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的演示学生及课外小都可以自制试验教具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小制作

初中物理小制作

初中物理小制作不倒翁器材: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

制作: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

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

操作及现象: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

原理解释:不倒翁不会倒,一方面因为它的结构上轻下重,重心很低;另外,当它向一边倾斜时,重心和桌面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摆动回原位置.从杠杆原理来说,不倒翁倒下时,不管支点在哪里,虽然重力的力臂较短,但力矩=力*力臂,有力矩,不倒翁还是回复到原来位置。

还有就是底部为圆形,摩擦力小,便于不倒翁回到原来位置。

不倒翁精神:做人也要将“重心”放低些,当遇到“外力”时,才能顽强“不倒”!杆秤小制作制作目的1.锻炼动手能力 2.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材料准备杆、钩/挂盘、提钮、秤砣(质量稍大的物体均可)制作方法:制作、标零做一根长40厘米的杆秤,靠近粗的一端1厘米处和6厘米处分别钻两个小孔。

在孔中固定穿钉。

用粗铁丝弯一个钩做为秤钩挂在第一个穿钉上/或用挂盘吊在穿钉上;用一根较粗的线拴在第二个穿钉上做提纽。

再用细线吊一个0.25千克的重物的秤砣。

提起提纽,将秤砣挂在秤杆上,移动所挂的位置,直到杆秤处于平衡。

此时在秤杆内侧刻出秤砣所挂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定盘星,是刻度的零点。

标刻度将质量为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物体分别挂在秤钩上,调整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秤砣的位置就是秤的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刻度处,这几个刻度间距离是均匀的。

根据这个规律即可以在秤杆上找出2千克、2.5千克等刻度的位置,把每0.5千克刻度间的距离等分成10份,每份间的距离就代表0.05千克。

扩展量程为了增大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再装一个提纽(称做二组),二纽的位置应离秤钩更近一些,它的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头纽和秤钩之间用钢绳在秤杆上套一活结,作为二纽;在秤钩上挂上头纽最大秤量(如2.5千克)的重物,提起绳子(该绳至少应能提起5千克的重物),将秤砣向离开绳子的方向移动,直到秤杆平衡为止;若这个位置距提绳太远,可将提绳位置向向秤钩移近一些,相应地秤砣位置也向秤钩移近一些;找到满意的位置后,记下这两个位置,它们就分别是二纽的位置和二纽的起点刻度(如2.5千克),在二纽的位置钻孔,装上Π形穿钉和提纽。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作品介绍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作品介绍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作品介绍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同样不可或缺。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自制物理教具作品。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有趣且实用的教具作品。

1. 风力发电机模型这个教具利用风力原理模拟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它由一个塑料框架和三个塑料叶片组成,叶片连接到一个小发电机上。

当风力吹动叶片时,叶片会带动发电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通过这个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并亲自体验发电的过程。

2. 浮力演示装置这个装置用于演示浮力的原理。

它由一个透明的容器、水和各种不同密度的物体组成。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容器中物体的组合和位置,观察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与浮起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沉入水底。

3. 简易电路板这个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它由一个塑料底板和金属导线组成,导线上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元件,如电灯泡、开关等。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元件进行组装,搭建出不同的电路。

通过这个教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电流的流动路径和电子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电路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4. 摆钟模型这个模型模拟了摆钟的运动原理。

它由一个固定的支架、一个重物和一个绳子组成。

学生可以调整重物的位置和摆动的幅度,观察摆钟的运动情况。

通过摆钟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摆动周期与摆动幅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摆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规律。

通过使用这些自制物理教具作品,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些教具作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在物理学习中积极参与自制教具的制作,通过实践探索,提高对物理的兴趣和理解。

初中物理教具制作

初中物理教具制作

初中物理教具制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物理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以及相关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可以制作的物理教具,并附上制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一、旋转荧光灯材料:旋转器、荧光灯管、电源线、开关、螺丝刀、胶带。

