将植被引入建筑屋顶的设计方式。

通过绿化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通过大面积的绿色屋顶,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成为一座城市的绿色明珠。

道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道路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建筑材料
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破坏。
提升城市形象
01
02
03
景观美化
通过景观设计和绿化措施 ,提升道路的美观度和绿 化率,为城市增添绿意和 美感。
文化传承
将地方文化和历史元素融 入道路景观设计,彰显城 市特色和历史底蕴。
城市名片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景 观,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 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和吸引力。
鼓励公众参与设计
让公众参与到道路景观设计中来,广泛征求意见和 建议,使设计更加符合公众需求和期望。
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公众对已建成的道 路景观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促进设计 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创造宜人的道路空间和景观。
02
地域特色
强调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打造具
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
03
生态优先
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实现道路建设的可
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道路环境保护 和景观设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 环保意识。
生态工程技术
未来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 湿地修复、雨水收集等,实现道 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新型材料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将会有 更多环保、耐久、美观的新型材 料应用于道路建设中,提升道路 景观的质量和持久性。
设计理念更新
01
人文关怀
未来的道路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05
道路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 3 页第 1 页说明
一、对建设方案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根据项目详细外业勘测,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施工图设计在建设方案文件基础上,对本篇章进行了优化。

二、公路工程及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为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新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实现节能减排,为实现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而尽力。

本项目位于山区,沿线建筑物较多,土地以耕地为主。

公路建设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因工程建设引起的粉尘污染等问题。

公路运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交通噪音对沿线居民休息、学校教学的影响,同时还有路面排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结合环境特点,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采取必要的、可行的工程措施,切实做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大气污染。

2.1 节能减排
1、老路面层、基层挖除后的利用。

老路挖除的沥青面层和拳石基层,可作为新建路段路基的填筑材料。

2、拆除盖板、梁板的利用。

拆除的盖板、梁板可砌筑石砌边沟或做河底铺砌。

3、护栏板的利用。

全线拆除的护栏板可重复利用。

4、行道树的利用。

全线尽量保留原道路两侧行道树,不能保留的尽量采用移植,减少砍伐。

2.2 土地资源的影响及措施
公路建设必将占用土地资源,这将对当地百姓生活、生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仅牵扯拌合站及预制场的临时占地,取土前清除表层种植土,集中堆放,取土后再将表土返回,并恢复植被。

2.3 基础设施的影响及措施
本项目的建设会拆迁电力、电讯线路,对原有道路产生挤占和改移,将对社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拆迁电力、电讯线路等给予拆迁补偿,对横穿公路的管线按照管线部门技术要求进行管线保护;
(2)对原有道路的大修,均本着不降低原有道路标准的原则。

2.4 对沿线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及措施
公路的修建必然要对沿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设计中采取以下措施:
(1)在线形设计中,尽量减少大填大挖路段,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和生产;
(2)穿线灌溉渠道设置涵洞或设置倒虹吸,便于农田灌溉。

2.5 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为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在设计中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社会环境特征,尽量对原有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加以保护,从设计、施工到养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原貌,使公路主体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为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在路基填、挖处,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路堑上方设置挡水埝;在路堑两侧设置路肩排水沟,在路堤坡脚以外设置排水沟,沟底纵坡较大时进行铺砌;
(2)路堑、路堤边坡均采取了植被防护或圬工工程防护,防止坡面水土流失,稳固边坡。

三、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依据、原则
3.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1991年;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4)《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2003)5号令;
(5)《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总局(88)环建字第117号文。

3.2 设计原则
公路的建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为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新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作好环境规划,切实抓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

根据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以及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要求,在科学的环保理念指导下,本设计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项目采取必要、可行的技术措施,把减轻公路对现有地形、植被的破坏和自然水系水质的影响作为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2)采用环保大修,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3)合理利用挖方段边坡防护形式,提高路堑段的景观效果;
(4)采用与当地景观相适应的防护、绿化植物;
(5)修整临时施工场地、便道,恢复自然地貌;
(6)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减少运输车辆扬尘、尾气排放,控制施工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拟采用的植物配置及特征
全线以绿色防护为主,增强道路景观,美化环境。

