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
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
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一、中国能源的现状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GDP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环境质量和深化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及问题以及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首先,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这促使能源消耗增加。
另一个因素是技术水平。
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能源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能源政策、能源定价以及企业能源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能源消耗总量大,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快与能源消耗强度高的双重因素。
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低,尤其是一些能源密集型行业和地区,如煤炭、钢铁和石化等。
第三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导,清洁能源比重较低。
最后是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能源管理制度和监管机构。
为了改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绿色节能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少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广应用能源高效技术和设备。
第三,建立完善的能源定价机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提高清洁能源竞争力。
最后,完善能源监管体制,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监测与评估,建立能源管理和监管的长效机制。
总结起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与分析表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改善的空间与机会。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能源定价机制和监管体制等对策与建议的实施,中国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技术措施,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02
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能源结构与特点
煤炭为主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 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较大比 重。
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 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太阳能、 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 的比重逐渐增加。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与分析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引言 • 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 •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目录
•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 析
• 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对策建 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能源利用效率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 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可持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能源利用效率也有一定影响,例如,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可以促进节约能源的行为。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从而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 率的提高。
06
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对策建 议
政策层面对策建议
1 2 3
完善能源政策
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包括能源价格、税收、补 贴等方面,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水平有 待提高,但近年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是主要 影响因素。
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与评估

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与评估摘要:本文探讨了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与评估方法。
首先介绍了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
其次,重点讨论了高效电机及驱动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算法、热能回收与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其节能效果。
随后,阐述了能源消耗监测与数据分析、节能效果评估指标、成本效益分析与投资回收期评估等方法与指标在评估机电设备节能效果中的作用。
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和展望,指出了提高机电设备能源效率、推动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能源效率;节能技术;机电设备引言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在机电设备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工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提高机电设备的能源效率和应用节能技术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与评估方法,深入剖析高效电机及驱动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算法、热能回收与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为机电设备的能源消耗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工业领域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一、能源效率与节能技术概述(一)能源效率的概念及重要性能源效率不仅在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
在工业领域,提高设备和生产过程的能源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也是一种责任和习惯。
比如,合理利用电器设备、控制家庭用水,都是节约能源的具体实践。
更广泛地看,提高全社会的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绿色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因此,加强能源效率管理和技术创新,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
(二)节能技术的定义与分类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覆盖了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技术改进或工艺创新,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布现状及分析

我国常规能源及非常规能源分布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能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耗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人类使用的常规能源的资源正在日渐短缺,而且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这些常规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常规能源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难题。
而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集中、开发技术日趋进步等特点,成为世界勘查开发的新宠,前景广阔。
关键词: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地热资源0前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必然会由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能源的依赖向对新型能源或者新能源的研发的转变[]1。
1 我国能源概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
8%,原油占比9。
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
相较于2010年,原煤生产量增长了8.8%。
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报告[]2,中国在2011年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据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3。
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
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匾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
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4。
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到2011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10年,增长0。
考虑碳排放的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研究

考虑碳排放的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建筑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其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的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建筑业能源效率的提升,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有助于揭示建筑业能源消耗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建筑业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到拆除等各个阶段的能源消耗进行分析,可以为建筑业提供更加合理、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降低能源浪费。
同时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还有助于发现建筑业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其次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对于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提高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
通过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可以为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对于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提出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有助于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建筑业的发展也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建筑业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40,并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约3。
中国省际碳排放的测算及效率研究——基于生产和消费的双重视角

中国省际碳排放的测算及效率研究——基于生产和消费的双重视角洪仁婧;江象君;宣烨【摘要】基于2012年30省份30部门的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下省域间的实际碳排放量,并结合SBM-DEA模型度量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为碳净进口省份,少部分省份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等为碳净出口省份;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生产型碳排放三种效率都完全有效,消费型碳排放效率完全有效的省份在生产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江苏和福建,就规模效率而言大部分省份的消费型碳排放要略高于生产型碳排放.【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7)002【总页数】8页(P12-19)【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省域碳排放;SBM-DEA模型;碳排放效率【作者】洪仁婧;江象君;宣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使得生产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中国政府计划于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这意味着中国将不遗余力地实施碳减排政策,并且各省将根据自身碳消耗的情况承担不同程度的碳减排责任。
各省实际碳排放量的测算是实现碳减排责任公平分配的基础[1],同样,在有限投入内实现最大产出的碳排放效率的度量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2][3]。
公平分配碳减排的责任,关键在于区域实际碳排放量的测算。
有学者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生产型和消费型碳排放进行测算,发现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是造成中国生产侧碳排放较多的显著因素[4]。
同样,为了更加公平地界定各省碳减排的责任分配程度,也有众多学者提出要从生产和消费的视角出发对各省碳排放进行核算[5][6]。
DEA分析计算模型是评价环境及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常用方式之一。
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数体系设计及实证探讨

