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运检管理:以中央运送中心为主导优化标本运送流程
血液样品运输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样品运输标准操作规程血液样品运输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运输过程中保证血液样品质量,防止因环境温度改变和剧烈震动影响血液样品的品质。
2.适用范围2.1 适用范围:供方提供的血液样品。
2.2 适用部门:涉及到样本运输的所有部门,包括:生物实验室、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市场部门、三地行政部门等。
3. 术语及定义暂无4. 相关文件《血液样品管理程序》5. 职责5.1 生物实验室主任负责建立本操作规程,并维护其适用性和执行有效性。
5.2 血液样品运输人员负责本操作规程的详细施行。
6. 详细描绘6.1 运输要求血液运输过程中需注意低温环境〔2-10℃〕的保持。
为防止剧烈震动,应汽车运输。
6.2 人员要求接触采血管时需戴一次性医用手套。
6.3 耗材要求6.3.1 离心管架:18孔10ml 离心管架4-6个。
6.3.2 冰盒1个,冰袋4-6个:冰盒容量应能放置足量离心管架,冰袋足量。
6.3.3 酒精棉一片。
6.4 详细步骤6.4.1 准备将提早冷冻好的冰袋放在冰盒内,密封;手套、离心管架、酒精棉放在轻便的包内,注意覆盖和保密。
6.4.2 取样a) 取样人将事先准备好的取样装备〔冰盒、冰袋、离心管架、一次性医用手套〕带至取样处。
b) 戴一次性医用手套,将存放样本的采血管放置于离心管架上。
c) 取样完成后将该离心管架放置于冰盒中,调整离心管架与冰袋的位置。
固定后摘掉一次性手套置于“医疗废弃物桶”中,密封冰盒。
d) 洗手并用酒精棉消毒,填写《血液样品取样登记表》〔见附件一〕。
6.4.3 运输6.4.3.1 同城运输取样当天内将冰盒带回公司实验室。
6.4.3.2 异地运输(专业快递途径)a) 取样前先联络快递〔可进展血液样本运输的快递〕b) 取完样本后将冰盒带回当地办事处。
c) 将装有样品管的离心管架用医用纱布包裹、固定,放入带冰块〔冰块需提早冰冻好〕的泡沫运输箱,装满填充物。
d) 用宽胶带仔细密封运输箱,贴上向上放置标签,当天通过快递运输至实验室。
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

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一、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的建立1. 相关法规及标准的落实运送血标本是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在制定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时,要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制度内容的明确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规定运送的程序、人员及责任,样本包装、标识和保管的要求,运送过程中各环节应当注意的细节等。
同时还要规定异常情况处理的流程和应急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3. 培训与考核运送血标本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者及时进行补充培训或调整岗位。
4. 质量监控建立运送血标本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运送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可以通过抽查、定期检查等方式,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信息化管理运送血标本的信息化管理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建立电子运送单、实时监测和追踪系统等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密患者信息,保护患者隐私。
二、运送血标本管理制度的实施1. 人员配备运送血标本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同时要优化人员配备,保证足够的人手和技能,确保运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样本包装与标识在运送血标本前,必须对样本进行正确的包装和标识,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包装材料要选择符合规定的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并进行密封处理;标识必须清晰、准确,包括患者姓名、标本编号、来源科室等信息。
3. 运送环境的控制在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避免影响样本的质量。
运送车辆必须保持清洁、消毒,避免异味或细菌的污染。
4. 过程监控与记录在运送过程中,要定期监控运送的情况和过程,记录每一次运送的细节和环节,确保全程可追溯。
监控内容包括样本的接收、装车、解包、交接等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血液标本保存与运送

检验标本采集与运输指南血液标本保存与运送一、标本的保存标本保存和运送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采集的标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检验结果引起或大或小的误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标本保存和运送。
基本原则: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受各种条件限制,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标本放置于阴凉、稳妥处,避免标本受热、破损,有必要时冷藏放置。
1、采样后须立即送检的常规项目:急查项目、血氨、血沉、血气分析、乳酸以及各种细菌培养,特别是厌氧菌培养。
2、采样后0.5h内送检的常规项目:凝血项目、血糖、电解质、血液细胞学、体液标本、涂片找细菌、霉菌等。
3、采样后1~2 h内送检的常规项目:各种蛋白质类、激素类、脂类、酶类、抗原、抗体、PCR项目等。
二、标本的运输1.标本应视为具有生物危害的物品,运输时严防破损泄漏。
2.微生物培养检验标本应避免污染。
3.可以通过物流传输系统传送的标本为各种真空采血管,其余标本如尿液、粪便、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分泌物、血培养等均不可使用传输系统。
物流传送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容器的盖子严密,避免标本外溢造成污染。
