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PPT共28页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PPT共28页
(十四)病证虚实说
仝选甫认为,对伤寒六经的内涵可视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萌 芽。简言之,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临床万不能将伤 寒六经与经络六经、脏腑六经等概念混淆,否则欲明反晦。
(十五)环节说
孙泽光认为,六经不是六个独立的病,也不是六个孤立的 症候群。它是疾病变化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六个环节。它们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 终结的全部过程,从而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论》六经辨证若干问题
主讲 吴修符 教授
<二>现代研究六经的进展
(一)赞同经络说
程门雪、刘渡舟等继承朱肱、汪琥的观点,强调 伤寒六经就是十二经络。程氏认为六经与经络学 说是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 为六经。刘氏则明确指出:“经络学说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绝非诸家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 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 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 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 行。”“六经经络学说的联系关系,在辨证中能 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 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 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四)气机升降说
张燮均认为,《伤寒论》六经证治,不仅包括了八纲、脏 腑辨证,也贯穿着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体现在脾胃气 机升降失常,肝胆升降失常,肺气肃降失常,心肾升降失 常四个方面。
(五)生理系统说
吴凤全等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 分类,它代表了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 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应。
(十)综合体说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总结展开全文《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阳病辨证提纲证治:太阳病系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常所致,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辨证提纲,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大类型。

太阳病主表证,其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

风寒类太阳病,治当辛温解表,太阳温病治当辛凉解表。

其中,太阳中风证为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见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以解表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见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用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表郁轻证为太阳表证日久,不得汗解,邪气渐轻,见发热恶寒如疟状,或伴面热、身痒、汗出,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小发其汗,前者用于症状略重者,后者用于症状略轻者。

⒉太阳病兼证证治:太阳中风证兼经脉不舒,见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兼邪气犯肺,见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发表,降气平喘;兼阳虚,见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解表;兼胸阳受损,见胸满甚或脉微恶寒,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解肌祛风,宣通阳气,后者加附子温经复阳,用于阳损稍重者;兼营气不足,见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太阳伤寒证兼经脉不利,见项背强几几,用葛根汤,以辛温解表,升津舒经;兼内热,见烦躁,用大青龙汤,以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兼心下有水气,见咳喘,用小青龙汤,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表郁轻证兼有郁热,见热重寒轻,口微渴,心微烦,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⒊太阳病变证证治:太阳变证的治疗总原则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见心烦懊憹,用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兼中气不足,见短气,用栀子甘草豉汤,以清宣郁热,益气和中;兼热扰于胃,见呕吐,用栀子生姜豉汤,以清宣郁热,降逆止呕;邪热较甚,又兼气机阻滞于腹,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不用香豉),以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兼中焦有寒,见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用栀子干姜汤(不用香豉),以清上温中。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得系统性与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就是数百个伤寒得具体证候,以病位得、病性得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得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得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得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得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得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得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得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得系列,又以同一得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得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得横得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得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得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得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就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得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得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得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得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得功能特性而有不同得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与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与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ﻫ上述就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得各经证治。

ﻫ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ﻫ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就是表病位得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得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

《伤寒论》六经病思维导图第一:太阳病思维导图⒈太陽病辨證提綱證治:太陽病系外邪侵襲人體,正邪交爭於肌表,營衛功能失常所致,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辨證提綱,可分為中風、傷寒、溫病三大類型。

太陽病主表證,其治療原則為解表祛邪。

風寒類太陽病,治當辛溫解表,太陽溫病治當辛涼解表。

其中,太陽中風證為風寒外感,衛強營弱,見惡風寒、發熱、汗出、脈浮緩,用桂枝湯,以解表祛風,調和營衛;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鬱,見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用麻黃湯,以辛溫發汗,宣肺平喘;表鬱輕證為太陽表證日久,不得汗解,邪氣漸輕,見發熱惡寒如瘧狀,或伴面熱、身癢、汗出,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小發其汗,前者用於症狀略重者,後者用於症狀略輕者。

