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我国人口问题分析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分析论文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一)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1982年公布的我国总人口,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人口,全国10.32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93%。
1993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85亿,比1992年净增1346万人。
1949年末到1993年末的44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翻了一番多,目前已超过12亿人。
(二)绝对增长量大我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仅5‰;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如1965年出生率为37.88‰,死亡率为9.50‰,自然增长率为28.38‰;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由于7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生育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一阶段中,1985年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78‰,自然增长率为14.26‰。
1993年出生率为18.09‰,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45‰。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发达国家为6‰,发展中国家为20‰。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和将要进入育龄的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是相当大的。
(三)地区分布不均胡焕庸1935年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清楚地表现出东半部人口十分稠密,西半部人口十分稀疏,两者之间明显地看出有一条人口分界线。
这条线的东北端起于当时黑龙江省的瑷珲(现称黑河),以此向西南划一条直线直达云南省的腾冲。
当时把这条线称作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
当时计算,这条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而这条线以西的西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
到80年代,胡焕庸利用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这条线东西两侧的人口分布。
结果是: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42.9%,人口占全国的94.4%;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而人口仅占全国的5.6%。
浅析我国面临的人口危机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面临的人口危机及应对策略我国面临的人口危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指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作人口比例相对减少的情况。
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则是指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比例失衡以及农村人口流失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加强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愈发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养老院建设的投入,提供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养老金的保障,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要促进人口结构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生育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二孩,以增加生育率。
此外,要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提倡男女平等,并且减少性别歧视。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回流。
另外,要提升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提升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要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
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严重,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水平,吸引农村人口留在本地。
此外,要加强对少子化问题的关注。
少子化问题是人口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夫妇生育子女,提高生育率。
最后,要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关键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力度,提高保险覆盖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面临的人口危机可以通过加强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促进人口结构平衡、提升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关注少子化问题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策略来应对。
中国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

中国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一、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民族组成、城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中国的人口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高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2.老龄化加剧:截至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6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社会养老压力加剧。
3.性别比例失衡: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现在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据统计,现在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万左右,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和人口结构。
4.城乡差异明显:中国有大量人口分布在城市和农村,而且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
城市人口数量庞大,更加集中,而农村人口数量虽然也很大,但是十分分散。
二、人口政策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不断完善并调整人口政策,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缓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平衡男女比例等多重目标。
以下是中国目前实施的主要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旨在通过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和缓解人口压力,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和降低生育率。
虽然近年来政策被逐步放宽,但仍在实施中。
2.优生优育政策:优生优育政策主要促进人口素质的提升,包括改善孕产妇保健、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加强性教育、建立健康的婚姻家庭等方面。
3.老龄化保障政策: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国家开始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特别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如提高退休金水平、优化医保政策等。
4.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为了缓解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预计2030年前,中国将进入高峰期人口数量达到14亿左右,但之后将开始快速降低。
中国人口形势面临五大挑战

中国人口形势面临五大挑战中国人口形势面临五大挑战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纵观我国人口规模、生育水平、人口结构等,我国人口形势面临五大挑战一、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庞大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趋完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每增加1亿人的时间大大缩短。
目前,我国13亿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和人口持续增长将长期并存。
21世纪,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高峰。
二、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还存在反弹的隐忧。
未来十几年,我国总人口的增长将继续保持强劲态势。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距离依然存在,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压力。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总体还不高,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对孩子有更多的需求。
如果放开生育,每年将有大批人补偿性生育,势必对人口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空前活跃的时期。
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1/3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日益庞大,将不断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
[整理]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整理]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471dbc240c844769eaee97.png)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作者:翟振武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
