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婚俗变迁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结婚调研报告

农村结婚调研报告

农村结婚调研报告
调查摘要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农村地区结婚现状及相关问题。

通过针对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域背景的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意见,来反映农村地区结婚的实际情况。

一、调查背景
1. 调查目的:分析农村结婚现状及问题。

2.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域背景的居民。

3.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
1. 婚龄分布: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平均结婚年龄较年轻,大多数人在20-30岁之间结婚。

2. 教育程度影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和稳定性。

3. 婚恋观念变迁: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婚姻平等和个人发展。

三、结婚现状的问题与挑战
1. 婚礼压力:农村地区存在着盲目攀比的现象,婚礼费用和规模不断增加。

2. 户籍问题:农村居民结婚后,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等问题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3. 人口流失与留守婚姻:随着农村人口流失的加剧,留守婚姻问题备受关注。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
1. 宣传教育:加强对婚姻家庭法律法规和婚恋观念的宣传教育。

2. 支持政策: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地区的婚姻发展和户籍问题解决。

3. 社会支持:建立相互支持的社会机制,提供更多的婚姻咨询和支持服务。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农村结婚的现状及问题,旨在为农村地区的婚姻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我们希望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婚姻环境与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的婚姻稳定与幸福。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农村婚姻乱象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社会和家庭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婚姻乱象的现状、原因和影响,本次调研报告对农村婚姻乱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
1.调查农村婚姻乱象的具体表现形式;
2.分析农村婚姻乱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探讨解决农村婚姻乱象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农村地区居民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有效样本的抽取和数据分析,获取客观全面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1.农村婚姻乱象的具体表现:包括乔迁婚、闪婚、择偶标准降低、相亲交友乱象、传统观念冲突等。

2.农村婚姻乱象的成因:经济条件、教育水平、传统观念、人
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3.农村婚姻乱象的影响因素:家庭稳定性下降、青少年道德观
念淡薄、社会和谐度减少等。

4.解决农村婚姻乱象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加强农村婚姻家庭教育、提升农村婚姻法律意识、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等。

五、调研结论
农村婚姻乱象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家庭稳定的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解决。

在加强农村婚姻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提高农村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幸福度。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婚姻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及资源利用不足所造成的连锁反应近几年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通过“税费改革”,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强有力的举措,农村经济面貌有了一定改善。

但中国幅员辽阔,政府工作很难百无一疏,正是这种原因,我选择了“三农”问题中的“农村”这一大块,作了走访和社会调查。

在走访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原先所定的农村反腐倡廉问题在这里(000周边各村)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而且反腐工作经过前两年的深入开展之后,现在已形成了一种村务公开,代表监督的制度和人民群众举报监督的严肃氛围,农村反腐已不再是一种纯政府行政手段,而是一种由广大村民参与,大家共同支持的群众行为。

经过观察我发现农村婚姻问题更值得关注,在柳家砦村村委妇联主任处,我了解到这样一些资料。

近十年来,本村注册结婚的男女不足六十人,而且其中有多达43人为村内的女孩子,她们中间有36人是嫁到村外发达的地区,这些人嫁人的重要条件就是男方必须家庭殷实,居住地较发达。

而且这种婚姻几乎全由父母做主。

还有另外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本村的成年男子用5000至10000元不等的现金到比本地更贫穷的地区“找”媳妇。

这种婚姻关系恰是本村妇女出嫁的翻版。

第三种情况就更加不可思议,而且几乎是和法律打擦边球,村中低能弱智,身体有严重缺陷,据法律不能结婚生子的妇女,也与村中的大龄男子,或者同样是弱智,身体严重缺陷的男子结婚。

对于这种情况我对妇联主任提出了质询,她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无奈,她说:“你看看我们村,都快成一村的光棍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啊,至少让他们也有个家啊。

”妇联主任的回答确是发自内心,至情至感,但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却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啊。