制作步骤:1.将旋转器固定在一个稳定的底座上。

2.用胶带将荧光灯管固定在旋转器的一端。

3.使用螺丝刀,将电源线的两根线头分别连接到荧光灯管的两端。

4.将电源线的一头连接到开关上,并将开关固定在旋转器上。

5.将另一头的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

使用方法:打开电源开关,荧光灯管会开始旋转。

在暗房中观察,可以看到旋转的荧光灯管形成的光线呈现连续的光带,通过旋转可以得到频率和波长的比值,更深入地了解波动现象。

二、平抛运动模拟器材料:小车、驱动带、球、刻度尺。

制作步骤:1.将小车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驱动带可以与小车紧密接触。

2.将球放入小车上并固定,球应具有一定的质量。

3.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和球的位置,可以在小车上粘贴纸制作标记。

使用方法: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球被释放后,小车会沿着水平面上的刻度移动,球会沿着竖直方向做平抛运动。

通过测量和计算球在每个位置的运动轨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凸透镜成像模拟器材料:凸透镜、物体、像屏、光源。

制作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适当位置。

2.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物距处,物体可以是一个尺子或者其他可以容易确定位置和形状的物体。

3.放置一个像屏在适当的位置,可以调整它的位置和距离。

4.开启光源,确保光线能够通过凸透镜形成像。

使用方法:调整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观察和记录成像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制作这些简单的物理教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同时,这也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多有趣的物理教具来辅助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实践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实践

标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实践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具的使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现有的教具往往不能满足所有教学需求,因此,自制教具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实践,以及这些教具的设计、制作和使用效果。

二、自制教具的设计和制作1.静电现象演示器该教具的主要目的是演示静电现象,包括电荷的转移和电荷的吸附等。

教具主要由两个不同材料的金属小球、绝缘体小球和金属箔片组成。

通过摩擦后,两个金属小球可以产生静电,并吸附到箔片上,生动地展示了静电现象。

2.光学三棱镜教具该教具主要用于演示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具主要由透明塑料板、彩色颜料和激光笔组成。

通过调整塑料板的角度和激光笔的光束,可以观察到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学原理。

三、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自制教具能够生动地展示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如静电现象演示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荷的转移和吸附现象。

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增强实验教学效果自制教具通常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与教具的结合,可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例如,光学三棱镜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自制教具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解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自制教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来设计适合的教学工具,更好地展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自制教具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自制教具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

其次,自制教具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可能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在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两例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两例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两例在教授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对概念做更清晰的展示,以更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而自制物理教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加学习乐趣,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消费成本。

具体来看,下面就介绍两种以简便、实惠的自制教具,即电子室压表和声音实验装置,以供初中物理老师和家长们参考。

首先,电子室压表,这是一种利用家用电器制作的物理实验教具,它可用来测量电子室压。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首先,要拿出一台家用电视机,拆开电视机的封机壳,取出电视机的螺丝,然后拆开电视机的液晶屏,拆下液晶屏,再拆下背部的电源电路板,在电源电路板上取下一块电容,记下电容上的 200F数值,然后从电源电路板上取下一个电阻,记下电阻的电压值,接着连接一个电子室压表,将电容和电阻接到电源电路板上,最后在电子室压表上显示出电子室压,即可完成制作。

其次,还有一种声音实验装置,这是一种利用手机等日常用品制作的物理实验装置,它可用来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

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首先,要准备一台手机,一把手枪,两个铁棍子,以及一台电钮子。

然后将铁棍子固定在手枪上,用电钮子将铁棍子的拨号线连接到手机的耳机插孔上。

接着,在手机上记录当前的时间,在手枪上设定一定的延迟时间,最后,当点击手枪上的开关时,就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上传播的时间,因此可以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以上就是物理实验中可以使用的两种自制物理教具电子室压表和声音实验装置,他们都非常简单便捷,非常实惠,而且制作步骤也很容易,只要稍加操作,就可以把一些家用电器变成自制的物理实验教具,为教学带来新的热情和活力,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更有趣更有乐趣。

在学习物理中,只能通过课本和书本学习是很难掌握知识的。

在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自制物理教具对概念做更清晰的展示,以更有趣的方式开启学生们的知识之旅,不仅有助于学习的深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减少物质消费。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教具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制教具及其运用方法。

