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情况(06-10年)
06至10年中国重大水污染事件.docx

在国家水利部网上公告中了解到06,07,08三年中国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6年:1、协同防控牤牛河水污染事件牤牛河是第二松花江的支流,于吉林市九站附近注入第二松花江,其下游距河口10km处有吉林市第五水厂,为吉林市江北区约10万人服务。
起因:2006年8月21日凌晨,吉林省蛟河市境内的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异地处理生产废液的运输途中,将含有二甲基苯胺的废液倾入牤牛河中,致使牤牛河约2~5km的河段受到污染。
处理过程:19时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接到电话报告后,即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近300名消防、武警官兵一夜的连续奋战,22日凌晨3时30分,一道主吸附坝和两道分流坝全部建成,污染水头被成功拦在了距松花江干流8公里的地方。
8月23日,经对牤牛河11个点位取样分析,监测结果显示,牤牛河入江口N-N-二甲基苯胺浓度为0.001mg/L(前苏联地表水标准为0.1 mg/L,检出限为0.001mg/L),其他10个点位未检出特征污染物,水质符合水功能标准;第二松花江的3个监测断面未检出两种污染物。
8月25日上午,经各方专家论证和研究,吸附坝被及时拆除,确保不会对松花江造成二次污染。
吸附坝拆除后,环境监测部门仍坚持每4小时一次的水质检测。
据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郑庆子介绍,从目前监测结果看,松花江干流从未检出这两种特征污染物。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吉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科学的防控应对措施,使牤牛河水污染事故在进入第二松花江前得到有效控制,沿岸未发生饮水中毒事故。
2、黄河支流洛河发生水污染事故,黄委启动应急机制进行妥善处置2006年1月5日,中国中部河南省巩义市一座电厂发生柴油泄漏事故,有6吨左右柴油进入黄河支流伊洛河。
当天下午5点,黄委接到河南省关于油污染事故的通报,立即启动“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两个个紧急处理措施:(1)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从275m3/s加大到600m3/s;(2)关闭洛河上游故县水库和支流伊河陆浑水库下泄闸门;根据现场指挥部总体部署,接力实施洛河入黄口下游城市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断面的石油类监测,监测频次为每小时1次。
2007-20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2%,氮氧化物下降34%

2007-201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2%,氮氧化物下降34%2020年6月1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
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
1总体情况各类普查对象数量2017年末,全国普查对象数量358.32万个(不含移动源)。
包括工业源247.74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7.88万个,生活源63.95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8.40万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3497个。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2017年,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696.32万吨,氮氧化物1785.22万吨,颗粒物1684.05万吨。
本次普查对部分行业和领域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尝试性调查,排放量1017.45万吨。
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179.08万吨,氮氧化物602.47万吨,颗粒物363.48万吨,挥发性有机物417.87万吨。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左)、长三角地区(中)、汾渭平原地区(右)示意图2工业源基本情况2017年末,工业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247.74万个。
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居前5位的地区:广东55.48万个,浙江43.18万个,江苏25.56万个,山东16.62万个,河北14.27万个。
上述5个地区合计占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62.61%。
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居前3位的行业:金属制品业31.19万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08万个,通用设备制造业22.68万个。
上述3个行业合计占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31.06%。
大气污染物2017年末,工业企业脱硫设施7.67万套,脱硝设施3.44万套,除尘设施89.79万套。
2017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529.08万吨,氮氧化物645.90万吨,颗粒物1270.50万吨,挥发性有机物481.66万吨。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数据)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数据)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
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
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
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001,21(6):493~497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朱天乐(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根据能源消费历史状况和氮氧化物(NO X)排放因子,估算了近20年来中国NO X的排放变化,并讨论了1995~1998年分省区、分行业、分燃料的NO X排放清单及特征.中国NO X排放总量已由1980年的4.76Mt快速增加到1996年的12.0Mt,之后,NO X排放持续增加的趋势得到遏制,1998年NO X排放总量与1996年峰值相比下降了约0.82Mt.NO X排放在燃料、行业及地域分布上均不平衡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燃煤排放NO X一直占总量的70%以上;绝大部分NO X来自工业、电力和交通部门,约占90%左右,且交通部门NO X排放比例逐年上升,已由1995年的10.4%快速增长到1998年的约13.0%;中东部的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区NO X排放量较大,均超过0.5Mt,而宁夏、青海和海南等边远省区NO X排放量很低,小于0.1Mt.关键词:氮氧化物;排放清单;能源消费;中国中图分类号:X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1)06-0493-05Inventor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O X emissions in China. TIAN He-zhong, HAO Ji-ming, LU Yong-qi, ZHU Tian-l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1,21(6):493~497Abstract:NO X emissions change in China for nearly so years past wa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state and NO X emission factors. Moreover, NO X emission invent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economic sectors and fuel types from 1995 to 1998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otal NO X emissions had increased rapidly from 4.76Mt in 1980 to 12.0Mt in 1996. Since then, NO X emissions began to decrease somewhat, and compared with the peak value in 1996, the total emissions in 1998 had decreased about 0.82Mt. Constant imbalance distribution existed all over: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total