如夜间传送急诊标本,应电话确认检验人员收到。
检验科物流传送地址:80634.无物流传输系统病区,应由专人送达。
标本送检地址:门诊医技综合楼二楼南区检验科,并做好相应交接工作,确保检验工作及时顺流进行。
三、标本的交接:1. 物流传输系统传送急查标本时,病区应电话通知检验科物流,如传送病区、标本数及其他注意事项。
物流电话:8063。
2.物业工作人员运送标本时,应与检验科物流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内容包括送检时间、病区、标本数量、标本质量及是否为检验科检验项目等事宜,确认无误后签字。
【2017年整理】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2017年整理】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为落实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有关规定,确保血液样本的有效性,防止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便于追踪调查,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于临床输血工作中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输、交接、检测、保存和销毁等工作环节的管理。
一、血标本采集要求1、人员要求:采集交叉配血、血型血样的护士必须具有有资质并接受过相关的血标本采集的培训,实习或进修护士不得进行。
2、采集血标本时要求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
只有当《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腕带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并在采血后将标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的条形码标签贴在采血试管上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资料仔细核对。
绝对禁止通过床头卡来核实患者身份。
二、血标本的要求:1、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血标本推荐用EDTA?K2抗凝,血量不少于2m1;交叉配血、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血标本推荐用白盖不含抗凝剂管,血量至少5ml。
2、疑难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送检2管,1管抗凝(推荐EDTA?K2抗凝,另1管不抗凝,血量依照2.1要求。
)3、交叉配血标本采集要求,凡患者上次输注过血制品,再次输血仍须重新抽取交叉配血血标本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4、受血者血标本采集(1)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采血时采血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型鉴定报告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3)一位采血人员不得同时采集两位以上患者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标本。
(4)血标本的标识:血标本采集后,采血人员必须于患者床边在血标本上贴上条码,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检测项目及血标本采集时间等信息采血人员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名并注明采血时间。
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为落实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有关规定,确保血液样本的有效性,防止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便于追踪调查,特制定本制度.适用于临床输血工作中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输、交接、检测、保存和销毁等工作环节的管理.一、血标本采集要求1、人员要求:采集交叉配血、血型血样的护士必须具有有资质并接受过相关的血标本采集的培训,实习或进修护士不得进行。
2、采集血标本时要求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
只有当《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腕带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并在采血后将标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测项目的条形码标签贴在采血试管上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资料仔细核对。
绝对禁止通过床头卡来核实患者身份。
二、血标本的要求:1、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血标本推荐用EDTA?K2抗凝,血量不少于2m1;交叉配血、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血标本推荐用白盖不含抗凝剂管,血量至少5ml。
2、疑难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送检2管,1管抗凝(推荐EDTA?K2抗凝,另1管不抗凝,血量依照2。
1要求.)3、交叉配血标本采集要求,凡患者上次输注过血制品,再次输血仍须重新抽取交叉配血血标本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4、受血者血标本采集(1)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采血时采血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型鉴定报告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
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3)一位采血人员不得同时采集两位以上患者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标本。
