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转科交接时身份识别与流程及登记制度

合集下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部,当医务人员需要进行转科交接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登记和交接工作。

这项制度可以确保病患的信息、治疗计划和医疗措施得到顺利传递和执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病患的风险。

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登记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首先需要规定清楚登记流程,明确交接的责任方,包括转出科室、接手科室以及相关的相关部门。

登记流程应该包括病患基本信息的确认、转出科室的病情总结、治疗计划和药物处方的详细记录等内容。

2.病患信息: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中,要求医务人员对病患的基本信息进行确认,并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病患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基本信息,以及病历资料、诊断结果、用药情况和需要特殊关注的情况等。

这样可以确保接手科室了解病患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3.治疗计划和医疗措施记录: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中,医务人员需将转出科室的治疗计划和医疗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用药情况、手术计划、特殊护理措施等,以确保接手的医务人员能够正确执行和继续治疗。

同时,也需要记录任何特殊操作的风险提示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病患的安全。

4.交接过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交接过程中保持沟通和交流。

应该明确交接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交接的人员和内容。

交接过程中,主要包括病情沟通、治疗方案的解释、相关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传递等。

这样可以确保转出科室和接手科室的医务人员对病情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减少误交和遗漏的情况。

5.身份识别措施: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中,需要采取一些身份识别措施,确保交接的医务人员身份真实。

例如,可以要求医生出示有效的工作证和医生执业证书,并与登记表进行核对。

此外,也可以利用医院的身份验证系统,通过刷卡或指纹等方式进行身份识别。

总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对医疗机构内部的工作流程和病患的治疗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明确的制度、清晰的登记流程、详细的病患信息记录,以及有效的身份识别措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病患风险,确保病患得到连续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是医院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连续性护理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可以确保患者在转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沟通、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全面的医疗护理。

下面将对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其识别措施进行具体介绍。

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转科工作组的建立:医院应组建专门的转科工作组,由各科室的主治医生、护士长和转运人员组成。

工作组负责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并进行系统培训和定期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2.转科流程的规范化:制定详细的转科流程,明确转科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责任和操作要求,包括患者资料的整理、转运手续的办理、交接信息的填写和传递等。

3.转科登记表的设计:制定统一的转科登记表,表格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转科原因、转科科室和责任人等。

同时设置相应的登记表格,方便医护人员填写转科相关信息,并在每个转科环节进行备份和存档。

4.信息传递和交接的规范化:明确患者信息的传递和交接要求,例如利用内部通信系统、护理档案和病历等工具,及时向接收科室提供患者的病历资料、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等重要信息。

5.病情评估和护理计划的衔接:转科过程中,接收科室需要及时与原科室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计划,确保连续性护理的有效进行。

接收科室在接收患者后,应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二、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识别措施1.患者身份识别:转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和住院号等,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同时,在转科登记表中标注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签字确认。

3.病情转移的识别:患者在转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与接收科室进行沟通。

开展有效的病情转移会议,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以便接收科室能够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4.病案管理的识别:患者转科后,相关病案资料需要及时转交给接收科室进行管理。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一、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 建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设立相应的文件和表格用于记录转科交接情况。

2.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应明确涉及的部门、人员、交接时间和内容等关键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必须考虑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尽可能简单、便捷、易操作。

4. 常规定期检查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交接程序
1. 提前准备:在转科交接前,双方必须提前沟通交接的时间、内容、方式、期限等,确保双方的知晓和理解。

同时,准备好交接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2. 实施交接:交接时,确保接收方人员在场,亲自参与并签字确认交接文件和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接收确认:接收方应当进行确认,核实交接的文件和资料是否齐全、规范、正确。

4. 整理备案:接收方应当及时整理收到的文件和资料,妥善备案,并将相关部门和人员告知。

5. 后续跟踪:交接完成后,要对交接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身份识别措施
1. 制定身份识别制度,规定身份识别的方式、条件、步骤。

2. 身份识别过程中,要求交接人员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工作证、工作卡等,并进行核对和记录。

3. 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人脸等技术,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 每次交接前要对交接人员进行身份识别,确保交接人员的身份真实可靠。

5. 严禁交接人员出示伪造证件进行交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1 / 1。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为确保患者安全,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一、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一)关键流程指: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

(二)患者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患者必须佩带腕带、同时建立患者病历相关信息等。

二、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一)重点患者指:妇产、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

(二)身份识别方法:患者腕带信息及病历资料、开放式提问,(三)交接流程:在进行转科交接时,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交接双方除了要同时查看患者腕带及病历相关信息,还必须主动邀请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尤其是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无名患者严格执行《无名患者身份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流程》。

(五)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三、转科(转院)交接登记(一)危重病人转科时,责任护士遵医嘱通知患者转科,协助整理物品,做好宣教。

(二)按照医嘱准备相关药品、急救物品、仪器以备转运途中应用。

(三)做好相关记录,整理完善病历,护士进行微机结算、转病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做好准备。

(四)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认真填写交接(单)本上相关内容,由医务人员护送。

(五)协助转入科室安置患者,取合适卧位,与新病区护士双人按照交接(单)本上内容认真进行共同检查核对交接,核对无误双签名后,转出科护士方可离开。

(六)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采取就地、就近原则,积极抢救。

并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重点交接双签字。

(七)手术室接送危重病人均按照术前术后交接单中项目,与科室实行双人双核。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相关制度为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完善急诊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身份识别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得、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过敏史等,由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转科制度(1)凡急诊留观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2)转入科室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室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急诊医学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室。