在国家大兴“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的今天,如果政府对这种“劣质婚姻”还不加于关注的话,“提高人口素质的”夙愿又何以实现。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调查报告
婚姻与家庭责任的联系
随着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婚姻不再仅仅被视为 传宗接代的手段,而是更多地与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联系 在一起。
03
农村婚姻问题分析
经济压力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导致许多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彩礼、 婚礼等费用,从而影响婚姻的缔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年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受到限制,难以支撑起家 庭和婚姻的经济负担。
家庭支持不足
一些农村家庭在子女结婚 后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 帮助,导致年轻夫妻在面 对困难时无法有效应对。
社会观念影响
传统观念束缚
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对女性 的社会地位和婚姻选择产生不利
影响。
社会舆论压力
农村社会舆论对婚姻问题的关注和 评价,往往对年轻人的婚姻选择产 生一定压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面临更大的婚姻压力,经济条件成为影响婚姻的重 要因素。
家庭因素
01
02
03
家庭期望
农村家庭往往期望子女早 日结婚生子,延续家族血 脉,这种期望对年轻人的 婚姻选择产生一定影响。
家庭矛盾
农村家庭中存在的矛盾, 如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 ,对婚姻的稳定性和幸福 感产生负面影响。
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关注孩子 的成长和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关爱机制,加 强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良好 教育的权利。
改变社会观念
倡导平等、自由的婚恋观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人们 树立平等、自由的婚恋观念,消除对农村婚 姻的偏见和歧视。

农村婚礼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婚礼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婚礼现状调查报告1. 背景婚礼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对于农村地区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婚礼的传统形式和规模正在发生变化。

本报告旨在调查农村婚礼现状,并提出相关分析、结果和建议。

2. 分析2.1 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婚礼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这导致农民家庭在举办婚礼时拥有更多的经济条件。

他们可以选择更豪华、奢侈的婚礼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2.2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婚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这导致了一些新趋势在农村婚礼中出现。

例如,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城市举办婚礼,而不是在自己的家乡。

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婚礼更加时尚、多样化,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场地选择。

2.3 传统观念与农村婚礼尽管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观念对婚礼的影响。

例如,许多人认为举办盛大而隆重的婚礼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家族面子的体现。

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些农民家庭为了举办豪华婚礼而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

3. 结果3.1 婚礼形式多样化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婚礼形式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酒席和道具,一些新元素如舞台表演、游戏环节等也开始出现在农村婚礼中。

3.2 婚礼规模扩大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许多农民家庭开始追求更大规模的婚礼。

他们希望通过举办盛大婚礼来展示财富和地位,同时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家族面子的体现。

3.3 婚礼花费增加由于婚礼规模的扩大和婚礼形式的多样化,农村婚礼的花费也在不断增加。

一些家庭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或负债累累来举办豪华婚礼,这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压力。

4. 建议4.1 加强教育宣传为了改变农村婚礼过度奢华的现状,需要加强教育宣传。

应当向农民普及理性消费观念,并提醒他们合理安排婚礼预算。

4.2 引导新风尚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比赛等方式,引导农村年轻人形成健康、时尚、节俭的婚礼风尚。

这将有助于减少过度奢华的现象。

对家乡婚俗的调查报告(一)2024

对家乡婚俗的调查报告(一)2024

对家乡婚俗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家乡的婚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本调查报告将对家乡婚俗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文:一、婚前准备阶段1. 婚礼筹备工作:申请结婚证书、选择婚庆公司、购买婚纱等。

