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对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社区人际关系

社区人际关系社区人际关系即社区内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邻居关系、老少关系、男女关系以及兴趣共同体关系等。
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用在增强,而城市居民对以地域为基础的物理性城市社区的认同则趋于淡化。
因此,城市社区建设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规律,不宜完全关注以地域范围为主的物理性社区建设,更应关注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社区建设,要大力发展基于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目标的志愿团体、民间社团组织,将城市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发展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应该遵循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等原则。
友善是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起码要求,它要求社区居民之间做到“以礼相待”。
礼仪的功能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它不仅适用于职业领域,更是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规范,社区礼仪不仅是具体的礼节、礼貌,而且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人与人之间友好地以礼相待,会有助于培养居民以他人为重的道德意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更具情感性,而较少交换性。
平等是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人文基础,是社区居民在交往过程中的所必须坚持的“人格平等”的意识与原则,无论何种职业、地位高低,在社区中都是作为普通居民而存在,没有“等差之别”,对于社区公共事务都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社区居民人人平等。
诚信是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核心内涵,指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的程度与状态。
随着社区服务和保障职能的完善,社区中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复杂,诚信正在成为社区人际关系的心理起点和基本准则。
合作是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的高尚境界,是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在友善、平等、诚信基础上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互助合作,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共同体”。
由于居住在同一社区,居民在环境保护、生态绿化、住宅维护、卫生治安等方面必然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最有可能组织起来,形成一致的社区行动。
同时,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社区居民也会发展出各种形式的社群,如各种读书会、爱心团队、帮教小组、诗社、合唱团、晨练角等等,社区群体的形成,是社区居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载体,同时增进了居民间的情感交流,抵制人际关系的疏离,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各类基金会。
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发挥它们在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发挥它们在提供互助方面的作用,让群众自我组织起来,促进社会融合,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安定团结,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5.更新政府管理理念,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首先,树立乡镇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理念。
(1)乡镇政府是公共管理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镇政府必须改变直接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要面向各种经济成分实行公共管理。
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力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要继续搞好乡镇政府自身的管理和改革,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
(2)乡镇政府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第一,乡镇政府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农民、居民和乡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实现其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环境,优化其消费结构。
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第二,乡镇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要转向为所辖社区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主要是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保护国土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治安等。
其次,树立乡镇政府是“有限政府”的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这时乡镇政府职能就应明确定位为“有限政府”,即乡镇政府职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边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决破除“无限政府”观念,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这样乡镇政府才能把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
浅析城市社区里的邻里关系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里的邻里关系问题作者:苏晴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0期[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原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邻里间互尊、互帮、互助的良好习俗,在城市社区中几乎不复存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代城市邻里关系的现状,找出影响邻里关系问题的因素,并且针对造成邻里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1 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邻里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古代有“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等俗语,都在讲述着邻居的重要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邻里却成为近在咫尺的陌生人,没有了传统邻里关系的融洽。
从理论上来讲,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冷漠封闭型这种类型的居民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社区里任何事情好像都与他无关,真正是“一墙之隔不来往,擦肩而过不说话”。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异质性社区内,也就是说,社区内居民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邻里之间处于一种“陌生”状态。
1.2 和平相处型这种类型的邻里之间出门碰到,会相互点点头,寒暄几句,并不知道对方住几幢几楼,缺乏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内,居民邻里之间互相尊敬,但是出于某种顾虑,邻里之间的交往只是“点头之交”。
1.3 烽烟战火型这种类型邻里关系很紧张,平时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矛盾,打架斗殴,甚至闹到法庭,导致生活不得安宁。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素质不高、缺少宽容与理解的社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1.4 睦邻友好型这种类型邻里关系非常融洽,邻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生活舒适自在。
城市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与变迁

城市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与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城市化对传统社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与变迁。
本文将从社区结构、人际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传统社区的影响与变迁。
一、社区结构的变迁传统社区通常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和公园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加速进行,传统社区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以单一功能为主的传统社区逐渐演变为以垂直发展为特点的多功能社区。
现代城市社区不仅仅包括居住区域,还集合了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办公场所等多元化功能。
社区内建设的多功能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但也带来了更加庞大的人流和交通压力。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融聚在城市中,传统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在传统社区中,居民多为同一地域的血缘关系或邻里关系,互相之间有着相互照应、互助共存的情感依托。
而城市社区中,由于人员流动性强,人们之间缺乏了这种亲近感和紧密的社交关系。
人们往往独自居住,相互之间缺乏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所以城市化带来了传统社区人际关系的淡化。
三、文化传承的挑战传统社区通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更新给传统社区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挑战。
拆迁、城市更新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社区的文化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街巷、建筑和风俗习惯可能会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改变,传统社区的独特风貌逐渐消失。
此外,新生代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减弱也加剧了传统社区文化传承的困境。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社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总之,城市化对传统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迁。
