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四环素灌胃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内容摘要:肝疾病;毒物,四氯化碳;醋氨酚;疾病模型,动物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对肝损伤的防治目前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通过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肝病的发生机制,筛选保肝药物,探索保肝作用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类、作用原理、造模方法及其优缺点等研究进展作综述和探讨。

1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CCl4导致肝损伤的主要机制目前认为与其自身和自由基代谢产物有关。

CCl4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进入机体后,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激活,生成三氯甲基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攻击肝脏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使得细胞膜、内质网膜发生氯烷化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细胞器;还能与膜脂质和蛋白质大分子进行共价结合,影响蛋白质代谢,并且破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钙离子内流增加,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导致肝细胞胞质中的可溶性酶渗出,细胞死亡[1]。

CCl4所致肝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肝损伤:赖力英等应用4mL/kgCCl4剂量灌胃可诱发SD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达85%[2]。

慢性肝损伤:Zhang等采用2mL/kgCCl4腹膜内注射SD大鼠,每周2次,持续9周可伴有肝细胞坏死和明显炎症的肝硬化[3]。

CCl4导致肝损伤是经典模型之一,能准确反应肝细胞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重复性好且经济。

但CCl4同时还损伤动物的心、脾、肺、肾、脑等器官,另外,蒸汽和液体可由呼吸道、皮肤吸收,对人体也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注意。

1.2α萘基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ANIT是一种间接肝毒剂,其主要损害是通过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致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胞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大量溢入血流,同时还导致胆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引起毛细胆管增生及小叶间胆管周围产生炎症,从而造成胆管阻塞,形成明显的胆汁淤积,并伴随以点状坏死为主的肝实质细胞损害,产生梗阻性黄疸,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分泌减少。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和排泄功能。

肝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感染、药物、毒素等)而导致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研究肝损伤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病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模型在肝损伤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病理状态下肝脏的损伤过程,进一步探究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目前,常见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包括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热损伤模型、放射性损伤模型等,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型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应用。

这些新型的模型包括基因改造动物模型、细胞移植模型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肝损伤动物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肝损伤动物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模型构建的复杂性、模型与人类疾病的差异性等。

未来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

2. 正文2.1 常见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一常见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是大鼠模型。

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生理结构和代谢方式与人类相似,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肝损伤研究中。

在大鼠模型中,可以通过给予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高脂饮食、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方法诱导肝损伤,模拟人类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一个常见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是小鼠模型。

小鼠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组较为清晰,能够进行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操作,有利于研究肝损伤的遗传机制和信号通路。

小鼠模型也可以通过给予化学毒物或者基因工程技术诱导肝损伤,为研究肝脏疾病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猪模型和狗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肝损伤研究中。

猪和狗的生理结构和代谢方式更接近人类,尤其是猪模型在肝移植和再生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肝脏作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在机体代谢和排毒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遭受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损伤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发展为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严重疾病,甚至威胁生命。

为了深入了解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需要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来模拟肝损伤的发生过程。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肝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建立合适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成为肝损伤研究的基础,也是探索肝脏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改进模型建立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模拟不同类型的肝损伤,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研究背景】中的内容至此完结。

1.2 研究意义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肝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研究肝损伤的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肝损伤的研究也不例外。

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肝损伤的情况,便于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途径。

肝损伤动物模型也可以在药物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对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探究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指标、研究机制及应用,可以为肝病的治疗和防控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减轻社会负担。

【2000字】2. 正文2.1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肝脏疾病研究的基础,通过模拟不同的肝损伤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建立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化学药物诱导、手术创伤、放射线或热损伤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型建立方法。

常用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常用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常用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肝脏是人类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其中一些有损肝脏的物质也必须依靠肝脏解毒,故肝损伤的发生率极高,肝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寻找一种较为适合的肝损伤模型是进行肝病防治研究的必要前提,目前常用的肝损伤模型有化学性、免疫性、酒精性还有其他类肝损伤模型。

本文将近几年常用的各种急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为选择合适的造模方法提供思路。

标签: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化学性肝损伤四氯化碳(CCl4)。

四氯化碳是最常用的致化学性肝损伤的药物,其特异性高,能够有效造成肝脏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CCl4进入体内后,能够在肝药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自由基,与细胞膜上的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周迎春[1]给小鼠灌胃1% CCl4(0.1 ml/10 g),24h后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该模型重复性好,具有强烈的肝毒性,能使血清中ALT、AST含量迅速升高,是理想的造模药物。

但CCI4挥发性强,可经多途径传播吸收,对实验人员有一定的危害。

对乙酰氨基酚(AP)。

AP是目前临床常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长期过量应用,会造成肝损伤疾病。

AP在体内代谢产生的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可与肝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生理功能。

吴洋东等[2]给昆明种系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AP 200mg/kg,40h后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AP 可造成肝损伤而不会损害其他组织器官,模型重复性好,是常用的肝损伤模型。

D-氨基半乳糖(D-GaIN)。

D-氨基半乳糖(D-GaIN)可对肝细胞磷酸尿嘧啶产生干扰,可以损害质膜,形成肝细胞内复合物,消耗尿苷三磷酸,使肝细胞出现炎症和弥漫性坏死,其病理变化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王超等给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10% D-GalN 生理盐水溶液,剂量为600 mg /kg ,16h后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