(4)血标本的标识:血标本采集后,采血人员必须于患者床边在血标本上贴上条码,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检测项目及血标本采集时间等信息采血人员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名并注明采血时间.5、受血者血标本的运输:1)标识好的血标本连同《临床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送往输血科。
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一、背景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临床检验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血标本采集则是临床检验的基础。
一次成功的血标本采集对于后续的检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血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建立科学规范的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制度1.管理责任(1)医院负责建立和健全血标本采集的管理制度,并明确管理部门与操作部门的责任;(2)医疗机构应当向所有从事血标本采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其熟知相关操作规范;(3)医院应当每年对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
2.血标本采集操作流程(1)在进行血标本采集前,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无误;(2)采集过程中应当注重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3)采集完成后,应当及时将标本放入采血管中,并在管子上做好标识;(4)在采集完成后,医务人员应当核对标本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3.血标本采集运送(1)当血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当立即放入专用的运输盒中,并做好防护;(2)运送过程中应当避免剧烈摇晃,避免血标本破裂或漏出;(3)送到检验科室后,应当进行标本交接,确保无误。
4.交接管理(1)检验科室接收到血标本后,应当及时核对标本信息,并录入系统中;(2)标本送检前应当进行科室间的信息传递,并做好标本保护措施;(3)送检完成后,应当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或者患者本人。
5.质控管理(1)医院应当建立血标本采集的质控体系,保证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检验科室应当及时处理检验结果,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标本采集长期追踪体系,确保患者的检查结果得到及时反馈。
三、总结血标本采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是医院质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
血样标本收集运输、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血样标本收集运输、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1. 引言在医疗领域中,血样标本的收集、运输和交接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血样标本的收集、运输和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以确保血样标本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血样标本收集2.1 收集器材在血样标本收集过程中,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收集器材,包括针头、注射器、血管采集器等。
2.2 收集流程2.2.1 患者确认在收集血样标本之前,医务人员需要确认患者的身份和病历信息,并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与病历记录一致。
2.2.2 采集血样采集血样时,医务人员应遵守正确的采样方法,包括正确消毒、正确定位、正确采集量等。
同时,应注意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2.2.3 标记样本采集完血样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在样本管上标记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采集时间,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2.4 包装样本将血样标本放入符合要求的密闭中,并确保完好无损,以防样本泄漏或污染。
3. 血样标本运输3.1 运输要求血样标本的运输应符合相关法规和卫生要求,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包括使用封闭的运输、防震材料等,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运输流程3.2.1 记录运输信息在血样标本运输前,医务人员应填写与样本有关的运输记录表,包括样本编号、运输起始时间、运输目的地等信息。
3.2.2 封装样本血样标本应放入合适的密闭中,并添加缓冲材料以防止样本破损。
3.2.3 运输方式根据距离和时效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包括专业的医疗运输机构、专车或专人运输等。
3.2.4 监控运输过程在运输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监控样本的安全和运输情况,并及时记录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
4. 血样标本交接管理4.1 交接程序在血样标本交接时,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确认样本完整性、确认交接人员身份等。
4.2 交接记录在交接过程中,应填写相关的交接记录表,包括交接时间、交接人员姓名、样本状态等信息。
5. 总结以上内容为血样标本收集运输、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的基本要点。
医院中央运送服务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护送或陪检)

医院中央运送服务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护送或陪检)医疗运送服务是医院物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快捷、专业的医疗运送服务不但是院方和患者对物业服务公司的要求,也是体现医院物业服务公司专业水平的具体体现。
