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体吸引小物体的原理(1)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两种电荷【要点梳理】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两种电荷(含辩误,详解)

15.1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发现摩擦后的橡胶棒和玻璃棒都能吸引碎纸屑,即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我们把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例1-1】下列属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是()A.磁铁吸引铁钉B.温度计液柱上升C.尺子在头上摩擦几下会吸引头发D.衣服越拍打越吸引灰尘解析:A、B两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尺子在头上摩擦后会吸引头发是摩擦起电现象;衣服越拍打越吸引灰尘也是摩擦起电现象。
正确的选项是C、D。
答案:CD【例1-2】摩擦后带的电荷,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下列各种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A.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B.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会被粘在铁棒上解析:由于摩擦起电而使两物体带有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化纤布料由于摩擦带电吸附灰尘;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被粘在铁棒上是由于水遇冷结冰,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ABC2.两种电荷探究实验:(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2)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实验说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的报纸实验原理

带电的报纸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带电的报纸实验是基于静电的原理。
静电是指物体表面带有不平衡的电荷,其中带正电的物质会吸引带负电的物质。
通过给报纸带电,可以观察到它的奇特行为。
实验步骤:
1.将报纸放在一块干燥的平面上,确保表面没有尘埃和湿气。
2.用干燥的毛巾或布擦拭报纸,使其带上一定的电荷。
3.将一个小纸片(可以是小塑料片或小纸片)靠近带电的报纸,观察它们之间的互动。
实验结果:
当小纸片靠近带电的报纸时,它们会相互吸引。
这是因为带电的报纸带有静电,形成了一个电场,而靠近的小纸片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它会被带电报纸吸引。
实验进一步探索:
通过实验也可以观察到其他有趣的现象。
例如,带电的报纸可以吸引小纸片,并使其“舞动”。
实验者还可以尝试将带电的报纸靠近其他小物体,如胶带、塑料袋或金属黏贴板,观察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实验者还可以尝试反复擦拭报纸,改变报纸上的电荷量,然后观察它们与小纸片之间的互动是否有变化。
总结:
带电的报纸实验基于静电的原理,通过给报纸带上电荷观察其与小纸片之间的互动。
实验结果显示,带电的物体会吸引相反电荷的物体。
这个实验不仅展示了静电现象,也能带来一些有趣的观察和探索。
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_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在摩擦玻璃棒后,用玻璃棒靠近小纸片会发现小纸片被吸引住。
这种吸引现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物理原理和特性,深入了解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电荷运动、静电力等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从概述入手,简要介绍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并给出本文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静电相互作用和电场概念与特性,并通过理论解释与公式推导阐述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机制。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一些相关实验验证与观察现象,如阴离子和阳离子吸引实验、带电气球吸附小纸片实验以及薄金属片被抽走实验观察。
最后,在总结与应用领域展望部分,我们将对前文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未来进一步应用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二部分将阐述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包括静电相互作用、电场概念与特性以及理论解释与公式推导。
第三部分将介绍一些实验验证与观察现象,例如阴离子和阳离子吸引实验、带电气球吸附小纸片实验以及薄金属片被抽走实验观察。
第四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此原理在应用领域上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个简短的结尾语结束全文。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原理的详细解释和科学背景知识。
通过对静电力、电荷运动和电场特性等相关理论的解析,我们旨在进一步增进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并为该原理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应用领域提供展望。
2. 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2.1 静电相互作用在探讨带电物体吸引不带电物体的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静电相互作用。
静电相互作用是指由于带有正或负电荷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吸引或排斥力。
根据库伦定律,两个带有静电荷的物体之间的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它们所携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差异化的电荷分布时,会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力。
