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俗

汉中民俗
汉中民俗

汉中民俗、饮食、土特产

[传统民俗文化]

“陕南民歌”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社火”全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焰火”又称“放花”。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冲天炮、满天星、流星赶月、闹龙宫、火树银花、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汉调二簧”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桄桄”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

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戏”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特色饮食]

“黑米”洋县水乡一带为我国特异大米种类黑米祖产地,解放后在全县推广,质量优良,全国各地引进种植。洋县等地以黑米为原料,建成黑米酒、饮料、快餐粥等食品生产企业多家,产品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并销往国内外各地市场。

“浆水面”汉中各地均喜食浆水面,尤其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佳,或用白菜、芹等制作,将菜在沸水中煮烫至蔫,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一至二日菜色变成金黄色,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内作臊子。浆水面条人工擀作,页宽、条长、片薄。熟面条调上浆水菜臊,浇上辣椒红油。其色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是汉中有名的风味小吃。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原为招待客人的佳肴,现为大众化食品。将黄豆浸泡、磨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豆腐质地细嫩,色泽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该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清香意爽,余味无穷。菜豆腐营养价值高,经济实惠。

“面皮”将大米浸泡、磨浆,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色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芝麻酱、辣椒油、大蒜汁或生姜汁,芥茉、五香粉、精盐等调料。凉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除凉食

外,还可切片晒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为本地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红豆腐”全市各县均产,以城固县上元观镇红豆腐最为著名。用优质黄豆制成豆腐块,切一寸见方,恒温发酵,以食盐、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种调味品浸拌淹渍后凉干,再用大曲酒、辣酱调制混合入坛密封,埋入地下,用自然气温调节坛内温度,使二次发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观枣红色,内呈杏黄色。具有松软、细腻、咸辣、尾味醇厚、清香爽口、余味悠长等特点。1981年全国调味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

三名。

“黄酒”洋县、城固等县生产,以洋县谢村黄酒最为著名。谢村黄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酿,迄今仍享盛誉。黄酒以小麦作曲料,用乌药、栀子、肉桂、黄柏、细辛、当归、菊花等10多种中药材制成酒曲,精酿而成,酒味香醇浓郁,色泽橙亮透明,既为酒中佳品,又能祛除多种疾病,深受消费者喜爱。

“罐罐茶”略阳县传统茶点,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后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加清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来时,煮茶就以早点而饮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种茶食本为氐羌人生活习俗,流传至今。

“西乡牛肉干”相传有100多年历史,采用优质“西镇牛”肉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红色,切面带光泽,香酥可口,含蛋白质较高,曾作为国务院招待外宾的佳肴。

“松花变蛋”西乡县传统食品,久享盛名,用松柏树枝等物包裹腌制而成。其风格独特,蛋清部分透明,隐约可见朵朵松花、翠柏,间有桔红、淡红、棕红色;蛋黄部分层次分明,墨绿、桃红、桔黄三色相间,咸淡适中,味美清爽。

[土特产品]

“茶叶”汉中自唐宋以后就以盛产茶叶著名,所产茶叶为绿茶,又称陕青茶,叶肉肥厚,条索紧凑,耐冲泡,香味浓醇,素为西北各族所乐饮。全市茶园约1万公顷,年产茶近2000吨。境内镇巴、南郑、西乡、勉县、城固、宁强等县均生产茶叶,尤以镇巴的“秦巴雾毫”、西乡的“午子仙毫”、南郑的“汉水银梭”最为著名。

“天麻”古名神麻、箭麻,为用途广泛、需求量大的名贵中药材。黄白色,半透明,光泽好,块头大。主治四肢痉孪、眩晕、头痛、风湿性腰膝疼痛、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症,还有增强视神经能力的作用。天麻生产原以采集野生为主,数量极少。70年代开始采用无性繁殖方法,人工大面积栽培,该项研究荣

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82年试验成功天麻有性繁殖,防止种性

退化,此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汉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麻生产基地,年收购量15万公斤左右,居全国之冠。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

“黑木耳”汉中有丰富的适合木耳生长的栎、桦类树种资源,气候湿润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条件得天独厚。汉中木耳以体干、肉厚、朵大、胶质多、色褐黑、木质纤维细等特点著称。食药兼用,具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镇静止痛、延年益寿之效,并对肠风、血痢、痔疮、产后虚弱等症有特效,更具有消化纤维、除尘灰之特点,是从事矿产、纺织等行业工人的保健食用佳品。

“棕制品”汉中棕榈树极多,用其纤维状棕片加工成棕丝、棕线,编织成箱、毯、床、床垫、绳等,尤以汉中棕箱最为著名,其工艺精美,箱上编织文字、花鸟等图案,美观大方,有坚韧、耐磨、防潮、防虫蛀、防鼠咬等特点。1957年汉中棕制

品先后在北京、日本东京展出,赢得赞誉。现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藤编制品”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甚多,采割后经水煮、剥皮、漂白,然后编制成各种藤制品,为汉中传统工艺制品。其制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箱、沙发、柜、躺椅、提箱、果盒等,编制图案多样,有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牛眼、寿桃、日月同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工艺精美,造型美观,式样高雅,色泽别致,舒适凉爽,轻巧耐用,物美价廉,久享盛誉,畅销国内,外销美国、日本、英国等国。

“柑橘”汉中盆地及境内巴山区各县盛产柑橘,尤以城固县升仙村橘园柑橘最优,明代就有种植。全市有橘园1万公顷,年产柑橘1万多吨,约占陕西省柑橘总产量90%以上。品种以红橘和温州密橘为主,具有抗旱、耐寒、丰产稳产及品味清甜爽口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