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优秀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
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
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成长的教育实践的指向灯。
而关于“生本教育”,从事教育5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
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
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
课前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
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主动了,有效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
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
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
因为这时的春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一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
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
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第二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成长的教育实践的指向灯。
而关于“生本教育”,从事教育5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
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
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
生本教育《谛听教育春天》读后感

生本教育《谛听教育春天》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开学里,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读了教育家郭思乐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
封皮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一番话读来觉得沉甸甸的,让我自觉作为一个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倡导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掩卷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呢?联系我平日里上英语课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其次要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
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
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精选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精选以下是一些关于《谛听教育的春天》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

<p>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p><p>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p><p> 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p><p>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p><p>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
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
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
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p><p>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
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
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春来草自青——《谛听教育的春天》阅读有感

春来草自青
—《谛听教育的春天》阅读有感
孟红娟(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 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 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 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看了这样的文字,犹如身处漆黑的大海看 到高擎的航标。教育,竟可以用这般诗意的语 言去描述,可以用这般灵动的思想去贯穿。阅 读华南师大郭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思 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不禁为郭教授 文字中静静流淌的教育智慧所吸引,被他对教
这一问题的焦点应是对教师的认识。在面对 弟弟,哥哥一上来就把大的拿走了,你内心觉
这一回答时,教师要能预设到学生眼中的老师 得这样公平吗?”学生答道:“公平啊!”老师又
往往只局限于课堂、办公室等场所,老师的兴 问道:“次次都这样,公平吗?”学生迟疑了片
趣爱好、生活状态、职业态度与技能,对待自己 刻:“好像有点不公平,最起码要平均一下。”老
觉,因为简单和含蓄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做个优雅的品茗者——源于杯子边上的
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 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 进,它的“体”——杯子的边越来越薄,而杯子 的“用”——装水的功能(即内容),越来越大, 同样的杯子,可装更多水了。由此可见,要恰 当地调配边与内容的比例,实现边少而容多。
学都表示会的,原因大都是:这是中华民族的 必然。□ ◢
教学月刊·中学版 政治教学 2018/10
47
为师一得
育的博大关怀所感动,也不禁掩卷深思。 当前,教育这个话题已引起国人的热议,
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是与就业、医疗、 住房等并列的最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今的孩 子苦学、厌学,如今的老师苦教、厌教,如今的 领导苦管、厌管,已成为人所共知而不争的事 实。教育,就像一座沉重而压抑的大山,压得 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读书心得《生本教育,教育的春天》

生本教育,教育的春天《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师的又一新作。
读了这本书,深入其中,感觉到教育的春天已来,教育的春天百花齐放,充满希望。
郭思乐教授,从比较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揭示了生本教育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彰显了生本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大魅力,促使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实现。
郭教授还从生本教育的“理念价值、哲学思考、课程观、方法论、评价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整体架构,为教育改革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宏伟蓝图。
他用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一次又一次的激荡着一个教育人的心,使我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学与教”层面。
在处理“师与生”的关系方面,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学为先”,从先后顺序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从主次上保证了“学的基础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教师要多研究“学”,多注重“学”。
教材研究上,要站在学生立场,从学生思维出发,揣摩学生面对教材的所思、所想。
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前置研究”,布置“操作实验”,组织“讨论交流”。
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好“四学”,即“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二、“做与学”层面。
“做”,即操作体验,是对事物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的把握事物的内外联系。
“学”,即指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化或符号表述,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在“做与学”的关系上,郭教授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做、会”在“学”之前,“学”在“做、会”之后,是对“做、会”的提升。
这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安排学生感知、体验的活动,给“做、会”以充足的时间。
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后,通过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规律性认识。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2篇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2篇A review of listening to the spring of Educ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2、篇章2:《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篇章1:《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文档以下是一些关于《谛听教育的春天》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谛听教育的春天》优秀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
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
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
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
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
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
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
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
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
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
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
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
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
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
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
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
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
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
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
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
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
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
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
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
"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所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
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
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
虽然对于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心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这确实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我内心是充满信心的。
我们老师要承认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
"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
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生本教育"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乐此不彼,焕发光彩。
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力。
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学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