难点解析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章节练习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章节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2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有关燃料燃烧及燃料的热值,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化学能B.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越多C.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所含的热量也越多B.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也可能变化C.0℃的冰没有内能D.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3、下列实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晒太阳B.搓手取暖C.用电褥子取暖D.向双手哈气取暖4、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A.比热容大B.密度大C.体积大D.内能大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B.雪花纷飞,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得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D.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汽缸内的混合物内能增加,温度升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值大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一定多B.物体的温度不变,它的内能一定不变C.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我们物理知识有着联系。
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8、关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汽油机有火花塞,柴油机有喷油嘴B.汽油机用压燃式点火,柴油机用点燃式点火C.吸气冲程中,汽油机吸入汽油和空气混合物,柴油机只吸入空气D.小汽车、摩托车通常用汽油机做发动机;卡车、挖掘机用柴油机做发动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近,则所成的像一定不断变大B.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能一定会增大且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D.若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等大,则该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一定相等10、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培优习题归纳(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28小题)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粘”纸屑,其中“粘”字蕴含的物理道理,与下列现象中的“粘”原理相同的是()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C.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D.拔火罐时罐子“粘”在皮肤上【分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解答】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粘”纸屑,是因为摩擦起电使玻璃棒上带上了电荷,玻璃棒是带电体,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和皮肤摩擦带上了电荷,所以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故A符合题意;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因为大气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C、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不符合题意;D、拔火罐时罐子“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有大气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气压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下列关于“吸”的物理现象中,由于静电现象引起的是()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容易“吸”灰尘B.拔火罐,玻璃罐“吸”在皮肤上C.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D.若人站在安全线以内的区域候车,会被驶过的列车“吸”进铁轨【分析】(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如:吸管喝饮料、离心式水泵抽水、钢笔吸墨水等;(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解答】解:A、化纤衣服容易因摩擦而带电,会吸引轻小的灰尘,属于静电现象。
故A符合题意;B、拔火罐使用时,先把酒精在罐内烧一下,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此时迅速把罐扣在皮肤上,使罐内气体温度升高,等到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所以这是由于大气压强引起的,故B不符合题意;C、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吸”在一起,是利用分子间的引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解读和综合训练

15.1两种电荷一、电荷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毛皮带负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还能比较物体带电多少)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元电荷e (比如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③不带电的物体并不是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了电中和。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定义: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不要忘了水银)、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A
qA=-1.0×10-10C
B
qB=+4.0×10-10C
3.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 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显示出带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 静电感应。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近异远同)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
做感应起电.
(3)微观解释:感应起电没有创造电荷,而是 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将电荷从物体的一
+
起电方法
A
B
用什么可以使B带正电? 接触起电 用什么可以使B带负电? 感应起电 演示实验:
+
-
+
-
+
-
+
A
B
课堂训练
1.图中A、B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绝缘金属 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在下列情 况中,判断A、B两球的带电情况:
(1)A、B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 则A__正__电____,B_负__电___;
起电的原因
质子 +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_ (中性)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特点:
1.带负电
2.电子容易脱离原子
一.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通过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 一个物体
失电子------带正电 得电子------带负电
2.接触起电:
通过与带电体直接接触而使电 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不带电 的物体上.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薄膜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梳子
静电将气球吸在黑板上
静电使空铝罐滚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电体吸引小物体的探讨
摘要:带电体能吸引小物体的原因是小物体在带电体的电场作用下也带上了电,金属类的小物体和电介质类的小物体带电的原理不同。
关键词:带电体吸引小物体静电感应电介质极化
在中学物理教材里面讲到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为什么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的呢?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疑问。
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电场,使轻小物体在靠近它的一端出现异种电荷,在远离它的一端出现等量的同种电荷。
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带电体对较近的异种电荷的吸引力大于对较远的同种电荷的排斥力,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构成轻小物体的物质不同,它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情况也不同。
通常讲的小物体包括金属和电介质。
金属在靠近带电体的时候会发生静电感应现象从而带上电。
电介质是指不导电的物质,内部没有可以移动的电荷。
若把电介质放入静电场场中,电介质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原子范围内作微观的相对位移,而不能象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那样脱离所属的原子作宏观的移动。
达到静电平衡时,电介质内部的场强也不为零。
这是电介质与导体电性能的主要差别。
一、带电体吸引导体类小物体的原理
电荷能够从产生的地方迅速转移或传导到其他部分的物体称作导体,如金属、电解液、人体、地球等。
带电体靠近金属小物体靠近小金属物体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与电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导体在靠近带电体的一面出现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远的一端出现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小金属物在带电体的电场作用下发生静电感应现象,小金属物体就变成了一个两端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从宏观上看,小金属物体由于两端带等量异种电荷而表现出不带电,但是从微观分析小金属物的受力可以发现带电体给小金属物两端的异种电荷的库伦力并不能相平衡。
如图1示,假设一带正电小球靠近一个小金属物,小金属物左端将带
上负电,右端带上等量的正电。
由于右端比左端离带电球距离更大,因此F
1>F
2
,小
金属物受的合力方向指向带电球,这个合力使小金属物往带电球靠近,直到被吸引到带电体上。
实验证明起电机上的带电金属球靠近铁屑时,铁屑马上会在电场的影响下有震动,有的会直立起来,再靠近点时,就会有被吸到金属球上,且马上被弹下来的现象,可以清晰的听到被弹下来的铁屑打在纸上的啪啪声。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带电金属球上的电荷是自由电荷可以转移给铁屑,使得铁屑与带电金属球带同种电荷,因此铁屑在吸到带电金属球上后会受到斥力而马上落下来。
二、带电体吸引电介质类小物体的原理
电荷几乎只能停留在产生的地方的物体称作绝缘体,如玻璃、橡胶、丝绸、陶瓷、未电离的气体等。
电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是电的绝缘体,内部没有可以移动的电荷。
若把电介质放入静电场场中,电介质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原子范围内作微观的相对位移,而不能象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那样脱离所属的原子作宏观的移动。
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可产生如下3种类型的极化:①原子核外的电子云分布产生畸变,从而产生不等于零的电偶极矩,称为畸变极化;
②原来正、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正、负电中心彼此分离,称为位移极化;
③具有固有电偶极矩的分子原来的取向是混乱的,宏观上电偶极矩总和等于零,在外电场作用下,各个电偶极子趋向于一致的排列,从而宏观电偶极矩不等于零,
称为转向极化。
不同的电介质在外电
场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的
微观机制不同,但其宏观
效果是一样的。
在均匀的
电介质内部宏观小、微观大的区域内,正负电荷的数量仍然相等因而表现为电中性。
但是在电介质的表面上,却出现了只有正电荷或只有负电荷的电荷层,如图2示。
因极化而在电介质表面上或其内部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或束缚电荷。
这一种电荷有别有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虽然不能在电介质内自由移动,但可用传导的方法将它们引走,属于自由电荷。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也在两端表面出现了异种电荷,由库仑F=Eq可以得,
小物体在带电体的电场中受两个力,如图3示, F
1>F
2
,所以电介质做成的小物体
也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带电体靠近,直至被带电体吸引住。
在实验室用绝缘性能良好的小羽毛靠近起电机的带电金属球,发现小的羽毛能被吸附到带电金属球上不会掉下来,大片的羽毛不能吸引住,若把不能吸引住的大片的羽毛撕开成多片,发现又能被吸附在带电金属球上。
通过多次实验对比分析发现大片羽毛不能吸附在上面的原因是受到的电场力小于重力的缘故。
另外验证发现泡沫塑料制作的细小颗粒也能被吸附上去而不会掉下来。
由于电介质表面的电荷是束缚电荷不能被转移,所以电介质在被吸到带电体后仍然是两端带等量异种电荷,受的吸引力还是大于排斥力,因而不会脱离带电金属球。
综上所述,带电体不仅能吸引导体类的小物体,还能吸引电介质类的小物体。
能吸引导体类的小物体的原因是导体在静电场中发生了静电感应现象,由于受到的电场力合力指向带电体从而被吸引过去;而电介质类的小物体在带电体的电场中不会产生静电感应现象,而是发生极化,在两端表面出现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的合力指向带电体,从而被带电体吸引。
参考文献:
[1]洪正平,刘杰.《电磁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8
[2]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3] 刘烈昌.《电介质极化过程中的功能分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