1. 磁力线演示装置:制作一块透明的玻璃板,在板上均匀涂抹铁粉。

通过将各种形状的磁铁放在板上,可以直观地展示磁力线的形状和分布规律。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教具来讲解磁力线的概念、磁场的形成原理等。

2. 雁行排列的力矩装置:在一块长木板上钉上几个木杆,让它们呈现雁行排列的形状。

然后,将一把扳手放在其中一个杆子的一端,让学生通过调整杆子的位置来平衡扳手。

这个自制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模型车与斜面装置:在一个小斜面上放置一个可以滑动的小车,利用斜面的高度和小车的质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斜面的倾角和小车的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原理。

4. 重力砝码秤:在一个支架上放置一个秤盘,用一个容器装满水,将容器挂在秤盘上方。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往容器里加入不同数量的砝码,以及修改容器挂的位置来调整水平面,从而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装置,学生可以学习到浮力和压力的概念,深入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5. 声音频率的调节装置:利用一个拉紧的弹簧或橡皮筋固定住一根较长的绳子,然后刻上等距的刻度。

拉动绳子并释放它,通过测量绳子上的波长和频率,可以调节绳子的拉力和初始位置来改变音的音调。

这个装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除了以上的几个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自制教具可以在物理教学中使用。

在选择和设计教具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教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具制作与探究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具制作与探究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具制作与探究摘要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教具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兴趣。

本文介绍了几个常见的物理实验教具的制作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验探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实验教具制作漏斗漏斗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广泛,如测量液体的流速、体积等。

制作材料为硬纸板或塑料,制作步骤如下:1.在硬纸板或塑料板上按照模板进行切割;2.将切割好的两个板组合并纵向粘合,注意定位;3.涂上透明胶水,保证漏斗的整洁;4.等待透明胶水干燥即可使用。

磁铁导线装置磁铁导线装置是用于学习磁场和电磁感应的重要教具。

其制作方法如下:1.准备一个铝板和一段细铜线;2.将铜线绕在一个长形的物体上,例如笔杆,形成一段长长的线圈;3.将绕好的线圈插入铝板的孔中并固定;4.在铝板上安装强磁铁,并发现其在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

声速表声速表是一种用来确定声速的装置。

制作方法如下:1.准备一个直径较小的瓶子和一段毛细管;2.将毛细管插入瓶盖并固定好;3.钻一个小孔于瓶体的壁上,插入毛细管端口的一个小塞;4.将水填充至瓶中,水面上升至毛细管的一定高度时,声源发出信号;5.用计时器计算声源信号发出至从小孔出水的时间差,即可得到声速。

实验探究电磁感应和电动势在学习电磁感应和电动势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实验探究方法:1.利用铜圆环和强磁铁制成电磁感应装置,测定漏磁流量与圆环速度、磁铁面积和磁链数之间的关系;2.利用铜圆环和磁铁制成电动势测量装置,测量铜圆环滑动时诱导电动势和磁铁的相对速度、磁铁距离和磁铁尺寸之间的关系;3.利用标准电池和电阻系统,建立各种不同电路,测量外加电源、电路电阻和流过电路的电流产生的电动势;4.利用自制电磁感应装置测量铜圆环拖挂在上面的导体电动势。

光学现象的教学在学习光学现象时,可以采用下列实验探究方法:1.利用凸透镜和白炽灯制成实心角的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焦距与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2.利用全息照相术获得方波光栅和环形光栅,以及测量它们的光栅常数、分辨率和角分辨率;3.利用小孔成像探究学习,直观了解光的能量、光的强度和衍射的现象。

初中物理课外小制作:物体振动发声

初中物理课外小制作:物体振动发声

打击乐器
学到了理论知识,就可以用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

收集几个相同的大饮料瓶,向瓶内倒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图6)。

仔细调节水量,可使各瓶发出不同的音调。

实践证明,瓶中水越少,发声音调也就越高。

这样,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排箫
振动的瓶体和水能够发声,瓶内被吹动的空气也可以发声。