我们将在医院推行中央运送模式,并推广使用PDA信息技术,保障运送服务的高效、准确、科学。
一、运送模式策划及过程控制1、拟采取的运送模式我司拟设想在医院采取中央运送模式,成立“运送调度中心”,开通运送服务热线(至少3门电话),负责医院内DOC(文件)、PAT(病人运送)、CSSD(消毒包)、SPE(血标本)、GEQ(仪器及物品)、 MOR、 SKI、ADM、DIS、MED(药品运送)、LIN、BOT、 EUPE(大小便)、小型医疗设备借用、送报修,院内办公家具、病床、部分仪器的运送腾挪以及院方要求的其他相关工作的运送调度,并且接受院方指令完成临时性运送任务,提升运送服务能力。
2、运送服务方式结合医院服务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司所采取的运送服务方式主要包括:循环、常规、预约、即时和驻守五项,其具体如下:1)循环:运送人员按设计好的工作路线定时、定点运送医疗文件、标本和材料等非紧急物品以及进行设备、棉织品发放等的巡检管理;2)常规:针对一些有规律的、时间相对集中的、频次较低的运送项目,指派专职的运送人员来完成;3)预约:服务需求者可以对于一些需要预约的检查项目,运送中心进行系统的记录并在恰当的时间安排运送;4)即时:对于相对紧急或非规律性的运送项目,服务需求者可以随时拨打运送服务热线,运送中心将会及时派员完成;5)驻守:某些特殊科室(需要消毒隔离知识或特殊操作技能要求的)运送部门将派经过专业培训的运送员工负责科室的保洁、运送全面工作。
3、医疗运送流程管理(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防止差错发生。
在医疗运送的事前、事中、事后,加强控制,随时注意核对运送物品的数量和状态,做到:承接任务有记录、工单派发有记录、交接有记录、运送达到有反馈、运送完成后有回访,确保运送服务准确、无误,实现运送服务状态可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标本运检管理:以中央运送中心为主导的标
本运送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以中央运送中心为主导,并探讨对血标本运送过程进行管理效果,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
方法采用标本运送体系对我院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
因分析,制订相应措施,持续改进计划等。
结果通过干预实施,改善前后血标本不合格率由原来的0.082%降低至
0.059%,标本采样接收时长由196分钟,降低至71.69分钟。
结论以中央运送中心为主导的运送管理模式运用于血标本
送检过程,能有效降低不合格率,提高标本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送检管理
血液检验是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直接关系着检
验结果的准确性,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措施的选择[1]。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15189中提出血标本质量的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阶段,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在实验误差中,分析前因素占71%[2]。
血标本分析前控制主要包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和标本送检三个环节,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3]。
因此,做好血标本质量的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PDCA 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戴明
(W.E.Deming)博士上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的,又名戴明环,包括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4 个阶段,细分为九个步骤:发现问题阶段;成立CQI 组;明确现行的流程和规范;问题根本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对未解决或新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螺旋式上升[4]。
我院于2016年3月至12月以中央支持团队为主导,联合多学科团队合作,将PDCA循环法运用到血标本送检过程的管理中,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6年二季度的559419份血标本,不合格459份,不合格率0.082%. 其中标本溶血218份,抗凝标本凝集137份,采样时间错误23份,标本采集量错误13份,标本容器错误12份,标本类型错误6份,标本标识不清5份,超时标本11份,未采集标本7份,医嘱取消执行5份,标本条形码与标本采集要求不符4份,标本重复执行3份,标本送检科室错误3份,其它原因12份。
1.2研究方法
1.2.1 成立多学科团队: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多个部门,团队由中央支持中心(含运送中心)、检验科、网络信息科、总务科组成。
所有成员接受PDCA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熟悉持续改进流程。
1.2.2 梳理流程
梳理标本采集和运送的过程,主要包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和标本运送三个环节,并对各环节进行进一步分析,见图1。
图1血标本采集、运送流程
1.3 PDCA 循环法的实施
1.3.1制定计划(P阶段)
1.3.1.1分析现况收集我院2016年二季度的559419份血标
本,不合格459份,不合格率0.082%. 其中标本溶血218份,抗凝标本凝集137份,采样时间错误23份,标本采集量错误13份,标本容器错误12份,标本类型错误6份,标本标识不清5份,超时标本11份,未采集标本7份,医嘱取消执行5份,标本条形码与标本采集要求不符4份,标本重复执行3份,标本送检科室错误3份,其它原因12份。
1.3.1.2 问题根本原因分析根据80/20法则,确定此次改善重点为:标本溶血和抗凝标本凝集。
采用鱼骨图(详见图2、图3)进行血标本溶血和凝血的原因分析,导致血标本溶血和凝血发生率高的三个主要原因为: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缺乏系统培训,缺乏监督机制。
图2,血标本溶血发生率高的原因分析鱼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