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4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的三道防线》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章第4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的三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人体的三道防线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类型。

学习重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类型。

学习难点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理解记忆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知识准备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材助读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可分为和。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2)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系统()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1)、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2)、抗原:。

如、等。

特点:①。

应当指出的是,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这些物质叫做,它是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暴露出来,才能发挥的作用。

)(3)、抗体:①分布:。

②化学本质:。

③分泌抗体的细胞:______ 。

预习自测题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2、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3、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归纳总结1特别提醒:①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②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③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知识网络图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当堂检测1、新生儿在出生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 新生儿的皮肤,粘膜有极强的杀菌力C.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D.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A.红细胞 B.吞噬细胞 C.血小板D.淋巴细胞课后反思课后训练3、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4、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只有突破前两道防线,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B.抗原能与抗体或浆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5、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A.皮肤和黏膜B.血液和消化液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D.溶菌酶6、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7、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8、下列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B.接种卡介菌预防结核菌感染C.新生婴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D.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此病9、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案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第一课时。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1、课程理念: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落实三个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

(2)培养学生能力: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防御机制,关注自身和他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健康。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由于时间较长,因此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并为下一课时解释艾滋病的病因做准备。

4、设计思路:(1)理清脉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框架。

本节课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三道防线---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第三道防线中的两种免疫作用方式”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的知识框架,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原理解释免疫疾病的致病机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观念。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态。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主要)、监控和清除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防卫: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或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一)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注:○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三)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5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图解(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抗体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属于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是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借助 〔第三道防 血液循环 和 淋巴循环 组成。 线〕
特点:在生活中渐渐形成,针对 某一特定 病原体
作用: 在反抗 病原体 和抵抗 肿瘤 方面起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主要靠B细胞产生抗体
类型:
细胞免疫: 主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体液免疫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 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增殖分化成 为效细胞 B细胞或 或浆细胞 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 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直接 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记忆抗原,增殖分化为 相应的效应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分


宿主(靶)细胞
亲密接触
抗原、抗体 特异性结合
释放抗原
裂解靶细胞
T-靶 结合体
感应阶段
反响阶段 效应阶段

抗噬
原 被细
吞 噬

TB
细细
呈 递

呈 递

淋巴因子
记忆B细胞 与抗原特 增殖 抗原刺激 异性结合
分化 增殖分化
效应B细胞
合成 分泌
抗体
体液免疫以 B细胞为主,需要 T细胞。细胞免疫以 T细胞为主,需 要抗体;都有吞噬细胞和 淋巴因子参与,抗原都在体液中被去除。
与抗原 特异性 结合
细 胞
吞噬 细胞
T细胞
记忆T 细胞
效应 T细胞
淋巴 因子
免 功 吞噬处 增殖分化 记忆抗原 杀死靶细 增加免疫细

能 理呈递 成效应T 分裂分化 胞;释放 胞对靶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 4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 T 细胞 ( 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 、 B 细胞 ( 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 。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 ( 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淋巴因子 B 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 B细胞②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 T细胞效应 T细胞作用:记忆 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三、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 。

遗传物质是 RNA;(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 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 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设计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设计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将免疫调节的概念引入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并强调了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机体的调节网络。

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调节网络的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体现的重要概念,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已学过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疾病的原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4)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1)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1

免疫1
增殖 分化 各种血细胞
发育
效应T细胞
记忆T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T细胞
“敌人”抗原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物质叫抗原。
异物性 抗原的性质 大分子性
特异性
抗原决定簇
“子弹” 抗 体 抗体: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由浆细胞(B细胞分
化而成)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 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 组织液 、外分泌液 抗原 抗体
特异性免疫类型
病原体(抗原)
进入人体
被体液中B细胞产生 的抗体消灭
体液免疫
被T细胞直接 消灭
细胞免疫
大部分 ①
(细菌)

体 液 免
识别吞噬、处理
呈 递
…… 递 淋巴因子 …呈

增殖分化 浆细胞 小部分 迅 速
大部分

吞噬消化
沉淀或细胞集团 被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多数
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
增 殖 分 化
• 艾滋病感染阶段: 2)无症状期:
艾滋病
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 时间,这时的病人被叫作HIV携带者, 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 着无形的斗争。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 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 达20年。
• 艾滋病感染阶段: 3)症状期:
艾滋病
• HIV:
艾滋病
• 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
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
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
增加而致人死亡。
艾滋病
• 致病机理:

人教版教学课件免疫调节课件1

人教版教学课件免疫调节课件1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 致病机理:
艾滋病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HIV(蓝色) 攻击T细胞
4
艾滋病
第 4 • 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 节 泪液、尿液和乳汁节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艾滋病
第 节 4 • 预防措施:
巩固练习
第 8、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节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免 疫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调 疫反应 节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4
巩固练习
第 9、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节 A、抑制病菌的繁殖 4
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体液免疫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细胞免疫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 节 免 疫 调 节 4
第一道 组成 功能 类型 非特异 性免疫
皮肤和黏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 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 和消灭病菌 产生抗体,消 灭病原体(抗原)
体液中的杀菌 第二道 物质(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教学设计
李耀军盂县第三中学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落实两个理念,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免疫调节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疫苗等知识,学生在生活中也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和调查身边有关免疫的应用和例子;上课时合理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比例,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概念图等手段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并通过列表、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对比和总结。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又一个调节机制,尤其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一节中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强化麻疹疫苗接种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中出示相关配套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采用图解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对比法梳理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最终使学生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逐步形成生命活动平衡协调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虽然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细胞、抗体、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知识整体比较抽象,过程复杂,本节课在重温三
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2)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3)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以全面“抗击麻疹病毒”为线索,通过阅读、梳理、比较、概括、表述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热点问题,强调疫苗接种和预防艾滋病问题,提升分析判断、防范疾病的意识。

(2)立足生活习惯的实际,设置增强免疫力的“头脑风暴”活动,提升自觉增强免疫力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展示:麻疹患者的照片介绍:麻疹的症状、危害。

七、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