将饮料瓶从大到小排列,口部排齐后用胶带绕在瓶壁上,把3个瓶子固定在一起(图7)。

双手握住瓶壁,嘴唇分别靠近瓶口吹气,就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以图7此来引导学生在吹和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判断,并能得出瓶内空气越少,发出音调就会越高的结论。

在演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时,可以采用在扬声器(A)的纸盆上装一片平面镜(B),在扬声器的对面装一光源(C),与扬声器连接一声源(E).当声源信号传输到扬声器时,扬声器产生振动发声,同时带动平面镜振动,光射人到振动的平面镜,平面镜随着声音的强弱、高低,把长短、频率快慢不同的振幅光斑反射到屏幕(D)上,如图,能让全班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组成结构、操作过程,以及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并读出有关数据等.要做到这点,教师应把演示架或演示台加高,观察小物体时可以采用幻灯、光路、行程放大等方法.对一些难以观察的现象用较明显的实验加以说明,效果将会很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微型课堂,培养初中生“五力”的行动研究——项目实施中期报告一、行动启动项目启动于2011年9月。

于月初首次召开项目组活动会议,于月中和10月末两次全校教师大会宣讲和学习立项内容。

全校教师明晰了项目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时间节点,了解了各阶段主要活动任务,初步诠释了微型课理念、课堂构想及其可能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至11月末,项目组在课堂现场观测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完善了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在部分班级实施了项目活动前测,印制了格式统一的微型课堂活动观察表。

尝试微型课以“自主”立意。

在11年9~12月间,语、数、外教研组各自制定了微型课堂教学计划书,进行了旨在体现听、说、演、写、思“五力”的课堂探索活动,初步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

这一阶段的特点既是自主性、异构性的,也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同质与统一。

这就是微型课堂时间同一,学生角色同一及教师身份转化同一,从而使微型课堂基本雏形得以浮现。

推进2011年11月18日下午3点40分,我校举行了微型课期中展示活动,共推出6节公开课,由青年语文教师叶斯箐设计的《一个被咬过的苹果》、青年数学教师董祯轶设计的《习题拓展》等微型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活动、自我评价的小先生角色和能力。

这样的课堂,内容上突破课本束缚,思维上摆脱教师诱导,课堂一改刻板、拘谨、他主的传统形态,代之以生动的、水灵的既充盈了时代流行元素又合拍于学生心里特质的多元的课堂活动表现形式,学生沉浸在自由和恣意的课堂想象和表达之中,理智、潜能和情绪互为张力,充分实现微型课堂在培养学生“五力”方面不可或缺的育人价值。

2011年11月25日下午1时,由预备年级8班40名学生为来自不同区县的数十名数学教师展示了《期中试卷评讲》市级公开课。

2012年2月22日下午1时,预10班为骨干教师展示了《有理数的乘方》区公开课。

2012年2月28日下午1~3时,初二年级6个班级同时为区数学教师展示微型课。

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坚持在预备至初二的三个年级各班之中,每周每天开出1~2堂微型课,各班累计逾百节次。

其中,市级公开课1节,区级公开课15节,校级公开课18节,教学效果均获得听课教师和教学专家的一致赞誉和推崇。

沉淀微型课表现出极为活跃的课堂特质。

从内容、形式、组织到思维、情绪、评价,再到角色、主持、伙伴搭配及师生关系等等,都表现出迥异于常规课堂的流变性、转化性和情境性特征。

如果课堂观察只是追逐这种外在的表象轮动,那么我们就会迷失在类似于表演的喧闹中。

微型课中,学生的动力之源是什么呢?项目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和集体讨论,认为这种源头深植在人性的需求亦即人的“天性”之中。

微型课学生思维高度的活跃性其实正是人类天赋的自然流露与人类生活的自然延伸。

当然,这种看法只是推理的结果,需要诸多材料予以佐证和诠释。

为此,在项目的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特别是项目组成员记录和描述课堂现象,加以分析,使其微型课最具活跃的精神元素沉淀下来,为微型课的活动机制提供最有效的支撑。

