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俗
汉中晚上好玩的巷子

汉中晚上好玩的巷子汉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
在这座城市里,有许多神秘的小巷子,每一个小巷子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尤其是在夜晚,这些小巷子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汉中晚上好玩的巷子吧。
第一条巷子:梁家巷梁家巷是汉中市区比较有名的一条巷子,也是最古老的一条巷子。
这条巷子长约300米,宽不到3米,两旁是古老的砖墙和木门。
夜晚,这里显得特别神秘,因为这里常常会出现一些鬼魂和幽灵的传说。
但是,对于喜欢探险和冒险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第二条巷子:南门巷南门巷是汉中市区比较有名的一条巷子,也是最繁华的一条巷子。
这条巷子长约500米,宽不到5米,两旁是现代化的商铺和餐厅。
夜晚,这里显得特别热闹,因为这里有许多小吃摊和夜市,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汉中美食。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娱乐场所,如KTV、网吧等,可以给游客带来无限的乐趣。
第三条巷子:西门巷西门巷是汉中市区比较有名的一条巷子,也是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一条巷子。
这条巷子长约400米,宽不到4米,两旁是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
夜晚,这里显得特别安静,因为这里是汉中市区最古老的区域之一,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汉中的历史文化,了解汉中的风土人情。
第四条巷子:东门巷东门巷是汉中市区比较有名的一条巷子,也是最具有民俗特色的一条巷子。
这条巷子长约600米,宽不到6米,两旁是传统的民居和民俗文化展览馆。
夜晚,这里显得特别有趣,因为这里有许多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如脸谱戏、杂技、民歌等,可以让游客了解汉中的民俗文化和艺术表演。
总之,汉中晚上好玩的巷子有很多,每一条巷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无论是喜欢探险和冒险的游客,还是喜欢美食和娱乐的游客,还是喜欢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汉中,一定要来这些巷子走走,感受一下夜晚的汉中。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中,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这里是关中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被誉为“汉文化圣地”。
汉中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汉中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汉中的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还有着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汉中的文化传统主要受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讲求仁爱和道德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而道家则追求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两大思想在汉中的地域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中文化。
在汉中,人们尊儒尚道,安享清静生活。
每逢传统节日,汉中市民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巴山夜宴,这是汉中一年一度的盛大祭祀仪式,各地人士会聚集在巴山古道上共享美食,舞狮祈福,祈求家庭幸福平安。
在汉中还有着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如汉昭帝陵、青仓山石窟、镇南关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汉中文化的繁荣和辉煌,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汉中人民热爱传统戏曲和音乐艺术,汉剧、秦腔、琉璃灯戏等是汉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多以古代战争、历史典故为题材,情节曲折、唱腔婉转,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汉中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多彩,如羊皮画、剪纸、木雕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技艺,更传承了汉中地区独特的文化精神。
如今,这些传统手工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了汉中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汉中的汉文化是一种充满着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独特文化形态,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相信,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汉中的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做出新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汉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介绍家乡汉中

介绍家乡汉中家乡汉中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汉中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汉中的一些特点和景点。
汉中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汉中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据史书记载,汉中是西汉时期的都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在汉中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如汉中博物馆、张骞墓和汉长安城遗址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汉中的历史和文化。
汉中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山川纵横,风景优美。
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华山,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被誉为“陕西第一山”。
登上华山,可以俯瞰整个汉中市区和周边的山脉,景色壮观。
此外,汉中还有丹江口水库、白鹿原等自然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汉中还是中国的农业大市,以种植水果和蔬菜而闻名。
汉中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地区。
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
尤其是汉中的苹果和柿子,口感鲜美,广受欢迎。
每年秋季,汉中的果园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水果,体验田园生活。