社区结构的变化使得社区功能更加多元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
人际关系的变化则导致了传统邻里关系的疏远,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
而文化传承方面,城市化加速了传统社区文化的消失和衰退。
论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我国社区建设现状,探讨了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认为,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统一,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标签:社区建设;和谐社会;作用一、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首先,从社区的青少年教育角度分析,社区开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还较少,甚至很多社区从未开展过青少年教育。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位,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青少年生存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建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重要的影响,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区域,社区文化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目前大部分社区都没有针对青少年的专门工作。
而导致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较少的原因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意识不强外,还因为政府对青少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社区工作行政化色彩较浓,任何活动都是在接受上级部门命令后执行,没能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区必须肩负起青少年教育的责任,通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道德、法制教育等,让青少年从小热爱生活,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社区可以开展有益的家长教育活动,建设青少年援助中心,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帮助。
青少年援助中心的设立应该通过政府部门的批准,并获得国家财政的支持,社区要聘请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工作人员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心理困惑,并定期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法学和犯罪学的教育,帮助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社区老年人保障角度分析,很多社区内的老人较多,大多数老人的闲暇时间较多,需要较好的社区娱乐服务,但是,现阶段很多社区内的公共娱乐设施较少,而且公共场地空间狭小,甚至有些娱乐设施常年失修,存在安全问题,社区服务的不完善无法给老年人舒适的养老环境。
社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概述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小型社会的运作机制。
然而,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区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社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其背后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主要问题1. 社区安全问题社区安全是居民关注度最高、影响居住环境品质最直接的问题之一。
在很多社区中,盗窃、抢劫等犯罪事件频发,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安全感。
此外,道路交通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停车混乱、交通事故频发等。
2. 环境卫生问题许多社区存在环境卫生状况差、垃圾处理不规范等问题。
有些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足或缺乏意识,导致垃圾随意乱扔或倾倒在非指定地点。
同时,一些小商贩的经营行为也会引发环境卫生问题,如街头乱摆摊等。
3. 社区管理不善社区管理的不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低下;二是针对居民需求的服务缺失。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的下降,让居民感到不满意。
4. 人际关系紧张有些社区中存在着邻里之间相互疏离、交往少、互帮互助意识淡薄等问题。
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让社区向着孤立化发展,阻碍了社区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同进步。
三、原因分析1. 城市化进程造成资源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大量新来者无法顺利融入、居住条件难以改善的困境。
由于城市规划和设施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新人口增长的步伐,社区公共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显现。
2.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目前,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物业公司虽然存在,但缺乏相应的权责和执法力度,很难对居民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
3. 居民意识不够强烈部分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
同时,一些居民对自身权益保护缺乏主动性,对社区发展参与度低。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的效果。
4. 文化差异引发冲突随着城市人口流动增加,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居民聚居在同一社区已成常态。
城市空间布局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分析

城市空间布局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分析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社交网络和社交经济活动。
本文将对城市空间布局对社会交往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对社交生活的重要性。
一、公共空间的作用作为城市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
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这些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能够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社交互动。
例如,合理规划的公园能够吸引市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交流和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为社交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二、社区建设的意义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社区建设也是影响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
不同社区的规划和布局会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交流和社交网络的形成。
一些规划良好的社区通常有更完善的社区设施,例如公园、社区中心、学校等,这些设施能够激发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一些规划不良的社区,可能由于缺乏公共设施,导致社区居民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注重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社交活动的机会。
三、交通规划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交通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内部的流动和人员交流,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例如,地铁、公交系统等高效的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阻塞,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此外,交通规划也可以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往。
例如,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的建设,能够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促进社会交往的发展。
四、商业中心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商业中心作为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
商业中心汇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商业活动,成为人们进行社交交往的重要场所。
商业中心的规划和布局会直接影响商业活动的繁荣和社交交流的密集程度。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一、文献回顾 (2)二、研究设计 (3)(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3)(二)资料收集方法 (3)(三)资料分析方法 (4)(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三、调查结果分析 (5)(一)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分析 (5)(二)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影响因素的分析 (6)四、结论与思考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0)附录A 调查问卷 (121)附录 B 访谈提纲 (14)附录 C 访谈资料 (15)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锦绣东苑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锦绣东苑的居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描述了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现状,并且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了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目前城市社区邻里交往情况不佳,邻里之间较为淡漠,居民遇到困难也多数不愿意向邻居寻求帮助。
但是多数居民仍然希望邻里关系能够得到改善。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城市社区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居民心理被动、社区的功能不强、住房结构改变这三个方面。
