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上海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为24870895人,其中男性比例为51.77%,女性比例为48.23%,年龄结构中0-14岁比例为9.8%,15-59岁比例为66.82%,60岁以上为23.38%,65岁以上为16.28%。
2019年末2020初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6.9万人,出生率为7.0‰;死亡13.3万人,死亡率为5.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
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2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12.5万人,死亡率为8.6‰;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
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
1。
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提分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七章人口的改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章末单元提分练卷第26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
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10年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的最主要缘由是( )A.降低就业年龄B.激励妇女就业C.人口迁移D.诞生率稳定2.10年来,该国人口( )A.快速增长B.缓慢增长C.零增长D.负增长3.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的最主要缘由是( )A.老龄化严峻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D.诞生率过低答案1.C 2.D 3.D解析第1题,15~29岁年龄段为主要劳动力。
该国为发达国家,应当是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补充劳动力。
C项正确。
第2题,该发达国家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不变,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上升,老龄化严峻,人口应呈现负增长。
D项正确。
第3题,据图可推想0~14岁人口削减,诞生率下降,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
D项正确。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
据此完成第4~5题。
4.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A.地理位置居中B.人口基数稳定C.经济实力雄厚D.交通网络发达5.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答案4.A 5.D解析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缘由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
第5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D项正确。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重庆13.25安徽10.53四川12.76辽宁10.22江苏12.25广西9.29天津11.46浙江9.2山东10.98河南8.93上海10.64北京8.58湖南10.57广东7.24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位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
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西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
波斯湾海底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目前多通过海运输出。
下图示意波斯湾地理位置。
(1)伊朗波斯湾沿岸西北部海域水深较浅,解释其原因。
(2)与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相比较,推测西北段人口密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简述波斯湾石油多通过海运输出的优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市位于温哥华岛的南端,周边地区森林茂密、河湖众多,城市秀美宁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高考地理人口考点总结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人口考点总结选择题1、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
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加重了干燥的气候,生态环境脆弱。
新疆地区面积广阔,人口却较少,经济较为落后。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有关新疆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B.新疆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植被,环境承载力小C.新疆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利,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D.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环境承载力大的最关键因素(2)有关新疆地区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是经济条件落后B.西部大开发促使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变大C.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小,是因为人口稀少D.新疆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会一直很小答案:BB【提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解析:(1)本题考查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不能夸大一方,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
【解答】(1)自然资源尤其是生存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新疆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故选B。
(2)新疆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小和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关,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其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会逐渐提高。
故选B。
2、意大利西西里岛小镇桑布卡曾被评为“2016年全意大利最美小镇”。
2019年1月,桑布卡发布“1欧元1套房”的售房消息,附加条件是新房主必须承诺在3年内翻新所购房屋,且翻新费用不低于1.5万欧元(约11万人民币),并为此支付5000欧元的保证金。
虽然桑布卡这些空置房屋已年久失修,但是消息发布后数小时内,小镇就收到超过4万封进行咨询的电子邮件,其中不乏来自瑞士、法国和西班牙的咨询邮件。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浦区13.25 1.5卢湾区 5.400.6徐汇区27.95 3.1长宁区17.54 2.0静安区 5.720.6普陀区36.30 4.0闸北区20.00 2.2虹口区19.61 2.2杨浦区27.53 3.1近郊区482.2353.7闵行区120.3713.4宝山区76.618.5嘉定区82.829.2浦东新区202.4322.6(包括原南汇区)远郊区242.1727.0金山区20.11 2.2松江区93.7410.5青浦区60.50 6.7奉贤区52.72 5.9崇明县15.10 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

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1、上海概况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
目前,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48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的良渚文化奠定了上海城市形态演化的根基。
