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颈椎病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颈椎病总结报告范文(3篇)

关于颈椎病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颈椎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等引起的颈肩部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将对颈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病因1.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长时间低头、仰头、侧卧等不良姿势,使颈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2. 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颈椎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颈椎病。

3. 颈椎外伤:颈椎受到外力撞击或扭伤,导致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

4. 肥胖:肥胖者颈椎负担加重,易引发颈椎病。

5.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退行性变,易发生颈椎病。

三、临床表现1. 颈部疼痛:颈椎病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

2. 颈部活动受限:颈椎病患者的颈部活动受限,如不能自由旋转、前后弯曲等。

3. 上肢麻木:颈椎病可导致上肢麻木,麻木区域可涉及手指、手臂等。

4. 肌肉萎缩:颈椎病可引起上肢肌肉萎缩。

5. 植物神经症状:颈椎病可引起心慌、出汗、头晕、恶心等症状。

四、诊断1. 历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工作性质等,了解颈椎病的病因。

2. 体格检查:检查颈部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障碍等,评估颈椎病程度。

3. 影像学检查:颈椎X光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颈椎病变部位和程度。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根痛药物等。

2. 物理治疗:颈椎牵引、电疗、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颈椎间盘摘除、颈椎融合等手术治疗。

4. 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缓解颈椎病症状。

六、预防1. 保持正确坐姿:工作时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等不良姿势。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摘要】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或颈部外伤导致颈椎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采用综合疗法进行诊疗,包括经络调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膏方等。

本报告调查了10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诊疗方案在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且疗效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而且,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并不受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长短的影响。

因此,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导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颈痛、肩背痛、头晕、颈部僵硬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疗法主要是以物理治疗为主,如牵拉、按摩等,但其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经络、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10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治疗,每周2-3次,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前后,使用颈椎病评分量表(NIH-CPS)评估疼痛程度和功能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治疗3个月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颈椎功能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6.8±1.5减少至治疗后的2.3±0.8,功能改善评分由治疗前的4.7±1.2增加至治疗后的8.1±1.5(P<0.05)。

同时,治疗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P<0.05)。

【讨论】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以整体观念看待身体、以调理功夫治疗病症”,通过调理经络、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提高颈椎功能。

此外,治疗时间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颈椎病,也称为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骼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

本文将对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诊断标准针对项痹的诊断,我们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编号:国中医药字[2016]187号),该标准详细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为中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因与病机分析项痹的病因主要包括颈部受凉、颈部受伤、颈部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肌肉劳损等。

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经络阻滞和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四、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我们将项痹分为风寒湿邪阻络型、肝肾虚弱型和气血不足型三种辨证分型。

每种分型的特点、病理机制及治疗重点都有所不同。

五、中医治疗方案1.风寒湿邪阻络型治疗重点: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组合:桂枝汤加减、川芎茶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2.肝肾虚弱型治疗重点:补肝肾、活血化瘀方药组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汤加减疗程和疗效:治疗期为4-6周,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肩颈部的酸疼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气血不足型治疗重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通络汤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6-8周,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

六、临床疗效总结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项痹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总结了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

根据分型的不同,中医方案对项痹患者的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酸痛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颈椎病的困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疾病,其症状包括颈椎疼痛、僵硬,甚至可能引起头痛、肩膀疼痛和手臂无力等。

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案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不良、气血不畅、肌肉痉挛等。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目标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和神经系统,促进颈椎的康复。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以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首先,针灸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针对100名颈椎病患者的研究发现,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的颈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增加。

因此,针灸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其次,推拿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推拿通过按摩和揉捏颈部和周围的肌肉,舒缓痉挛和僵硬,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研究表明,推拿可以显著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例如,一项对50名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推拿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推拿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除了针灸和推拿,中药也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循环和神经系统,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和康复进程。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显著减轻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疼痛和僵硬。

一个研究组对100名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50名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另外50名患者使用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中药组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颈椎活动范围明显增加。