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
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
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
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
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
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
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
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
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
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
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
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主要特征。
一、总体情况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规模庞大,年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总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且呈现出逐渐老龄化的趋势。
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年轻,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老龄。
二、年龄结构分析1.0-14岁人口占比中国的0-14岁人口占比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一人口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希望,其减少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2.15-64岁人口占比15-64岁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大部分比重,这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正在逐渐上升,这表明中国正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老年人口的需求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挑战。
三、主要特征分析1.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一趋势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老年人口增加将对养老和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
2.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尽管中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供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虽然仍有大量就业机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劳动力将失去竞争力。
3.社会保障压力增加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加大。
养老金的支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挑战。
同时,由于长寿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长。
四、因应策略1.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1. 总体情况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主要群体。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2. 儿童人口中国的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多年来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和生育观念的改变,中国的儿童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3. 青年人口中国的青年人口主要指15-35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
青年人口的结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承担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责任。
4. 中年人口中国的中年人口主要指35-59岁之间的人群,他们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年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
5. 老年人口中国的老年人口主要指60岁及以上的人群,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智慧和经验的集合。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养老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6. 未来趋势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增加,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合理调整人口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增加。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截至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约18.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家庭、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压力。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深和老年人口增长规模大等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的特点是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老龄性质突出、社会影响深远等。
这表明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社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2 为什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多年来生育率较低,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少子化现象使得养老压力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而劳动力人口比重减少,这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留在城市生活,而留在农村的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长寿化现象也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育率下降、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长寿化现象是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亟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缓解养老压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正文2.1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作者:翟振武在人口的变化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最引人注目。
从1973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直接目的就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翟振武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
如今,经过千千万万计划生育干部的艰苦努力,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惯性,中国人口总量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
与此同时,作为生育率下降的后果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却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
无论是人口总量的继续扩大,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未来的中国都是严峻的挑战。
而且,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老龄化还是一对矛盾。
人口数量控制越严格,人口老龄化速度越快,老龄化状况越严重。
如果放弃人口控制政策,令生育率反弹和上升,人口总量虽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会因此而减慢。
面对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我们该如何清醒地认识这对矛盾,明智地选择应对政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1人口总量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矛盾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预测,即使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的话,中国人口的增长还要持续40年左右,到2040年达到高峰值15.4亿左右,才能实现零增长及负增长(见表1)。
也就是说,尽管资源在短缺,环境在恶化,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在21世纪的前40年,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重。
中国大陆人口总量还要在现有规模上再增加近3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口总量预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生育率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1.86左右)。
这是一个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条件下的预测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如果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我们看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左右,中国刚刚跨入老龄社会的门槛。
以后,这个比例呈加速上升状态。
2010年为8.38%,比2000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而到203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例在10年内提高近7个百分点,从2030年的14%快速上升到2040年的20.9%。
在全社会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近9000万人上升到2040年的2.9亿人。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200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1.6亿)的2倍。