汉中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
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汉中蹴鞠、华亭灯会等。
汉中蹴鞠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被誉为“中华民族足球的摇篮”。
华亭灯会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的盛大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民间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汉中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
总的来说,汉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
无论是研究历史文化还是欣赏自然风光,汉中都是一个理想的目的地。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到汉中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别典一格的比俗义化
汉中处于秦岭巴山之间,汉水、嘉陵江上游,受巴蜀荆楚文化影响,又长 期封闭阻隔,形成了原始的傩文化,至今保留着傩祭、傩舞、傩戏即跳端公这 一古巫文化的遗存。如广泛流传于镇巴、宁强、略阳、南郑的“羊角舞”、 “羊皮鼓”、 “耍坛”、 “跑轿”以及“上刀山”、 “过火海”的傩技表演。汉
洋县扫五穷是发生和存在于洋县境内的唯一的、独特的春节民俗现象,是 陕南傩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五, “扫五穷”活动从;麦晨开
始,午时结束,干家万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主人喜迎扫五穷之 神,诸神在主人堂屋和房间奔跑一圈,给人们驱赶穷鬼,求财纳喜,祈福禳 灾。扫五穷中的“五穷”分别是钱穷鬼、粮穷鬼、寿穷鬼、吉穷鬼、命穷鬼, 又一说为邪、怪、灾、病、穷五种鬼,扫五穷的诸神皆为道教神仙角色。扫五 穷发源于我国商周时期,产生于唐宋,流行于明清,民国和解放初期走向鼎 盛。扫五穷源于宫廷傩舞傩戏,后来走向民间,得以世俗化,成为现仅流传于 洋县的传统年俗活动和重要的非物质文。西原公的韩、尚、王、赵、田等几 大姓,最早在明代因各种原因陆续迂来此地定居,形成相对独立的家族血缘性 聚住区,又与当地杂姓混居,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街巷体 系,整个村落形态结构既不同于北方地区的严谨方正,又有别于陕南当地的自 由、松散。至清代,村内民居建筑的建造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准,形成了规模庞 大、尊卑有序、街巷曲折复杂、功能形态完备的传统集镇。 现存规模较大的建筑当属韩家祠堂,占地约5亩,为三进老院,有一些形 态完整的四合院,以单体院落居多,整个这一片区被称为韩家巷,原由上百个 明清古建筑院落组成,古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古建民居诸多遗存, 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上元观古镇作为陕南地区少有的明清古建筑群的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 化价值。鸟瞰古镇,其布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四灵兽”之一的龟,是我国“仿
汉中简介介绍

CHAPTER 01
汉中概述
地理位置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 岭与大巴山之间,属于汉中盆地
。
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9′108°16′,北纬32°08′-33°52′。
东与安康市、西与宝鸡市接壤, 南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交界
交通状况
交通建设
01
汉中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
网络逐渐形成。
交通发展
02
近年来,汉中市积极推进交通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
系,提高交通便捷性。
公共交通
03
汉中市积极推广公共交通,建设公交车站、增加公交车次等措
施,方便市民出行。
CHAPTER 06
汉中未来展望
城市规划
,北与西安市、咸阳市毗邻。
历史背景
汉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许多朝代的重要行政区域 。
汉高祖刘邦在此建立汉朝,因此汉中也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曾是蜀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重要割据重镇,也是明代红巾军起义的根据 地。
文化特色
汉中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其 中最著名的当属汉中汉文化。
社会治安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汉中市计划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 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安全防范体系
为了提高城市的安全防范水平,汉中市计划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体 系,加强社区安全建设。
加强公共安全宣传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汉中市计划加强公共安全宣传教 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汉中民俗》——丧葬礼仪(上)

《汉中民俗》——丧葬礼仪(上)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古至今,备受重视。
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指汉族)。
汉中各地,亦有很大差异,平川与山区,贫民与富人的丧葬礼仪皆有天壤之别。
旧时,富豪人家可请僧、道大做道场,以棺椁厚葬。
贫者薄棺简葬,甚至芦席裹尸入土。
建国后,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经济生活,但对待老年父母生养死葬的传统美德,仍是代代相传。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儿女要为老父母送终,事先为老人准备后事,老人亡故后要以礼安葬,方算尽了人子之孝道。
过去,讲究葬礼仪式要隆重庄严,其程序细致繁多,因有些仪式属唯心和迷信观念,恕不详记。
这些葬礼仪式,是群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
主要有: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
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
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
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
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
此俗至今沿用。
图源网络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
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入阴曹地府花销”。
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曰“路灯”。
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
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入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