关键字: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社会交换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dition and Factors of Neighbourhoods inUrban Communities——Taking Jinxiudongyuan in Changzhou as an Example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residents and th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t Jinxiudongyuan in Changzhou.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 exchange of urban communitie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status quo in communities of urban neighbourhoods, and Study of the cit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neighbors. Generally speaking, Communities in urban neighbourhoods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eighborhood become distant. Most people find it difficult to seek help from neighbours. but most people still hope that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will improv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from the mental and community, the housing structure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Neighborhood;Social exchange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不断改善,很多家庭购置了商品房,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区建设对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城市现代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影响。
其中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尤为显著:居住格局的改变,新邻里关系的产生,工作负荷的增加,现代化通讯模式的普及,这些无疑都冲击着传统的融洽的人际沟通方式。
城市社区中的居民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有邻里往来,绝大部分只是相互认识并在碰面时打招呼而已。
不仅如此,许多邻里即便居住很久,彼此却不认识,关系日渐冷漠,矛盾却越发突出,令人堪忧。
本文就中国在社区逐步进入现代化模式的转型时期,对社区在转型期间内部居民人际关系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总结出改善这一现象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人际关系影响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我国的城市社区类型开始发生了显著分化与重组,城市社区形成了街道平房社区、单位社区、商品楼社区三种基本类型,这几种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明显,各社区的内部人际关系也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在一些大城市,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这类社区一般被称为城乡结合部。
社区人际关系指的是社区内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邻居关系、老少关系、男女关系以及兴趣共同体关系等。
目前,各类社区普遍存在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大部分市民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邻居。
在这种人际交往缺乏的社区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也会降低,从而会导致社区内联系的减弱,居民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①社会结构分化加速,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越来越细化,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居民的异质性非常强,这些客观因素自然而然地使人际距离扩大化。
伴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多元化的趋势明显增强,地域因素不再称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
这样,社区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在逐渐下降。
②生活节奏加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要远远强于地缘关系,社区只是他们的居住的空间,并不是他们的精神文化空间,这同样不利于社区人际关系的保持和维系。
再次,传媒改变了互动模式,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在城市的普及很高,使居民在闲暇时间可以选择足不出户的休闲方式和交往方式,从而导致了社区居民的内部互动日益被边缘化。
③信任危机的影响,当一个社会处在制度转型时期,处在重大的转轨过程中,违规、违法的现象就会激增。
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失范”,就是说,原有的规范失去作用,而新的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结果违规行为就普遍发生。
稍微关心一点社会现象的人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违规、违法现象比比皆是,叫卖假文凭的、私刻公章的、卖假证件的、卖假发票的,每天在大街上频频遇到。
④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在传统农村社区中,由于村落人口较少,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
而在城市社区中,虽然个人所能接触到的人数远远多于在农村社区,但是人与人之间多以事务为中心进行互
动,功利化色彩浓厚,情感性交流减少,人际关系肤浅,个人常常更容易在城市里体会到孤独感和疏远感。
2、城市居民居住模式的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注重血缘、亲缘和地缘,人们习惯在熟人之间进行交往。
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阶层,使都市生活方式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新景观。
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承认,民营、个体、私营、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快速发展,"花园"、"广场"逐渐取代"单位宿舍"和"简易公房","社区"概念导引市民步入现代化新生活。
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居住模式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业主可自由选择的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现代物业型小区居民的来源具有多向性、偶然性的特点。
社区成员之间彼此互不认识,因此交往愿望也很淡薄。
3、社区互动产生障碍。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现有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匮乏使社区居民交往平台受到局限。
社会学意义上的的公共空间强调一定场所之内的公共精神、归属意识。
它是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而在另外一些具备一定公共空间的社区,由于缺乏组织者和推动着,居民交往的意愿和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这两种情形是社区人际关系疏远的主要客观原因。
另外,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管理者的多元功能逐渐弱化,转变为相对单一的功能组织,这也使得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导致了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弱化。
二、改善社区人际关系疏远现象的对策探讨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人际关系的精神保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找到慰藉,寻找到可供休憩的精神家园。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因此,应当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生活色彩浓厚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沟通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是居民交往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生活压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
2、制定完善的社区制度。
在城市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及社区的变化发展规律,即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用在增强,而城市居民对以地域为基础的物理性城市社区的认同则是削弱的。
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必须有完善的社区制度做保证,对社区成员的交往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社区人际关系的制度保证。
社区居民之间的平等、友善、宽容与和谐关系固然需要社区居民情感的投入和自觉的维护,同时也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制约。
因此,调节社区人际关系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建设是必要的。
同时,还必须完善社区参与制度,它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居民社区参与制度,对于增强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区居委会完善服务、构建文化社区。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社区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区居委会在发展社区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应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大力发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积极探索设施共建。
社区生活服务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因此,如何通过社区文化活动重建社区认同,整合社区的潜在功能,是居委会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在城市的单位组织功能不断分化,社区的功能需要不断整合的背景下,居委会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居委会在完善社区服务,组织引导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融入生活,贴近生活的社区活动,将会提高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社区居民素质的层次不同,社区归属感的程度也不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责任感的社区,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区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
社区文化是一个以社区居民群体为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也是社区构成的基础性因素,文化社区就是要让社区文化的内外优势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
文化社区是以文化活动为依托,以社区为载体,以"共居、共管、共建、共享"为模式。
文化社区构建过程就是提升社区整体素质的过程。
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涵养,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无形中加强了社区的人际交往,很大地减少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