NO X came from coal combustion, more than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total came from industry,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 sectors, and the share of transportation raised steadily with 10.4% in 1995 increased rapidly to 13.0% in 1998; NO X emissions in Hebei, Liaoning, Jiangsu, Shandong, Henan and Guangdong exceeded 0.5Mt, while those in Ningxia, Qinghai and Hainan were lower than 0.1Mt.Key words:nitrogen oxides;emission inventory;energy consumption;Chin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增加,中国的NO X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NO X污染超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中国NO X的排放状况已引起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先后估算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的NO X排放状况[1-5].本文根据全国和分省区、分行业的能源消费状况及NO X排放因子,估算了1980~1998年中国NO X的排放总量,并详细讨论了1995~1998年中国分省区、分行业及分燃料类型的NO X排放清单及其特征. 1 方法学 1.1估算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中国NO X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1]:∑=iNiNTtQtQ)()( (1)∑=jNjiNitQtQ)()(,(2)∑∑=f kNfkjiNjitQtQ)()(),(,,(3))()())(1()(),(,).(,),(,),(,tFtKtPtQfkjiNfkjiNfkjiNfkji−=(4) 式中:NQ为NO X排放量;NK为以NO2计的NO X 收稿日期:2001-03-01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98-1-01)494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1卷排放因子;F 为燃料消费量;N P 为NO X 脱除率;T 为全国; t 为年份;i 为省(直辖市、自治区);j 为经济部门;f 为燃料类型;)(k j 为经济部门j 中的排放源类别. 1.2 研究范围研究区域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考虑;能源消费的燃料类型考虑了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LPG)、炼厂干气、天然气及煤气等11种;经济部门划分为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居民生活消费以及其他等7大类,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等;居民生活消费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生活消费.1.3 能源消费状况与NO X 排放因子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分行业、分燃料能源消费状况可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各省区的统计年鉴中获得[6-8].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机构曾进行过部分燃烧设备NO X 的排放测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所获得的测试数据比较零散,其代表性和系统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燃烧设备和机动车的NO X 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相应设备大致相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本文借鉴文献[1]中排放因子集,它们是根据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未采取NO X 排放控制措施的燃烧设备和汽车的排放状况而确定的,如表1所示.表1 各经济部门和燃料类型的NO X 排放因子 (kg/t)Table 1 Emission factors of NO X by economic sectors and fuel types (kg/t)排放源 煤 焦炭 原油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LPG 炼厂干气 天然气×10-4 (kg/m 3)煤气×10-4 (kg/m 3)电力 9.95 7.24 16.7 21.2 7.4010.063.740.75 40.96 13.53工业 采掘业 7.5 9.0 5.09 16.7 7.46 9.62 5.84 2.63 0.53 20.85 9.50 制造业 7.5 9.0 5.09 16.7 7.46 9.62 5.84 2.63 0.53 20.85 9.50建筑业 7.5 9.0 16.7 7.46 9.625.842.630.53 20.85 交通运输 公路交通 21.2 27.4 27.40 27.40 18.10铁路交通 7.5 9.0 54.10 54.10 其他交通 7.5 9.0 5.09 16.7 27.4 36.25 36.25 20.85 居民生活消费 1.88 2.25 1.70 16.7 2.49 3.21 1.95 0.88 0.18 14.62 7.36 商业 3.75 4.5 3.05 16.7 4.48 5.77 3.50 1.58 0.32 14.62 7.36 其他3.754.53.0516.74.485.773.501.580.3214.627.362 结果与讨论 2.1 全国NO X 排放总量图1给出了中国1980~1998年能源消费导致的NO X 排放总量估算结果和相应年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从图1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NO X 排放量稳步增长.全国GDP 由1980年的4517.8亿元迅速增加到1996年的67884.6亿元,相应的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6.03亿t 标准煤增加到了13.89亿t 标准煤[8],NO X 排放总量也由4.76Mt 快速增长到1996年的峰值约12.0Mt.但是,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大力推行能源节约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尽管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有所下降,1997和1998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减少为13.82和13.22亿t 标准煤,NO X 排放量非但没6期田贺忠等: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495有如Aardenne[4]和Streets[5]等人预测的那样持续快速增加,反而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1997年和1998年全国NO X排放总量分别下降到11.66Mt和11.18Mt,分别比1996年峰值减少了0.34Mt和0.82Mt,1998年甚至比1995年降低了0.12Mt.图1 1980~1998年中国GDP、能源消费及NO X排放量Fig.1 China’s GDP,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NO Xemissions,1980~1998—■— 能源消费(108tce) —◆— NO X排放量(106t) —▲— GDP(1012¥) 分析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能源节约政策的大力推行,不仅能源消费总量有所降低,而且高污染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这在1996~1998年期间尤为明显(图2).实际上,1997和1998年NO X排放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燃煤消耗的较大幅度减少.1996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为14.47亿t,到1997和1998年已分别减少到13.66和12.95亿t,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74.7%快速下降为71.5%和69.6%[8].图2 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Fig.2 Coal share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2.2 NO X分省排放清单表2给出了1995~1998年中国NO X的分省排放清单.