上海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受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顺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
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超级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上海的城市形态。
2.1城市文化吴越文化作为上海的文化基础对于上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
从上海老城厢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城市形态是一个布局相当合理的水乡都会,整个老城依水而建,四周宽阔的城濠和外河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城墙中开有六处城门,其中有三处就是水门。
城内河巷相依,纵横有序,呈现出江南城市典型的城市形态,现今的肇嘉浜路、陆家浜路都是在原来水道基础上填筑而成。
因此,水曾经是上海城市形态中一个相当主体的元素。
其二,吴越文化中经济与文化是并重的。
上海城隍庙老城厢是自明代建庙宇以来逐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完宗教活动区,各类商铺、摊贩借城隍庙会之光,形成了至今仍名扬四方的城隍庙集市。
将封建祭祀场所与文人雅士隐名遁业之处变为热闹的商业集市,也正是吴越地域文化中重商重利的映射。
其三,吴越文化具有开敞气质。
上海西联内陆,东濒大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中原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融会贯通之地。
从豫园湖心亭(建于1784年)的极为自由的建筑形式便可略见一斑,其多边形不规整的平面,大小各异的尖顶和短脊歇山屋顶,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呈现出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郭志刚李丁上海市是全国生育率下降最早、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户籍人口连续保持了十几年的负增长,生育水平已降至“极限中的极限”①。
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高1倍,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②。
可是与此同时,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却看到近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着正的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彭希哲,2008;王桂新,2008)。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像上海市这样的生育率极低、户籍人口数量不断缩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如何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必要人口条件的呢?上海市的经验能否为全国应对未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呢?*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8ARK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上海连续15年户籍人口负增长生育水平降至极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1日。
②《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青年报》,2009年7月23日。
一、不同口径的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很少,常住人口基本上与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往往都是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其中不含外来人口的影响。
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情况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政府公布的人口统计中也就随之增加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常住人口口径的统计更适用于社会经济规划,但常住人口中既包含了原来就居住此的户籍人口,也包含了在本地已经居住较长时间的外来人口。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取得上海市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
前面引用的上海市人口状况的报道均采用户籍人口口径,因为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
上海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Ab ta t 直 保 持 快 速 的 增 长 。 另 一 方 面 .未 来 上 海 的 发 展 也 面 s r c 临 人 口文 化 素 质 偏 低 老龄 化 少 子 化 、外 来 人 口 大 量 流 入 等 问 题 的 挑 战 通 过 分 析 上 海 人 口 发 展 变 化 特 征 .预 测 上 海 未 来 人 口增 长 态 势 .进 而 总 结 出 上 海 人 口发 展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挑 战 ,最 后 提 出 六 项 具 体 建 议 和 对 策 以 更 好 地 促 进 上 海 人 口与 经 济 相 互 间 的 长 期
生 了巨大的变化 。在 多重 因素交互作 用之下 ,上海常住人 E 、 l 户籍人 1、9 来人 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 3 1 、
As t e f s c om i w t ,t e o h a t e on c gr o h h p pulto f a in o
关键词 上海/ q 变动趋势 人I/
Ke w or s y d S a g a | o ua in| o h t n h n h i P p l o Gr wt r d t e
Sha ngh h en r ani a tgr w t i c ai as be em i ng a f s o h sn e
t he end of 1 970s At t s he am e t m e,t e f t - i h u ui e
1 市研 i 6戚
上海 城 市 规 划 /2 0
上 海 人 口发展 趋 势 及 对 策研 究
A t d h r n n oiy o op lt fS a g a S u y ont eT e d a d P l fP ua i o h n h i c 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上海市统计局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图3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二、人口年龄1.人口年龄结构呈“伞”型“六普”资料显示,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对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非常明显,两者呈现同步变动趋势。
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中,19-42岁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最高的接近4%。
受此影响,常住人口中该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5%,其中20-29岁年龄组每岁组人口所占比重超过2%(见图4)。
图4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金字塔呈“伞”型结构,主要表现为少儿比重偏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偏高(见图5)。
图5上海人口金字塔(2010年)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六普”资料显示,上海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五普”时的1193.92万人增加到1756.67万人,增幅为47.1%,占总人口比重也从72.8%上升到76.3%。
从劳动年龄内部结构来看,15-29岁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5.9%,比“五普”时上升 2.4个百分点;30-44岁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3.7%,下降4.8个百分点;45-59岁年长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3%,上升2.4个百分点(见图6)。
图6上海市分年龄段劳动人口构成单位:%3、抚养系数有所下降“六普”资料显示,上海抚养系数(0-14,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系数(60岁及以上)和少年抚养系数(0-14岁)较“五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0年抚养系数为31.1,比“五普”时下降6.3,相当于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由10年前的3.74人下降到3.11人。
