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地面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科学研究和天气预报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面气象观测的重要性1. 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可以准确掌握天气状况,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 指导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通过地面气象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农田气象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3.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气象条件对交通运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地面气象观测可以实时掌握交通沿线气象状况,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4. 服务国防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在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保障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军事装备的作战效能。
5. 支撑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地面气象观测是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长期观测,可以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面气象观测的方法1. 观测仪器地面气象观测主要依赖于各种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计等。
这些仪器能够实时、准确地测量气象要素。
2. 观测站网布局为了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需要科学合理地布局观测站网。
观测站网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人口、经济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 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应遵循统一的观测规范,包括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校准等。
规范化的观测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 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是地面气象观测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异常值处理、质量控制分析等,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观测数据传输与共享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应及时传输至气象数据中心,实现观测数据的共享。
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 m×25 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 m(南北向)×25 m(东西向)。
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2)不得垫高观测场。
(3)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置设中心地理标志,用水泥混凝土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中心位置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雕刻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
(4)观测场四周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坚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
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
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垂直。
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
为了对观测场地进行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20 cm为宜。
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 cm。
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
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30~50 cm宽的小路,盖板用活动的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
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观测场外四周2 m 范围内除必建的小路外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
(6)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
地沟深30~50 cm(根据降水情况而定)、宽30 cm,在地沟1/2深度处横向架设钢筋,每隔1.5~2.0 m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置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5~10 cm的洞口;地沟底部和沟壁用砖砌实,以防地下水渗入,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3cm,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以防雨后积水。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制度是为了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活动,保障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地面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气象服务、气候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观测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制度。
第二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确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条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应使用国家规定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气象观测标准和规范。
第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属于国家重要基础数据,应依法予以保护。
第六条国家气象局负责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地方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二、观测站点设置与维护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根据气象业务需求、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设置,并确保观测站点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第八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设立在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避开可能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如高楼大厦、电线杆等。
第九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迁移。
确需迁移的,应报经上级气象部门批准。
第十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校准,确保观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一条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应建立健全观测环境监测和保护制度,定期对观测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影响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三、观测与资料收集第十二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观测时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严格遵守观测纪律,不得擅自变更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
第十四条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应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审核。
第十五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应及时上传至上级气象部门,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地面气象观测基础知识

相关性分析
研究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模式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气 象模式和事件。
06 观测误差与注意事项
观测误差来源
仪器误差
观测仪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如温度计、湿度 计等。
观测方法误差
由于观测方法不规范、不统一所引起的误差, 如云高观测、能见度观测等。
外界环境影响
如风、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对观测仪器的 影响。
02 观测项目与分类
观测项目
气温
观测气温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温、最低气 温、平均气温等。
降水
观测降水的类型、强 度、频率和总量等。
风向风速
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 包括风向标和风速计 的测量。
云和天气现象
观测云的类型和天气 现象,如晴朗、阴天、 雨、雪等。
气压
观测气压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压、最低气 压和平均气压等。
04
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01
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或误差。
02
使用时应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数据失 真。
03
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仪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云状分类
根据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 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等不 同类型。
观测场地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边界,并保持场地整洁,以方便观测和数据 收集。
观测仪器介绍
01
温度计
用于测量气温,常用的有水银温度 计和酒精温度计。
气压计
用于测量大气压力,常用的有水银 气压计和数字气压计。
03
02
湿度计
用于测量空气湿度,常用的有干湿 球湿度计和毛发湿度计。
地面气象观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地面气象观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而地面气象观测作为了解气候的重要手段,其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地面气象观测。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仪器和设备,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状况进行系统、连续的测量和记录。
这些测量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等等。
那这些观测数据有啥用呢?这用处可大了去了!地面气象观测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的数据支持。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长期、准确的气象观测,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就只能是盲人摸象,只能凭借一些零散的、局部的现象来猜测。
而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比如说,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温度观测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
这种升温趋势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在那里。
再比如,降水的观测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某些地区的干旱程度在加剧,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着洪涝灾害的增多。
而且,地面气象观测还能帮助我们验证气候变化的模型和预测。
科学家们会根据各种因素建立起气候变化的模型,试图预测未来的气候走向。
但这些模型准不准呢?这就需要用实际的观测数据来检验。
如果模型的预测结果和观测数据相差较大,那就说明模型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除了为研究提供数据和验证模型,地面气象观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等。
要想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气候变化有准确的了解和预测。
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如果能提前知道某个地区未来的降水和温度情况,农民就可以选择更适合的作物品种,调整种植时间和方式,从而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可以帮助设计更合理的排水系统、建筑通风系统等,以适应可能的气候变化。
另外,地面气象观测还能提高我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 附录

附录一术语和定义附录一术语和定义1、地面气象观测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气象等业务、科学研究和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应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2、气象要素 meteorological element表征大气状态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天气现象。
3、代表性 representative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根据观测用途不同代表性要求也不一样。
4、准确性 accuracy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5、比较性 comparative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6、时制 time system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
常用的有北京时、真太阳时、地方平均太阳时和世界协调时。
7、日界 day boundary地面气象观测中划定一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界限。
按照气象要素所采用的时制的不同,其日界也不同。
8、天气现象 weather phenomenon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
9、地面凝结现象 surface Coagulate phenomenon在地面或地物上产生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天气现象。
地面气象观测技术