2. 婚宴预订和筹备:选择婚宴场所、定制菜单、准备婚宴主题等。

3. 礼金与礼品准备:确定亲朋好友的礼金和礼品标准、准备给婚礼主要人物的礼物等。

4. 婚前照相与婚纱拍摄:选择摄影师、选定拍摄场景、配套服装等。

5. 喜酒摆酒仪式安排:确定主持人、编排节目、准备喜酒等。

二、婚礼过程1. 迎亲仪式:新郎车队的组成和装饰、新娘出嫁的步骤和仪式等。

2. 迎宾入座:安排迎宾、分餐座次、进行主持致辞等。

3. 敬酒环节:酒席次序、敬酒父母、宾客、亲友等。

4. 祝福仪式:请长辈和亲友上台祝福、接受祝福,确保婚礼的吉祥。

5. 婚礼结束与离场:结束婚礼仪式、道别亲友、离场并送走亲朋好友。

三、婚后生活与习俗1. 安排新婚之夜:准备新婚房的布置、安排婚房用品和蜜月长短等。

2. 夫妻新居的入住:准备家居用品、购置家具、布置新居等。

3. 家庭规划与生活方式:规划夫妻生活、分工与合作、制定家庭规则等。

4. 新婚习俗传承:参与家乡传统习俗、尊重长辈、与亲友保持联系等。

5. 夫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沟通与理解、相互支持和尊重、共同规划未来等。

四、婚俗变迁与保护1. 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社会进步、文化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等。

2. 婚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家乡文化、弘扬文明风尚等。

3. 社会对家乡婚俗的认知与态度:理解与支持、保护与传承、消极与抵制等。

4. 婚俗保护的困境与挑战:人口流失、婚俗商业化、现代婚俗的冲击等。

5. 探索和提出相应保护措施:教育传统文化、宣传传统价值观念、制定婚俗保护政策等。

五、调查报告总结经过对家乡婚俗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识到家乡的婚俗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农村婚嫁调研报告

农村婚嫁调研报告

农村婚嫁调研报告农村婚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在中国农村地区,婚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婚嫁现象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婚嫁状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农村地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

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

此外,我们还拜访了5个农村村庄,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访谈。

三、研究结果1. 农村婚龄推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婚龄普遍较低。

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婚龄。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计划在30岁以上结婚。

这主要得益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

2. 男女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家庭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男女结构的失衡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受访者占总人数的57%,女性仅占43%。

这种男女结构的失衡给农村地区的婚姻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使得一些男性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偶。

3. 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与农村居民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相比过去追求物质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婚姻的平等和谐。

此外,一些年轻人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婚姻自由,尤其是女性。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农村婚姻现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婚龄推迟和婚姻观念的转变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

2. 农村男女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女孩的地位。

3. 农村地区需提供更多的婚恋服务,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找到合适的配偶。

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从而推迟婚龄。

2. 加强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农村女性的地位,消除男女结构失衡问题。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引言:婚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体幸福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农村地区,婚姻乱象问题日益突出,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婚姻乱象的原因和特点,本调研报告对农村地区的婚姻乱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与受访者进行交流和深入探讨。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420份,受访者涉及多个农村地区的男性和女性,年龄在25至60岁之间。

二、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婚姻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艳遇和婚外情现象普遍存在。

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在婚姻中曾经有过艳遇或婚外情的经历。

其中,男性出现婚外情的比例高于女性,达到了70%。

2. 早婚现象较为严重。

近40%的调查对象在18岁之前就结婚,这种早婚现象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夫妻关系矛盾等问题的发生。

3. 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存在。

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家庭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态度,这导致女性权益受到侵害,婚姻关系不平等。

4. 婚姻暴力问题严重。

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经历婚姻暴力的问题,包括肢体暴力和精神虐待等。

三、原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个别访谈的内容,得出了农村婚姻乱象形成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习俗较为保守,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婚观念等对于婚姻乱象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经济压力过大。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不高、生活负担重的问题,这给婚姻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和夫妻关系矛盾加剧。

3. 教育与意识不足。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导致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觉悟程度不够,缺乏对于婚姻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解决对策针对农村婚姻乱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解决:1. 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婚姻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2. 促进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婚俗变迁调查报告
----------以江陵县沙岗村为个案的调查研究
王小平
摘要:中国的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我国农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人生的两件大事莫过于盖房子和结婚生子。

因此,笔者在此次调查中截取农村中婚姻风俗的变迁这一角度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婚姻礼俗社会变迁婚姻观念婚俗变迁
一、方法与资料
婚姻风俗是不成文的社会关于婚姻的行为规范。