写日记、周记、博客成为我们项目研究中必要的文字工作,其实质就是思维的沉淀和积累。

譬如,听了孙永香老师组织的微型课以后,教师博客中有如下陈述——对微型课堂的研究成为浦东2011年教育项目之一。

所谓微型课堂,我的考虑是:它是发生在学生课外时空之中的一段有组织的“小型叙事”活动。

它强调的是关于学生“个人的故事”,差异、偶然与特殊性是其固有特征。

它直接构成学生生活的现实,其目的是为学生享受现实生活而服务。

叙事与故事,都包含了无数美丽的意象,这是生命的底色,结果是带来了对相关后续活动的期待心理,也就是生命的有意义的延续。

因此,微型课堂所代表的也许就是传统课堂的未来走向。

孙老师将上述构想务实的展现在了慕名而来的外校众教师面前,学生表现得很精彩。

课堂上,我们期望出现的“五力”(听、说、演、写、思)被鲜活、多元的展现出来,那种超越年龄的表现才能究竟是天赋还是教育的结果呢?实在是颇费思量。

或许,五力是人的本能,过去的教育对它是抑制的,而微型课堂如同春雨的沁漫,学生被过度掣肘的潜能方能袒露。

呜呼,如今的教育对人的作用究竟要把人导向何方呢?显然,孙老师课前的付出没有白费。

她的这种开拓性的劳动,改变了微型课堂过去那种小家碧玉、孤芳自赏的大姑娘心理,并成功的以一个大美人的姿态,粲然于睽睽之下,那么洒脱、飞逸、妩媚、优雅,又有谁能够拒绝于“她”的魅惑呢?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美人的冷艳和孤傲,它像极了一位大众情人,那纤纤玉手,何人得牵?沉淀的目的是将项目研究的外在行为转变为师生心理行为,丰富学校文化的成色和韵味,使研究走向深入和理性的域界。

显然,这是必要的一步。

二、认识㈠微型课的内容微型课是一个以语、数、外学科知识为三维轴线的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听、说、演、写、思是囿于该时空之中的师生行为的自我刻划和描摹方式。

它的运动印记不仅体现出微型课富有生命律动的内容趋向,也让人从中窥探出微型课有别于常规课的策略和方法。

听如何听?微型课中听的过程摆脱了传统课堂的“个人中心”。

听不只是实现个人“听进去”,完成短时记忆,更在于听要融入集体,将过去单向的听变为在听中实现“听者→言者”的双向互动。

微型课中听的过程如下面框图所示。

→→(反馈:凝视、神情、颔首、鼓掌、言语呼应)(内容和人物性格)说较之于传统课堂中学生因回答教师提问表现出的言语形式,微型课中的说实现了三个变化。

其一是情景变化。

学生不只是在同伴中说,更要有在群体、成人和长辈中陈述的胆量和勇气。

其二是内容变化。

有观点和知识陈述,即理性思维展现。

还有关切、问候和评价语词缀后,如学生陈述完毕,问“大家还有疑问吗?”“两位同学点评得很好!”等等,这使得课堂言语体现出温情和包容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微型课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向“人性”靠拢的倾向。

其三是主体变化。

意即围绕同一论题,有多个“言者”现身,出现了抢答、齐答、轮换答等形式。

演学生超越角色的行为方式即为“演”。

如微型课中的小先生活动、主持人活动。

还包括学生个体某些隐形活动,如学生完成了一个习题的解答,但目的不是为了被检查,而是为了清晰的思路陈述或者为了帮助困难的同伴。

显然,行为目的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写讲究文字的工整、速度、排版、标记等审美要求,讲究文字与语言的有机配合。

知道“写”是一个面对他人的信息传递过程。

与常规课的作业书写相比较,微型课中“写”的目的不只是储存和再认,它完全超越了个人状态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即写的目的不是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公众。

“写”由过去只对个人负责变为直面公众,这样就使书写脱离了单纯符号的机械的记事方式,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也即人的情绪、责任和审美需求等。