VS
观测数据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观测数据的 传输和处理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化。数据采 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自动化,大大提 高了观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随着观测设备的不断升级和引入,如何维护 和管理这些设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 要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设 备的正常运行。
近代地面气象观测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建立气象观测网,进行定时、定点的气象观 测。
现代地面气象观测
随着计算机、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进入现代化阶 段。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高精度、高频率的特点,可以 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气象数据。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气成分观测站网络建设是地面气象观测技术中的重要方 面,对于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
大气成分观测站网络建设通常由多个观测站点组成,能够 实现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观测 。通过建立大气成分观测站网络,可以全面了解大气污染 物的种类和浓度分布,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案例四
总结词
气象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与实践是地面气象观 测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
详细描述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实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在智慧城市 建设中,气象大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气象大 数据,可以了解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为城市规 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可 以根据气象条件预测交通状况,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和调 度车辆;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可以根据气象条件预测空 气质量和污染物扩散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量观测
根据天空被云覆盖的程度 ,确定云量多少并进行记 录。
云高观测
通过仪器或目视观测,获 取云的高度数据。
能见度观测
仪器测量
使用能见度仪等仪器,测量大气透明度,获取能见度数据。
目视观测
通过肉眼观察,评估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进行记录。
天气现象观测
降水现象观测
记录降雨、降雪等降水现 象,以及其强度、持续时 间等。
观测时间
根据气象变化的特点和观测任务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测频率
根据气象变化的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观测任务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观测频率,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03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02
03
云状观测
根据云的特征,包括形状 、大小、结构等,进行云 状的观测和记录。
提高观测人员素质
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保 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风现象观测
记录风向、风速等风的现 象,以及其变化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
如雷电、冰雹、雾等其他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气压观测
气压仪器选择
根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压 仪器并进行安装。
气压观测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气压观 测和记录。
气压记录分析
对气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气压变 化情况。
温度观测
VS
修订方法
修订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 观测经验,进行科学验证,最终形成新的 观测规范。
对未来观测规范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观测规范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观测规范体系,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标准、观测方 法等,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观测场
二、地面观测项目
•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
– 气温、气压、空气湿度、 – 风向风速、 – 云、能见度、天气现象、 – 降水、蒸发、日照、 – 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
三、观测场环境要求
•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 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 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 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 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影响。
五、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冻土器 日照计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深度 50~350厘米
基准部位
±3厘米 内管零线
风速计 风向器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 ±0.5° 方位正北 ±5° 底座南北线 安装在观测场高10—12米 风杯中心 方位正南 ±5° 方位指南杆
五、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全国一般气象站 1736个
全国基本气象站 577个
全国基准气象站 143个
七、观测程序
• 一般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及所 用仪器,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 状态和冬季溶冰等准备工作 • 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空 气的温度和湿度、降水、风、气压等 • 低温、雪深、雪压、冻土、蒸发可安排在 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之间观测
五、观测仪器的布置
• 观测场内仪器安装的原则可以用以下二十 四个字表示: 保持距离,互不影响; 北高南低,东西成行; 靠近小路,便于观测。
五、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 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顺次安置 在南面,东西排列成行。 2.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米,东西间 距不小于4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3米。 3. 观测门最好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 西向小路的南面,值班人员应从北面接近 仪器。
三、观测场环境要求(续)
• 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 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 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要选 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 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孤立、 不高的个别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 的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在障碍 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 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 场的北面。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 不要轻易搬家,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 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仪器
积冰架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上导线高度220厘米 ±5厘米
基准部位
导线水平面
水银气压表 (定槽)
水银气压表 (动槽) 气压计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水银槽盒中 线
象牙针尖
六、观测时间
•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类。 • 定时观测是气象台站的基本观测,主要目的是为天气预报 提供依据,积累资料,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为 经济建设服务。 • 一般地说,一天内观测次数越多,越能反映一个地方气象 要素的变化。但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可以在一天中选择 适当的有代表性的时间来进行。 • 气象工作者经过统计发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观测4次与 观测24次(1次/每小时)的日平均值非常接近。 • 因此国家气象局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必须进行 2点、8点、14点、20点这4个时次定时观测,昼夜要守班; “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只进行8点、14点、20点3次观 测,夜间不必守班。
四、观测场的要求
• • • • 大小: 25 X 25 平方米 或 16 (东西向)X 20(南北向)平方米 高山、海岛站不受此限。 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坪,草高不能超过20 厘米。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 场内铺设0.3~0.5米宽的小路(不用沥青),只准 在小路上行走。周围设1.2米的稀栏,保持空气流 通。 • 要保持场内整洁,剪下的草要及时运出。 • 有积雪时,小路上的积雪可清除,场地积雪不清
五、观测仪器的布置(续)
仪器 要求与允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百叶箱通风干湿球 高度1.5米
干湿球温度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温度计 雨量器 高度1.5米 高度1.53米 高度1.52米 高度1.5米 高度 70厘米
±5厘米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一、定义
• 提到“地面气象观测”,人们一般会想到四四方 方的气象观测场,洁白的百叶箱、温度计、风向 标等,并把这些理解为地面的观测。不过这样理 解并不全面,因为天上的云、大气中的声、光、 电等天气现象,也都属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范围。
• 所以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 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 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
±3厘米 口 缘
虹吸雨量计
仪器自身高度
许的误差范围 基准部位
遥测雨量计
小型蒸发器 E-601型蒸发器
仪器自身高度
高度 70厘米 高度 70厘米 ±3厘米 ±1厘米 口 缘 口 缘
地面和地面最高、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 最低温度表 曲管低温表 直管低温表 深度5,10,15,20厘米 倾斜度45度 深度 40, 80厘米 深度 160 厘米 深度 320 厘米 ±1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5 ° 表身与地面 ±3厘米 ±5厘米 感应部分中心 ±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