表2 中国NO X分省排放清单的年际变化(t) Table 2 Change of Provincial inventories of annual NO X emissions in China (t)省区1995 1996 1997 1998 省区1995 1996 1997 1998北京237011 251620 247453 239071 湖北470110 505294 522299 497549天津217484 212761 230211 233582 湖南437025 447999 373000 363989河北786041 827195 808563 756760 广东650474 697016 659591 669750山西605832 655079 609454 570680 广西226783 227841 208549 216030内蒙古342199 382731 407726 358689 海南30218 31691 33655 35006辽宁782730 778492 762754 685713 重庆1 210924 231575吉林377771 415517 404288 315848 四川619358 661723 464955 445701黑龙江497211 488676 539426 494227 贵州219202 245977 254349 259183上海411113 482112 475261 471156 云南184196 207696 216664 214618江苏799318 848710 768950 749307 西藏2浙江430107 482789 477830 452145 陕西276501 302350 269364 245824安徽404836 444879 447533 431879 甘肃204867 213551 186133 190199福建184575 208726 199822 201422 青海37159 42173 43504 39354江西226034 225595 202231 206238 宁夏74896 82474 74211 70542山东776776 802231 742635 755013 新疆198095 227711 227640 218600河南589756 634034 596640 563958 全国11297680 12034642 11665615 11183609注: 1.重庆市从1997年开始单独统计能源消费; 2.目前我国对西藏自治区不作能源统计49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1卷可见,与1988和1990年相比[3],尽管各省区NO X 排放量均明显增加,但中国NO X 排放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各省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排放量较大的省区包括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广东、山西、河南、黑龙江、四川等,自1995年始终大于或接近0.5Mt.除四川省(含重庆)位于西南地区外,其他全部是东中部省份,或者是传统的工业基地或者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区;边远省区的NO X 排放量则较少,一般不超过0.25Mt,宁夏、青海、海南3个省区的NO X 排放量甚至不足0.1Mt.这种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是与我国不同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以及能源资源利用的不平衡状况密切相关的.从NO X 排放的年际变化看,除天津、海南、重庆、贵州等省区在1995~1998年间持续上升外,大部分省区NO X 排放变化趋势与全国相似. 2.3 分行业NO X 排放清单图3给出了1995~1998年全国分行业NO X排放清单.由图3可见,工业部门NO X 排放量始终最高,绝对排放量为 4.7~5.0Mt,占排放总量的40%~ 42%,最大排放量为1996年的5.0Mt;其次是电力部门,绝对排放量为 4.1~4.6Mt,约占排放总量的36%~38%,最高排放量为1996年的4.6Mt;工业和电力行业排放的NO X 占排放总量的80%左右.分行业部门NO X 排放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交通运输排放的NO X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例均逐年稳步提高,交通运输排放的NO X 从1995年的1.17Mt 增加到1998年的1.45Mt,排放比例也由10.4%快速上升为13.0%.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将继续快速增长,尤其是私人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必将使交通运输对NO X 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其他部门如商业、建筑业、居民生活消费等的贡献要小得多,总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10.因此,控制我国NO X 排放增长应优先从电力、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着手.对电站锅炉,目前可通过安装低氮氧化物燃烧系统减少NO X 生成;对机动车通过安装三效催化转化器等综合控制措施降低NO X 排放;工业锅炉NO X 排放控制目前比较困难,应鼓励采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其数量和燃料消耗.2.4 分燃料类型的NO X 排放清单 1995~1998年的NO X 分燃料排放清单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燃煤始终是我国NO X 排放的主要来源,占NO X 排放总量的70%以上,大体与煤炭在历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相一致(图2),最高NO X 排放量为1996年的约9.17Mt,占当年总排放量的76.2%.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煤炭消耗减少,1997年和1998年NO X 排放量分别下降为8.7Mt 和8.1Mt,所占比例也分别降为74.7%和72.3%.其次为柴油和焦炭消费排放的NO X ,分别占NO X 排放总量的6.6%~8.7%.燃料排放清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汽油、柴油消费排放6期田贺忠等: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497的NO X无论是绝对量还是所占比例在1995~1998年间均稳步提高,汽油排放的NO X从0.61Mt增加到0.66Mt,而柴油排放的NO X由0.77Mt增加到0.98Mt.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使车用燃料消费增加造成的.据统计,199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40万辆,1998年已增加到1319万辆,年均增长近70万辆[8].因此,今后我国应通过经济、技术、法律及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大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力度,鼓励开发利用低污染的替代燃料(LPG、天然气等),大力推进水力、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高污染排放的煤炭消耗,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有效控制能源消耗产生的NO X污染.3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能源消耗排放NO X不断增加的趋势有所缓解,1996年达到排放峰值.自1997年开始,NO X排放量逐渐回落.但是,NO X排放在行业、燃料及地区分布上均极为不平衡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排放NO X较多的经济行业依然是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占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且交通运输排放NO X及其贡献率稳步增长;70%以上的NO X排放来自燃煤,汽油、柴油等车用燃料消耗对NO X贡献率逐年加大;80%以上NO X来自占国土面积45%的华东、中南、华北及东北地区,而占国土面积55%的西南和西北地区NO X排放量不足全国排放总量的1/5.NO X排放大省包括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广东、河南等.参考文献:[1] Kato N, Akimoto H.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SO2 and NO Xin Asia: emission inventori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2, 26A(16): 2997-3017.[2] Akimoto H, Natrita H. Distribution of SO2, NO X and CO2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Asia with 1°×1° resolut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 28(2): 213-225.[3] 王文兴,王玮,张婉华,等.我国SO2和NO 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J]. 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 161-167.[4] Aardenne J A, Carmichael G R, Levy H, et al.AnthropogenicNO X emissions in Asian in the period 1990-2020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33(4): 633-646.