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通讯稿的写法

【篇一:人物通讯写法】

人物通讯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

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

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因此,在

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

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

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

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

才离开。

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

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

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

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

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

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

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

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

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

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

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

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

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

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

累到在工作岗位上。

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

明学生’称号。”

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

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

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

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

想像在讲述。

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

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

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

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

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

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

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

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

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

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

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

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

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

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

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杨最终获刑三年。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

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

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

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

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

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

声呼救。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

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