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在束缚应激研究中的应用

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在束缚应激研究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意义: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为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束缚应激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实验目的:建立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并研究束缚应激对肝损伤的影响。
● 实验材料:小鼠、束缚应激装置、肝损伤检测试剂盒等。
● 实验步骤: a. 选取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束缚应激组。 b. 对束缚应激组小鼠进行 束缚应激处理,每天固定小鼠2小时,连续处理7天。 c. 在处理前、处理后分别采集小鼠血清和肝脏组 织,检测肝损伤相关指标。 d.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设计:采用束缚应激方法建立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 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展示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 供数据支持
实验目的:研究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分组
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 预防和治疗策略
小鼠肝损伤动物模 型在束缚应激研究 中的应用
模型建立:介绍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步骤,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和评估指标等。
束缚应激研究:介绍束缚应激在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包括应激诱导剂的选择、应激诱 导剂的给药方式、应激诱导剂的剂量和时间等因素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束缚应激对小鼠 肝组织氧化应激 水平的影响
束缚应激对小鼠 肝组织炎症反应 的影响
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束缚应激与小鼠肝损伤的生理机制 束缚应激与小鼠肝损伤的病理变化 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意义
束缚应激对小鼠肝损伤的 影响
束缚应激对小鼠肝细胞的 损伤机制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周琼;刘芳萍;刘颖姝;赵玉林;李昌文;李睿;张秀英【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3)006【摘要】通过对染毒途径、剂量和时间的研究,建立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取腹腔注射和灌胃两种途径给予小鼠1% CCl4,染毒后24h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并观察肝脏病变.结果显示,灌胃组比腹腔注射组小鼠血清转氨酶变化个体差异小,肝脏病变明显,病灶分布均匀,且与实际中毒途径一致,故采用灌胃方法进行确定染毒剂量及时间试验.分别以0.125%、0.25%、0.35%、0.5%的CCl4给小鼠灌胃,染毒24h后检测血清转氨酶含量,确定最佳染毒剂量.以该浓度给小鼠灌胃,分别于染毒后2、6、12、16、20、24、28、32、48h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结果表明,灌胃0.35% CCl4,小鼠血清转氨酶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此浓度灌胃后,20h血清转氨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24h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以0.35%四氯化碳,按0.1mL·10g-1体重灌胃,染毒24h,可建立较理想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总页数】5页(P77-81)【作者】周琼;刘芳萍;刘颖姝;赵玉林;李昌文;李睿;张秀英【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0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4【相关文献】1.过墙风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J], 黄思茂;高雅;曹后康;葸博婷;王刚;马冬梅;张可锋2.紫堇灵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J], 冯培文;韩吉春;李德芳;王凤华;房雪;郑秋生3.金线风总黄酮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J], 葸博婷;钟明利;曹后康;管玉满;陈毅飞;晋玲;张可锋4.滨蒿内酯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J], 彭静;陈曦5.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要素及中医药防治的数据挖掘研究 [J], 胡凤娇[1];宋文杰[1];王张[1];梁源[1];刘光丽[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彦双朱淑霞王永利作者单位:0502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学校(刘彦双);河北武警总队医院(朱淑霞);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王永利)【关键词】急性肝损伤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是进行防治肝损伤药物研究的前提。

目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主要有生物性、免疫性、化学性等方法,生物学方法要求实验条件高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

免疫方法是造成免疫肝损伤,主要用于通过免疫机制而抗肝损伤的药物研究。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性肝毒物质,如四氯化碳、氨基半乳糖、硫代乙酰胺、黄曲霉素等致肝损伤。

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药理实验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定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保肝降酶新药的药理实验,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肝损伤动物模型,条件要求低,技术易于掌握,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是其他任何肝损伤模型无法比拟的,故目前研究抗肝损伤新药常采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动物模型。

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四氯化碳(CCl4 )溶于精致植物油,配制0.1%浓度,按10ml.kg小鼠腹腔注射,12~24h后处死动物。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总蛋白(TP)、白蛋白(A)、,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D)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反映肝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于CCl 4 肝毒的作用机制,存在多种假设,但都一致公认,自由基的形成及引发的链式过氧化反应是其主要机制。

CCl 4在体内可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代谢激活,生成两个活性自由基(CCl 3 O 2 和Cl)及一系列氧活性物,可与肝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膜磷脂大量降解,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1]。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肝脏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研究肝脏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需要动物模型的支持,其可以模拟人体肝脏相关的疾病,从而可以更加直观、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因此,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就成为了肝脏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前,常用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生物性肝损伤模型、物理性肝损伤模型、营养失衡性肝损伤模型等。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是最为常用的肝损伤模型之一。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主要通过注射或灌胃方式给予实验动物特定的化学药物,从而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如四氯化碳、二乙酰氨基氮杂硫酰胺和苯并咪唑等。

这些化学药物能够诱导肝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自由基,损伤细胞内膜和细胞结构,导致肝细胞死亡,从而引发肝功能异常。

由于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研究中。

生物性肝损伤模型主要是基于肝细胞灭活或毒性素材的应用。

由于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毒菌分泌出的毒素会引起肝细胞死亡和肝损伤,因此可以通过注射病原微生物和毒菌,或者直接注射其中可引起肝损伤的毒素,模拟肝脏疾病的发生机制。

物理性肝损伤模型主要是利用某些物理性因素,如冷冻、高温、辐射等对肝脏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其中,冷冻和高温是目前运用最广的方法。

物理性肝损伤模型通过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肝损伤的研究中。

营养失衡性肝损伤模型是指通过不同的营养缺乏模型所导致的肝损伤疾病模型。

如高脂饮食模型、蛋白质营养缺乏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调整实验动物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成分,使其出现代谢异常,最终导致肝脏损伤疾病的发生。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们对肝脏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也将不断展开。

尤其是一些新型疾病所需的动物模型,也将随之不断涌现。

这些动物模型的应用将为肝细胞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使得肝脏相关疾病治疗和预防工作取得更好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