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十章上古音的声调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上声。
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
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上古音声调研究概述

上古音聲調研究概述關於上古音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宋代而發展於明代,清代則是上古音研究更為發達的時期。
但是以往有關上古音研究的重點都在於上古的韻部以及聲類,相比之下,上古聲調的研究顯得薄弱一些。
有關上古音聲調的一些基本問題更是眾說紛紜,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定論。
一般認為研究上古音聲調始於明代學者陳第,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例如周祖庠先生在《新著音韻學》一書中便提到宋代吳棫在《韻補》中便提到上古平上去入四聲可以“通轉”,即可以通押;南宋程迥《古韻通式》提出“四聲互用,切響同用”的觀點。
但是詳細論述上古聲調,提出明確觀點並產生一定影響的卻是始於明代陳第,至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中上古聲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上古語音中究竟有沒有聲調?另一方面就是上古聲調到底有哪幾個調類?下面便大體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對歷代學者研究上古音聲調的情況加以評述。
1、陳第的“古無四聲”說。
明代學者陳第持有“古無四聲”說,他在其《讀詩拙言》中說:“四聲之辨,古人未有。
中原音韻,此類實多。
雖說必以平旪平、仄旪仄也,無異以今泥古乎?”又在《毛詩古音考》中說:“四聲之說起於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釐若經生為耶?且去入二音,亦輕重之間耳。
”(見卷一,“怒”字下)由以上兩條可見陳第是不承認上古有聲調的,他這樣認為可能是出於以下方面的考慮:四聲既然“起自江左”當然不會是古己有之。
顯然,陳氏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四聲是六朝人的發現,而非他們的創造。
因此.事實上聲調並非“起自江左”,而是“古己有之”的一種語言現象。
而且後代學者的研究也證明瞭上古聲調是確實存在的。
當然,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認為陳氏“去入二音亦輕重之間”實際上便是承認上古具有聲調的,只是認為某些字的聲調與後世不盡相同而已(見王延模《上古聲調研究綜述》,現代語文,2008)。
2、顧炎武的“四聲一貫”說。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持有“四聲一貫”說,他在其論著《音學五書·音論》中說:“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
再思考:上古音与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以姚文田古音学研究为例

再思考:上古音与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以姚文田古音
学研究为例
陈芳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4
【摘要】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学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
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学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
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就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总页数】7页(P117-123)
【关键词】上古音;《诗经》;姚文田;研究对象
【作者】陈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从《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看清代古音学研究 [J], 万凯艳
2.清代古音学研究新探——评《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 [J], 王敏;赵晓庆
3.清代古音学研究新探——评《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 [J], 王敏;赵晓庆;;
4.姚文田《古音谐》古韵分部讨论研究 [J], 陈芳
5.姚文田古音学研究 [J], 谢洁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
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
“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
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
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
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
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
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
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
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
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
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
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
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
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
古音学

韵 缓 说 批 判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沈重 ‘协韵说’提出反对意见,即陆氏 所谓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 说法。陆氏认为古人押韵限制宽泛, 后代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后人押 韵限制比较严格,不需要改变汉字 读音。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古(先 秦)今(唐代)读音是相同的。这 实际上否定了‘语音随着历史的演 变而演变’这条真理。因此也是错 误的。