因此,中药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针灸、推拿和中药等综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改善生活质量。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91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9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42.9%,穴位贴敷疗法使用率49. 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91例(100%)>推拿59例(64.3%)、辨证口服中药汤剂39例(42. 9%)、穴位贴敷45例(49. 5%)、火针疗法15例(16. 5%)、颈部理疗者47例(51.6%),,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痛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痛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法、灸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中医科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患者,陈某,女51岁,2019年9月10日就诊,右手第3-5指麻木疼痛一个月,伴耳鸣,偶有头晕无颈部疼痛不适,无双上肢疼痛,无恶心呕吐,无上肢功能障碍,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

既往10年前脊髓型颈椎病病史。

查体:颈椎曲度直,颈部肌肉僵紧,局部压痛,以曲池穴、及右颈5-7椎旁为重,放射痛(+),压颈试验(+),右臂从牵拉试验(+),右上肢远端血运感觉正常,右手3-5指痛觉减弱,病理征未引出。

舌淡苔白脉细弦。

辅助检查:颈椎MR示:颈4-5、5-6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

西医诊断:颈椎病(混合型)中医诊断:项痹病——肝肾亏虚处理:1.轻柔手法做颈部放松按摩,局部筋结行松解弹拨,手法顺势牵引。

2.中药口服颈舒汤加减治疗以活血通络健康指导:行颈部锻炼,睡觉时低枕。

学习体会:在关于颈椎病的退变部位都认为好发于C6、7节段,老师的手法独具特色,通过对阳性筋节的揉捻放松,在僵紧的项背部施以滚法后病人即可感觉清爽。

师傅讲解:患者既往脊髓型颈椎病病史,发作时,头晕,颈部不适,双下肢疼痛无力,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感,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此次发病为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混合型,治疗应内外同治,重在预防,手法治疗应以”筋喜柔不喜刚”原则,调节颈椎曲度及周围软组织受力状态,解除神经及肌肉受压以改善症状,禁用重手法板旋,防止加重症状或诱发出脊髓压迫症状。

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应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普及中医“未病先防”之道。

针对筋伤疾病容易复发,应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除了指导患者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正确的生活方式外,还应加强自我保健和功能锻炼,如颈椎自我按摩和保健操等。

告知患者坚持正确的自我保健和功能锻炼,才是防止复发的良方。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易某某,女性,30岁,农民。

初诊(2009年7月28日)患者因“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1月余,受凉后加重5天”前来我科就诊。

主诉平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因淋雨后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又因贪凉而加重。

查体:颈项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颈5、6椎棘突右侧旁开1.0厘米处压痛明显,并放射至右肩胛骨内侧缘及右前臂外侧,右上肢三角肌轻度萎缩,右肩胛冈下缘凹陷处压痛明显,右肩峰后下缘压痛,右前臂外侧轻微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MRI检查显示:颈5-6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项痹病(风寒湿阻);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给予我院院内制剂颈舒胶囊内服,每次四粒,日三次;并针刺风池、颈部阿是穴、右肩髃、曲池、外关、后溪,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连续波密波刺激;再配合颈肩部及右上肢滚、揉、分推、弹拨及颈椎旋提整复等手法,日一次。

二诊(2009年8月5日)患者诉经以上方法治疗1周后,颈痛及右上肢胀痛、麻木较前有所减轻,未诉特殊不适。

继续以上方法治疗,并配合颈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1次,同时配合颈椎康复操适宜锻炼。

三诊(2009年8月12日)患者经两周治疗后颈痛基本消失,右上肢胀痛较轻微,但右手指麻木仍存在。

继续以上方法治疗,针刺颈5-6夹脊穴、右天宗、肩髃、曲池、后溪,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再配合颈椎推拿手法及颈椎牵引,日一次,同时加强颈椎康复操锻炼。

四诊(2009年8月18日)患者经以上方法治疗20次后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

续前方法巩固治疗5次后痊愈出院。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工作时经常向某一方向转动的人。