它是在婚姻上历代相沿而成的风俗习惯。

就其内容而言,它可分为两类:一类在于婚姻关系本身,比如择谁为偶,从谁而居等。

像传统的“叔接嫂”、“从夫居”、“招女婿”、“童养媳”、“换亲”、“拉帮套”等。

因此它是不成文的婚姻制度。

另一类是属于婚姻礼节方面的,比如以婚姻成立为例,它可包括从定亲到完婚的全过程。

本文就是一篇通过农村社会婚礼的变迁过程的调查来反映农村社会婚俗变迁的形式及其原因的调查报告。

本文是一篇描述性的调查报告,笔者以所在的出生居住地江陵县沙岗村为个案,通过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村的婚姻礼俗方面的形式与过程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并参加了该村的几场隆重的婚礼。

此外,还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一些老人及长辈那里了解到父辈到子辈婚礼内容方面的变迁的过程。

运用比较法,通过父辈与子辈婚礼形式的比较与研究来反映该村婚礼的巨大变化,从而也揭示出整个农村社会婚俗的巨大变迁。

本文通过笔者的耳融目染、所见、所闻、所感、所论来描述农村社会婚俗的变迁。

只是截取于某一个案,或许会有一种以偏概全的误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笔者并不想竭力去证明什么,只是去描述某一种社会现象,去反映某类社会问题并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小小的共鸣与思考。

二、结果与分析
该村共有53户人家,200多个家庭。

婚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与核心。

因此,通过调查了解与分析,该村的婚俗从婚姻关系上来看,经历了传统的招女婿,童养媳,换亲到现代的自由婚恋。

从婚姻礼节方面来分析,传统的婚礼多重于繁冗的礼节习俗,而现代的婚礼则更多的是金钱上的挥霍与消耗,礼节仪式比较简单。

在后面的分析中笔者将会详细论述。

就婚姻关系而言,换亲是传统农村社会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婚俗。

换亲,又称作交换婚,是农村比较常见的包办婚姻形式,为了避免儿子找
不上媳妇或节省娶媳妇的开支,有儿有女的人家便沿袭了这种婚姻陋习。

该村曾经有一户许姓人家,父母生前为女儿和儿子订下了换亲的协定,哥哥娶嫂子时,妹妹才13岁。

妹妹成年后,嫂子催她出嫁。

但他的未婚夫,即嫂子的弟弟,既没有文化,又不会干活,而有赌博的嗜好。

所以她死活看不上,被迫逃婚。

于是,嫂子也撇下了丈夫和孩子回了娘家,以便另投门户。

这种婚姻陋俗在现代看来是值得唾弃的,但是在传统落后的农村却确实存在着。

此外,招女婿、童养媳等婚俗在父辈的那个时代也是比较盛行的。

笔者父母的婚姻就是一种招女婿的形式,父亲是上门女婿,随母亲家里姓。

无论是在传统的换亲、招女婿、童养媳等婚俗中、还是在现代的自由婚嫁中,媒人在农村社会的婚俗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婚礼中。

从定亲、合八字、看门户到完婚的全过程。

因而,就婚礼这一方面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该村父辈的婚姻亦是如此。

男女双方往往在结婚的前一天都未曾碰面,而只有等到结婚的当晚才能够看清楚对方的真正样貌。

在婚礼方面也进行的比较简单。

一般经媒人向双方的父母介绍双方的基本情况,合过八字即可结亲。

结婚的当天也只是请双方各自的亲戚加上媒人吃一顿饭即算嫁娶。

而接亲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双脚”,稍微好一点的家庭也只能够骑自行车。

因而,送亲接亲的队伍也不是很庞大。

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该村青年男女结婚时的婚礼却是另一番天地。

男女双方通过媒人的介绍相互认识,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然有的也是自由恋爱,只是找一位媒人充当“中间人”。