[5] Streets D G, Waldhoff S T. Present and future emissions of airpollutants in China: SO2, NO X and CO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3): 363-374.[6]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7]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1-1996)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8]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9.作者简介:田贺忠(1970-),男,河北易县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发表论文10余篇.全球气候变暖对穷国的影响最严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1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如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自然界和人类受影响也越大,而最贫穷的国家受打击最重.这是因为最贫穷国家的经济依靠的是农业等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而且最不具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他们缺乏预防性保健能力去阻止与气候有关的疾病爆发.报告包括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威胁的各个范畴,并试图测定具体升温产生某种影响的概率.报告认为,即使上世纪0.6℃的升温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包括珊瑚礁、沼泽地、针叶和热带树林、极地和阿尔卑斯山生态系统和草原.气温上升也将使极端气象事件频率增加,如热浪、干旱和洪涝.海平面的上升和暴风雨将影响上亿人民.报告还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有不良影响,但小的升温也可能会使某些地区受益.然而,报告认为,受害的人比受益的人多.江刚摘自《Acid News》, June,18(2001)。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概要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
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
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
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 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近10年中国大气PM_10_污染时空格局演变_李名升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11期2013年11月V ol.68,No.11Nov.,2013收稿日期:2013-05-28;修订日期:2013-07-26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43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YJCZH130;11YJA630008)[Foundation:The Forestry Public Welfare Project of China,No.201304301;The ResearchProjects of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o.10YJCZH130;No.11YJA630008)]作者简介:李名升(1981-),男,山东安丘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研究。
E-mail:lims@1504-1512页近10年中国大气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李名升,张建辉,张殷俊,周磊,李茜,陈远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摘要: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 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年PM 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 10)年均值由0.130mg ·m -3下降至0.076mg ·m -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 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
②12月份PM 10污染最重,其次为1月和11月;8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月和9月。
③PM 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
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 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
④北方地区PM 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月及11-12月)。
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3年)

我国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摘要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空气污染是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本文针对这个现状,搜集了全国有代表性的31个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31个城市的综合空气质量,然后又分别用最短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结果为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空气质量较差;而海口、拉萨、南宁等城市的空气较好。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的空气污染与其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最短距离法中被单独聚为一类且与其它类相距较远,这与北京目前空气现状是相吻合的。
在本文的最后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的优缺点做了评价,并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大气污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1、数据资料本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表1我国主要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用1x 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x 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x 表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4x 表示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5x 表示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6x 表示生活烟尘排放量。
2、主成分分析2.1主成分分析的步骤(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ij m m R r ⨯=有~~11nkikjk ij aa r n =⋅=-∑(2)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的特征值120m λλλ≥≥⋅⋅⋅≥,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12,,m u u u ⋅⋅⋅由特征值组成m 个新的指标变量:~~~12111211~~~12212222~~~1212,,,m m m m m m m m mm y u x u x u x y u x u x u x y u x u x u x =++⋅⋅⋅=++⋅⋅⋅=++⋅⋅⋅其中:1y 是第一主成分,2y 是第二主成分, ,m y 是第m 主成分。
(3)计算特征值的信息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1jj mkb λλ=∑为主成分j y 的信息贡献率,同时有11pkk p mkk λαλ===∑∑为主成分12,,,p y y y 的累积贡献率。
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

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资料来源:2012-4-20氮氧化物的危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大气烟尘、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存的四大杀手。