以致近年来,“中国将成为国际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将成为中国21世纪发展的瓶颈”等观点和判断在各种老龄研究文献中俯首即是。
与此相对应,认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已经重于或即将重于数量问题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例如,“不久前我们举行了世界60亿人口日的宣传活动。
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头号问题却是普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内需不足。
如何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新的挑战。
我们的东邻日本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
据预测日本人口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下降,到下世纪日本人口可能从目前的1亿多下降到7000万左右。
可是日本人口的停滞乃至下降并未为日本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相反,日本正为久治不愈的内需不足和经济不振所困扰。
而有学者认为,日本人口增长的停滞和严重老化正是经济缺少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我国出现的新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必要对以节制消费需求为主要依据的人口控制政策作出新的审视。
如果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人口过剩的担忧和控制人口数量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的话,那么在下世纪人口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多维的问题。
人口数量控制将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许多目前已初露端倪的问题将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引自《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同时,“提高出生人数、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各种方案也纷纷提出。
这些方案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沉重压力”。
很显然,如何正确认识人口规模与人口年龄结构矛盾,如何准确地估价人口规模与结构的社会经济影响,不仅是一个理论分析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抉择问题。
2人口规模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分析2.1未来40年内老年人口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过程无关在论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与影响时,相当多的文献都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设施短缺等作为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论据。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即把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引起的各种问题直接作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了。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即使在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每年都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出生人数减少,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会出现上升。
形象地说,这就是一个金字塔上部基本不变,底部收缩的过程。
老年人口数量在未来60年内是否增加,与目前人口是否老龄化无关。
因为,无论人口目前处于老龄化过程,还是处于年轻化过程,老年人口的增加与否都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确定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65岁人口的多少完全是由65年前的出生人数和这65年间死亡水平决定的,与现在人口是否处于老龄化还是年轻化无关。
而现在64岁人群的大小,即明年将进入老年人口的人群数量多少,也只与64年前出生人数多少与64年间死亡水平有关,与现在人口是否处于老龄化成年轻化过程也无关。
所以,中国未来40年内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完全是由于25年至65年以前高出生率所造成的“迟到的”结果,它不是现在人口老龄化,或者说,现在生育率下降的结果。
从长远的角度看,目前生育率的下降,使出生人数大大降低,它将在65年后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人群缩小,从而减少老年人口数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至少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未来几十年内老年人口的增加与现在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无关。
由于老年人口增加所形成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等问题,是属于老年人口规模过大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问题。
在概念上,应当严格区分什么是老年人口问题和什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2)任何生育水平的调整,虽然可以马上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但是,对未来40年中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长过程却没有任何影响。
企图依靠调高目前生育水平去解决“老年人口问题”不仅无效,而且,还会进一步扩大65年后老年人口的规模,使未来的老年人口问题雪上加霜。
把这个结论延伸下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判断:现在的低生育水平最终会在将来减缓老年人口的巨大压力。
2.2提高生育率的结果——增加失业人口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讨论中,为了减缓老龄化进程,减低家庭养老负担,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直接手段——提高生育率。
毫无疑问,提高生育率肯定可以增加少年人口比例。
从宏观上讲,它有利于降低老龄人口比例,改变总抚养比。
从微观上讲,它增加了家庭的平均子女人数,有利于分散子女的养老负担。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结果。
降低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家庭平均子女人数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改变总抚养比,分散子女的养老负担。
提高生育率后能不能实现上述目的,取决于新增加的出生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不能真正构成对老龄人口的经济支持。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和预测,在目前生育率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将会面临一个来势汹猛的就业高峰,承担前所未有的失业压力。
按照袁守启的预测,今后20年内,劳动力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2000年劳动力供给为7.14亿,2010年上升为7.82亿,2020年7.75亿,而2010年劳动力的最大需求为7.4亿,2020年仍为7.4亿。
2010年和2020年的失业率分别为5.18%和4.42%,失业人口分别为4000万和3400万(注:袁守启.中国未来20年的劳动力就业与流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11)。
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估计在20年间将有2亿以上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些研究的具体预测结果虽然有差异,但结论却是共同的,即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将长期处于过剩状况。
在稳定目前低生育水平的条件下,未来劳动力供给都已是过剩的,那么,提高目前生育率的结果只是更加剧了这种过剩状态,增加了失业人口数量,而不会增加“养老的经济支持”。
当然,提高生育率导致失业是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的,总量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并不是在每一个家庭间均匀分配的。
有的家庭多生孩子后,由于教育、机遇等因素,家庭中的所有子女都可以就业,但同时一定会有很多家庭的子女全部不能就业。
同样,总量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在年龄分布上也不是均匀的,也许年轻人就业机会仍然很多,但年纪大一些的劳动力肯定会受到挤压而提前退休,正如目前看到的,下岗职工的年龄基本集中在40岁以上。
在性别上也是如此,被过剩压力挤压出劳动力市场的也许会集中在女性。
所以,某些家庭、某些地区就业形势的稳定,甚至就业“短缺”,如江苏、浙江、上海,并不能证明全国劳动力总量不过剩。
2.3抚养比实质上是经济概念主张提高生育率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如此可以降低老年抚养比。
抚养比是一个衡量老龄人口压力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100%表面上,这是一个单纯的老年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的年龄结构指标,但实质上,这是一个经济指标。
公式右边的分子是65岁以上人口,其内在涵义是丧失劳动能力、需要被抚养的人口;分母是15~64岁人口,内在的假定是他们都能与生产资料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说,公式中分子是被抚养人口,分母是抚养人口,凡是不创造财富的人,尽管其年龄在15~64岁间,也应该划入分子。
15~64岁人口不会全部就业,总有一部分人因残疾没能力就业,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但找不到工作。
只要残疾率和失业率稳定在一个低水平上,以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表示的老年无养比还是能大体上反映出创造财富的人口(抚养者)与无法创造财富的人口(被抚养者)的相对比例。
在这个假定前提下,依靠增加青年人口数量改变抚养比,当然可以缓解社会的抚养负担。
但是,如果在劳动力已经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增加青年人口,无异于增加失业率,增加失业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况。
从经济的角度讲,增加失业人口数量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养老,反而会从老年人手中争夺公共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
这时,计算出来的抚养比虽然降低了,但实质上社会的经济负担却是提高了。
老年人口的抚养问题非但不会缓解,反而会恶化。
抚养比是一个以年龄结构为外在形式的经济指标,观察抚养比变化,切切不可忘记它的内在经济学假定,切切不可被表面形式误导而忘记它的本质和目的。
2.4提高生活水平也可以拉动内需主张提高目前生育水平的另一个论据是,长期的人口低增长已经妨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提高生育率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