中医学为“项痹”。

郭老师通过长期临床总结出导致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寒、痰、瘀、虚四者杂合致病,以虚为本,寒痰为标,瘀血贯穿病之始终,并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将经验方颈舒汤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新工艺制成颈舒胶囊,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陈*,男,52岁,登记号:01823591,初诊日期:202*年11月9日。

主诉:头晕目眩1日。

病史:患者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常年伏案书写,经常熬夜赶写材料。

平素用脑过度,很少做户外活动。

近年来时有颈肩部酸胀、疼痛,上肢手臂麻木。

曾拍过颈椎X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并未对症治疗。

近日因筹备会议,不得休息,自觉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健忘不寐。

今晨起床过猛,顿觉头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闭目不敢睁,且心慌汗出,面色苍白。

遂由家人送来医院就诊。

症见:神志清楚,形体消瘦,语言清晰,面无血色,爪甲无华,双眼紧闭,恶心欲吐,轻度眼颤,转头可诱发头晕,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舌淡苔白,脉细弱。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引出。

血压:140/80mmHg,心率:90次/分。

舌淡苔白,脉细弱西医诊断:颈椎关节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候诊断:气血亏虚证治疗原则:滋肾生髓,补益气血。

针灸取穴:肾俞,膈俞,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风池,完骨,天柱。

治疗经过:肾俞、膈俞向脊柱斜刺1.5寸,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直刺1.5~2寸,各穴均用捻转补法。

风池、完骨、天柱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1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

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20-30min。

治疗结果:连续针刺治疗3次后,症状较前减半,治疗14天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

嘱患者避风寒,慎起居,劳逸结合。

按语: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本证亦称为头眩、掉眩、巅眩、冒眩、风眩。

其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

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

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

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颈椎病专题报告
报告人:迎春林区人民医院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颈椎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周围的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又称颈椎综合征。

主要为颈项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牵涉肩部
及上肢疼痛麻木,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

中医属于“项痹”“头痛”“眩晕”病症范畴。

中医认为该病病因其一、风寒湿外邪侵入太阳经,经气弊滞,气血瘀滞,是该病早期主要病因病机。

其二、外伤和颈部长期疲劳性损伤,使气血失和,失和之久,伤及正气,筋脉失养。

其三、年老体弱,督脉虚损,肾精亏损,肾虚不能生髓充骨,骨不坚,外邪易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我习惯将颈椎病按照病情急缓分4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
主证:颈项强硬转侧不利,枕部疼痛,并伴恶风或恶寒,肌肤冷湿麻木,肩背上肢疼痛,舌质淡,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痹通络
方剂:桂枝汤加减
桂枝10g 芍药10g 葛根15g 羌活10g 防风10g川芎10g桑枝15g 生姜10g 炙甘草10g
2血瘀阻络型
主证:颈项肩背肢体疼痛、麻木,疼痛为刺痛,局部压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伴头晕,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瘀点脉弦涩。

治法:理血通络,活血化瘀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 川芎10g葛根20g鸡血藤20g桔梗10g路路通10g威灵仙10g 蜈蚣1条
3痰瘀交阻型
主证:颈项强痛沉重麻木,伴眩晕、头痛、头痛重闷如裹,胃脘胀闷、恶心或呕吐,大便溏薄。

舌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湿化痰,散瘀通络
方剂:涤痰汤合血府逐瘀丸汤加减
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0g胆南星10g 白术15g 川芎15红花10g赤芍10g桃仁10g 枳壳10g
4肾气亏虚型:
主证:颈背部酸痛,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腿疲软,耳鸣,性功能障碍,步态蹒跚,舌质红,苔薄净,脉弱无力,尺脉尤甚。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通痹
方剂:自拟舒筋益肾汤
黄芪20g 鹿角胶15g龟板胶15g 狗脊15g锁阳15g 丹参15g 当归15g蜈蚣1条全蝎3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