地 区能效 评估不 是 目的而是 手段 。传 统 的采用 单 位 GD P能 耗单一 指标评 价 能效 的方 法 , 仅能 给 出
排 名作为评 估 结果 , 地 区节 能工 作 的指 导作 用 有 对
限 。而地 区 能 效 评 估 不 仅 能 反 映 出 能效 的 整 体 水 平 , 估结 果也 能为 节 能 措 施 的选 择 、 行 时 机 、 评 实 实 行环 节 、 实施 力度 等提供 决策依 据 。
反 映地 区层 面社 会生产 能效 总体状 况 而言 , 简单 、 快 速并 且应用 广泛 , 评估 结果容 易被接 受 , 是一 个较 好
地 区能效 是指 地 区尺 度 的综 合 能 源 利 用效 率 ,
与 一 般 所 说 的 “ 业 能 效 ” 所 区 别 , 区 能 效 相 对 工 有 地 宏 观 。 工 业 能 效 一 般 以 单 位 产 品 能 耗 表 示 , 国 家 由 相 关 标 准 依 据 现 有 的 技 术 水 平 规 定 。 首 先 , 区 能 地
宋 国 君 等 中 国地 区 能源 利 用 效 率 评 估 指数 体 系设 计 及 实 证 探 讨
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评估指数体系设计及实证探讨 *
宋 国君 傅 毅 明 马 本 王 晨 牛 迭 海
( 国人 民大 学 环 境 学 院 , 京 1 0 7 ) 中 北 0 8 2
的指标 。
1 3 地 区 能 效 评 估 指 数 的 设 计 目标 .
按 照能 源 统计 口径 , 合能 耗 由第 一 、 二 、 综 第 第
三产业部 门和生 活部 门能耗组 成 。基 于统计 数 据及 地 区能效 概念 的界 定 , 者提 出 以单 位增 加 值 能 耗 笔 和人 均生 活能耗 2种指标 来表示 和评 估地 区能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编者按] 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效率研究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单一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是将经济和环境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和因素。
此外,课题组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985-2007年间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
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本报告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能源系统中,以能耗结构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评价能耗结构的合理性和节能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反映能源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程度。
其中能耗结构指标分别用三种主要能源所占比重表示,即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能源技术效率指标用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来反映。
在经济系统中,以能耗减量化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评价产业内部的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与经济结构相关的能源配置效率。
其中能耗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来反映;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在环境系统中,用污染物减量化指标和废弃物再利用指标来反映能源的环境影响,主要评价由于能源利用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反映能源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中污染物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尘去除率来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指标用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指标体系的特点一是服务性和引导性。
该指标体系是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以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的,特别是为国家五年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该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相关部门、地区以及用能单位设定节能目标,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措施,以实现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具备了很好的引导性。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
可以看出,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
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有反映能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还有反映能源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且这些指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支撑其设定的评价目标,因此是全面和系统的。
同时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被合理地分配在了相应的位置。
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考虑到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指标的筛选时,各指标的基本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直接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1985、1990及1995-2007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1。
运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分别对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再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一)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能源系统指标值的计算及标准化由于各指标值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综合比较,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本报告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用每个指标的实际值iD 与相应的比较标准值 m D 进行比较,对“正向指标”, 采用公式 i m D D 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m i D D 来处理;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大值进行正向指标的标准化,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小值进行逆向指标的标准化。
用i D 表示各指标值的实际值,i D '表示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值。
(1)能耗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1):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1100%D =⨯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2):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2100%D =⨯天然气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3):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3100%D =⨯电力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2)能源技术效率指标中各指标含义1若无特别说明,本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1986、1991及1996-2008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
统计软件为SPSS 统计分析软件。
反映能源技术效率的是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 4),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4100%D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得能源系统指标值和其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表2 能源系统指标值及其标准化值2、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能源系统综合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判断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
表3显示,相关矩阵表明能源系统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3 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第二,求出各公因子、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
表4 总方差分解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正交转轴法通过表5旋转后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F 能1)主要反映能耗结构,第二公因子(F 能2)主要反映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
从表4总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612%、23.238%,相关矩阵的两个最大特征值(2.544,0.930)共同解释了方差的86.850%(超过80%),所以我们取前两个主成份作为第一和第二主成份。
第三,求出因子得分。
表6 因子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表6)得各个因子表达式为123410.4650.2640.4040.159F D D D D ''''=++-能123420.2590.2020.0110.942F D D D D ''''=-+-+能对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63.612%、23.238%)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为73.24%和26.76%,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能源系统指数B 1为1173.24%26.76%B F F =⨯+⨯能能2从而得各因子得分及能源系统指数,如表7所示。
表7 能源系统的各因子得分及系统指数结合表2及表7中能源系统指数,得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波动,1996、1999和2003年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相比前一年都有所下降,且近年来,能源系统指数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这与我国当前的能耗结构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一定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出现了平稳较快的上升趋势,而煤炭比重依然较高,且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
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能耗结构,加大天然气和电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另外,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的变动不大,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推动节能降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应用步伐,从而有效提高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
(二)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经济系统指标含义(1)能耗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D 5)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公式为5100%D =⨯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D 6)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公式为6100%D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2)产业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D 7)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7100%D =⨯第二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D 8)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8100%D =⨯第三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2、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分析经济系统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数(计算过程与上类似),如表8所示。
表8 经济系统各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指数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可以看出,基于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且近年来经济系统指数上升速度缓慢。
这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和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状态,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在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却出现了微幅的下调,其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在产业能耗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三产业能耗强度都呈现了快速的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中国在这一阶段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加快增长,同时采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措施,使中国二、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不大,甚至在2003和2004两年出现了反弹,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指数在这两年都出现了下降。
可见,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三)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1、环境系统指标含义(1)污染物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D 9)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