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燕山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故事
金精试窦儿的典故

金精试窦儿的典故
金精试窦儿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窦燕山(或称窦禹钧)因一生行善积德,后来生了五个儿子。
这五个儿子在他的严格家教下,都表现得非常循规蹈矩、和睦孝顺。
窦燕山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
在这个家族中,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与上天试验窦仪有关。
有一天,窦仪投宿在一个客栈里。
上天为了考验他的品德,派遣金精变化成一个女子,假装是客栈的邻家少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女子敲响了窦仪的房门。
然而,窦仪严守礼仪,没有让这个女子进入房间。
女子以各种方式诱惑他,甚至以投水自尽相要挟,但窦仪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这个女子无法继续她的诱惑,于是变化成一道金光,钻入地下消失。
窦仪被这一幕震惊,他立刻挖掘那个地方,结果挖出了一锭金子。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金精试窦儿的典故。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窦仪的坚定品德和高尚道德,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重视。
窦仪能够经受住金精的考验,不仅因为他本身的品德高尚,也因为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个故事在古代被广泛传播,被用来教育后代要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典故也蕴含着一些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比如,它表达了人类在面对诱惑时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它也揭示了人类与
自然界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些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华品德故事——教子义方

教子义方1、五代时期,有个名叫窦燕山的人,是当地有名的富户。
据说,窦燕山早年为人不好,经常做缺德的事,到了三十岁时,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为这件事非常着急。
2、有一天晚上,窦燕山做梦,梦到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如果不痛改前非,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
你要赶快多做好事,才会有救啊。
”3、于是,窦燕山暗下决心,改正错误,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有一次,他在客店中捡到了一袋银子,为了找到失主,在客店中整整等了一天,终于把银子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失主。
4、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名师来教课。
有的人家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5、从那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经常做好事,一直被人们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
6、做了父亲之后,窦燕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五子登科”的故事也被传为天下美谈。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那么这义方到底是什么呢?讲过了这个故事,家长们也都可以理解到了。
那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上行下效。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小朋友,故事中窦燕山在30岁之前为人不好,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为什么后来他的5个儿子都成了非常有用的人了呢?那是因为窦燕山在知道自己犯错之后敢于面对,并且真心改过,付出了很多努力,让自己越来越完善。
所以后来,他的孩子也因为他的改过而被教育的非常好。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错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改正。
不怕犯错误,怕不改错误。
窦燕山的故事

窦燕山的故事窦燕山是中国古代传奇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说,窦燕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义薄云天的大侠,他机智勇敢,行侠仗义,为民除害,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窦燕山的故事始于他的出身,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他勤奋学习武艺,不断提升自己的武术修为,最终成为了一名武艺高强的大侠。
窦燕山年少时就立下了保护百姓的誓言,他常常出现在百姓们遭受欺凌和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们讨回公道。
他的义举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尊敬,渐渐地,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他的一生中,窦燕山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组成了一支强大的义军,为民除害,保护百姓。
他们无私奉献,不畏强暴,一直奋斗到最后一刻。
然而,窦燕山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也曾遭受过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忠义仁勇,也让后人铭记了他的功绩和精神。
窦燕山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出身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窦燕山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总的来说,窦燕山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出身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窦燕山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短篇民间故事_短篇中国民间故事

短篇民间故事_短篇中国民间故事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
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
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
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
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
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
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
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
”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
”然后就逃跑了。
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
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
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
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
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
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
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

