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8、西安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17.九一八事变答: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21. 八一宣言答: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这个重要历史文献是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并在莫斯科发表的,使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但和长征途中的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无关。
张闻天和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召开瓦窑堡会议,只是贯彻了王明的指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主要是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推动的。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
22. 一二九运动答: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23. 华北事变答: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新教材“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教学设计张维吴县市苏苑中学(215128)一、课题内容高中《中国近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五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第四目“西安事变”。
二、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西安事变”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内容剖析:1、举要:①知识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②能力点: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历史事件发展的能力;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在宏观历史背景下进行再认识的能力。
③理论点:从主要矛盾看问题本质。
2、剖析: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拚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并进行了成功实践,形成了国共双赢的局面,从而使中国历史扭转了近代史以来内战不断、各种爱国势力分散探索的状况,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二)立意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对中共、国民党亲英美派、亲日派等国内因素和苏、美、日等国际因素对西安事变态度的分析,认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认识中共在西安事变的处理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原则,既体现了中共的成熟性,也体现了中共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开放性教学方法,穿插录像、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尽可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笔的机会。
六、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及补充的有关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史料的方法;2、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3、指导学生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看清问题本质。
四、西安事变1、爆发背景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②直接原因:张、杨劝说无效2、爆发:1936年12月12日3、复杂局势(投影表格)4、历史意义:扭转时局的关键九、练习设计单项选择题:1、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B、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蒋介石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D、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的加剧2、决定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是( B )A、国民党内部民主人士B、中国共产党C、国民党内亲英美派D、国民党内亲日派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C )A、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B、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C、为了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D、基于国民党亲英美派对蒋介石营救的考虑4、1927年至1936年,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次是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②逼蒋抗日③联蒋抗日④反蒋抗日( C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2001年4月。
浅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由于多方的原因促成的,以下具体分析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对西安事所起的作用,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民族危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逼蒋抗日临潼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在诸多间接与直接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下,事变于12月下旬和平解决。
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激化的产物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的日本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3000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初,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驻上海十九路军自动奋起抵抗,爆发了“一、二八事变”。
3月,日本扶植成立伪“满洲国”。
1933年1-5月,日军先后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并于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协定》。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冀东22个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日本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也严重威胁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内许多人员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情绪。
他们原来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制裁,使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但这些希望都落了空。
华北事变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导演的“华北自治运动”的出台,更加加强了人们的民族情绪。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近现代史单元复习6-7章(要点提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单元复习 6-7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2、1937年中共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A.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C.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D.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3、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D.“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4、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C.中国农工民主党D.中国民主同盟5、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A.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B.争取多数,反对少数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D.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6、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A.左派B.右派C.中间派D.顽固派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是()A.联合政府B.三三制政权C.国防政府D.自治政府8、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A.没收地主土地B. 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制度C. 减租减息D.保存富农经济10、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 王明“左”倾关门主义B.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C. 王明右倾机会主义D. 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A.发展人民民主运动B.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残余力量C.进行土地改革D.推翻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政权12、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A.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3、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会议是()A. 中共八大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D. 中共七大14、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

浅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地位摘要: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焦点问题。
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西安事变在历史上所起作用两个方面,论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矛盾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分析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一)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随着日本侵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消灭杂牌,使张学良逐渐觉醒。
