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天下轻於身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青霞先生文集序素材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
阃,郭门的门槛。
寄,托付。
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③荐绅:士大夫。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指喻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指喻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指喻精品素材方孝孺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B.甚将延.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留侯论素材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8.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有过人之.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B.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孰能讥之乎C.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以.乱易整,不武D.油然而.不怪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下列各项中的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①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②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③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④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⑤ 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⑥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高三高考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试题(共16页)

2021年高考语文(yǔwén)专题复习精练精析---文言文阅读〔史传体〕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8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者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mínɡ shǐ)·宋濂传?〕[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诚然,卿不朕欺〔2分〕译文:〔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译文:〔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译文:3、把以下文言文中的画线局部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3分〕译文:〔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分〕译文:〔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2分〕译文(yìwén):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简堂集序精品素材归庄①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
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
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
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
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
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
府君独起而振之。
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
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
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
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
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
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
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拙效传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拙效传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拙效传精品素材〔明〕袁宏道①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
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
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
冬即余仆也。
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时年已四十余。
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
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少役于伯修③。
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
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
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
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
饼价贵,未可市也。
〞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
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
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
其痴绝皆此类.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书沈通明事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书沈通明事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书沈通明事精品素材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
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其真乏才也耶?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答案D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送徐无党南归序素材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
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是三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天下
轻於身素材
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
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豫让①、公孙弘②是矣。
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
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
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
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
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
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
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於己也为念,又况於中人乎?孟尝君为从③,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
”孟尝君曰:“善。
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
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
”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
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
”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
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
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
”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公孙弘敬诺。
公孙弘可谓不侵④矣。
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
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注】①豫让:春秋时晋国贵族智伯的家臣。
②公孙弘:齐国孟尝君的家臣。
③从:通“纵”,即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④不侵:不可侵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归:归附
B.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报:报答
C.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凌:凌辱
D.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难:与……作对
答案 B
2.文中“而欲丑之以辞”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故以.羊易之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时的君主,只重视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一旦得到土地就高兴,但他们却轻视人才,即使得到了
士人,也并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孰轻孰重。
B.孟尝君主张合纵,公孙弘建议先去观察秦王是否是个能称帝的君王,如果是个庸君,再合纵也不迟,孟尝君
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C.范氏、中行氏被灭掉以后,作为其门下的豫让并没有采取行动,他的朋友不解,豫让解释说是众人养活他的。
D.公孙弘出使秦国,秦王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
公孙弘义正词严,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
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士人。
答案 C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
豫让、公孙弘是矣。
译文:
(2)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译文:
(3)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译文:
答案(1)所以士人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
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
(“争”,进谏;“辞”,避免;“是”,这样。
)
(2)我寒冷的时候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却不给我食物吃。
(“衣”“食”做的词;“不我衣”“不我食”
宾语前置。
)
(3)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
(“善”做动词,“与”友好;“谕”,“表明”;补充出“向孟尝君”。
)
【参考译文】
虽然天下比不上人的生命宝贵,然而士人愿为别人而献身。
为他人而献身的人,是这样的可贵啊,但不被他人了解,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彼此融洽呢?贤君定要亲自了解士人,所以士人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
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
在那时,智伯、孟尝君能了解他们。
世上的君主,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就高兴,四方的人都来庆贺;但他们得到了士人,却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这是不知道孰轻孰重啊。
商汤、周武,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君,然而士人都归附于他。
夏桀、商纣,是大国天子,然而士人都离他而去。
孔子、墨子,都是平民百姓,万辆战车的国君、千辆战车的君王,(却)不能同他们争士人。
由此看来,尊贵、富有、力量强
大不足以拿来使士人归附,君王一定要自己知道这个道理然后才可以使士人归附。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迷惑啊,你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诸侯灭掉他们后,然而你并不为他们报仇;到了智氏,你却一定要为他报仇,什么原因?”豫让说:“我将告诉你其中的缘故。
范氏、中行氏,我寒冷的时候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却不给我食物吃,而且当时把我与众人一起供养,(他们)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
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的,我也就像一般人一样侍奉他。
到了智氏那里却不是这样,要出去就把车给我乘,在家里就丰厚地供养我,广众之下,一定要对我施加礼遇,这是用对待国士一样的礼遇来畜养我。
像对待国士一样畜养我的,我也要像国士一样侍奉他。
”豫让,是个国士啊,却还有拿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想法,又何况是中等的人呢?孟尝君倡导合纵,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去秦国观察秦王。
如果秦王是个能称帝的君王,您恐怕要成为他的臣子都还不可能,哪里顾得上用合纵策略和他对抗呢?如果秦王是个平庸的君主,您(再)用合纵策略跟他对抗也还不迟。
”孟尝君说:“好,我就请您去一趟吧。
”公孙弘答应了,带着十辆车子到了秦国。
秦昭王听说后,就准备用话来羞辱公孙弘,以观察他的反应。
公孙弘拜见了秦昭王,昭王说:“孟尝君的薛地有多大呀?”公孙弘说:“百里。
”昭王笑着说:“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几千里,还不敢凭此与人作对。
如今孟尝君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就要凭这与我作对,能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好士人,您不喜好士人。
”昭王说:“孟尝君怎样喜好士人呢?”公孙弘回答说:“坚持做人的准则、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做人君,不得意时不肯做人臣,像这样的人有三个。
善于治理天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能被采纳奉行,能使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人有五个。
拥有万辆战车的雄君,侮辱了使者,使者退而自杀,也定能血溅王衣,就像我这样的人有七个。
”昭王笑着道歉说:“客人何必这样呢?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
”公孙弘答应了。
公孙弘可说是不可侮辱的人了。
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只有千辆战车的诸侯。
公孙弘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而使其不受大国的侮辱,可称得上是个士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