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候的人,住在蓟州,因为那个地方正是古代的燕国,所以人们称他为窦燕山。
他的家里非常富有,可是窦禹钧为人心术不正,常欺负穷人。
因为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沒有子女。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已经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正,德行不端,再这样做恶下去,不但不会有儿子,而且还会短命。
你要赶快改过向善,多积阴德,多帮助人,或许还有挽救的余地。
”窦禹钧醒来,把梦中父亲说过的话一一谨记在心,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后来,他不仅不敢再做恶,还帮助了许多地方上的穷苦人家,甚至在自己的家里设立“义馆”,聘请有名的老师来教书,让家里贫穷没办法读书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
有一天,他在一间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他就在那儿等了一天,等失主回来找的时候,原封不动的还给了失主。
有一天晚上,窦禹钧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你现在积了很多阴德,老天会赐给你五个儿子,你的寿命也会延长。
”窦禹钧醒来后,虽然知道只是一场梦,但是却更加认真修养自己、多行善事。
后来妻子果然为他生了五个儿子。
窦禹钧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教他们圣贤义理与处世态度。
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之下,相继登科及第,乡里的人无不称颂,窦禹钧和他五个儿子的名声因此传遍了全国。
扩展阅读:三字经故事:武训兴学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清朝时山东省堂邑县,有一个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钱,买土地办学堂,因为办学有成,人们为他取名训。
武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行乞为生,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还有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踏实。
不幸的是,他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孤单一人,便四处帮人打杂。
武训一点也不在乎生活困苦,最让他难过的是,不能和一般小孩一样到私塾中读书识字。
武训从困苦中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自己没读书不识字,无法有大作为,所以他决心要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小孩也能读书,不愿别人再象自己一样,因为没钱而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窦燕山的故事

窦燕山的故事窦燕山,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故事,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窦燕山,原名窦建德,是中国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义军领袖。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饱受苦难,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击倒,相反,他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看到了百姓们的疾苦和民不聊生,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抗腐败统治的斗争之中。
窦燕山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他带领手下的义军,频繁出没于山林之间,给朝廷军队以沉重打击。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常常出其不意地袭扰敌军,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
他的名声渐渐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口中的一代英雄。
然而,窦燕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他对文化也颇有造诣,精通诗书礼乐。
他善待士人,推崇文人墨客,让他们在自己的军营中畅所欲言,创作出许多传世之作。
他还倡导农学,提倡农桑,积极改善百姓的生活,为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英雄终有英雄的悲剧。
在与明朝朝廷的多次交锋中,窦燕山最终不敌强大的对手,被俘并处死于市场上。
他的一生,宛如一颗流星般短暂而辉煌,他的事迹,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窦燕山的故事,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家子弟,一个无畏无惧的抗敌将领,一个文武兼备的英雄人物。
他的一生,是对理想的追求,对正义的捍卫,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出身,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只要心存善念,就能成就一番伟业。
窦燕山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篇章,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英雄的崇高情怀。
让我们铭记窦燕山,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也让我们向他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自己的辉煌。
窦燕山有义方的典故