它迫使学生追求更高质量的书写方式,如美观、布局、变化、可读性等等,同时也能够用这样的标准评价他人的书写。

思中华传统文化一向讲究智与勇的平衡发展,所谓大智大勇即是。

微型课堂注重思维的外显活动,因此更强调学生具有表达个人思路的豪气和欲望。

学生之间的激励、示范和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是触发“智、勇”的阿基米德支点。

在微型课堂里,学生尝试运用语言、板书、提问、寻求帮助的方法力求完善、拓宽和表现个人的思维。

综上所述,微型课堂的内容不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标的,不以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遴选和取舍材料,它只是借助于学科或者是假借学科搭建平台,来有效释放“五力”本身的真实状态,实现生命和课堂的真实意义。

㈡微型课的策略小先生策略小先生作为微型课堂最重要的角色,具有引领、决策、示范和课堂组织的作用,小先生产生于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之中。

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主持小先生:负责课堂组织,活动环节的链接、过渡、协调、进度把握和评价。

他既是课堂活动幕后策划者,也是现场指挥者。

主持小先生可以指定,自荐,随机产生和人员轮换。

外聘小先生:出于某种考虑,从其它班级“调入”的临时人员,这是微型课堂中流行的“人才引进”活动。

如在2月28日的预备年级困难同学数学微型课中,外聘预10班数学课代表讲题。

他一边书写一边讲解,每一步书写中都伴有讲解,口齿伶俐,思路清楚,落落大方,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给后续发言者起到了言语的示范性,效果很好。

临场小先生:是在课堂现场自发涌现的主讲人,也可能产生于主持小先生现场随机指派。

外聘小先生和临场小先生实际上是课堂环节的主持人。

临场小先生的数量往往能够衡量一节微型课的质量的高低。

个性主讲策略微型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人性的本真状态,重建人与自我的关系”,它体现出课堂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对自由个性的尊重。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听、说、演、写、思中以学生“说”为中心。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课堂实际,我们采用了个性化的课堂主讲策略,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学生个性化的主讲方式,大体有:沉默式:其实是以写代讲,偶有言语。

阅读式:把所写念出来。

外显式:讲述解答的思路。

技巧式:加入了“注意”“反诘”的言语技巧,提醒听众;采用“迂回”和“挖坑”之法强化主题。

互动式:把握思维焦点,提炼问题,要求同伴作答。

这种方法显示出较高的言语素养。

评价式:如主讲者提出“有几个同学做对了?”“还有别的方法吗?”“请问这是为什么”“请问能听懂的有多少”。

个性主讲的策略应用既体现了对人的包容性,也展示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层级和序列。

角色缺位策略从某个角度讲课堂上教师的“沉沦”意味着学生的“解放”。

有效的沉沦是指教师角色的及时调整和转化,它造成课堂教师角色“暂时性缺位”,并导致教师话语弱化和权威消解。

空缺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推卸。

相反,教师隐去了“教师”身份,又以第二身份和角色回归课堂。

这就是微型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的第二身份有:值日生:为学生搽黑板。

普通听众:领会小先生思路。

救火队员:面对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遗漏之时,出手救场。

拉拉队员:对学生行为的鼓与呼。

还有诸如幕后策划者、参谋、裁判员等等。

谁又能说,这种沉沦不就是一种课堂进化和课堂适应呢!访谈与分享策略教师借助个体访谈和分享,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

初二学生刘淏洋在访谈中表示:很兴奋,忧虑,为此准备了文本讲稿,该讲的话该问的问题,曾反复演练,一一默想。

讲完之后很快乐,比预想效果好。

预备年级朱顺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说:同样的问题,我宁愿同学来讲;因为同学讲解我也能听懂,同时又能提高同学的说话水平。

邢滢同学说:“就算老师不点我(当小先生),我也要主动去争取。

”学生对小先生的角色认同和筹划是那样的细致、主动和积极,让人感慨和鼓舞。

访谈和分享实际上就是微型课堂的评价方法。

三、问题微型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但是,面对课堂中的角色换位,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无法适应,导致学生已然调动的主动性和教学参与热情受到抑制,这是其一。

微型课的教学方式进入常规课堂之后,能否依然保持课堂的高效满足教学的进度考出更好的成绩?这些都是微型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是其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