因此,不管怎么样,媒人在此的作用都是不可忽略的,而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影响力却相对减小。

接着,通过看门户,合八字到最后的定亲等相关礼俗的完成标志着婚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举行婚礼这一过程。

该村现代青年的婚礼相对于过去来说就要隆重、复杂得多。

以娶亲为例。

就时间而言,过去只需一天即可,而现在少则两天,多则三四天。

婚宴方面,更是大肆操办。

一家有喜事,全村人都会送礼,然后都去吃饭,外加亲戚朋友,少则几十桌,多的达到百桌。

在婚礼的最后一天,通过浩浩荡荡的迎亲送亲队伍将新娘护送到男方家里以后,本以为一场婚礼应该宣告结束了,但是好戏却还在后面。

此时,有一位拿着摄相机的专业人士仍然在房前穿来穿去,忙个不停。

他把整个迎亲的过程全都给拍摄刻制下来,以留作纪念。

这一切礼俗都结束后我们才可以宣布婚礼到此结束。

当然亲戚朋友们并没有匆匆的离去,因为他们还要等待第二天的喜蛋。

如此一场婚礼举办完毕,可见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通过该村过去到现在婚礼操办程度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同是为了结成婚姻的目的,而过去与现在婚礼所举办的形式却大相径庭。

这是否说明农村社会的婚俗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另外,通过一项数据资料的显示,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附下表:(单
位:元/家)
年份 结婚总支出家具费用婚床用品 首饰 其他
1950--1960900 500 200 200
1960--19701600 700 400 200 300 1970--19804000 1200 300 1270
1230
1700 1980--19908000 2300 1000 3000
36300 1990--200050000 2500 1200 10000
(资料来源:《1949—1999中国的婚恋》,叶童、朗月著,第375页)通过表中数据显示:过去50年间,中国农村的婚恋开销也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

结合表中数据结果与该村的婚礼过程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造成农
村婚礼变迁的深层原因似乎只是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仅仅是因为
经济的原因吗?通过笔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原因并非仅仅如此。

三、小结与讨论
那么,影响该村婚礼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访谈与资料的收集,
笔者归纳整理发现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经济方面而言,该村的经济水平近年来有了非常显著的提
高。

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国家免征农
业税,因此,农村社会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由于该村还进
行乡村企业承包,这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因此,在婚礼的
花费上人们更为讲究,也更舍得花钱。

其次,从社会制度层面而言,由于我国《婚姻法》的修改与完善,
使得人们结婚与离婚更为自由,程序也更为简便,在农村亦是如此。


去,人们一旦结婚就很难从婚姻的绳索中摆脱出来,而现在人们结婚相
对比较自由,且离婚也更为简便。

所以《婚姻法》的修订与日臻完善为
该村村民结婚提供了制度保障。

再次,该村人民的婚姻观念相对过去更为开放,也更加先进。

过去
种种婚姻道德伦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明明暗恋一个人却说不出口,本
是相爱的一对却由于父母的反对最终未能走到一起等等。

此种棒打鸳鸯
的事比比皆是。

而今,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剧,自由择偶、自由恋爱、
自由婚嫁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想也由保守走向开放。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村在操办婚礼方面已比过去更为注
重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婚礼的过程加以刻录,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婚礼的纪念,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

上述种种原因体现出通过该村婚礼的变迁反映出农村社会婚俗的变
迁。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追求婚姻的目的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而
更多的是成为一种“面子婚姻”,讲排场、讲气势。

时代的更替标志着社会的变迁,但并不是所有的变迁都是社会进步
的表现,农村社会婚俗的变迁亦是如此。

从换亲、童养媳到自由婚恋,这是一种进步的变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

但是对于婚礼的过度操办不仅浪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张扬了一种奢侈浪费的陋习,这种变迁就需要人们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了。

参考书目:
肖爱树:《20世纪婚姻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08 第261页。

叶童、朗月:《激荡的情史》(1949---1999中国的婚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09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4 第43页。

(王小平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江陵
434100 )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