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
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
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龙镂凤。
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入棺。
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
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
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
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汉文化的内容
汉中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汉中地区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下是关于汉中汉文化的一些内容:
1. 历史渊源:汉中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汉中地区曾是秦、汉、隋、唐等朝代的重要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2. 文化古迹:汉中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著名的汉中古城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遗址,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
此外,有许多古寺、古庙、古塔等文化遗产,如青龙寺、天成寺、太原寺等。
3. 汉文化的传承:汉中地区传承了丰富的汉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在汉中地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4. 历史名人:汉中地区涌现过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杜甫在汉中留下了一些文化遗迹,如杜甫草堂,成为后人瞻仰的文学圣地。
5. 民俗文化:汉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传统的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6. 地域特色:汉中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
这些资源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手工艺传统等方面。
总体而言,汉中汉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通过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的传承、名人故里等多个方面,展现出这个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中兴汉胜景简介

汉中兴汉胜景简介一、背景介绍二、自然风光2.1 雅鲁藏布江2.2 岷江大峡谷2.3 渭河源头三、历史人文3.1 汉中古城3.2 南游里3.3 落凤坡3.4 车迟国墓地四、特色美食4.1 老锅火锅4.2 汉源马蹄糖4.3 汉中肉夹馍4.4 汉中焖子火锅五、民俗文化5.1 十月抬阜庙会5.2 东坡如东詹园游园会5.3 九眼桥观灯5.4 琴台焰火晚会六、旅游推荐6.1 新城古城遗址公园6.2 羊市遗址公园6.3 白居寺6.4 朱鹮湖七、总结一、背景介绍汉中兴汉胜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汉中素有“陕北明珠”之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二、自然风光2.1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是亚洲最大的深峡谷,也是川西地区最辽阔的河谷之一。
这里山高林密,河水湍急,景色壮丽,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爱好者。
2.2 岷江大峡谷岷江大峡谷位于汉中境内,是陕西省最长、最深的大峡谷之一。
峡谷两岸山峦叠嶂,奇峰耸立,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令人陶醉。
2.3 渭河源头渭河源头位于汉中市勉县,是渭河的发源地。
这里山水秀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探索自然之美的绝佳去处。
三、历史人文3.1 汉中古城汉中古城是汉中最具历史韵味的地方之一,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是了解汉中历史的重要窗口。
3.2 南游里南游里是一座以周恩来题字的博物馆,展示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汉中的贡献,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
3.3 落凤坡落凤坡是一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
3.4 车迟国墓地车迟国墓地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是千年前车迟国的王陵墓地。
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重要价值。
四、特色美食4.1 老锅火锅老锅火锅是汉中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选材让人回味无穷。
4.2 汉源马蹄糖汉源马蹄糖是当地的传统特产,甜而不腻,口感独特,是很多游客必买的伴手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中民俗、饮食、土特产
[传统民俗文化]
“陕南民歌”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
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
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
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
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社火”全市各县流行。
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
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
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
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焰火”又称“放花”。
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
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
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冲天炮、满天星、流星赶月、闹龙宫、火树银花、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汉调二簧”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
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
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
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桄桄”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