⒉太陽病兼證證治:太陽中風證兼經脈不舒,見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兼邪氣犯肺,見咳喘,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以解肌發表,降氣平喘;兼陽虛,見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扶陽解表;兼胸陽受損,見胸滿甚或脈微惡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解肌祛風,宣通陽氣,後者加附子溫經複陽,用於陽損稍重者;兼營氣不足,見身疼痛,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以調和營衛,益氣和營。

太陽傷寒證兼經脈不利,見項背強幾幾,用葛根湯,以辛溫解表,升津舒經;兼內熱,見煩躁,用大青龍湯,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兼心下有水氣,見咳喘,用小青龍湯,以辛溫解表,溫化水飲。

表鬱輕證兼有鬱熱,見熱重寒輕,口微渴,心微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小發其汗,兼清鬱熱。

⒊太陽病變證證治:太陽變證的治療總原則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表邪內陷,熱鬱胸膈,見心煩懊憹,用梔子豉湯,以清宣鬱熱;兼中氣不足,見短氣,用梔子甘草豉湯,以清宣鬱熱,益氣和中;兼熱擾於胃,見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以清宣鬱熱,降逆止嘔;邪熱較甚,又兼氣機阻滯於腹,見心煩腹滿,用梔子厚樸湯(不用香豉),以清熱除煩,寬中消滿;兼中焦有寒,見腹滿時痛,食少下利,用梔子乾薑湯(不用香豉),以清上溫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此属阴虚火旺,苦甘化阴,甘寒养阴可治。

玄府(汗毛孔)闭塞者,阳气不能外达,此属火郁,火郁发之,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小便淡黄,大便如常,发热重、恶寒轻则可用麻黄汤调理;证的脾阳虚;小便清长者,属于少阴虚寒,也叫坎阳不足,也叫肾阳不足;四肢清冷,湿、痰、饮、淤血久凝而成。

阴证在临床中占的比例最大寒邪从阳经而入内,气足者寒邪容易化为热邪,轻浅者如上所述麻黄汤可愈病;热甚则伤阴,轻者,仲景有人参白虎、小柴胡之类以存阴,最重者,仲景有大、小承气之类以救阴。

假使外邪从阴经而入内,阴寒同类,物以类聚,阴盛则伤阳,轻浅者,仲景有大、外,疮疡之病发作此举一例疮痒病:?郝香亭男59岁2005年10月20日?糖尿病20年,脉沉细迟,舌质淡,舌苔白,面部疮痒疮疡此起彼伏2005年10月30日服药后诸疮陆续回头。

上方六付?2005年11月14日脉沉弦,左太阳穴出一红色疮,破口流清水。

小便清,大便正常。

?淡附子20干姜10生甘草10桂枝20生姜30肉桂10三付6付?药后反馈疮疡痊愈。

?仲景治内伤之指南。

?炙甘草、龙骨炮姜汤之法治之,阴虚门方,亦可择取。

又要识得外邪从阳经入内,以致热伤血者,亦可称谓阴虚,若此而论者,是谓之真阴虚。

从外而致者,苦寒、清凉、升解俱可治之,若此论者,只宜甘温微寒,从阳养阴以调之,内外之法,至此详矣。

处方? 此举两例说明之。

? 椎体病变(腰椎间盘突出 骶椎膨出)? 腰椎间盘 骶椎膨出?此病是由于少阴虚寒心肾阳虚, 太阳伤寒经筋椎体被寒邪收束拘引,少阴阳虚不足以抵抗寒邪而成。

临症一般以四逆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重症用乌头汤加味治疗。

舌质青,舌苔厚白,小便清长。

腰椎盘突出,骶椎膨出,整个腰脊椎太阳经所过处拘急 疼痛,发热则出汗2个月不能起床。

?2005年12月19日栖霞市中医院 CT 平片扫描显示: ?L3 —4隹间盘未见膨征象,硬膜囊无受压,黄韧带无肥厚。

骨性椎管无狭窄。

L4 —5隹间盘可见向四周的软组织影,硬膜囊观察欠清,骨性椎管无狭窄。

L5 — Stt 间盘正后缘,局限性后突 6mm并反应骨性改变,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受压,骨性椎管无狭窄2腰椎盘突出( L5中央型)?姜60三付水煎服,开水泡透,开锅后煎煮15分钟,煎三遍,分九次饭后服,每天服2006年2月4日复诊时患者已能够起床大小便,可以坐起来看电视了。