古 无 轻 唇 音
一、古无轻唇音。 ‘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 就是说唐末以后读轻唇音的‘非、 敷、奉、微’四母在上古音里应和 ‘帮、滂、并、明’合而为一。 1、谐声字 非、诽——辈、排 奉、俸——捧、蓬、棒 汾、分— —盆、扮 复——愎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舌 上 音
二、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谐声字 周(章、幽):雕、凋、(端、幽) 凋(定、幽) 者(章、鱼):睹、都、赌、堵 (端、鱼) 至(章、质):垤、 、 (定、屑)
上古音系—古音学
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演变
历史,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上古音系。
上 古 音 研 究 小 史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 棫、郑痒,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 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 达到顶峰。‘古音学’是清代学者 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 于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古 音 学 产 生 的 学 术 背 景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知彻澄的原因是受了舌面 元音的同化,而变成舌面辅音。其分化时代大 约在6世纪。(见王力《汉语史稿》)
顧炎武 1613—1682 蘇州昆山
戴震 1724—1777 徽州府休宁县隆阜 今属黄山市屯溪区
上古声母
钱大昕的卓越贡献 古無輕脣音:“凡輕脣之音,古讀為重脣。”
全清 帮 [p] 非 [pf]
次清 滂 [p‘] 敷 [pf‘]
全浊 並 [b] 奉 [v]
次浊 明 [m] 微[ ]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 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 透定無異。”
錢氏探討古聲母的方法 1、以經典異文為證 2、以古人注音為證 3、以方言為證
段玉裁
1735~1815 江苏金坛人, 龚自珍外公。
王念孙 (1744 —— 1832),字 怀祖。
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之父。
钱大昕 1728—1804 江苏嘉定 今上海嘉定人。
顧炎武最先運用這種方法,撰《古音表》, 分古韻為10部。
江永在顧的基礎上做了更細密的考求,分古 韻為13部。
諧聲類推法
在造字之初,諧聲Βιβλιοθήκη (形聲字)的聲符代 表形聲字的實際讀音。從同一聲符得聲的 諧聲字,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
段玉裁首創“同諧聲者必同部”之法,將 同聲符的諧聲字歸入同一韻部。
此法的好處在於:1、便於將更多的字歸部; 2、初學的古音學的人可按諧聲關係推知韻 部。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周秦古音
清代上古音研究的三个方面
上古韵分部 上古声调 上古声母
上古韵分部
方法: 1、诗经韵脚系联法 2、谐声类推法 3、古今音对比分析,离析唐韵,看语音发展
清代古音学汇总.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 心声韵几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 乃大明于天下”。《音学五书》是研究古 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 《古音表》最为重要,《诗本音》是《古 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 的归纳。
• 第二,谐声声符相同者古韵必同部。 他 说:“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 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 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 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许书重作 《说文解字》时,未有反语,但云某声某 声,即以为韵书可也。”“一声可谐万字, 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
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 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 论上的明确认识,所以卓有成就的语文学家, 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 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 究周秦古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 二。”
•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 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 段玉裁在顾、江的 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 脂支三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 分出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 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 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 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 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
• 顾炎武将上古韵划分为十类,并没有给韵 部立专有名称,只是用《广韵》平声五十 五个韵目(庚尤不在内)分别给各类命名, 十部之中,六、七、八、九等四个部为江 永以后的古韵学家所接受,另外六个部比 较粗疏。江、段二人的分部“益密于顾氏, 然皆自顾氏之十部导之,故通乎十部之说, 则于求古人之音,思过半矣”。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一序言古音学是一门研究汉语上古音的学问。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上古音到底属于哪一时段的语音,学界还有些分歧,流行的说法认为上古音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但有个别学者认为这段时间太宽泛,上古音应该仅限于周秦时期,不包括先周时代以至远古时代的语音(刘晓南,xx:135)。