(3)转科前由主管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4)转入科室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5)危重病人转科时,急诊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室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3、急诊、临床科室、麻醉科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医学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患者转院(科)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是医院为了确保患者在转院(科)过程中得到全面、连续、安全的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项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患者转院(科)交接程序、交接内容、交接责任人等内容,以确保患者的信息和治疗计划传递准确和及时,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得以保障。

下面就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的目的:1.确保患者转院(科)期间的治疗计划和医疗过程得以顺利传递。

2.保证患者在转院(科)期间的病情监测和治疗得到持续性的保障。

3.提高医护人员在交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信息传递和医疗执行的错误。

二、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的内容:2.转出科室与时间:记录患者从哪个科室转出,转出时间。

3.转入科室与时间:记录患者转入的科室和转入时间。

4.病情资料:包括转院(科)前的检查和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病情观察和治疗计划等。

5.交接责任人签名:转出科室医护人员、转入科室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人(或家属代理)需要在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三、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的流程:1.建立交接登记表:医院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表,确保包括上述内容。

2.交接登记表填写:转出科室医护人员在患者转院(科)前填写交接登记表,包括基本信息、转出科室与时间、病情资料等。

3.核对和确认:转入科室医护人员接收患者时,核对交接登记表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字。

4.再次复核:转入科室医护人员在接收患者后再次复核患者的病情资料和治疗计划,确保信息准确和完整。

5.患者确认:患者或家属代理也需在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接受转院(科)并接收信息。

6.信息传递:转出科室将交接登记表和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等传递给转入科室,确保信息的连续性。

四、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的责任人:1.转出科室医护人员:负责填写交接登记表、核对患者信息和病情资料,并与转入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确认。

2.转入科室医护人员:负责接收交接登记表和相关病情资料,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

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

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1.背景在医疗机构进行转科交接时,正确识别患者家属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家属身份的确认有助于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并确保只有合适的家属能够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与流程,用于识别患者家属的身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制度与流程为了实施有效的患者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以下步骤可以被采用:2.1 身份验证要求在任何转科交接过程中,医疗机构应该要求患者家属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

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护照、驾驶执照等。

只有合法和合适的身份证明文件被验明无误后,家属才被认为是医疗机构识别的合法代表。

2.2 注册家属信息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家属信息注册系统,将患者家属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

在家属首次到访医疗机构时,他们应该被要求填写一份家属信息登记表,并提供其身份证明文件的副本。

这样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家属信息库,方便后续的验证和确认。

2.3 标识家属身份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在交接过程中快速识别家属身份,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标识方式,如颁发临时身份卡或佩戴身份标志。

这些标识物应该包含家属的姓名和医疗机构的标识,以确保身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4 培训与宣传医疗机构应该向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的具体要求。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该进行宣传,向患者家属解释其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以便他们了解身份识别的程序和要求。

3.目标和效益通过实施有效的患者家属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医疗机构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和效益:保护患者的安全和隐私,避免信息泄露和错误交接的发生;确保只有合适的家属能够获得相关信息和参与决策,减轻决策过程中的混乱和误解;提高工作效率和交接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确认环节;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4.总结根据转科交接时患者家属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对于医疗机构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十九、患者身份识别与查对制度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所有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门诊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使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使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应用镇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二十、腕带使用管理制度1、所有住院患者,急诊科留观室、EICU、输液室病人及“三无”患者均需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2、住院处负责给入院患者发放腕带,住院期间患者必须佩带腕带。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科别、姓名、性别、年龄。

4、腕带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腕带常规佩戴在右手腕,特殊情况时可酌情处理。

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情况等,若有异常更换佩戴部位。

5、若损坏、丢失、转科需要更换时,到住院处重新打印后按上述第4条操作执行。

6、病人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取下收回腕带并登记到《腕带回收登记本》上,保存24小时核对无误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十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1、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由医生和/或护士护送,确保搬运安全;携带患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确认患者身份,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皮肤完整情况、引流情况、目前用药情况等;核对无误后,交接护士共同在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及记录本上双方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转科交接时身份识别与流程及登记制度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与流程及登记制度。

一、急诊科患者与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病房转科交接: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病历、入院证(紧急情况尚未来得及书写病历、办理入院手续的应在交接后半小时内补齐);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急诊患者与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病房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二、病房与手术室转科交接: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三、麻醉复苏室与病房转科交接:麻醉复苏后,麻醉复苏室护士应与病区做好患者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麻醉复苏室与病房患者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四、病房与重症医学科转科交接: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重症医学科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五、产房与病房产妇、新生儿的交接:助产士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子宫收缩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六、手术室与病房新生儿的交接:助产士与新生儿家属签写交接知情同意书,陪同新生儿家属将新生儿送回病房。

助产士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新生儿娩出时的基本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七、产房与新生儿病房转科交接:由医务人员护送新生儿至新生儿病房,保证搬运安全,到新生儿病房后,与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信息、娩出时基本情况等,填写新生儿室交接记录,无误后方可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