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传考研院系分析、参考书目、复习规划、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符号1.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与象征符:1)信号(signal)的特点P44;2)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二)非语言符号【三类】P45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2.体态符号(手势等)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三)符号的基本功能P46表述&理解、传达、思考(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符号意义的分类1)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五)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P51;2.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3.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1)[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2)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4.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5.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6.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1)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2)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3)“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4)“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5)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7.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六)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1.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1)“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2)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2.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3.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P57(二)过程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A.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B.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三)系统结构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b)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2.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3.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A.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a)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b)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c)主我客我的关系P79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a)《象征性互动论》1969b)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c)“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C.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 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信息富有国”与“信 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 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 学者的主张 P252 一、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 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 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 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 多元化; 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 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 冲突的全球化; 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 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 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 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 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 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 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 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 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 “符号化”“赋予意义” 的过程, 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 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 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 读)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 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 ,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 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 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 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 “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 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 “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 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 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 :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 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 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 :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 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 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得出相同结论) ; b.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 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 “描述性”信息) 。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 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的参考书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试科目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书目建议:
1. 政治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类:
《新闻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媒介与社会》。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
3. 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类:
《新闻写作与编辑》。
《新闻采访与报道》。
《媒介经济学》。
《传媒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变迁》。
4. 专业选修类:
《传媒与文化研究》。
《网络传播学》。
《媒介批评与分析》。
《广告学》。
《公共关系学》。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考研辅导书籍,如《考研政治学习指导与题库》、《考研英语真题精析》等,以帮助提高备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些建议的参考书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课件、学术期刊和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 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 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 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 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 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 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 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 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 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 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 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 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 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 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 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 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 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 上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 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4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 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 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 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 -韦弗数学模 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 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 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P70-71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 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 息。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 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 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新传考研院系分析、参考书目、复习规划、新闻史知识点梳理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
是国内最早开展新闻学硕士和博士教育的两所院系之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新闻学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传播学专业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同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也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资料室。
在海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四)60.《布尔塞维克》---1927年上海,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
周刊~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
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主编。
全力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罪行,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才领导中国革命。
以大量篇幅歌颂中共领导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英勇斗争。
创刊时白色恐怖最严重,为迷惑敌人,免遭迫害,常采用伪装封面和合不断改换刊名的方式发行。
但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也宣传过错误政策、主张和口号。
1932年停刊。
61.《红旗日报》---1930年,由《上海报》和《红旗》合并而成。
李求实主编。
初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改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发行量达12000份,有国外订户,影响巨大。
创办初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甚大。
发刊词《我们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指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设若干栏目,每周发表一篇综合述评。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屡遭查禁和迫害,发行人员先后被捕四五十人。
报纸篇幅逐渐缩小,1931年停刊,共182期。
62.创造社—《文化批判》/太阳社—《太阳月刊》/鲁迅—《语丝》=〉左联《萌芽》63.《语丝》周刊---1924年北京,孙伏园主编。
鲁迅积极支持出版,力图办一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刊物。
鲁迅利用该刊等文艺周刊和报纸副刊,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章士钊派(甲寅)和胡适、陈源(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64.“记联”---1932年,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
在“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和“集纳协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新闻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统制及其育秧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斗争。
“记联”成立不久创办了国际新闻社,以报道革命抗日活动为主,稿件为国内外报刊所采用,四个月后被封闭。
1934年创办小型报纸《华报》,直接进行宣传活动,不久被迫停刊。
同年出版周刊《集纳批判》,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提出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服务,从而欺骗压迫人民大众的反动新闻事业;探讨建立无产阶级新闻学和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4期后被迫停刊。
35年“记联”建立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对外发稿,一直活动到36年5月。
抗战爆发后,该联盟部分成员参加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青记”)。
65.《时事简报》---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出现,并迅速发展。
根据中央规定,各军及各纵队均应办统一命名的壁报,每周一张,毛笔手抄,内容为国内外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及红军工作情况。
31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进一步推广这一宣传形式,被认为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66.“红中社”---1931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播发大会重要文告、宣言等文件。
标志着“红中社”的诞生。
它的创办与早期红军无线电事业有密切关系。
二次反“围剿”后,为扩大影响、打破封锁,中央郑重提出用无线电向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发出通电,红色中华新闻社应运而生。
该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
同时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以红中社名义,每天对外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
67.《红星》报---1931年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初为不定期出版。
每期约17000份。
长征期间条件极为艰苦,铅印改手刻油印,每期七八百份,发到连队。
邓小平、陆定一先后主编。
办报目的是为加强红军政治工作。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除社论、要闻、专电、前线通信、国际时事外,还先后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
同时该报还注意插图的运用,评论及新闻甚至理论文章,常常也配有漫画或绘画。
发刊词《见面话》形象生动全面概括了人民军队报刊应具有的提供新闻信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指导工作、批评监督及文化娱乐等多种职能。
虽然编辑人员少,通讯员队伍却很庞大,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和连队基层的干部战士。
1935年终刊共124期。
68.《青年实话》---1931年龙岩,后迁瑞金。
少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6开4版单张印刷的报纸~32开本的杂志形式,半月刊、旬刊、周刊。
陆定一等主持编务。
1934年长征前夕停刊,历时3年多。
深受青年读者特别是红军中青年战士的欢迎,发行量后增至到3万份。
文字通俗生动、内容活泼多样,适合青年需要。
经常刊载团中央文件,交流青年团工作的经验,介绍马义基础知识。
创刊方针和宣传中心“应该是报纸为着战争”。
发动青年踊跃参军,努力生产支前,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等等。
同时还向青年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革命任务。
69.《新中华报》---1937年中共中央为团结抗日计,将《红色中华》报改名而成。
先后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发行于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内,版面4开,三日改为五日再改三日刊。
油印改为铅印。
1941年停刊。
积极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表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央文件等,全面系统的报道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
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共政策。
此后新报刊的纷纷出版逐渐形成《新中华报》系。
70.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延安创刊,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日出对开,一张4版。
社长博古后廖承志。
总编杨松后陆定一。
毛起草创办通知,部署安排工作,题写报头发刊词,撰写修改重要社论、评论、新闻和文章。
初期国际新闻过多、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践的倾向。
42年4月1日,在中央指导下改版,目的是要使《解放日报》能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登载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
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指导性)原则,并检查了创刊以来的问题。
版面焕然一新。
一版各解放区要闻版,二版陕甘宁边区版,三版才国际新闻,四版副刊专论。
改变脱离实际的做法,以报道根据地新闻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办专刊,辟专栏,集中力量报道、指导整风运动。
宣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
军事宣传力度大大加强。
新闻学专业考研完备复习规划1、参考书目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复习规划1、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5年9月)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
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1月)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
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