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
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
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
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戏”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
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
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特色饮食]
“黑米”洋县水乡一带为我国特异大米种类黑米祖产地,解放后在全县推广,质量优良,全国各地引进种植。
洋县等地以黑米为原料,建成黑米酒、饮料、快餐粥等食品生产企业多家,产品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并销往国内外各地市场。
“浆水面”汉中各地均喜食浆水面,尤其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
浆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佳,或用白菜、芹等制作,将菜在沸水中煮烫至蔫,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一至二日菜色变成金黄色,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内作臊子。
浆水面条人工擀作,页宽、条长、片薄。
熟面条调上浆水菜臊,浇上辣椒红油。
其色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是汉中有名的风味小吃。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原为招待客人的佳肴,现为大众化食品。
将黄豆浸泡、磨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
豆腐质地细嫩,色泽青白如玉。
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该粥食之醇香甘甜。
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清香意爽,余味无穷。
菜豆腐营养价值高,经济实惠。
“面皮”将大米浸泡、磨浆,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色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芝麻酱、辣椒油、大蒜汁或生姜汁,芥茉、五香粉、精盐等调料。
凉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
面皮除凉食
外,还可切片晒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
为本地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红豆腐”全市各县均产,以城固县上元观镇红豆腐最为著名。
用优质黄豆制成豆腐块,切一寸见方,恒温发酵,以食盐、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种调味品浸拌淹渍后凉干,再用大曲酒、辣酱调制混合入坛密封,埋入地下,用自然气温调节坛内温度,使二次发酵,存放三年而成。
外观枣红色,内呈杏黄色。
具有松软、细腻、咸辣、尾味醇厚、清香爽口、余味悠长等特点。
1981年全国调味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
三名。
“黄酒”洋县、城固等县生产,以洋县谢村黄酒最为著名。
谢村黄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酿,迄今仍享盛誉。
黄酒以小麦作曲料,用乌药、栀子、肉桂、黄柏、细辛、当归、菊花等10多种中药材制成酒曲,精酿而成,酒味香醇浓郁,色泽橙亮透明,既为酒中佳品,又能祛除多种疾病,深受消费者喜爱。
“罐罐茶”略阳县传统茶点,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后者最具特色。
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加清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
清早或客来时,煮茶就以早点而饮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
此种茶食本为氐羌人生活习俗,流传至今。
“西乡牛肉干”相传有100多年历史,采用优质“西镇牛”肉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红色,切面带光泽,香酥可口,含蛋白质较高,曾作为国务院招待外宾的佳肴。
“松花变蛋”西乡县传统食品,久享盛名,用松柏树枝等物包裹腌制而成。
其风格独特,蛋清部分透明,隐约可见朵朵松花、翠柏,间有桔红、淡红、棕红色;蛋黄部分层次分明,墨绿、桃红、桔黄三色相间,咸淡适中,味美清爽。
[土特产品]
“茶叶”汉中自唐宋以后就以盛产茶叶著名,所产茶叶为绿茶,又称陕青茶,叶肉肥厚,条索紧凑,耐冲泡,香味浓醇,素为西北各族所乐饮。
全市茶园约1万公顷,年产茶近2000吨。
境内镇巴、南郑、西乡、勉县、城固、宁强等县均生产茶叶,尤以镇巴的“秦巴雾毫”、西乡的“午子仙毫”、南郑的“汉水银梭”最为著名。
“天麻”古名神麻、箭麻,为用途广泛、需求量大的名贵中药材。
黄白色,半透明,光泽好,块头大。
主治四肢痉孪、眩晕、头痛、风湿性腰膝疼痛、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症,还有增强视神经能力的作用。
天麻生产原以采集野生为主,数量极少。
70年代开始采用无性繁殖方法,人工大面积栽培,该项研究荣
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1982年试验成功天麻有性繁殖,防止种性
退化,此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汉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麻生产基地,年收购量15万公斤左右,居全国之冠。
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
“黑木耳”汉中有丰富的适合木耳生长的栎、桦类树种资源,气候湿润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条件得天独厚。
汉中木耳以体干、肉厚、朵大、胶质多、色褐黑、木质纤维细等特点著称。
食药兼用,具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镇静止痛、延年益寿之效,并对肠风、血痢、痔疮、产后虚弱等症有特效,更具有消化纤维、除尘灰之特点,是从事矿产、纺织等行业工人的保健食用佳品。
“棕制品”汉中棕榈树极多,用其纤维状棕片加工成棕丝、棕线,编织成箱、毯、床、床垫、绳等,尤以汉中棕箱最为著名,其工艺精美,箱上编织文字、花鸟等图案,美观大方,有坚韧、耐磨、防潮、防虫蛀、防鼠咬等特点。
1957年汉中棕制
品先后在北京、日本东京展出,赢得赞誉。
现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藤编制品”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甚多,采割后经水煮、剥皮、漂白,然后编制成各种藤制品,为汉中传统工艺制品。
其制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箱、沙发、柜、躺椅、提箱、果盒等,编制图案多样,有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牛眼、寿桃、日月同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工艺精美,造型美观,式样高雅,色泽别致,舒适凉爽,轻巧耐用,物美价廉,久享盛誉,畅销国内,外销美国、日本、英国等国。
“柑橘”汉中盆地及境内巴山区各县盛产柑橘,尤以城固县升仙村橘园柑橘最优,明代就有种植。
全市有橘园1万公顷,年产柑橘1万多吨,约占陕西省柑橘总产量90%以上。
品种以红橘和温州密橘为主,具有抗旱、耐寒、丰产稳产及品味清甜爽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