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上海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为24870895人,其中男性比例为51.77%,女性比例为48.23%,年龄结构中0-14岁比例为9.8%,15-59岁比例为66.82%,60岁以上为23.38%,65岁以上为16.28%。
2019年末2020初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6.9万人,出生率为7.0‰;死亡13.3万人,死亡率为5.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
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2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12.5万人,死亡率为8.6‰;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
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
1。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上海应对老龄化分析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

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上海应对老龄化分析及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分析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上海超35%户籍人口为老年人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34.4%提高0.8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稳定在2400万,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较上年增加4.36万人。
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负增长,此后连续2年常住人口增加。
2019年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较上年增加2.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9.7%。
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较上年增加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3%。
根据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年末的34.4%提高0.8个百分点。
目前,上海户籍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计2729人,其中男性678人、女性2051人。
2019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48.0%,女性占比52.0%。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1.66万人,男性人口171.19万人,女性人口190.47万人。
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29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18.6人,其中男性人口占比24.8%,女性人口占比75.2%。
年龄越大,女性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二、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趋势:203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将达480万根据当前上海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情况以及上海城市人口总量规划目标2500万人等因素测算,2030年左右,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峰值,约为480万人,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为19.2%。
三、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逾三成沪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4%,即每3个人中有1个是老年人。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
两个城市的人口分布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城市。
一、总体人口数量首先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总体人口数量。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总人口约为2170万人,而上海市的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总人口数量要比北京市多一些,这也使得上海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二、户籍人口比例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比例。
北京市的户籍人口约为167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7%,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约为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
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比例要高于上海市,这意味着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例要高于上海市。
三、外来人口数量再接下来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数量。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外来人口约为500万人,而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约为800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北京市,这也是上海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的原因之一。
四、人口密度最后要比较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
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164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1323人/平方公里;而上海市的总面积约为63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3784人/平方公里。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要远远高于北京市,这也意味着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
五、人口年龄结构除了总体人口数量和户籍人口比例外,还可以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相似,都以中青年人口为主,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
这也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有密切的关系。
六、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最后,可以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这种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促使了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析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的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2019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8.8%,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养老产业正成为上海市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方面,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老年人口的增加不仅给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带来了负担,而且也给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为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之一,其市场规模非常大,也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
对于养老产业来说,上海可以借此机会在全国领先,成为全球领先的养老服务城市之一。
在目前上海的市场环境中,养老产业的发展非常适宜。
随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的消费市场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这一方面主要是受到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上海许多家庭正在面临着老年人照顾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老年人的安全和幸福,为他们提供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成为了上海养老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海的养老产业中,既有房地产企业和社区服务机构,也有康复中心和护理中心。
另外,还有一些志愿者服务组织和社会团体,为老年人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服务。