其中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近年来,氮氧化物(NOx,包括N2O、NO、NO2、N2O3、N2O和N2O5等多种化合物)的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高温燃烧条件下,NO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Ox中NO 约占95%。
但是,NO在大气中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NOx,故大气中NO普遍以NO的形式存在。
空气中的NO和NO2通过光化学反应,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
在温度较大或有云雾存在时,NO2进一步与水分子作用形成酸雨中的第二重要酸分——硝酸(HNO3),在有催化剂存在时,如加上合适的气象条件,NO2转变成硝酸的速度加快。
特别是当NO2与SO2同时存在时,可以相互催化,形成硝酸的速度更快。
此外,NOx还可以因飞行器在平流层中排放废气,逐渐积累,而使其浓度增大,此时NO再与平流层内的O3发生反应生成NO2、O2,NO2与O2进一步反应生成NO 和O2,从而打破O3平衡,使O3浓度降低导致O3层的耗损。
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在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主要是由燃煤过程产生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耗电量也将逐步加大。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烟气脱硫项目,但烟气脱硝还未大规模的开展。
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继续不加强对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治理,氮氧化物的总量和在大气污染物中的比重都将上升,并有可能取代二氧化硫成为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67%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来自于煤炭的燃烧。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预测, 2005年和2010年我国火电厂煤炭消耗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6%和64%,火电厂NOx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2010年
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852.4万吨,比上年增加9.4%。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465.6万吨,比上年增加14.1%,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9.1%;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86.8万吨,比上年减少5.2%,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0.9%;其中交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90.6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5.7%。
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山东、广东、内蒙古、江苏、河南和河北,6个省份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1.0%。
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0%和12.0%。
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3.5%,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65.1%。
(二) 2009年
2009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692.7万吨,比上年增加4.2%。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84.8万吨,比上年增加2.7%,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5.9%;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07.9万吨,比上年增加9.1%,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4.1%。
其中交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17.0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8.7%。
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山东、广东、河南、江苏、山西和内蒙古。
这5个省份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2.2%。
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6%和11.6%。
2009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这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
81.9%,其中电力业占64.5%。
(三) 2008年
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624.5万吨,比上年减少1.2%。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50.5万吨,比上年减少0.9%,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7.0%;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74.0万吨,比上年减少2.1%,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0%。
其中交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82.2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7.4%。
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和山西。
这5个省份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3.9%。
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0%和13.0%。
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这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
81.4%,其中电力业占64.8%。
(四) 2007年
2007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643.4万吨,比上年增加7.8%。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61.3万吨,比上年增加11.0%,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6.7%;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82.0万吨,比上年减少1.5%,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23.3%。
其中交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76.7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6.8%。
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河北、江苏和河南。
这5个省份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3.5%。
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分别是河北和广东,分别占全国工业和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8.3%和11.7%,见图27。
2007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位于排名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
这3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9.2%,其中电力业占64.3%。
(五) 2006年
2006年氮氧化物排放量1523.8万吨。
2006年,氮氧化物排放量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
三类行业占统计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8.6%,其中电力业占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