本文依据清代学者研究上古音使用的材料――《诗经》等先秦韵文和《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采用刘晓南先生的说法。
古音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末,郑玄的“笺”、“注”或刘熙的《释名》里,一再提到“古音某,今音某”的语言现象。
古音研究的真正开始是在宋代的吴域和郑痒,但他们受制于《唐韵》分部的影响,又加上对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没有脱离“叶音说”的窠臼,因而缺乏科学价值。
到了明代的陈第明确提出了“古诗无叶音”的说法,建立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①”的正确语音历史观,古音研究的科学时代才算开始,但陈氏考察古音拘泥于只言片字缺乏系统性,因而古音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在清代,表现为名家辈出,如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等;成果丰硕,据耿振声先生统计可达167种②。
为近现代古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清代的古音研究做一个全面的鸟瞰,以便同行们参考。
二古音理论研究清代之前古音研究形成了两种指导思想。
一种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音”说,主张用今音改古音以求得读古书的和谐,其精神内核是古今音不变;另一种以唐代陆德明、宋代吴域、明代陈第为代表的“音移”观,主张语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古有古音今有今音。
清初顾炎武继承了“音移”观的指导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语音发展的阶段理论,顾氏认为:《诗经》“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然自秦汉之文,其音已渐戾”,其后“魏晋以下,去古日远,辞赋日繁”“休文作谱,乃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以成不堪之典。
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顧炎武最先運用這種方法,撰《古音表》, 分古韻為10部。
江永在顧的基礎上做了更細密的考求,分古 韻為13部。
諧聲類推法
在造字之初,諧聲字(形聲字)的聲符代 表形聲字的實際讀音。從同一聲符得聲的 諧聲字,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
段玉裁首創“同諧聲者必同部”之法,將 同聲符的諧聲字歸入同一韻部。
如闽方言,至今无轻唇音,凡普通话中念 [ f ] 的字,在闽方言里念[p],[p‘],[h]
同样,在闽方言中,也反映了舌头、舌上 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舌上归舌头,凡舌 上字基本上都读[t]或[t‘]
客家话中也有个别知系字,保留着舌头音, 如“知”念[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知彻澄的原因是受了舌面 元音的同化,而变成舌面辅音。其分化时代大 约在6世纪。(见王力《汉语史稿》)
顧炎武 1613—1682 蘇州昆山
戴震 1724—1777 徽州府休宁县隆阜 今属黄山市屯溪区
段玉裁
1735~1815 江苏金坛人, 龚自珍外公。
“大昕案: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即 毛之去声。”
无属微母轻唇字,冒属明母重唇字。
錢大昕未用的其他證據
1、汉字的谐声偏旁中也可以找出大量证据。
如轻唇与重唇同声符: 方—旁,甫—哺、非—裴、分—扮,等等 舌头与舌上同声符: 猪—都、沾—點,籌—濤、重—動,等等
2、从现代方言里的证据。
上古声调
清人對古韻的研究結論比較一致,但對上古聲 調的看法頗為分歧。 顾炎武:古有四聲,四聲一貫。P257 江永:批判四聲一貫 段玉裁:有平上入而無去 孔广森:古有平上去而無入 段孔意見正好相反,但二者都把去入合為一類。 何九盈:古無入聲的說法不可信,孔為山東曲 阜人,其口語中入聲已消失,就誤以為上古也 根本 不存在入聲。
所谓异文是指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钱氏 所举例子如:
扶、伏、服属轻唇字,匍、匐、蒲属重唇。 这是古代轻重唇互为异文的例子。
以古人注音为证,包括读若、直音、反切 等。如:
《說文》:衝,讀若動。
(衝属澄母舌上字,動属定母舌头字)
《說文》:娓,讀若媚。
(娓属微母轻唇字,楣属重唇字)
以方言为证,如
王念孙 (1744 — —1832), 字怀祖。
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之父。
钱大昕 1728—1804 江苏嘉定 今上海嘉的人可按諧聲關係推知韻 部。
此法的問題:1、諧聲有時會與詩韻發生矛 盾。這種情況下,原則上以詩韻為準。因
為詩韻產生晚,更符合春秋戰國實際讀音。 2、諧聲產生的時代有別。3、有些字是否 為諧聲字難以確定。
古今對比,離析唐韻
通過“古今皆押”“古押今不押”“古不 押今押”的情況,觀察古今韻的系統演變, 進而推求“古本音”。
3.。日語、越南語中的很多借音詞,也反映 了古無輕唇、古無舌上,
如:
钱大昕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提出古无轻唇 音,古无舌上音时,没能探讨后来重唇与轻唇、 舌头与舌上的分化条件及其时代。
重唇与轻唇的分化条件是合口三等。凡合口三 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唇音 分化的时期不晚于12世纪。
上古声母
钱大昕的卓越贡献 古無輕脣音:“凡輕脣之音,古讀為重脣。”
全清 帮 [p] 非 [pf]
次清 滂 [p‘] 敷 [pf‘]
全浊 並 [b] 奉 [v]
次浊 明 [m] 微[ ]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 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 透定無異。”
錢氏探討古聲母的方法 1、以經典異文為證 2、以古人注音為證 3、以方言為證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周秦古音
清代上古音研究的三个方面
上古韵分部 上古声调 上古声母
上古韵分部
方法: 1、诗经韵脚系联法 2、谐声类推法 3、古今音对比分析,离析唐韵,看语音发展
的系统性
诗经韵脚系联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周南·關雎》
——
詩經是押韻的,把可以相互押韻的字歸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