患者说服药半消失,第三天就能下床走路了,现在面色红润盘受压变形。

上方麻黄配合生川乌、细辛,去陈寒痼冷。

腰痛髂骨疼痛?林巨玲女33岁2006年2月15日市政腰痛髂骨疼痛?夜间一次。

腰痛、髂骨疼痛三天(劳累出汗后引起)麻黄30黑附子30细辛15干姜30桂枝20生甘草60生白术30黄芪100当归6三煎药方法:先将诸药用开水泡透,普通锅开锅后煎煮10分钟算一遍,倒出药液,如此煎三遍,分三餐饭后服。

?2006年2月22日脉沉细,舌质淡,舌苔薄白,咽喉清利,腰痛、髂骨疼痛消失,稍怕冷上方加鹿角胶6山茱萸20淡附子10六付。

?膀胱病变(太阳病少阴病)柳秀保男72岁大柳家2006年2月14日小腹疼痛前列腺炎、增生太阳病少阴以往有前列腺炎、增生。

脉浮弦,沉取也弦,今晨因打扫卫生出汗后不久引起小便滴沥不尽,小腹疼痛难忍。

朝夕怕冷。

麻黄30淡附子15细辛15生姜30生甘草30三付水煎分三次服用按语:此例患者昔有前列腺炎、增生,本身小便不畅,又汗出伤寒。

因为是急病。

所以取太阳,朝夕怕冷属少阴虚寒。

总之辩证太阳少阴病。

2006年2月23日当时送他看病的出租车司机说:“你的三付药真神,服完就好了。

就是你给他看病收的钱太少了,你知道当时他带了多少钱准备住院?”我说:“多少钱?”。

司机说:“2(元0吊线风(口眼歪斜)?此举一口眼歪斜(吊线风病例)脉沉弦有力,舌质暗,舌苔薄白,舌不能抬举,头昏眩晕,两个月前患吊线风经各种治疗留有后遗症:左侧口眼歪斜,白睛充血,喝水时流口水,BP190/90。

?处方?2006年1月16日头晕减轻,口眼歪斜几乎复正,白睛颜色回复正常。

六付。

麻黄10桂枝20细辛6甘草30干姜10淡附子10桑寄生30杜仲20怀牛膝20羌活6 生姜30六付? 要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治法,麻黄谁敢用? 口眼为何歪斜?风寒凝滞经络。

属于太阳少太阳开之太过就是太阳伤风病,脉浮缓,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肢病变,心肺痰饮可温而化之。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缩。

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摘要开、阖、枢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伤寒论》并未明言。

后世医家家注《伤寒论》者,以“开、阖、枢”之说作解释者很多。

《伤寒论》“开、阖、枢”理论盛于明清之季,柯琴、张志聪、陈修园等都极力倡论此说,尤以卢之颐倡之最激,渐论》和《灵枢?根结篇》。

《伤寒论》虽无开、阖、枢的记载,但由于仲景善于“勤求古病的机能,阐发了仲景的这一学术思想。

以开、阖、枢为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注疏。

有关《内经》的开、阖、枢理论,后世解释颇多,阴阳盛衰转化说、六经经气逆变的整体,有开则有阖,有阖则有开,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转。

所以开、阖、枢乃是说明同枢原理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生理、病理现象,开、阖、枢作用的失调,就必然导致六经疾病的发生。

太阳为表,太阴为里中之表,俱属于开。

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俱属于阖;开阖关键在于枢,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为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为治病应变之法,主要是以开、阖、枢体现三阴三阳及运用开、阖、枢理论,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研究和阐释,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结晶。