在这个时候,如果政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进入到养老产业这个市场中,将会大大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谈到养老产业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以往一些国内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一些企业在养老产业中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以及缺乏国内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行业内的发展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因此,如何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业内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将是上海市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重难点19 人口问题与城镇化(原卷版)-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重难点19 人口问题与城镇化(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
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A.京、沪B.黑、吉C.粤、鄂D.渝、黔2.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734.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5.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A.相似的空间形态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D.相近的等级规模6.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
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

选择题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B.②C.③D.④【答案】【1】A【2】D【解析】【1】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
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
故选A。
【2】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选择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由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组成,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符合上海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的是()A.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C.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D.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2】在2005年-2016年期间,上海市(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C.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D.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3】2014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趋势,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B.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答案】【1】D【2】C【3】A【解析】【1】总人口数量减去外来人口数量等于户籍人口数量。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预期寿命走势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预期寿命走势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预期寿命走势以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33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
这一数据在未来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0%以上。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养老压力的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其次是劳动力缺乏。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人口预期寿命走势人口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国家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人口预期寿命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在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下,人口预期寿命得以显著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攀升,从当时的70岁左右增长到如今的82岁以上。
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5岁以上。
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海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口增长的需求。
目前,上海市的养老服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包括养老院、护理机构、老年康复中心等多种形式。
同时,上海市还积极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例如,推出了在线预约养老服务、远程医疗等方便老年人生活的服务。
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增长,并且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郭志刚李丁上海市是全国生育率下降最早、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户籍人口连续保持了十几年的负增长,生育水平已降至“极限中的极限”①。
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高1倍,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②。
可是与此同时,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却看到近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着正的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彭希哲,2008;王桂新,2008)。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像上海市这样的生育率极低、户籍人口数量不断缩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如何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必要人口条件的呢?上海市的经验能否为全国应对未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呢?*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8ARK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上海连续15年户籍人口负增长生育水平降至极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1日。
②《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青年报》,2009年7月23日。
一、不同口径的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很少,常住人口基本上与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往往都是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其中不含外来人口的影响。
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情况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政府公布的人口统计中也就随之增加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常住人口口径的统计更适用于社会经济规划,但常住人口中既包含了原来就居住此的户籍人口,也包含了在本地已经居住较长时间的外来人口。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取得上海市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
前面引用的上海市人口状况的报道均采用户籍人口口径,因为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发布日期:2000-04-07 19:35:50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人口总量会发生很大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金字塔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能适应当前还在实行的户籍管理特点,现重点分析从户籍人口预测中方案得到的未来上海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1.出生人口
由于受70年代上海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当前上海出生人口数进入低谷。
然后,随着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的影响,本世纪末前上海出生人口将逐步上升,一直到2013年增加到近14万人(见表4-8)。
因此,对产院床位、设备的需求,以及对婴儿保健用品等的需求,当前处于低潮,以后将会回升。
2.学龄前人口
上海人口峰谷交替极不稳定的年龄结构,必然导致明显的各类学龄前人口高峰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也同样导致学龄前人口低谷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