在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激化下促使了西安事变的爆发。
(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发展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
张学良和蒋介石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
张学良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介石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
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的因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因素分析贺颖捷提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是张学良和杨虎城。
他们捉蒋的善良愿望,捉蒋后的正义要求,以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军政措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陕甘局势,巩固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与红军之间生死与共的合作关系,而且维护了西安地区的社会秩序,极大地发动了群众,在西北形成了群情激昂的抗日高潮,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也正由于西安方面内部团结,局势稳定,才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接受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放弃了剿共内战的误国方针,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决定因素七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经过多方斡旋,事变终于和平解决,从而为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成为中国从内战转向抗战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说服了张学良、杨虎城,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就的决定性因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做出和平解决之策,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决定性作用;更有甚者竟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扣蒋后,被其“精诚”所“感召”,迅速“悔悟“,从而释蒋,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然而,当我们抹去历史的尘埃,就会发现事变的真相: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性因素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他们捉蒋的善良愿望,捉蒋后的正义要求,以及为此而采取的高瞻远瞩的军政措施,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国民党蒋介石仍然推行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误国政策,激起了一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从民族利益出发,多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均遭其顽固拒绝。
在苦谏失败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断然采取“兵谏”举措,逼蒋联共抗日。
近代史纲要论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背后各方势力的制衡【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开端。
本文结合作者查阅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在西安事变中各方势力的利益和主张,进而得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何应钦宋美龄周恩来和平解决相互制衡【正文】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还笼罩在一片夜色苍茫中,熟睡中的蒋介石还没有嗅到空气中异样的气息。
一声枪响划过寂静的夜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爆发。
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提出八项主张,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爆发让中国再次走到了抉择的边缘,失去统帅的南京方面扬言讨伐,宋美龄和宋子文主张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极力相劝,蒋介石从拒绝屈服到接受协议,共产党反复斡旋期望和平解决。
最终,西安事变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而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各派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下面结合所查阅到得一些史料,简单谈谈个人对此的一些看法。
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作为事件的主角,张杨二人的态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事变初期,蒋介石拒绝让步之时,张杨二人的态度就早早为事件定下了基调,这也是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基础。
从西安事变爆发的过程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持续敦促张学良剿共,以达到“一斧两砍”的目的,这固然是与张学良的利益相冲突的。
另一方面,西安学生在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介石却怒称要射杀学生,这激起了张学良的强烈不满,也成为了“兵谏”的导火索。
事实上,虽然采取“兵谏”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但张杨二人的初衷是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担心,如果在事件中蒋介石丧生,中国可能重新走上北伐前群龙无首、军阀混战的格局,这显然不是当年为了维护全国统一而宣布“东北易帜”的少帅所希望看到的。
也说西安事变为何能够和平解决

也说西安事变为何能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共方面的因素:因为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
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
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
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
”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
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
“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出于民族大义支持蒋介石国民党一致抗战,毅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至上的伟大胸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中国得以集中精力准备全面抗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张学良将军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从捉蒋,放蒋,到送蒋,体现了张学良将军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爱国情怀。
扣蒋的第二天,张学良对部下发表讲话,宣布“蒋委员长极为安全,我们对委员长绝对没有私仇私怨……反对他的主张和办法,使他反省,正是爱护他!……如蒋委员长能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12月17日下午,当周恩来率领红军代表团飞抵西安,张学良表示,只要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并拥护他做抗日领袖。
以上事实表明了张学良始终保护蒋介石的安危,并积极主张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后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即12月13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结果产生了极大地分歧,毛泽东认为应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战线的中心。
于是他提出审蒋、罢蒋、除蒋,朱德,博古张国焘等都纷纷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决定。
但张闻天对解决事变的方针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前后的发言中指出,“第一,政治形势很紧张,不断发生全国性的政治问题,在抗日问题上表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民族妥协派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总要发生一种冲突。
第二,张学良这次行动是开始揭破民族妥协派的行动,向着全国性的抗日方向发展。
”在策略上,张闻天主张,“对妥协派应尽量争取与分化、孤立,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
”在军事上,采取防御,在政治上,采取进攻。
中共中央1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就争取南京抗日政府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可以说张闻天的发言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以至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以张闻天和毛泽东的共同认识为基础产生了两大文件,一是对外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对西安事变通电》,二是对党内的《指示》,从而走向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道路。
3、蒋介石的配合
蒋介石在被扣押后,一直拒绝与张、杨进行谈判,并表示即使牺牲也绝不改变自己的观点,绝不向任何人投降,张学良多次拜见,请求与之谈论国事,他一直置之不理。
直到端纳来看望他以后,张学良再次提出与蒋谈判,蒋才答应。
蒋介石被迫口头应允六项条件,所以说,蒋介石的被迫反省也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因素。
4、何应钦的军事讨伐客观上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事变消息传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召开了会议,会上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何应钦于17日通电就职讨逆军总司令后,令西路集团军向西安挺进,但并未进攻西安,18日接到蒋介石致何应钦的亲笔信后立即停止轰炸,到19日,蒋介石仍未被释放,何应钦又下令继续轰炸,但军队并未行动。
因此何应钦只是为了威胁张、杨,增加谈判的筹码。
因此何应钦的军事行动反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致电
事变发生后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苏联也通过《真理报》、《消息报》倡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6、宋氏兄妹等人的促进作用
宋美龄亲自飞往西安,劝说蒋介石,并与宋子文一起,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等进行谈判,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共同努力和促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