窦燕山有义方的典故
窦燕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县令。
他在任上努力为民,深得百姓爱戴。
一年冬天,县城遭遇大雪,道路、桥梁都严重受损,百姓们前往
县衙请求修复。
但是窦燕山发现,县府的财政缺口很大,无法满足百
姓的要求。
他思考许久,决定自己动手修路,带头劳动,号召百姓一
起修路。
他挥锤砍木,担土运石,三天三夜没有停歇,吃住都是在施
工现场,与百姓们一起吃苦。
经过共同的努力,道路逐渐恢复,百姓们赞叹窦燕山的行动,纷
纷表示要将自己的粮食和物资献给他。
此时,窦燕山摆手拒绝,他告诉百姓:“我是政府官员,责任在肩,修路也是我的职责。
如果接受百姓们的捐助,就没有了行政公正。
我会向上级请求资金和物资,还百姓一个干净、公正的政府。
”
窦燕山的这种为民、敬业、廉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百姓,他们
纷纷称他为“义方”,并把他的美名传诵开来,成为后人所崇敬的楷模。
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为⼤家收集整理了《三字经故事:窦燕⼭,有义⽅。
教五⼦,名俱扬。
》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窦燕⼭,名禹钧,北京幽州⼈。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名燕⼭,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称为杜少陵⼀样。
窦燕⼭是五代后晋时的⼈,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意欺⾏霸市、缺⽄少两、昧⼼⾏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岁还没有⼦嗣。
有⼀天夜⾥,他死去的⽗亲给他托梦,说:“你⼼术不正、⼼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且⽆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积阴德、⼴⾏⽅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冷汗,他痛下决⼼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善事,在家⾥兴办义学、积德⾏善克⼰利⼈。
⼀天夜⾥⼜梦到他⽗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齐登科甲,尔寿⾄⼋⼗九岁”。
他醒来以后,⾏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了五个⼉⼦: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有⽅,⽐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家中男不乱⼊,⼥不乱出,男耕⼥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联科。
其中⼤⼉⼦做到礼部尚书,⼆⼉⼦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燕⼭窦⼗郎,教⼦以义⽅,灵椿⼀株⽼,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说明,做⽗母的教育⼦⼥,第⼀要善于教育,第⼆要持之以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燕山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故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
劝人行善积德,力行勤俭有为……愿这些积极向上的家风遗训,渗进我们的血液,渗进我们的文化,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
宋代学者王应麟编写的蒙学教材《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教子成才的事迹,不仅在当时被人们景仰,而且传颂至今,家喻户晓。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
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
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
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
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
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窦燕山的家庭如此美满,令人赞叹。
其实他年轻时并没有这样的家庭“好运”。
虽然家境富裕,但他那时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聚在一起,教训他说:“禹钧,你要赶紧回心向善!因为你今生的命运不好,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
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窦燕山从梦中醒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他把祖父和父亲的叮咛,一一铭记在心,立志从此改过行善,大积阴德。
窦家有一个仆人,盗用了主人的钱。
后来,这个仆人担心被人发觉后受罚,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十二三岁的女儿胳膊上,债券上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
”从此仆人远逃他乡。
窦燕山知道这件事之后,看到小女孩身上缚着的债券,心里很哀伤,很可怜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他马上焚毁债券,收养了仆人的女儿,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她长大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的子弟嫁过去。
”女孩成年以后,窦燕山替她备了嫁妆,为她选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夫君。
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窦燕山家里,哭着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
窦燕山不仅没追究往事,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
仆人全家感恩不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
于是,他们把窦燕山的画像挂在堂前,早晚供养,以表达知恩图报的心情。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窦燕山到延庆寺佛前进香,忽然在后殿的台阶旁边,拾到一个钱袋,里面装了二百两银子、三十两黄金。
他想,这一定是别人遗失的。
金银的数额很大,他不敢在寺内久留,赶快拿着钱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窦燕山早早来到寺庙,在那里守候失主。
不一会儿,见一个人远远地痛哭流涕而来。
窦燕山问他为何痛哭?那个人实情相告:“父亲犯罪,将要被发配到荒僻的边疆充军,为了给父亲赎罪,我恳求哀告所有的亲戚,好不容易借来了钱,都装在一个袋里,须臾不敢离身。
谁知,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喝酒,喝醉以后头昏脑涨,不知怎么回事,钱袋竟然丢了。
没有钱,我怎么给父亲赎罪啊,这辈子恐
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说着,他悔恨交加,号啕大哭起来。
听他这么说,窦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经过验证,钱数相符,窦燕山把他带回家,不仅把失物还给他,还安慰他不要着急,并且赠给他一些财物。
那个人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
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
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
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
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
就这样,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做了一个梦。
梦见祖父和父亲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十六年,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将来都很显达,能够光宗耀祖。
你寿终之后,可以升天作真人。
”说完,又嘱咐他:“因果报应的道理,确实不虚。
行善造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应在来世,或影响子孙。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
问啊。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
他以身作则,治家非常严格,窦氏《家规》上说:“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
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
”严格的家教培养出孩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窦家五子都荣登了进士,被称为“五子登科”。
从此以后,“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期望。
后来,窦燕山官至谏议大夫,享寿八十二岁。
他临终前预知时至,沐浴更衣,向亲友告别,谈笑而卒。
令人羡慕。
窦燕山通过努力行善,不仅改变自己无子短寿的命运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且使后代子孙昌盛显达,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将窦燕山的事迹记录下来,训示子孙。
范公自己也身体力行,倡办义学,购置义田,因而后代非常昌盛发达。
而范公为了使窦公的事迹流传天下,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详细记录,并嘱咐子孙广为传播,其拳拳爱人之心,跃然可见。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这也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价值之所在。
传统文化圆融美好,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长久的幸福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