路基防护在岩土结构稳定、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倡“不见土少见石,适应地形、保持原样,披上绿衣”的防护设计理念。

绿化对于稳定路基、保护斜坡、保持水土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即绿化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有利于交通安全,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绿化还能过滤径流、吸附尘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噪声、美化路容,具有改善公路环境的功能。

全线路基边坡、路堑边坡、土路肩、碎落台等均采用植草灌绿化。

填方边坡统一采用植草灌防护,应根据防护目的、当地气候、土质、施工季节选用草种,应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草种。

对不利于草类生长的土质,应在坡面先铺一层厚度不小于10cm的种植土再栽植或播种。

挖方土质边坡,在碎落台及边坡采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灌植物绿化防护;对于于微~弱风化坚硬岩石稳定的挖方边坡,在碎落台种植攀援植物绿化一级边坡,边坡平台种植攀缘植物和垂直型植物美化边坡。

本项目可选用小黄叶杨、大黄叶杨小千头柏等常绿灌木,小叶女贞落叶或半常绿灌木,丰花月季常绿或半常绿灌木,迎春、紫穗槐、荆条等落叶灌木,铺地柏匍匐小灌木,紫藤等,边坡绿化可采用黑麦草、高羊茅、野牛草等,选用植物应喜光、耐旱、耐寒等适应性强的品种。

五、土地复垦与利用情况
本项目以填方路基为主,尽可能减小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取土采用集中取土方案,土质为砾类土,路基填料必须在指定的取土料场取用,严禁乱掘、乱挖。

对砾类土取土料场,在开采过程中采用设置缓边坡、及时回填清表土等措施,以利保护环境和恢复植被。

废方必须按指定的弃土场或沿线附近地势低洼或废坑内弃之。

挖除废弃的旧路面必须按指定的掩埋方式进行处理掩埋,并尽量将其平铺至弃土场底部,避免恢复耕地后,翻地翻出,造成污染;清表弃方一部分可作为公路绿化用土。

弃方时应尽量将弃土场填平,以利于开垦为农田,避免了对环境的重复破坏,同时有利于恢复植被和节约土地。

弃土时,结合绿化设计使弃土堆成规则的形状,并设置纵、横向坡和完整的排水系统。

弃土场使用前先将场内耕植土集中清除,以便使用结束后复耕,复耕回填耕植土厚度不小于30cm;弃土场低凹排水不畅段修筑排水沟;弃土场外侧边坡坡率1:1.75~1:2。

弃土时不得使作业面积水。

六、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6.1 水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施工中的油污染、生活污水等,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有停车区的污水排放、路面径流排污等。

大部分工程不会对沿线水体产生明显影响,为减少施工期、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采取如下措施:
(1)施工场地位置的确定充分考虑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远离饮用水源,以免造成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场区内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2)桥梁桩基施工时废弃泥浆应集中沉淀后运至指定地点堆弃;
(3)加强施工阶段对机械设备的管理,避免跑、冒、滴、漏,防止对水环境的污染。

6.2 环境空气影响及措施
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污染;易于扬尘的建筑材料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粉尘,污染大气环境。

针对上述问题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路面拌合场地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处,采用封闭式拌合设备,并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易于扬尘的建筑材料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采取可靠的遮盖降尘措施;
(3)配备洒水车控制施工路面、拌合站、堆料场的扬尘。

6.3 环境噪音影响及措施
6.3.1 施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及措施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施工期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施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拟采用的措施有:设有大型机械的施工场地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在工期安排上对产生叫大噪音的施工工序,尽量不安排夜间施工。

6.3.2 运营期环境噪声的影响及措施
在运营期快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及敏感区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特别是对公路附近的学校正常的教学、村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以上影响拟采用以下措施:
路面采用柔性路面,从而减小路面与车轮间的摩擦产生的噪声;
边坡、排水沟采用种草等防护形式,大量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