笔者通过对开、阖、枢理论和《伤寒论》的对照研究,认为开、阖、枢理论与气化理论、气机升降理论一样,在《伤寒论》的学习和运用中,有着极其重要阴三阳的六经名称与《内经》经络理论完全相同,六经病的症状,亦多经络及其所络属脏腑受病的表现,而《内经》中的开、阖、枢原理主要用于阐明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

始终贯穿这种精神。

开、阖、枢学说不仅可以解释六经病的传变,而且对六经病的病机、础,来进行阐释。

六经病变的发生,乃是其所属经络脏腑开、阖、枢作用失调的结果,兹膀胱又主司气化。

因此太阳的作用为上行外达,故称太阳为开。

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之太阳之气不能上行外达卫外而为固,腠理开合紊乱不节,以致于产生了太阳病。

阳明位于三阳之里,主腐化传导,阳气蓄内而生精排浊,其特点“内行下达”。

故称阳明为三阳之阖。

邪侵阳明,则其内行下达的机能遭到破坏,不能够腐化传导,生精排浊,则其阖的功能紊乱,故出现不能食、大便燥结或呕逆、小便数、热结旁流,若其阖的作用进一之表,主宣发、输布,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阴经的作用。

因此称太阴经为三阴之“开”。

太阴病,是因其宣散、输布、运化的作用,也即“开”的机能紊乱中,为一阴初生,所连脏腑心火肾水,所藏物质心血肾精,皆宣布通达全身而为用,与全政,故可见心烦不眠的热化证,又可出现脉微下利的寒化证,尚可见到单纯枢机不利的四逆散证。

厥阴居阴分之里,为两阴之交尽,手厥阴心包代行君令,使阴血敛而火不作;足厥阴肝主藏血,使血脉潜藏而精不泄,故称厥阴为三阴之阖。

若厥阴阖的机能失常,则出一定的规律。

在三阳经开、阖、枢之间,太阳“开”的作用可以转属阳明“阖” 也可转属少阳“枢”。

少阳作为邙日枢”的作用,在于少阳邪气多来自太阳“开” 又最易入寒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很容易转为全身性虚寒证的少阴病。

少阴作为阴枢的作用在于病邪来自太阴“开” 又可转向太阴“开”或厥阴“阖”其出路或阳复而解,或转出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阳“开”与少阴“枢”阳明“阖”与太阴“开” 少阳,以及少阴“枢”皆为半表半里,颇有相似之处,少阳为阳枢,侧重于表,少阴为阴枢,侧重于里;少阳为病,多寒热往来,少阴为病,多寒化热化;少阳心烦喜呕,少阴心烦欲寐,呕主出为阳主于外,寐主入为阴主于内,都为枢机不利之象。

少阳病的阳微结,与少阴病的纯阴结有疑似之处;少阳病的柴胡证与少阴病的四逆散证,病机又多类同。

因此影响及太阴之“开”,使其宣散失常而见咳而太阴之“开”失常,热在太阴肺,开之内则碍及太阴之输布而生湿发黄,太阴不能输布,则太阳也失却营卫化源而不能主司皮毛开合;若太阳能开,汗泄而小便利则太阴宣散、输布如常,咳喘、发黄自然痊愈。

若太阴能够宣散布输,则太阳之气充足,也能正常主司毛孔,故其两者之间联系紧密。

三阳之“阖”与三阴之“阖”关系也非常密切,阳阴主土属胃,胃气盛,则邪不传三阴,胃气虚则邪易传三阴;故三阴是否受邪,一般不在太阳、少阳,而在阳明,故有阳明为三阴之论三阳病或三阴病,病在开时,多为病轻易治;病在阖时,则稍重稍深不易治。

“枢”在六经病预后中,它既可外出转至开,又可内入转至阖。

但少阴为阴枢,其病预后多不良而少阳为阳枢,若病自太阳“开”来,则病为进,若由厥阴之“阖”转来,则病为好转法,调整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机能,使之恢复其正常的作用,疾病就可痊愈。

用开、也往往出现错综复杂的二经(或三经)皆受病的症状,即所谓合病之类,治疗时除了兼顾的法则外,还有开太阳即所以阖阳明、枢少阳即所以阖阳明,以及阖阳明即所以枢少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