其中,老年抚养系数为19.8,少年抚养系数为11.3,比“五普”时分别下降0.8和5.5(见表1)。
抚养系数降低,反映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承担的社会负担减轻。
表1 上海抚养系数变化情况单位:%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抚养系数2000年20.616.837.425.717.543.2 2010年19.811.331.133.712.746.42010年,上海户籍人口的抚养系数为46.4,老年抚养系数为33.7,少年抚养系数为12.7,分别高出常住人口15.3、13.9和1.4。
4.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上升“六普”资料显示,年龄在20-34岁的婚育旺盛期人口数量为731.97万人,比“五普”时增长78.5%,占总人口的31.8 %,比“五普”时提高6.8个百分点。
其中,20-3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比“五普”时增长154.5%,占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的57.7%,上升17.3个百分点,拉升了全市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见图7)。
图7上海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5、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数为198.29万人,比“五普”时减少1.4%,占总人口的8.6%,比“五普”时减少3.7个百分点。
其中,0-1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76.59万人,占全部少年儿童的38.6%,上升19.8个百分点。
从少年儿童内部结构来看,2010年0-6岁学龄前儿童为106.89万人,比“五普”时增长50.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学龄前儿童的41.7%,上升10.3个百分点;7-12岁小学适龄人口为69.75万人,减少22.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7-12岁小学适龄人口的37.6%,上升23.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上海分年龄段少年儿童人口情况单位:万人学龄前儿童小学适龄人口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比重(%)2010年106.8944.5941.769.7526.2237.62000年71.1522.3431.489.8813.0114.56、老年人口比重持平“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6.97万人,比“五普”时增加101.21万人,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比2000年微升0.1个百分点,为15.1%。
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3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比“五普”时下降1.4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58.78万人,比“五普”时增长96.7%,占总人口的2.6%,微升0.8个百分点。
(见图8)。
图8上海市老年人口比重(%)三、人口老龄化1、老龄化有所缓解并呈高龄化态势上海自1979年进入老龄化,比全国早了20年。
随后的历次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见表3)。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龄化程度略有缓解,这主要是由于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一定程度延缓了上海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趋势。
表3上海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单位:%同时,上海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龄化态势。
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但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明显。
2010年,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下限,老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和低龄老人比重等指标长期徘徊在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边缘(见表4)。
表4上海老年人口年龄类型单位:%2、老年人口中有配偶者比重略升“六普”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比重比“五普”时略有提高。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配偶者比重为75.7 %,65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68.4 %,80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41.5 %,比“五普”时分别提高3个、0.5个和3.8个百分点。
受自然规律影响,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比重占一定数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丧偶者比重为22%,65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29.8%,80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57.3%,分别比2000年低3.5个、0.7个和3.5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和离婚者比重都很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不超过1%,离婚者比重不超过1.5%(见表5)。
有配偶老人比重的上升,有利于增强老年人口晚年生活幸福感。
表52000年和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的婚姻构成单位:%3、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为主“六普”资料显示,90.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财产性收入。
其中,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比重较高,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81%。
不同年龄组老人在生活来源方面,差异性不大(见表6)。
表明随着上海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障政策逐步完善,老年人口基本纳入了养老保障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表62010年上海分年龄段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情况单位:%4、老年人健康水平较高上海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也较高。
根据卫生部门资料,2010年上海平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较2000年提高了3.36岁。
“六普”资料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87.3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9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67.2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86.9 %。
2010年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为16.9%,比“五普”时的12.2%提高4.7个百分点(见表7)。
表7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单位:%百岁老人比重上升,性别仍以女性为多。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中百岁老人有928人,而“五普”时仅为269人,百岁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0.03%,是“五普”时(0.01%)的3倍。
百岁老人中,女性为73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人,男性为195人,性别比为26.6。
(转引自上海统计网/fxbg/201112/236881.html)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