由于受到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以来上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影响(见图4-7),上海入托儿所适龄儿童(1~3岁)和入幼儿园适龄儿童(4~5岁)的高峰期早已结束,进入了减少期。
对应于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上海入托儿童将于1999年进入低谷,仅21.2万人;入园儿童将于2001年进入低谷,仅 14.6万人。
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把发展托幼事业的工作重点,从80年代解决数量上的“入托难”和“入园难”转到提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上来。
3.学龄人口
受80年代前期上海出生高峰期的影响,全市初中学龄(12~14岁)人数的峰值出现在1995年,高中(含中专,下同)学龄(15~17岁)人数的峰值将出现在1998年(见图4-8)。
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将分别进人小学、初中、高中时,从总体上看,也就是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初中适龄教育人数、高中适龄教育人数进入低谷阶段。
因此,正如预测数所显示的那样,小学适龄儿童数已从高峰期下跌,将从1993年的107万减少到2006年的近48万人,进入低谷,减少了55%。
初中适龄人数将从1995年峰值的近5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谷底,为24.5万人,减少近60%。
高中适龄人数 1998年达到峰值,近60万人,然后下降,于2013年进入谷底,仅25.2万人,减少58%。
表4-9给出了不同年份的各类学龄人数的预计数。
这种出生人数时多时少带来的各类学龄人口数的波动,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波动。
从图4-8中可以看到,小学适龄儿童数曲线下缩一半并前移6 年左右,与初中适龄人口数曲线基本吻合;初中适龄人口数曲线前移3年左右,则与高中适龄人口数曲线大体一致。
当然,这种各类学龄人口数的波动必然给教育事业带来一系列矛盾。
1988年上海市区的虹口、南市、黄浦、闸北、普陀等区由于小学学龄人数进入高峰期而初中学龄人数还较少,采取了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前毕业进入初中预备班的方法,以减缓小学的入学压力。
1989年静安、杨浦、徐汇、长宁等区也由于同样原因采用了上述方法。
近期,上海的小学学龄人数不断减少,初中学龄人数不断增加,于1995年达到高峰。
因此,1995年左右上海可以逐步取消初中预备班制度,恢复小学六年制体系。
这是从整个上海情况考虑的。
各个区县由于人口出生率和区县间迁移的差异,未来各类学龄人数高峰及其低谷的交叉重叠现象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合理调节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年级层次安排上也要因地制宜。
4.育龄妇女人口
了解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的多少,不但有益于掌握生育趋势,而且也有益于一系列妇女用品的生产安排。
今后10多年育龄妇女人数主要受当前已出生人口状况的制约,之后则与上海生育政策的演变有关,在这过程中也受到迁移政策的影响。
上海育龄妇女数从1996年的361万人逐步上升到1998年的365万人,然后不断下降,于2040年到达谷底,仅222万人。
不同年龄档次的中青年妇女有着对服装、化妆用品、营养滋补品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购物倾向。
由于当前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现象,15~49岁育龄妇女的不同年龄组人群有着不同的年龄结构特征。
比如,20~29岁的生育旺盛期妇女,从1996年的73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71万人,接着逐步上升,于2009年达到峰值92万人,然后又下降,于2022年进入低谷,仅48万人。
如前面所述,这种人数的峰谷交替实际上是上海历年生育状况差异的必然结果,类似于一种历史的现象(见表4-10)。
5.劳动适龄人口
国内劳动年龄标准规定为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
1996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824万人,占总人口的63%。
图4-9描绘了上海市劳动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到,近阶段上海的劳动适龄人口逐步上升,2005年达到峰值,为884万人,然后开始下降,尤其是随后的10多年是一个劳动适龄人群迅速下降时期,猛跌至670万人左右,这正是50年代及6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先后退出劳动适龄人口队伍的缘故。
这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数略有起伏,逐步稳定于600万人左右。
最近10年时间里,一方面上海的劳动适龄人口在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把隐性失业逐步推向前台,从而呈现出许多领域明显的劳动力过剩现象。
当然,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劳动力的素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的经济体制在转轨,产业结构在调整。
要适应和实现这一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就在于他们的素质。
此外,劳动力的老化也将日益使人忧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正从当前的37岁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40岁。
中老年劳动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劳动力人口对新技术的吸引及创新意识。
严重的问题是10多年以后,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将迅速减少,尤其是从2008~2020年的12年,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将减少近1/4,平均每年劳动适龄人口数要减少17万人。
如此严峻局面的到来为期并不太远,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根本的出路在于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
此外,随着那时候劳动适龄人口的迅速下降,劳动力将呈现缺乏,而退休职工大量增加,社会养老经费负担迅速加重。
因此这一阶段适时地推迟职工的退休年龄,将会显得重要。
6.老年人口
图4-10给出了上海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数的演变趋势,从中可以看到,上海今后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整个90 年代是迅速上升时期,老年人数增加很快;然后是近10年的缓慢踏步;下世纪的第二、第三个10年是老年人口的激烈增加阶段;这以后,经历了40多年波动下降的进程,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逐步稳定在230万人左右。
当前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导致老年人口数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原因。
从现在至2000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人口小高峰逐步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口增加迅速。
接下去的近10年则为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人口出生低谷时的出生者先后跨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增加缓慢。
这以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迅速增多的出生婴儿及 50年代上海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进入老年期,这是一个老年人口数的突增阶段。
到下世纪中叶以后,随着5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上海将逐步过渡到老年人口的相对稳定状况。
表4-11列出了上海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演变情况,其峰值出现在2025年,峰值人数为487万人;其中也列出了上海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演变状况,其峰值出现在2030年,峰值人数达398万人;还列出了上海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的演变状况,其峰值在2043年,峰值人数为125万人,是当前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的5.2倍。
分析这些不同年龄组老人的演变趋势,同样可以看到,上海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演变过程的四个阶段,只不过时间上相应延迟若干年而已。
这再一次说明了人口过程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决定了上海市未来一段时期老年人口的演变过程。
上海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必然趋势,无疑也是一个重要信息。
服装、食品等行业的决策者们,其产品将来是否要考虑上海人口的这一变化。
那些对学医有兴趣的孩子,如果选择了老年医学作为主攻方向,以后估计会门庭若市。
若干年后,老人服务业将会大受欢迎,有胆识者不妨在这个领域作些文章。
7.死亡人口
随着上海人口的日益老化趋势,上海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死亡人数迅速增加。
一直到下世纪40年代初,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开始下降,死亡人数及其死亡率才开始下降(见表4-12)。
半个世纪里,死亡人数的不断上升趋势,必将对上海的殡葬事业带来很大影响。
诸如殡葬服务业应有所发展,殡葬形式应有所改革。
既要防止旧的丧葬陋习复燃,又要在继续实行火葬、严禁土葬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树立“人来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新观念,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殡葬形式,使殡葬事业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